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武侠大片?像香江那种片子?”陈导明不置可否的问道。

    他对香江的武侠电影没什么兴趣,人物脸谱化,正邪对峙,从头打到尾,角色的内心戏很少,矛盾冲突过于儿戏,逻辑性不强。

    总之,就是没有内涵,留给演员发挥的空间不多。

    “会借用香江武侠片的形式,但故事还是咱们自己的。”林子轩回应道,“香江的武侠电影有长处,能吸引观众,把这种形式和故事融合在一起,拍咱们自己的武侠电影。”

    “这有难度吧,拍不好就是个四不像。”陈导明直言道,“你打算投资多少?”

    “想要拍出大场面至少要两三千万才行,这个项目估计要几年后才会筹备,我先在这儿透个底,到时候还要麻烦你们。”林子轩说明道。

    他没说要投资上千万美金,折合人民币都要一个亿了,那太过夸张,不容易被接受,反而会觉得他在异想天开。

    在香江拍一部大制作的武侠电影也就两千万港币左右的投资,太多了就会赔钱。

    “以国内的电影市场来说恐怕很难收回投资。”陈导明不看好道,“别看姜闻的那部片子票房那么好,那只是特例,国内的电影市场想要好转还要不少的时间。”

    “咱们现在拍电视剧就是为了培养观众,等大家接受了这个故事,到时候拍出来的电影观众就会买账。”林子轩解释道,“明哥,小俞,这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小徐和夏宇没有太多的表演经验,还需要你们多给予指导。”

    林子轩之所以这个时候向陈导明和俞菲鸿交待清楚,一个是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还有就是希望他们能在拍戏的过程中指导一下徐晶蕾和夏宇。

    如果这个计划顺利进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这四个人会在《卧虎藏龙》的项目中扮演主要角色,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家都有好处。

    “你这是让我们当保姆啊。”陈导明恍然道。

    “不是保姆,应该是严师,他们犯错了你们可以狠狠的批评,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这和剧中人物的关系正好对应。”林子轩诉说道。

    在《卧虎藏龙》的故事里,无论是李慕白还是俞秀莲对初入江湖的玉娇龙都采取了教导的态度,而不是赶尽杀绝,对罗小虎也很宽容。

    “小徐以前是我的学生,这是我应该做的。”俞菲鸿点头道,“我有两年没演戏了,到时候还请陈老师多指导。”

    在演艺圈,前辈指导后辈是常有的事儿。

    徐繁称呼葛尤为葛老师,就是因为葛尤给她讲过戏,这种表演经验对于刚出道的青年演员来说尤为重要,能少走不少弯路。

    “这部戏我接的太亏了。”陈导明怀疑道,“你们是不是早就打算好的?到现在才说。”

    “这有什么好打算的,国内演艺圈的男演员里,能演大侠的也就是导明你了,不找你找谁,还能找葛尤啊。”冯晓刚恭维道,“再说了,你演技那么好,指导他们年轻人演戏还不是很轻松的事儿。”

    “别给我戴高帽,我不信你那套。”陈导明摇头道,“小林,你就那么确定小徐和夏宇适合演他们的角色?”

    “这两人我看过,都有成为好演员的潜力。”林子轩保证道,“现在或许还有点稚嫩,以后肯定会成为好演员。”

    “那行吧,我就帮你一回,要是把他们骂哭了,出了事可别找我。”陈导明答应道。

    “我就说导明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你偏不信,还把我拉来作陪,怎么样,他答应了吧,这说明导明是个通情达理的好同志。”冯晓刚显摆道。

    冯晓刚和陈导明的关系不错,开开玩笑无伤大雅。

    林子轩把冯晓刚拉过来就是为了缓和氛围,以免闹出矛盾。

    他让陈导明指导徐晶蕾和夏宇,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增强陈导明在剧组里的责任感,让陈导明能很好的融入剧组。

    陈导明是一个说话算话的人,既然答应了就会做到。

    这样一来,林子轩就放心了,至于徐晶蕾和夏宇会不会被陈导明骂哭,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了,反正也是为了他们好。(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七章 素描

    回到公司,林子轩和冯晓刚商量起《不见不散》的宣传事宜。

    这部片子和去年的《甲方乙方》一样,定在了12月25日上映,不过今年他们不能像去年那么被动了,在宣传上要主动出击。

    观众看了一年的好莱坞大片,眼光高了,要是不弄点新花样出来,他们不一定会买账。

    再说,去年没什么竞争,今年就不同了,有部香江的动作片也是冲着贺岁档来的。

    在一番协调下,华影公司对放映时间做出了调整,《不见不散》在元旦这个档期,香江的动作片放到了春节前后,避免了两部电影的直接撞车。

    但带来的影响仍然不可避免。

    两部影片的上映时间只差了一个月左右,想想看,如果观众知道接下来会有一部惊险刺激的香江动作片上映,还会掏钱看一部没有大场面的喜剧片么?

    这就是国产电影面临的现状,看哪部电影的选择权在观众手上。

    相对于其他国产电影,《不见不散》已经相当幸运了。

    这一年,因为引进了好莱坞大片,严重挤压了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有至少七十部国产电影没能进入影院发行,占了国产电影年产量的一半。

    最好的档期都给了好莱坞大片和主旋律电影,国产电影在宣传和营销上的劣势明显。

    就这样,十部引进大片轻松的占据了华国电影市场的大半江山。

    一个残酷竞争的时代来临了。

    以前导演和演员拍完电影就结束了,没有宣传任务,票房靠的是观众的口碑。

    现在不行了,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不见不散》,为了票房成绩,只有使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

    “咱们暂定跑八个城市,每个城市两到三天的时间,活动包括观众见面会和当地媒体的采访,要是其他城市有邀请的意向,也可以临时安排。”林子轩交待道,“到时候说什么就自由发挥好了,只要记住一点就行,要夸咱们的电影好。”

    这种活动一般由当地的电影公司来安排。

    好梦公司会派人先去联系,弄好活动流程,各地的大环境不同,安排的活动会差别很大。

    比如到东北三省,主办方可能会安排冯晓刚和演员们慰问下岗职工,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到了南方的城市,娱乐性会更强一些。

    说实话,《不见不散》这部戏没有多少话题可以炒作。

    你要是炒作男女主角的绯闻吧,葛尤肯定不同意,那是破坏人家家庭的和谐稳定。

    所以只能是从电影入手,说一些演戏时候的趣事和在美国经历等等。

    这一拨宣传活动会从12月17日开始,自北向南,用掉大半个月的时间,争取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能引起反响,把声势造起来。

    “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了,市场需要什么咱们就要做什么,以后电影行业的玩法要变了。”冯晓刚感慨道,“会做事的不如会闹事的,这种宣传炒作要是流行起来,那圈子里就热闹了,整天净忙着打嘴仗了。”

    冯晓刚刚忙完《不见不散》的后期,在内部小范围的放映一遍,大家普遍认为不错。

    电影把故事背景放到洛杉矶,一下子就把片子的档次提上去了,这不是说洛杉矶就比京城好,但能给国内的观众带来新鲜感。

    国产电影在国外拍摄这还属于首次,是一个不错的宣传噱头。

    《不见不散》的故事虽然以调侃为主,不过这一回调侃的对象大多是美国人,还带着点海外游子思乡的情怀,两人在美国兜兜转转,最后感觉还是家乡好。

    主题积极向上,内容轻松幽默,在拍摄手法上比《甲方乙方》更为成熟。

    当然,上映后肯定会有影评人批评电影俗气,没有内涵等等,冯晓刚都习惯了。

    第一次成功是运气,第二次成功是实力,只要《不见不散》取得了高票房,冯晓刚在国内电影导演的圈子里也算是一个人物了。

    有的导演用奖项证明自己,有的导演用票房证明自己。

    “以后宣传炒作是潮流,现在的观众不是以前了,你拍什么他就只能看什么,那些文艺片导演就是这么被惯坏的,以为观众只能看他们拍的片子。”林子轩沉声道,“观众的选择多了,要是觉得不好看,就不会花钱买票。”

    国内的观众从被动的看电影到主动的选择电影,这就是市场的变化。

    如果导演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拍不出观众喜欢看的电影,就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

    林晓玲的剧本经过几番删改,终于获得了郑洞添的认可,可以进入影片的筹备阶段了。

    事实上,郑洞添帮她做了不少修改,林晓玲年纪还轻,对于剧本中老太太的角色还不能很好的把握,这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行。

    接下来,晓玲同学在学校的学生中选择了自己的拍摄团队。

    摄影师、灯光师、录音师、美工师、道具师、化妆师,一个都不能少,总共选了十个人,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摄制组。

    作为导演,林晓玲第一步就是勘察外景,也就是林子轩所在的四合院。

    在四合院里选出两间房子很容易,反正空着也是空着。

    在林晓玲的指挥下,一帮人开始了工作,虽然都是学生,可毕竟在电影学院学习过,受过系统的教育,做起事情来倒是有模有样。

    他们给小院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徐晶蕾拍戏之余也会过来帮忙,在《卧虎藏龙》的剧组里,拍摄不算顺利,一旦演不好,还会遭到陈导明的责备。

    这时候,俞菲鸿就会过来安慰她,还告诉她哪里演的不好,需要怎么改进。

    陈导明和俞菲鸿一个严厉,一个温柔,倒是配合的很默契。

    这一天,徐晶蕾坐在四合院的一间房子里,这间房子就是剧本中女孩租的屋子,整体的布置还没有完成,不过倒是有一套用来作画的工具。

    透过窗户,她看到林子轩抱着女儿坐在外边,夕阳的余晖正照在林子轩的身上。

    徐晶蕾拿起身边的画笔,在一张白纸上作起画来。

    不一会,一幅素描就完成了。

    她看了看,觉得挺满意,就在素描的右下角签了“老徐”两个字。(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八章 先河

    徐晶蕾想把素描送给林子轩,林子轩送给她一本书,她回送一幅素描,算得上礼尚往来。

    她随即又觉得不妥当,有点像学校里青年男女互相赠送礼物的感觉,感觉怪怪的。

    就这么思前想后,直到林子轩离开也没有想好,只能把素描小心的折叠起来,放在身上。

    《我们俩》这部电影看名字就知道需要两名演员,林晓玲还要找到扮演老太太的人选。

    这位老太太可不能随便找人来演,要找一位懂得演戏的老戏骨才行。

    在京城演艺圈,这种老演员要么在京城电影制片厂,要么在京城话剧院,都是业内的老前辈,不是林晓玲这种还没毕业的学生能请得动的,要托人才行。

    再说了,这就是一部学生作品,给不起人家太高的片酬。

    林子轩就在琢磨这个事儿,陈晓艺和徐繁都在京城话剧院工作,让她们帮着看看有哪些老演员的性格好,愿意支持年轻人的电影事业。

    找到合适的人后,把《我们俩》的剧本递过去,说明情况。

    毕竟这部片子的拍摄周期太长,要一两年的时间,一般的电影也就几个月,而且,这位老太太的片酬不能超过三万块。

    林晓玲他们做了预算,拍摄《我们俩》至少要30万才行,他们自己都不拿工资,如果演员的片酬过高,可能会超支。

    相对于贾章柯,林晓玲的剧组已经算是幸福了。

    在布置完外景后,晓玲同学的下一个工作就是和那些有意向的老演员交流,说服他们加入剧组,这是一项很锻炼人的差事。

    老演员一般比较有原则,或者说是固执。

    在这个过程中,林晓玲会学会如何和演员沟通,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别人。

    她通过拍这部戏,就能学会怎么样做一个合格的导演,这是每个导演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与此同时,慕姗姗制作的第一期《姗姗访谈录》录制完成。

    整个录制过程很轻松,她和姜闻很熟悉了,不用太多准备,就像是朋友间的闲聊一样。

    这和慕姗姗在华国电视台主持节目不同,没有了体制内的限制,可以聊一些相对大胆和敏感的话题,当然不会超越总局设置的尺度。

    做了这么多年的主持人,慕姗姗能够掌握其中的分寸。

    如此一来,节目会显得新颖和有趣,更有深度,能够吸引观众的兴趣。

    录制完节目,慕姗姗把节目的录像带寄给各家电视台和相熟的厂商,接下来就看有没有电视台愿意购买节目的播放权了。

    至于寄给各大厂商,是为了节目的冠名。

    厂商一旦出资冠名《姗姗访谈录》,以后每一期节目都会出现这家厂商的广告。

    这些厂商大都和林子轩有过合作,实力雄厚,适合《姗姗访谈录》这档节目,基本上从事医药和食品行业。

    这类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根本不差钱。

    林子轩选择的很谨慎,对那些有可能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企业,他都排除在外。

    “现在就找冠名商是不是早了点,等这档节目在电视台播出后再冠名不是更好?到时候冠名的价格说不定会更高。”慕姗姗不解道。

    “先把风声放出去,看看他们的反应再说。”林子轩淡定道。

    在华国,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起始于八十年代,不过由于国内制度的限制,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各大电视台都在摸索之中。

    首先被分离出去的是电视剧制作单位,其次才是综艺娱乐节目。

    电视台对于引进电视节目并不排斥,只要节目收视率高,就能吸引广告商的关注。

    如果《姗姗访谈录》已经有了冠名商,会给电视台信心,认为这档节目能带来广告收入。

    录像带寄出去后,慕姗姗接到不少咨询的电话,都是询问节目的价格,大多数电视台只是问一问,并没有太大的诚意。

    只有几家电视台有意向,香江的凤凰卫视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这家电视台提出了一些要求,他们提议慕姗姗在以后的节目中最好能谈及更多香江观众感兴趣的话题。

    在话题的选择上可以更富有前瞻性和争议性,更为大胆。

    这是因为香江媒体的播放尺度较大,越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观众越有兴趣,收视率越高。

    然而,慕姗姗的这档节目并不是专门给香江观众定制的,内地有八亿的电视观众,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当然要以内地的市场为主。

    在慕姗姗拒绝了凤凰卫视的要求后,这家电视台就没有了消息。

    南方的花城电视台和沪城电视台同样有兴趣,愿意试播三个月或者半年的时间,如果节目达不到预期的收视率,就会停播。

    在试播阶段,只能付给慕姗姗一半的价钱。

    浙省卫视和京城电视台在咨询一番后放弃了引进节目。

    前者觉得慕姗姗的这档节目可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