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就是说一个事件要有开端、经过、转折和结尾。
电影就是讲故事,和写文章是一个道理,在《我们俩》里,冬春夏秋正对应着起承转合,这是非常规矩的一篇文章。
只要导演能够熟练掌握这种叙事手法,拍出的片子想必不会太差。
《我们俩》不是那种寻求革新和突破的片子,它在形式上很规矩,像是学生写作文一样,一板一眼,按照教科书上的要求来。
正是这种规矩,让观众看的很舒服,没有什么突然的惊喜,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叙述下去。
对于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是学电影的,往往看不起以前的电影,总觉得自己是天才,会给空洞无趣的电影行业带来变革。
年少轻狂,谁都有过。
影片放映到一半的时候,就有学生不耐烦了,觉得这不过是一部平庸的剧情片,毫无新意可言,和社会上的那些片子没什么两样。
一个小时同样是一个节点,对普通人来说耐心即将消磨殆尽。
一部电影设定在九十分钟很有道理,经过一个小时的铺垫后,在观众就要昏昏欲睡的时候,最后的三十分钟往往是一个大**。
如果一部电影的片长超过两个小时,观众就会觉得冗长乏味。
这里指的是一般的影片,而不是那些惊险刺激的好莱坞大片。
《我们俩》是一部低成本的文艺片,在形式上没有突破,更多的是以情动人,把情和景交织在一起,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有人觉得感人,有人觉得无趣,对于小众的文艺片来说,这很正常。
看着一批学生离开放映室,林晓玲更为担心,她算是经过风浪了,不能说是新人导演,可这毕竟是她的第一部长片,还是希望能获得认同。
徐晶蕾握着林晓玲的手,心里同样紧张,不过她是演员,能很好的控制住情绪。
在表演课上,老师说过,不要想着能够一举成名,演一个角色就能得到认可,那不现实。
那样的演员有,但非常少。
不少演员都要经过几年或者十几年的磨练,才能遇到属于自己的角色,才能名利双收,更多的演员一辈子都没有碰到过那样的机会,从而默默无闻。
想到这儿,徐晶蕾慢慢的放松下来。
她看着《我们俩》这部片子,能看到自己表演上的不足,有些地方过于生硬,不够自然,尤其是和老演员金亚琴比较起来,很容易看出差距。
徐晶蕾想起了林子轩给她的剧本。
她清楚《小城之春》这个剧本里最出彩的角色是周玉纹,林子轩给她的角色却是戴秀,那是一个没有太大发挥的配角。
徐晶蕾当然想演周玉纹,然而她知道自己现在还演不好周玉纹。
对于一名演员来说,在合适的时间碰上合适的角色,那就出名了。
你要是让二十岁的葛尤演《活着》里的福贵,他肯定给演砸了,只有三十五岁的葛尤来演正合适,这就是机遇,可遇而不可求。
徐晶蕾在等待着自己的机遇,她能感觉到林子轩对《卧虎藏龙》的重视。
也许几年后,玉娇龙这个角色就是她的机遇。(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一章 套路
林晓玲比较幸运,能坚持看完的学生大多都被结尾的剧情所感染。
经过前面的铺垫,老太太和女孩子的感情故事在最后一刻有了一丝升华,从房东和租客到互相关怀的忘年之交,女孩子终于懂得了老太太的心思。
批评这部片子的学生不多,赞扬的倒是不少。
林晓玲觉得那些人应该是导演系找来的托,片子存在着问题,也有着显著的优点。
能把四季的景色和人物之间的感情变化交织在一起,就是了不起的拍摄手法了。
那些新生相当诧异,他们没想到刚入学就看到了一部这么出众的影片,据说导演和演员都是大四的师姐,这增强了他们对于电影学院的信心。
和大家交流结束,林晓玲和徐晶蕾走出放映室。
林晓玲接下来就是继续努力,完成剪辑和后期制作,比如配乐和字幕等等。
由于要参加十月份的东京国际电影节,这部片子要配上英文和日文的字幕。
“到时候咱们俩一起去东京,我还是第一次参加电影节呢。”林晓玲憧憬道。
“我不去,应该让金奶奶过去,她演的多好啊。”徐晶蕾称赞道。
“都过去,郑教授不愿意出钱咱们就自费,你不是刚拿了片酬么?连呼机都买上了啊。”林晓玲理所当然的说道。
“我就那么点片酬还被你惦记上了,你也太贼了吧。”徐晶蕾哭笑不得道。
徐晶蕾今年拍了赵宝钢的一部剧,作为女主角,片酬涨到了两千一集,总共拿了三万多块,作为还没毕业的学生,算是小有身家了。
“你比我强多了,我忙活了一年都是白干。”林晓玲无奈道,“要不我找老哥赞助,鼓动他带上嫂子一起到日本旅游,顺便就把咱们的路费给报销了。”
林晓玲为自己想到的好主意而沾沾自喜,徐晶蕾在一旁羡慕不已。
此时的林子轩正在公司里和张国粒闲聊。
张国粒答应出演《小城之春》中仆人老黄这个角色,不过有个要求,那就是林子轩要给他写一个本子,弄一个有挑战性的角色。
这两年,由于出演了多部戏说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张国粒在影视圈里很红,片酬很高。
高到什么程度,在电视圈里,他的片酬是三万一集,要是出演戏说历史剧,那可能就是四万到五万,因为他能导能演,拿到的片酬更高。
这在国内的男演员里算是顶尖了的,葛尤演电视剧也就是这个片酬。
当然,在电影行业那要另算。
以前他不愿意投资,怕担风险,现在他尝试着投资自己拍的电视剧,还能拿到分成。
张国粒不缺钱,在京城光是房子都买了两三套,他想的是怎么突破目前的困境。
这个困境指的是演艺事业上的,皇帝不能演一辈子,但凡有点追求的演员都想有所突破。
《小城之春》是部好片子,张国粒很喜欢,无论是心如死灰的戴礼言,还是满怀希望的章志忱,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他想演的是戴礼言,这个旧式的知识分子很有意思。
戴家原本是个书香门第的大家族,但家族在战火中毁掉了,老宅残破不堪,戴礼言的内心和这座宅子一样破碎了,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希望。
不过他仍然督促妹妹读书,让妹妹充满希望的活下去。
他在知道周玉纹和章志忱有旧情后,为了成全他们,甘愿服药自杀,他的所作所为都带着悲剧色彩,是旧时代的殉道者。
只是,既然这个角色被陈导明拿去了,张国粒就不好插手了。
“咱们可是老交情了,自打拍《顽主》的时候起就认识。”张国粒叙旧道,“这个角色就算了,你得给你琢磨一个差不多的,让我过过戏瘾。”
两人相识于九零年,张国粒来京城拍《顽主》,葛尤和冯晓刚都是那段时间碰到的。
现在葛尤拿了戛纳影帝,在电影表演上获得专家的认可,冯晓刚的贺岁片虽然饱受争议,但票房大卖,在国内导演行业站稳了脚跟。
张国粒觉得林子轩应该考虑他了,以他们的交情,提这个要求相当正常。
“那这样,咱们换个方式。”林子轩想了想,讲述道,“把《小城之春》的故事搬到现在,改头换面,还是三个人,这回是一男两女。一对夫妻,丈夫有了外遇,碰到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孩,当妻子发现真相提出离婚的时候,这个男人又不敢了,最后回到了妻子身边,就是这么一个犹犹豫豫的故事。”
“你不是糊弄我吧?”张国粒怀疑道。
“怎么会呢?这是现代版的周玉纹。”林子轩解释道,“时代在发展,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还需要传统道德的维系,你这个角色在**和道德之间挣扎,内心戏十足,很有张力。”
“听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你写出来我琢磨琢磨。”张国粒期待道。
林子轩说的这个本子叫做《一声叹息》。
讲的是制片人为了让一位著名编剧尽快写好剧本,把他关在了一座小楼内,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女助手照顾饮食起居。
没想到编剧和女助理在独处的时候有了感情,编剧完成工作,回到家里,继续扮演者好丈夫和好爸爸的角色,同时和女助理保持交往。
妻子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要求离婚,这位编剧又胆怯了,不敢踏出这一步。
当妻子因为意外摔伤后,编剧照顾妻子,体会到妻子的不容易,夫妻和好。
这是一个出轨男人最终回归家庭的故事。
从感情的角度说,《小城之春》和《一声叹息》讲的是差不多的故事,都是三个人的感情纠葛,或者说是婚外恋的故事。
是背叛家庭,追求自由,还是回归家庭,坚守责任,每个时代都会有这种选择。
只是《小城之春》在感情上更为隐忍和克制,《一声叹息》更为放荡和狼狈。
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对于感情的观念自然也不相同。
所以说,这个世上没有新鲜事,说起来都是套路,就看你能不能把这个套路翻新,弄成自己的东西,还要能糊弄住观众。(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二章 意境
林子轩为张国粒选择《一声叹息》倒不是为了图省事,而是目前社会上就有此类现象。
婚外恋这种话题并不新鲜,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
九十年代以前,谁要是敢第三者插足,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离婚属于重大事件。
大家信奉的是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两口子就算在家里怎么闹矛盾,在外边还是要装出幸福和睦的样子来,为了面子和孩子,凑合着过下去。
进入九十年代,这种观念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却变得脆弱了,有了经济上的独立,接下来就是感情上的独立,谁也不需要迁就谁了。
在1980年修订的《婚姻法》中,离婚的理由里增加了“感情破裂”这一条。
这极大的放宽了离婚的尺度,也成了大多数离婚者常用的借口。
感情这个东西就像是肥皂泡,极为脆弱,说破裂就破裂。
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诱惑,考验着每个人的道德底线,大家对于出轨有了新的看法,从强烈谴责到围观看热闹,心态上发生了变化。
当某种状况经常出现在生活里的时候,也就用平常心来看待了。
有种观点甚至认为只有有本事的人才会出轨,你要是没有钱,没有权利,谁会看上你啊,想出轨都找不到对象。
大众在对出轨者谴责的同时,内心里还有着一丝羡慕。
这种对金钱和权利的崇拜同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这个时代,社会在转型,人们的观念在改变,传统的婚姻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每个人的内心充满着迷茫和挣扎。
《一声叹息》相当真实的反映了中年男人的婚姻生活,也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艺术层面上,这部片子没办法和《小城之春》相比。
《小城之春》的时代背景颇为敏感,正值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刻,在讲述细腻的感情纠葛之外,还有一种淡淡的家国情怀。
《一声叹息》偏重写实,诉说现代人狼狈不堪的感情生活,不能说文艺,应该是无奈。
对张国粒来说,这个角色具有不小的挑战性。
他被观众接受的角色都是正面形象,他本人也适合出演正面角色,他那张脸就是标准的国字脸,这种外形不演正面角色太浪费了。
然而,这个出轨的中年男人绝对称不上正面,属于被社会谴责的对象。
他一方面想保持家庭和睦,另一方面和女助手勾勾搭搭,不想放手。
他就这么犹犹豫豫,遮遮掩掩的生活着,既不敢离婚,也不想结束婚外情。
这正是现实中那些胆子不大,却又想入非非的男人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男人可以用猥琐来形容,和正面形象毫无关联。
用张国粒这种貌似忠厚老实的演员来演这个角色会给观众一种反差感。
同时,出演这个角色有很大的风险,演好了会引起观众的共鸣,演不好会让观众讨厌。
怎么把握其中的尺度,除了要有一个好剧本外,演员的表演非常重要。
张国粒要能把内心里道德和**的挣扎表现出来,让观众看到他的内心,而不是表面,如此才能让观众接受这个角色,获得理解和认可。
在《一声叹息》里,张国粒的表演决定着这部戏的成败。
而且,这类题材不容易过审,在总局哪儿会有麻烦。
你要是想拍也行,必须要在片子里大力的批判和鞭挞出轨者,让观众看到出轨者的悲惨下场,这样才能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
你让观众同情和理解出轨者,会造成负面影响,这是给出轨者狡辩。
就算最后出轨者幡然悔悟,回归家庭,中间的过程也会误导和引诱观众进行模仿和尝试。
所以,写这类题材一定要小心谨慎,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出轨者,让他在家庭和情人之间饱受折磨,疲惫不堪。
一方面要瞒着家庭,一方面要应付情人,整日活在煎熬之中。
这就是出轨的代价。
让观众看完之后,觉得出轨太辛苦,不如回家安稳的过日子,这样就能通过审查了。
相对来说,《小城之春》的背景放到几十年前,人物之间的情感相当克制,没有太出格的镜头,更容易通过审查。
不过也有个问题,那就是在抗战结束后,全国都在欢庆胜利,重建家园,你拍一座死寂的小城和男女之间的三角关系,和整个大时代不怎么合拍。
往浅了说,是格局太小,局限于一隅;往深了说,是基调过于悲观,不够光明。
这都是在审查的时候有可能出现的状况。
在国内,拍文艺片,尤其是这种题材敏感的文艺片,在写剧本的时候就要做好各种准备。
《小城之春》的剧本在交给总局审查之前,要先过京城电影制片厂那一关。
好梦公司和京城电影制片厂合作,使用京影厂的厂标,这是正常的流程。
这个剧本在京影厂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是做电影的,能看出这个本子的精彩之处。
“老田,这个剧本和你的风格很像,你好好看看。”有人把剧本拿给了田状状。
自从被禁止从事电影导演工作之后,田状状一直在京影厂做剧本策划和影片监制的工作,就是帮扶和指导青年导演拍片子。
他和张亿谋同属第五代导演,京城人,演艺世家出身,家庭背景深厚。
田状状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拍了多部风格独特的影片,他拍的一部电影在总局审查的时候因为委员们都看不懂,所以没有通过审查。
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个性化的导演,不是那种主流导演。
田状状翻看着《小城之春》,脑海里浮现出各种画面。
在他看来,这个故事格外的安静,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就是那么娓娓道来,点到即止,就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