亍!�
“这倒是,得懂行,别搞那种外行领导内行,交流上有困难。”葛尤赞同道。
“那行,就找圈内人,在京城咱们认识的,捋一捋,有没有合适的?”林子轩询问道。
“我看小林你就最合适。”冯晓刚玩笑道。
说到底,两人对现在的状态很满意,不想着这么快改变。
但林子轩知道这种改变是必然的,越快适应越好,对公司的发展有利。
“就别绑着小林了,宝岛那边的电影公司不是要《卧虎藏龙》的剧本么,以后都要走国际路线了,摊子铺的大了,也该找人分摊一下。”葛尤理解道。
“咱们创作这一块没问题,最好能找一个懂发行的。”冯晓刚建议道。
这是事实,他们三人是编导演的绝佳组合,可这个行业不光是拍电影那么简单,拍出来的电影还要能推销出去,这就是宣传和发行。
面向国内,发行就是要把电影推向院线,在影院上映。
这需要和国内各省市的院线打好关系,一个个的跑,华影公司只是院线的总领导,各地的院线怎么排片由当地的公司做主。
好梦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着短板,否则电影的票房会更高。
面向国外,发行是指把电影的海外版权卖出去。
像是张亿谋的影片,在片子还没拍的时候海外版权就可能已经卖出去了,他可以用这些钱来拍片子,这是一个融资的过程。
目前国产电影的海外市场有几大块。
一个是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市场,这是国产电影的传统市场。
这属于华人区,东南亚的华人较多,由于文化和语言相通,国产电影受到普遍的欢迎。
至于日韩的市场,日本的电影市场对国产电影的选择面较窄,他们对国内的历史题材和小成本文艺片感兴趣,其他题材的电影很难进入日本市场。
韩国的电影市场属于新兴市场,规模不大,对国产电影不怎么热情。
欧洲市场比较让人头疼,欧洲的国家很多,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想要卖版权要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谈,谈判费劲,卖的价钱又不高。
不像北美市场,和任何一家电影公司谈好了,整个北美地区的版权就卖出去了。
对于欧洲市场,一般是重点照顾像法国和英国这种国家,小国家只要给钱就卖了。
最后是北美市场,这个市场的利润最大,也最难进入。
目前他们只对来自香江的动作片感兴趣,其他题材的影片想在北美取得好成绩非常困难。
一家电影公司想要发展光靠国内的票房不行,要想办法和国际接轨,把影片发行到世界各地,由此可见,发行的重要性。
“这个倒是,可咱们都清楚,国内的圈子不看重发行,港台那边还行。”林子轩琢磨道。
“我觉得京影厂的小于就不错,挺有想法的一个人。”冯晓刚提名道。
“冯哥你这是要挖韩老板的墙角啊,小于可是他的心腹爱将,小心韩老板雷霆震怒,把咱们这家小公司给灭了。”林子轩说笑道。
冯晓刚说的是于东,京城电影制片厂宣发科的副科长,是京影厂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于东毕业于京城电影学院管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京影厂,受到韩三评的看重。
这几年,于东和好梦公司有过合作,大家的关系还行,这个年轻人有股子干劲,脑子灵活,善于交际,是个跑宣发的好手。
“京影厂的情况就那样,这个尤子最清楚,多少年没分房子了,工资低不说,还老是拖欠工资,年轻人熬得住的不多,还不如咱们当初的日子呢。”冯晓刚感慨道,“只要许给他一个好前景,估摸着问题不大。”
“这两年厂里离职出来单干的不少,主要是房子问题,结婚没房子不行。”葛尤点头道。
现在民营影视公司发展的不错,国有单位却越陷越深,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了。
尤其是年轻人,二十四五岁就要张罗着结婚了,没有房子谁愿意嫁给你啊。
林子轩知道于东就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要是单位分不到房子,靠着父母的资助和他那点工资,想在京城买套房子可不容易。
如今京城的房价都要四五千了,一套六十平方米的房子怎么着也要二三十万。
于东的工资每月就算是八百块,在京影厂即便再干几年也不够买房子的。
“好吧,咱们找他谈谈,他要是愿意呢,就让他先负责宣发这一块,等熟悉了再让他接手公司的管理,想必韩老板不会因为这点小事有意见。”林子轩决定道,“我估计他要是真心干,最多两年就够买房子了。”
这倒是实话,目前好梦公司的管理层是四个人,张国粒不管事,他自己弄个了工作室。
林子轩不是个抠门的人,他讲究的是大家一起赚钱。
只要于东进入了公司的管理层,每年会有分红可拿,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都不是梦想。(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一章 开馆
1997年1月18日,礼拜六,林子轩和慕姗姗来到宣武区琉璃厂西街53号。
他们不是来买古玩的,今天是马未督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日子。
说是博物馆,其实和真正的博物馆相比面积并不大,只有大概四百平米的展厅,不过能在琉璃厂弄到这块地方已经算不错了。
马未督利用关系请了不少人过来,有收藏界的,有文艺界的,有官员,三教九流。
京城电视台的记者过来做了一段采访报道,这大小也是一条新闻。
马未督请不来华国电视台的记者,他和京城电视台有合作,在晚上的新闻上能露个脸。
林子轩特地过来捧场,这是你帮我我帮你的事儿。
为了拍《小城之春》,马未督给林子轩弄了一整套南方大家族的老家具,不少是从藏友哪儿借来的,用了大笔的人情关系。
光那一套老家具,就要十几万,还有瓷瓶字画什么的,都是真品,初步估计要上百万。
现在正在仓库里放着呢,等剧组到南方拍戏的时候再带上,在拍戏期间要找人专门看着,不能丢了,在国产电影里,这算是极为昂贵的道具了。
除了这个,还有一档《鉴宝》节目要和马未督合作。
这档节目慕姗姗做好了策划,等过了年就开始筹备,先和京城电视台合作拍上几期。
节目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老百姓把自家的古董拿过来给专家鉴定,还请了拍卖行的专家现场估价,以介绍古玩收藏知识为主。
慕姗姗原本想让马未督做主持人,就是和藏友互动,介绍情况什么的。
可在讨论节目形式的时候,他非要做台上的专家,鉴定文物,到时候请的肯定都是在博物馆里工作的真正专家,他这个属于野路子。
马未督执意如此,他觉得自己的水平不比专家差,他胜在见多识广。
没办法,最后给他安排了一个杂项专家的头衔。
什么是杂项呢,这是一个在收藏主流之外的类别,书画、陶瓷、玉器、家具、古籍善本、珠宝、邮品、钱币等,这属于主流,其他的都是杂项。
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暂时由慕姗姗来担任。
为此她推掉了湘南电视台的综艺娱乐节目,湘南台的节目和她的定位不太适合。
慕姗姗的定位是知性大气,湘南台的节目偏向于青春时尚,应该用那些年轻的主持人。
《鉴宝》这档节目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还牵扯到传统文化,古董文玩同样是一种文化传承,节目整体的档次上去了。
不过,在档次上去的同时,制作费用也创下新高。
《姗姗访谈录》就是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除了邀请嘉宾花钱外,其他的费用不高,有些嘉宾还不用花钱,制作费用极少。
《美丽华国》这档节目,记者要在外边跑,拍摄各地的美景,主要是外景主持人的花销。
《鉴宝》是慕姗姗的公司目前制作的最大规模的节目,需要租用一个大型的演播厅,邀请各位专家,组织一个摄像团队,还要安排好前来鉴宝的百姓。
光是前期筛选入围的古董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意外事件。
比如古董不小心掉地上碎了,或者有人拿假货故意捣乱等等。
这就需要配备律师,以及和警方处好关系,后勤保障很重要。
所以,这次慕姗姗选择和京城电视台联合制作,费用上大家各承担一半,获得的冠名费和广告费用等按比例分成。
慕姗姗对这档节目的制作颇为兴奋,这是一个锻炼队伍的好机会。
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就能制作其他的大型综艺节目,还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合作。
只是,一旦这档节目火爆起来,模仿的节目肯定会出来,现在能做的就是打响节目的知名度,让观众就认准《鉴宝》。
马未督穿着一身大红的老式服装,站在门口迎宾,身旁还有两个伙计陪着。
林子轩把车子停好,和慕姗姗一起走了过去。
“马馆长,恭喜恭喜。”林子轩祝贺道。
“林总,慕总,感谢赏光,里面请。”马未督招呼道。
两人来的不算早,博物馆里已经有了不少人,大家在看着展柜里的展品。
整个展厅分为瓷器、家具、工艺、油画和门窗等等。
第一天来的大多是邀请来的宾客,真正参观博物馆的人不多,众人就是走个过场,道贺一番,转个圈也就离开了。
马未督办这个博物馆一个是为了打响名号,同时收取参观门票,不是免费的。
一张门票十五块,博物馆就在琉璃厂,琉璃厂是京城古玩交易一条街,能来这儿的都是对古董或多或少感兴趣的人。
一旦这家博物馆成为了知名的旅游景点,每年的门票收入相当可观。
这些收入一部分用来维护博物馆的正常运营,一部分马未督用来继续收藏古玩。
而且,博物馆还接受社会捐赠,无论是古董形式还是金钱都可以,有了这间博物馆,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做起古董交易了。
甚至还能用博物馆的名义到全国各地或者世界各国展览。
不一会,冯晓刚过来了,他和马未督的关系不错。
《没完没了》过几天就要下档了,总票房估计在两千三百万左右,对于投资只有五百万的影片来说,这个成绩足够耀眼了。
冯晓刚在一片批评声中保住了票房神话,无论媒体怎么说片子不好,票房还是坚挺的。
等影片下档后,林子轩会办场庆功宴,好好的热闹热闹。
一行人在博物馆里转了一圈,对不懂行的人来说真没什么好看的,慕姗姗因为要主持《鉴宝》节目,看了几本古玩方面的书籍,倒是有了点见识。
“时间差不多了,给老马说一声,咱们撤吧。”冯晓刚提议道。
“行,天这么冷,还是回家好了。”林子轩赞同道。
他们走出博物馆,看着琉璃厂来来往往的人流,天空有点阴沉,估计会下雪。
林子轩和冯晓刚告别,开车回家。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又要过年了。”慕姗姗透过车窗,看着外边的长街,感慨道。(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二章 实力
这段时间里,《我们俩》在影院上映了。
有了在电影节拿奖的经历,这部片子不像其他的文艺片那样在影院一周游,而是坚持放映了半个月左右,最终因为观众太少而下线,票房不足五十万。
对院线来说,这是一笔不赚钱的买卖。
影片拷贝加上人工成本,还有资源的浪费,都会被统计进去。
如果这块荧幕放映其他能吸引观众的电影,院线的收入自然就提高了,这就是资源浪费。
林子轩没料到是这种结果,他觉得票房应该能超过百万。
几年前,国内观众对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的国产影片热情很高,认为这是为国争光,怎么着都要到影院看看,表示支持。
但在好莱坞大片的影响下,观众的观影兴趣发生了改变。
拿奖不再是衡量一部影片是否值得观看的重要标准。
再说,自从海外的资金进入国内的电影市场以来,经过海外电影人的运作,国内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的次数越来越多。
奖项在观众心目中的含金量逐渐降低,一般的奖项引不起大家的兴趣了。
这就像是奥运会,在八十年代,运动员拿块金牌都会全国沸腾,现在就没有那么看重了。
《我们俩》遭遇这种状况,一个是本身题材的问题,还有后期的宣传没跟上,如果像《没完没了》那么大投入的宣传,票房还会高一些。
但这就没有必要了,怎么着也不会有票房奇迹出现。
这还不是网络时代,可以进行网络营销,把一部烂片都能炒作的人尽皆知。
通过观众口碑传播的效果有限,林晓玲在网络论坛上发了不少帖子,没想到适得其反,被不少论坛的管理员认为是恶意打广告。
“老哥,你那个时光论坛不行啊,一点效果都没有。”林晓玲抱怨道。
“刚开始做,不会这么快有人气,你就别忙活了,没用。”林子轩不在意道。
林子轩在公司市场部找了两个对网络感兴趣的员工建了一个电影论坛,主要是介绍国内外的影片,发布电影的最新消息,以及对正在上映的影片做出评价等等。
目前还不够正规化,正在一步步的摸索,这是为了聚拢人气,为以后建立网站做准备。
网络上那些知名的论坛每天的在线人数都超过万人,时光论坛眼下还只是一个小论坛。
之所以选这个名字,是因为在一些导演看来,电影是一种雕刻时光的艺术。
“我不甘心啊,这可是我的第一部长片,这种票房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林晓玲郁闷道。
“你别不知足了,能上映就不错了,国内每年都有一半的片子在仓库发霉呢。”林子轩淡定道,“不是把日本和东南亚的版权卖了么,总体来说还是赚钱了。”
由此可见,低成本文艺片在国内生存状况的艰难。
第六代导演总是抱怨国内的审查制度,抱怨院线不给他们上映的机会,抱怨观众不懂艺术,却没有从他们身上找原因。
就算他们的影片在院线上映,也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
大多数观众进影院是希望能得到娱乐,而不是看一场沉闷的影片,毕竟生活已经够沉闷了,没必要花钱到电影院找不自在。
只有少部分文艺青年才会追捧第六代导演的影片,说到底,他们和主流市场有偏差。
当然,这不是说文艺片不重要,以商业片著称的好莱坞同样有独立电影的存在,一些商业片大导演往往都是从拍摄低成本文艺片起家的。
这是一个培养和锻炼的过程。
在国外有专门的艺术院线,用来放映文艺片,一部片子可能会放映半年的时间,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支持文艺片的发展。
在一个国家的电影行业,商业片和文艺片不应该存在矛盾,而是应该共同发展。
拿好梦公司来说,林子轩的打算是把拍商业片赚的钱拿出一部分支持文艺片的拍摄,培养新人导演,确保公司既能赚钱,又能拿奖。
一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