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纪录片不行了,以后的电视节目还是以娱乐为主,什么歌唱比赛啊,选秀节目啊,全民都能参与,这才是电视节目的新潮流。”林子轩如此说道。(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六章 小目标

    春天来了,林晓玲的《我们俩》又开机了。

    相比去年的生疏,现在徐晶蕾有种融入的感觉,不仅融入到了故事里,也融入到了林子轩的生活里,她和慕姗姗都混得熟了。

    在影片里,她租了四合院里的一间房子,这间房子的布置是她一手完成的。

    大致上和她在家里的环境差不多,剧组的资金有限,不可能在道具上花费那么多的钱,她就从家里带了一些自己的物品过来装饰。

    正因为如此,她觉得格外的亲切,就好像自个真的住在这儿一样。

    这种情绪有助于她在影片中的发挥,和金亚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得到了郑洞添的表扬。

    郑洞添是这部小成本电影的出品人和艺术指导,《我们俩》属于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投资,剧本通过了总局的审查,获得了拍摄许可,是一部正规的电影。

    郑洞添有丰富的导演和教学经验,对林晓玲做了细致的指导。

    如今林晓玲拍戏的时候从容的多,有些指挥若定的味道了,当然,也是因为这部戏的场景简单,没有大场面,就是两个人的对手戏。

    郑洞添对这部片子有自己的安排。

    这种带着文艺范的小制作一般都是走电影节路线,不然会被埋没在众多的国产电影之中。

    为什么国内的导演热衷于各类电影节,一个是他们想要获奖,从而扬名立万。

    还和国内电影行业的现状有关,在国内主旋律电影有国家支持,不用担心上映和票房的问题,就算是赔本也有国家补贴。

    文艺电影想要出头并不容易,尤其是没有大导演和大明星的影片。

    这类电影只有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才能引起媒体的关注,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院线才愿意发行和放映,才会有出头之日。

    观众往往把得奖作为一部电影好坏的评判标准。

    如果一部电影得了很多奖,大家就觉得这片子的质量有保障,愿意进影院观看。

    以《我们俩》为例,如果不走电影节路线,哪家媒体愿意报道一部投资不到三十万,新手导演执导,不知名演员出演的低成本影片呢。

    所以说,不能怪导演热衷于各大电影节,这就是国内电影行业的现状。

    等到有一天媒体和观众不把奖项看的那么重要的时候,大家也就不再追捧国际电影节了。

    郑洞添准备让《我们俩》参加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

    这个电影节创办于1985年,获得国际电影节联盟承认,属于a类竞赛型国际电影节,也是亚洲最大的国际电影节。

    它的地位没有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重要,主要面向的是亚洲电影。

    华国国内的电影人一部分像张亿谋这类大导演瞄准的是戛纳、柏林和威尼斯。

    这是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这类电影节的奖项含金量重,也能让影片卖个好价钱。

    稍差一点的电影人看好的是东京国际电影节或者开罗电影节,虽然奖项的分量一般,但在国内还是能拿出来唬唬人的。

    再次一点的电影人参加的是地域性电影节,比如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新加坡电影节等等,这类电影节关注的人不多,可总算是出国了,说出去也有面子。

    剩下的电影人只能争夺国内电影节的奖项了。

    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在十月下旬开幕,每年都会有华国电影人带着影片参赛。

    《我们俩》这部电影在今年秋天拍完,加上后期制作应该能来得及参赛,以郑洞添的声望,推荐一部影片进入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没什么难度。

    既然是参加电影节,那就要求电影的质量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

    要是第一轮就被刷下来,那就太没有面儿了,也达不到宣传电影的效果。

    郑洞添既是电影学院的教授,又是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本身工作就很忙,不可能一直在拍摄现场指导,还是要看林晓玲自己的努力和悟性。

    他对林晓玲的要求很严格,每拍完一段素材就要给他看看,他会提出意见。

    这就像批改学生作业一样,事实上就是如此,林晓玲还没毕业,还在学习之中。

    拍摄间隙,有空闲的时候林子轩会和徐晶蕾聊一聊。

    他既然想让徐晶蕾出演《卧虎藏龙》电影版的玉娇龙,那在这几年内就要把徐晶蕾的名气给提上去,不说在国际影坛上扬名,至少在亚洲地区要有一定的名气。

    这需要大量资源的堆砌。

    林子轩觉得应该让徐晶蕾心里有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要达到什么目标,有了目标和方向,才好向前努力,让她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

    徐晶蕾今年会拍一部电视剧,加上《我们俩》这部电影,能积累一定的人气。

    明年还有拍摄电视剧和电影的计划,先做到在国内走红,然后再图谋国际各大电影节。

    “咱们先定个小目标,比如明年拿个国内电影节的影后,后年拿个国际电影节的影后,要一步步的来,不能着急。”林子轩语重心长的说道。

    我不着急,就是有点发懵。

    徐晶蕾颇为无语,我大三还没上完,离毕业还远,现在谈这个“小目标”是不是太早啊。

    别说国际电影节,就是国内的电影节,多少演员想拿奖都拿不着呢,怎么到您这儿像是儿戏一样,想拿就拿啊。

    不过想想葛尤和夏宇,这俩人分别是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帝,他们获奖的影片都和林子轩有关系,更别说那些从林子轩手底下走红的演员了。

    奖项对林子轩来说似乎真的不是事儿。

    徐晶蕾觉得林子轩说的好有道理,她竟无言以对。

    只是想想林子轩设定的“小目标”,她还是有点恍惚,国际电影节的影后对演员来说是极高的荣誉了,两年后她才二十三岁,这可能么?

    她不由得想起了一位影坛前辈,那就是国际影星巩莉,巩莉拿威尼斯影后是九二年,那时候巩莉已经二十七岁了。

    巩莉能获得成功和张亿谋分不开,他们之间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一段影坛的传奇。

    那自己呢?

    徐晶蕾看着面前的林子轩,觉得离他很近又很远。(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七章 撒开了耍

    冯晓刚忙完了大学生电影节的事情,就把重心放在了新片上。

    这次大学生电影节并没有给他颁发最佳导演奖,据说评委会内部争论的很厉害,主要还是文艺片和娱乐片之争。

    评奖的标准是什么?是学生们的喜好还是电影的艺术性?如何兼顾两者的需求?

    这是第三届大学生电影节,各种制度章程还不成熟,都有待完善。

    冯晓刚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觉得社会环境在改变,娱乐片也在改变,以后总会有机会,这就是乐观的精神,也是一种无奈。

    他没时间计较这些,还要全力筹备自己的第三部贺岁片。

    或许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最后一部京味电影,以后要转型了,冯晓刚决定撒开了耍。

    以前拍片子为了照顾观众,总带着一点谨小慎微,就算是一个段子,也要考虑观众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太俗了。

    还要考虑总局的审查,有没有犯忌讳的地方,反正不怎么舒坦,不够爽快。

    这一次冯晓刚想来一个稍微有点疯的故事,把内心里憋着的东西释放出来。

    当然,就算他再大胆,也不敢做出对人民不利的事情,就是借着电影小小的撒泼一回。

    这个剧本讲的还是小人物的故事,里面的人都有点疯癫,或者说这是一个小人物被逼急了之后发生的事儿。

    老实厚道的出租车司机韩冬常年把车包租给旅行社老板阮大伟,但阮大伟却长期拖欠韩冬包车的钱九万多块,一直赖着不还。

    在索要无果的情况下,韩冬把阮大伟因病住院的新加坡女朋友小芸从医院里接了出来,试图造成一种绑架的假象,来吓唬阮大伟,要求还钱。

    这和现在社会上老板拖欠民工的工资一样。

    如果是普通的农民工,面对强势的老板,应该不会做这种事,更多的是默默忍受。

    所以说,韩冬这个人物有点小聪明,也有点被逼疯了,做事情没想到后果。

    骄横的阮大伟不相信一贯老实巴交的韩冬会真的绑架他的女朋友,还在电话里威胁韩冬,无论怎么样都不会把钱还给韩冬。

    阮大伟的女友小芸知道自己的性命在阮大伟的眼中还不值十万块钱的时候,一气之下和韩冬联手一起捉弄阮大伟。

    这说明小芸也有点疯,她想试试自己的男朋友是在乎钱还是在乎她。

    于是,他们通过电话给阮大伟点了高级酒席,全套的按摩服务服务,变着花样让阮大伟花钱。

    这件事原本很容易解决,但在一连串的疯狂举动后,一发不可收拾,陷入了更疯狂之中。

    阮大伟气急败坏,非要报复韩冬不可,他不仅报了警,还带着几个兄弟要狠狠的教训一顿韩冬,一帮人在京城里展开了一场疯狂的闹剧。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了钱。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钱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向钱看,为了钱可以昧着良心拖欠民工的工资,为了钱可以作奸犯科,为了钱可以贪污**。

    这个故事用喜剧的形式讲了一个由不到十万块钱而引发的闹剧。

    可以说,相对于《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这是冯晓刚讽刺意味最浓的一部片子。

    前两部都是点到即止,给人不痛不痒的感觉,更多的是展现人和人之间的温情。

    这一次,冯晓刚虽然还是不忘最后温情一把,可在主题上要深刻一些,用讽刺和调侃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小人物面对强权的反抗。

    这同样是三部影片中京味最浓的一部。

    冯晓刚豁出去了,要把京城里各种景致都放到片子里,尤其是京城的胡同和四合院,想给他的贺岁三部曲做一个完美的结尾。

    这部片子里唯一和京味不太搭调的就是女主角小芸。

    小芸这个人物的背景是小时候在京城生活,后来随父母移居新加坡,在这个女主角身上既有京城女子的干练和大气,还带着一点国外的洋气。

    这个角色的设定和冯晓刚所说的转型有关。

    他想尝试在电影里给观众不一样的东西,找一个港台女演员和葛尤合作,一个是为了票房,这也是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

    只是港台女星的片酬可不低,他们接触了一下,发现和内地的差距很大。

    比如葛尤的片酬是五十万人民币,这是国内顶尖演员的价格了,但在港台地区,动作明星程龙的片酬已经超过了两千万港币。

    其他像是刘德桦等一线明星也都在千万左右。

    港台女星中杨梓琼的片酬最高,在四百万以上,其他的女星一百万到三百万不等,也有一百万港币以下的,不过知名度就没有那么高了。

    由此可以看出,港台明星的价格几乎是内地明星的十几倍。

    这种高片酬背后是香江电影行业的泡沫,已经趋于疯狂,不太理性了,一部戏几乎一半的投资都是明星的片酬,真正用于拍戏的资金很少。

    久而久之,香江电影的质量可想而知。

    然而,只要香江的电影能赚钱,明星的片酬就会一直涨,片子的质量越来越差,这是一个死循环,一旦依靠明星吸引观众的方式不奏效,香江的电影就会走下坡路。

    可以说,这是香江电影最后的辉煌。

    冯晓刚的新片投资只有五百万,根本请不起那些太有名气的港台女星,否则加上葛尤的片酬,整个投资就去了一半了,还怎么拍片子。

    如果找那些知名度不高的女星,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这就要看有没有女星愿意降低片酬接戏了,而且,片酬最好不要超过葛尤的五十万。

    否则传出去不好听,葛尤怎么着也是戛纳电影节的影帝,国内顶尖的男演员,要是片酬还没有港台二线女星的片酬高,那让国内的观众怎么想,葛尤可是他们喜欢的演员。

    虽然这是实际情况,可也不能委屈了自己人。

    再说了,这部戏主要靠的还是葛尤的表演,找港台女星合作只是一种尝试。

    林子轩让好梦公司的员工和港台女星的经纪人联系,看看有没有愿意来内地发展,自降片酬的女演员,实在不行,也可以找在未来有潜力的女星。(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八章 把脱掉的衣服穿起来

    随着香江回归的日益临近,香江演艺圈各人的态度不大相同,有想和内地合作的,有持观望态度的,还有准备随时移民的。

    此时的香江电影表面看似繁荣,其实内部早已出了问题。

    大家看到香江电影的票房很高,明星片酬很贵,电影公司赚钱,实际上处于中下层的电影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只靠着几个大导演和大明星的片子撑场面。

    闻隽作为最早一批接触内地的香江电影人,他主张香江和内地电影行业合作赚钱。

    《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一个例子,这部戏虽然拍摄的过程很艰难,不过最终的结果不错,他和投资商都赚到了钱。

    他给林子轩推荐了一名女星,叫做舒琪。

    闻隽是舒琪的经纪人,他把舒琪从宝岛带到香江,拍了两部**片,现在正在考虑转型。

    在香江,不少女星都拍过大尺度的电影,这样比较容易出名,也就是一脱成名。

    在被人熟知后她们往往会谋求转型,这个过程就需要机遇了,成功的女星并不多,大多数都销声匿迹了,不是谁都能把脱掉的衣服再穿上的。

    即便是转型成功,这段经历也会成为她们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闻隽的报价还可以,三个月档期,片酬是二十万人民币。

    相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开出上百万港币的女星来说,这个价格相当实在了,这和舒琪目前在香江的处境有一定的关系。

    香江的电影圈子很小,没什么秘密可言。

    舒琪既然拍了**片,那么其他导演找她来演的都会是类似的角色,不会让她去演大家闺秀或者清纯玉女。

    久而久之,她给观众留下固定的印象,想要转型就会更为困难了。

    内地的观众对她还不太了解,到内地发展更容易转型,一旦成功,再回到香江拍戏就是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就像有的演员在香江不红,会去宝岛发展,换个环境,兴许碰到好机遇就火了。

    闻隽对内地的电影市场有所了解,和林子轩熟识,知道这两年冯晓刚的电影票房不错,在内地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他想安排舒琪来内地拍戏,拍的片子最好能票房大卖,得到观众的好评。

    有了这份资历,舒琪回到香江就能接正常点的影片了。

    舒琪的照片和资料寄过来,林子轩等人开会研究,这女星漂亮倒是漂亮,就是不知道演技怎么样,大家还担心国内观众的看法。

    现在不是以前了,盗版光碟满地都是,尤其是香江的**片更受欢迎。

    国内的媒体恐怕也不会放过这个噱头,这对电影倒是一个免费的宣传,不过是负面宣传。

    众人权衡利弊,难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