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重要的文件都放在你屋里了,你自己处理吧。”葛尤交待道,“这比演戏难多了,演戏你知道下面的剧情,心里有把握,这不知道哪儿就出事了。”
“那行,辛苦尤哥了,晚上咱们一起吃饭。”林子轩回应道。
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林子轩翻阅着文件。
《没完没了》的后期差不多做完了,档期定在了十二月十五,华影公司不太看好这部片子的前景,影院的排片量不多,只能依靠自己宣传了。
这部片子由于植入了三支广告,赚钱不是问题,现在想的是怎么让票房好看一些。
贺岁片毕竟是好梦公司和冯晓刚的招牌,要是票房不好,肯定会遭到媒体的攻击。
说什么没有新意啊,都是套路啊,好梦公司和冯晓刚要完了啊,唱衰的声音不可避免。
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保住票房成绩,这是面子问题。
《卧虎藏龙》的前传制作完成,在这届的金莺电视节上销售还行,有了《卧虎藏龙》的铺垫,加上陈导明、王志闻和俞菲鸿的组合,比前一部卖得好。
不过还是没有争取到在华国电视台一套的黄金档播出,只能继续放到第八频道。
林子轩处理了其他的杂事,和葛尤一起离开,他晚上邀了大家一起小聚。(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三章 尽兴而散
聚会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是找个由头大家一起闲聊。
林子轩把从国外带回来的礼物分发了一下,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就是个意思,图个新鲜。
顺便说了说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的见闻,这属于小圈子里的交流。
国内的电影圈真正走向国际的并不多,也就是那几位大导演会获得认可,大多数人还在国内的体制内混着,寻求出路。
《我们俩》的获奖不仅仅是媒体上报道的那些内容,在圈子里有着其他的意义。
想想看,一帮电影学院学生拍的小成本影片竟然拿到了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这势必让更多青年导演看到一丝希望,继续走电影节路线。
同时,圈内的人看到了青年导演的力量,第六代电影人正在崛起。
所以,大家会讨论这个片子成功的原因,不可否认,有田状状是电影节评委的因素,更多的是这部片子拍的真诚,演员的表演精彩。
“还有田导在拍的《小城之春》,那本子我看了,真好。”姜闻称赞道,“我觉得好在哪呢,就好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那三个人的关系太绝了,他们心里有想法,可又不能有什么过分的行为和表示,就那么僵着,这个特别好玩,要是早知道,我就来导了。”
姜闻一直在拍张亿谋的电影,张亿谋向来是精益求精,拍片的速度不快。
在影片里,姜闻扮演的角色说话有点结巴,他现在还没转过来,说话的时候时常停顿。
“早知道也轮不到你,我先看到的,我有自知之明,觉得自个儿拍不了,就没敢上手,你觉得你行么?”冯晓刚打击道。
“我怎么不行,要是我拍,会更大胆,用黑白胶片,显得更真实。”姜闻不服道。
“你能拍出那种不带一丝烟火气的片子?能比田导更合适?”冯晓刚反问道。
两人一见面就会互呛,大家都习惯了。
姜闻想了想,还真没办法拍这么冷静克制的片子,他的片子里总会有一种让人看了容易冲动或者感动的东西,不像是《小城之春》,就是那么的波澜不惊。
田状状恰恰在这方面把握的很好,能够一直克制隐忍。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冯晓刚擅长小人物的幽默,张亿谋擅长恢弘的大场面。
“在这方面,我的确比不过田导。”姜闻承认道,“小林,你写那些个娱乐片的本子就浪费了,还是要写这种艺术性的剧本。”
这话是针对冯晓刚呢,在座的就冯晓刚拍娱乐片。
虽然冯晓刚觉得娱乐片是为人民服务,可一直得不到认可是个问题,不过国内的市场在转型,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娱乐片。
光是今年的贺岁档就有两部同类型的喜剧片上映,贺岁档的竞争开始了。
“这话说的,娱乐片怎么了?观众看的高兴就成。”冯晓刚不以为然道,“再说了,明年我就不拍贺岁片了,改拍文艺片,让他们争去吧。”
明年,张国粒和冯晓刚合作拍《一声叹息》,拉来了徐繁和刘焙,这个阵容也相当强大。
冯晓刚看得开,明年的贺岁档肯定会是一场乱战,不少影视公司都有拍贺岁片的计划。
这时候避一避挺好,一个是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每年都看到葛尤出现在贺岁档,就算能吸引一部分观众,也属于过度消费了。
停个一两年,观众兴许就会怀念葛尤了。
“小林,你这可不公平啊,《阳光灿烂的日子》刚拍完我就和你说咱们来弄下一部片子,这都两年过去了,我的电影公司还没开张呢。”姜闻不满道。
“不是我不想写,主要是没法写,写的浅了你不满意,写的深了审查过不了,你说说这两年你递交了多少本子,有一个过审的没有。”林子轩无奈道。
提起这件事,姜闻就郁闷了。
他这两年不是什么都没干,也四处找本子,要么是找小说,不过他选材的角度都很奇特,他认为有意思的本子要么是时间敏感,要么是故事敏感。
“你就知足吧,就算不能做导演,还能演戏呢。”葛尤说笑道,“像我这样的,没戏拍的话,就只能在家里干等着了。”
姜闻和葛尤是目前国内电影圈片酬最高的男演员,不愁没戏拍。
“行了,你们就别不知足了,来,喝一杯。”张国粒劝说道。
林子轩出国之前把《一声叹息》的剧本交给了张国粒,由于是部现代戏,没有《小城之春》那么安静,有点闹腾。
《小城之春》全凭演员的演技来推动情节,剧情并不复杂。
《一声叹息》相对来说复杂一些,艺术性要差点,张国粒这个角色的内心戏十足。
正如姜闻说的那样,就是三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僵在哪儿了,这种关系特别有意思。
不同是的,《小城之春》的三个人生活在一个院子里,经常见面,剧情显得张力十足。
《一声叹息》更主要的是依靠张国粒在妻子和情人之间游走来展现三个人的关系,张力略显不足,更多的镜头放在了张国粒身上。
这部戏要放到明年夏天才会拍摄,那时候《小城之春》应该已经拍完了。
“对了,小林,那个《小城之春》估计是赶不上戛纳电影节了,只能去九月份的威尼斯电影节了,你先和那个叫马克穆勒的意大利人联系一下。”姜闻提醒道。“威尼斯电影节更重视艺术片,我觉得这片子获奖的机会很大。”
《小城之春》这种片子只能走电影节路线,制作完成估计要到六七月份。
“我知道,这回要准备好,不能像上次那么仓促了。”林子轩回应道。
林子轩说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次因为姜闻的拖延症,影片在总局审查通过当天才前往威尼斯,连字幕都弄错了。
电影节的评委们看片子都是连蒙带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奖项的评选,这都是他们事后才知道的,不过已经后悔莫及。
接下来,几个人又聊了聊国内电影圈的故事,尽兴之后才各自散去。(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四章 未雨绸缪
十一月,京城首体西门附近开了一家网络咖啡屋。
这是国内第一家把网络和咖啡结合在一起的小店,仿照国外的经营模式,在上网的同时喝着香浓的咖啡,很有小资情调。
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往,颇为热闹了一番。
通过媒体的报道,京城的百姓了解到这在国外是很时髦的做派,“网吧”这个词汇逐渐为人所知,并成为了社会热点。
此时国内的网络上还没有门户网站,只有一个个被称作bbs的网络论坛和聊天室。
大家在论坛上留言,等待其他人的回复,发表各自的意见,非常原始,不过这种通过网络和远在天边的陌生人聊天的方式新鲜有趣,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自由的平台,可以畅所欲言,不受现实世界的约束。
谁也不知道谁的身份,也就没有了权威,不需要顾及,彼此唇枪舌剑,论战不休。
从这个时候起,国内的互联网进入了发展时期,互联网创业成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尤其是那帮从海外归国的留学生,热衷此道。
他们通过从国外拿到风险投资,开始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建立自己的领地。
一个网络的大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
林子轩给家里的电脑连上了网络,体验了一把当下的网络环境。
比如,他在论坛上发个帖子,预言华国将在二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下面的回复挺有意思,有凑趣的,这里是经济区,写科幻小说的请移步。
有学经济的人会从专业的角度论证这种说法没有现实依据,认为是空喊空号,不切实际。
还有人支持这个观点,我们不争第二,要做第一,这显然是起哄架秧子的。
这时候的网民较为克制,喷子很少,大家都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乐趣,发生争执的时候也是讲道理,而不是互相谩骂。
林子轩尝试着给自己打广告,看看大家的反应。
他发帖子称,听说葛尤的贺岁片《没完没了》就要上映了,真是期待啊。
下面有人回复,说都第三部了,前两部还行,看多了就没期待感了。
有人估计是葛尤的粉丝,觉得葛尤演的片子就是好,今年一定要看。
还有人痛批国内的电影行业,觉得国产电影比不过好莱坞大片,没什么意思。
林子轩发现网民们都很理智,不是雇佣一拨水军就能掀起一场风暴的,那不现实,除非让葛尤实名认证在网上宣传。
再说,眼下网民的数量还不多,帖子的影响力有限,他们对于影视这方面的关注度不高。
目前网络上讨论的热点,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创业,还有就是国内外经济和国际形势。
大家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影视和文学板块属于小众,聊的人不多。
现在还没有商家对网络有兴趣,愿意在网络上打广告,就是这个原因,效果不行。
不过林子轩清楚,互联网行业在未来会有多大的规模,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不为过,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极其巨大。
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依赖会越来越严重,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想起了一个好玩的段子。
是说如果有人回到1995年,就跑到南方的杭城,找一个勇敢站出来,阻止不法分子偷井盖子的有为青年,请这人吃喝玩乐,结交成朋友,那一辈子都不用为钱发愁了。
林子轩倒不用跑过去找那位有为青年,他现在过的就挺好。
很多人往往是看到了结果,这人以后怎么怎么有钱,成了国内的首富,却不知道人家创业时候的艰难,为了拉投资奔波忙碌,四处求人。
互联网是个烧钱的行业,在前期基本上都是在亏损,很难盈利。
尤其是在国内,至少接下来的六七年内应该是这种情况,互联网的免费模式注定了没有太多盈利的手段,只能通过不断的融资熬过寒冬。
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批的互联网公司倒下,最后成功的就那么几家,成为了所谓的巨头。
这正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就算你知道最后谁会成功,这也是个长期的投资过程,不是说你现在投入一百万,什么都不做,十年后就会变成十个亿。
在一家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会不停的进行融资,股份逐步稀释。
如果你不能一直投资,就会被踢出局,即便是公司的创始人,也有可能被赶出去,这就是资本的力量,没有什么情面可讲。
一家互联网公司从小到大的过程,就是一场资本博弈的过程。
林子轩对互联网行业有兴趣,未来互联网和影视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影视资源通过网络传播的速度更快,相当于第二条院线。
到了以后,当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一部片子通过网络宣传的效果会更好。
他会寻找机会介入这个行业,为好梦公司的未来做打算。
现在,林子轩计划在网络上做一个和电影相关的网站。
或者说是一个影视资料库,把国内外的影视资料收集起来,包括剧情和幕后花絮,内容尽可能的翔实和专业。
这个网站还具有评价影片和给影片打分的功能,观众看了电影后能有一个宣泄的平台。
尤其是打分的功能,能直观的展现一部影片的受欢迎程度,这是一个量化的标准。
如果能把这个网站做到专业化,受到网民的认可和追捧,相当于变相的控制了电影的一个宣传渠道,在以后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会浏览这个网站的基本上都是影视爱好者,或者是潜在的观众,只要能够影响他们在观影上的选择,就能影响到现实中一部电影的票房。
不过,这种类型的网站运营模式很难盈利,想要坚持下去需要不断的投资。
林子轩做好了亏损十年的准备。
这是一笔长期的投资,第一年可能只需要投入几万块,先从网络论坛做起,打响知名度,再建设网站,这笔资金他还负担的起。
他给网站起了个名字,叫做时光网。(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五章 怀旧情结
网站的事情可以慢慢来,《没完没了》的宣传工作要正式开始了。
公司的宣发部门给出了几套宣传方案,一个是像去年那样一座座城市的跑,全国性的宣传,或者是根据影片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宣传。
这部片子的京味太浓,就算找了一位宝岛的女演员,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京味电影。
大家清楚影片肯定不合南方观众的口味,宣传的效果不见得好。
“我倒是不怕跑,这是第三部贺岁片,老话说有始有终,收个好尾吧。”葛尤表态道。
“像去年那么跑肯定不行,那是没经验,别看观众挺热情,见面有说有笑的,其实效果不大,咱们的根底还是在京城这块。”冯晓刚摇头道。
《不见不散》在京城的票房超过一千万,占了总票房的三分之一。
全国宣传的好处是总票房上去了,但上涨的幅度并不大。
“那就这样吧,咱们重点跑北边这几个地方,南方就别去了。”林子轩决定道。
这不是说不重视南方的市场,而是要考虑到宣传的费用,花了钱没效果,还不如不干。
其次是增加葛尤的曝光度,葛尤正在准备拍《编辑部的故事》的贺岁电视剧。
这部戏十二月份开拍,目前演员都找齐了,赵宝钢来执导,半个月拍完。
《编辑部的故事》主创五年后再聚首,这是个很好的宣传噱头,媒体肯定愿意进行报道。
把这个消息和《没完没了》的上映联系到一块,能引起观众的怀旧情结。
要是夸张一点的宣传,可以说这是葛尤的最后一部贺岁片。
观众对于“最后”这种东西没什么抵抗力,都最后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