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和两人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作为京城人,林晓玲生活在这儿,很难体会外地人在京城的感受,她觉得京城人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迎接外地人。

    贾章柯在京城这几年,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是排外的,这种感受只有外地人才会明白。

    他们在创作上的分歧实际上是所站的角度不同,也是女人和男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这和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男生喜欢看武侠小说是一个道理。

    老太太和女孩子的故事不真实么?肯定是真实的,它就发生在京城的某个角落,贾章柯说的边缘群体同样真实存在。

    生活是一块多棱镜,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大款有大款的生活,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这都是真实的,不能说残酷的生活才是真实,大款花天酒地的生活就不真实了。

    问题是,你站在谁的立场,你想拍摄谁的生活。

    由于以上的原因,他们很难说服彼此。

    “这样吧,咱们各写各的,写出两个本子来,然后给郑教授看看,谁的本子通过了,拿到了拍摄资金咱们就拍哪一个。”林晓玲建议道。

    “这样也好,双保险,省得落空。”贾章柯同意道。

    这种分歧属于创作上的分歧,在电影学院很常见,并不会影响彼此的友谊。

    林晓玲拿着素材回到宿舍,开始写自己的剧本,思考着怎么样推进情节,对话要符合角色的身份,这是她第一次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格外的认真。

    经过一番思考,她在稿纸上写下了剧本的名字,《咱们俩》。

    贾章柯以一个外地人的思维想象着如何展开故事,如何来写一个外地人在京城的生活,他感觉到和这座城市的格格不入。

    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一个人在宿舍里望着窗外的雪花,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贾章柯的脑海里渐渐有了一些影像,在岁末的京城,一个失业的农民工行走在寒冷的街道上,看着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带着茫然和无助。

    他不知道是该继续留在这里,还是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

    在他眼里,这座城市是如此的冷漠,周围的人是如此的冷漠,社会在发展,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冷漠。

    贾章柯决定了,他想拍的就是这个故事。(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 科技改变电影

    贾章柯给他要写的剧本起名叫《小山回家》。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快到春节了,民工王小山厌倦了在京城的厨师工作,故意制造麻烦被老板给开除了,自由之后,他想找个同乡一起返回老家。

    为此,他在京城里穿梭着,寻找身份不同的老乡,包括建筑工、票贩子、服务员、大学生和发廊的小姐等等。

    通过王小山的不断寻找,把外地人在大都市的生活真实的展现出来。

    他们大多从事着社会底层的工作,收入不高,不过却没有人愿意和王小山一起回乡。

    在大城市工作,至少还能有一份收入,能够寄钱回家,还有生活的希望,如果待在家里也能生活的很好,谁愿意出来打工呢。

    王小山最终没能说服任何人,他在离开京城前,剪掉了自己一头凌乱的头发。

    贾章柯想通过王小山这个人物表达一种游离的生活状态,农民工离开了家乡,在城市里找到了各种工作,不再是农民,可也不算是城里人。

    他们在故乡和大都市之间流动,今天在这儿打工,明天在哪儿打工,过着不稳定的生活。

    这种游离的生活状态让他们缺乏归属感。

    王小山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厌倦了在大城市打工的生活,想要回家,可他的同乡们还坚持在大城市里挣扎着生活,期望能够过上好日子。

    随着华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在贾章柯看来,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这个剧本他写得很快,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多影像都在他的脑海里。

    这些天他接触到了在京城从事各种工作的同乡,他们说话的方式,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未来的迷茫,让贾章柯感触很深。

    他写起来非常的顺畅。

    写完剧本,他召集了电影小组的成员,总共有十几个人。

    这些人来自学校的各个院系,基本上每个小组都是如此,毕竟拍摄一部电影需要的是团队合作,电影学院各个院系的学生联系的会比较紧密。

    大家到齐后,贾章柯站在台上,介绍了写作剧本的缘由,就像是发表演讲一样。

    接着,他一边读着剧本,一边自己表演,一会是这个人物,一会是那个人物,还要解释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大家明白故事的内容。

    他要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都介绍清楚,我想怎么拍这个镜头,用什么光线。

    在电影学院,经常出现类似的场景,想要获得大家的认同,就要卖力的说服他们。

    他们这时候虽然还是无名之辈,不过能够考入电影学院的学生,都有点心高气傲,你要是没有真本事,谁愿意理你啊。

    贾章柯讲完后,大家开始提问,问题都非常直接,也可以说是挑刺。

    贾章柯会一一作出回答,互相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把剧本更为完善,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而放弃。

    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就算是林晓玲写好了剧本,也要有这个演讲和讨论的过程,你想要组建自己的摄制组,就要得到整个团队的认同。

    这不像是踏入社会之后,花钱就能请到专业的工作人员。

    如果把《小山回家》的剧本放到市场上,估计没有影视公司愿意投资,因为内容太过灰暗,通过审查的希望不大,拍出来也没法上映,投资得不到回报。

    不过这儿是电影学院,这帮学生还怀着激情和理想,觉得拍摄这样的片子才是艺术。

    在贾章柯的一通解说下,剧本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接下来就是拍摄资金的问题了。

    筹集资金有两条路子,一个是得到学校的支持,一个是自筹资金。

    事实上,电影学院的学生都不太穷,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会出去找活干。

    贾章柯就给影视公司写电视剧剧本,不署自己的名字,替人做枪手。

    林晓玲给华国电视台拍摄纪录片都是如此,导演系给人拍广告的同学不少,能赚不少钱。

    贾章柯自然想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不过电影学院的拍片补助是针对导演系的同学,这是导演系学生的毕业作品。

    作为文学系的学生,贾章柯没有申请这项补助资金的资格。

    他要么是自筹资金拍片,要么就是通过林晓玲来申请拍摄资金。

    与此同时,林晓玲还在写着剧本,《我们俩》的故事情节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写好比较困难,尤其是要把四季交替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融合在一起。

    《小山回家》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我们俩》则是一部剧情片。

    这两部片子都涉及到了外地人在京城的生活状态,但拍摄的角度和处理的方式截然不同。

    一部冷漠的让人觉得寒冷,一部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每一年电影学院导演系都会拍摄不少的毕业作品,大多数学生的短片都不会出现在影院里,基本上都会留在电影学院。

    一直以来,电影都是一种昂贵的艺术,因为拍电影要花很多钱。

    在国内,以前只有国有电影制片厂才有权利拍电影,现在虽然民营影视公司也可以参与其中,但对于个人来说,拍电影仍然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比如一台摄影机一天的租金就要一两千块,一台纳格拉的录音机一天租金是五百块。

    不过这种情况在一九九五年七月有了改变。

    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数码摄像机的新产品,也叫做dv,这个机器可以用来拍摄影像,非常的灵巧和轻便,拍出的素材能够转换成录像带。

    虽然一台数码摄像机的售价高达四千美元,不过为电影行业带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就算是一个普通人,经过简单的学习,就能掌握拍摄技巧,从此拍电影不再是一项高大上的行业,不需要到电影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

    只要对电影有兴趣,拿起手中的数码摄像机,就能记录身边的生活,从而走上导演之路。

    科技改变电影行业,正是从这一刻起,国内的独立电影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三章 投资

    《卧虎藏龙》的剧本完成后,林子轩给陈导明,俞菲鸿和张纪钟分别送去了一份。

    小说和电视剧的剧本,以及电影剧本有很大的区别,写小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一些奇特而瑰丽的场景,或者绝妙的武功招式。

    但剧本要拍摄成影像,牵扯到拍摄资金和技术,就不能那么的随心所欲。

    原著读者往往会骂改编的编剧毁了原著,其实编剧心里是有苦说不出。

    编剧为了尽可能的拉长剧情,还会添加新的人物,写一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情节,这是因为编剧并不能真正的左右剧情,导演和投资商才是最终的决策者。

    林子轩要求《卧虎藏龙》的剧本要尽可能的忠于小说,在小说的基础上丰满人物的性格。

    这是为以后拍电影做准备,先让故事里的人物深入观众的内心,获得观众的认同感。

    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剧本的写作,却一直都有和编剧讨论剧情。

    现在的剧本大体上符合他的要求,故事内容很平实,每个人物的性格鲜明,就连配角都有自己的特色,算是一个质量上乘的本子。

    不过,好的剧本只是一部电视剧成功的基础,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比如导演和演员。

    林子轩和华国电视台的导演张纪钟见了一面。

    张纪钟属于华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导演,这个单位同样制作电视剧,不过它是以制作主旋律电视剧为主,而且都是大制作。

    也就是其他电视剧制作单位没办法单独完成,需要国家力量参与的大型电视剧。

    比如拍摄国家领导人的电视剧,战争电视剧,以及那种投资超过千万的长篇历史电视剧。

    这种电视剧场面宏大,参演人员众多,光是群演就可能需要上万人。

    当然,这种拍摄任务不是每年都有,耗资太大,很难收回成本,基本上都是国家补贴,主要还是起到宣传的作用。

    一旦有了这种任务,会由华国电视台牵头,集合著名导演和演员,群策群力的完成拍摄任务,这么拍摄出来的剧集一般来说都是经典。

    张纪钟就参与过这种大制作的拍摄,对拍摄大场面有一定的经验。

    《卧虎藏龙》的剧本只有十五集,篇幅不长,不过其中涉及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武林人物,剧本里的大侠们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守着一方规矩。

    在大众的印象里,侠客往往是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但这个故事有所不同。

    张纪钟琢磨了一下,是因为这个故事带着点人文色彩,更像是文人写的武侠故事。

    他知道林子轩,在电视圈子里鼎鼎大名,制作的电视剧基本上都获得了成功,只是武侠剧在国内没有太大的市场。

    这不是说观众不爱看武侠剧,他们喜欢看港台的武侠剧。

    国内的电视剧制作单位之所以很少拍武侠剧,一个是投资的问题,古装武侠剧往往需要高额的投资,还有就是拍出来的效果不如港台的武侠剧。

    张纪钟看到《卧虎藏龙》的投资只有100万,不由得摇了摇头。

    100万用来拍摄15集的都市剧绰绰有余,武侠剧就不用提了。

    他倒是对这类题材有兴趣,想尝试一下,不过要有充足的资金才能拍出他想要的效果来。

    “林总,这部剧想拍好要投资500万才行。”张纪钟狮子大开口道。

    张纪钟毕竟是拍过大制作的人,在华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师,对拍摄成本极为熟悉,他给林子轩算了一笔账。

    林子轩没拍过武侠剧,他拍的要么是情景喜剧,要么是都市情感剧,都是低成本小制作。

    唯一拍过的大制作是《京城人在纽约》,那是因为要在美国拍摄才会有那么大的投资。

    不过他制作了那么多部的电视剧,不会张纪钟说什么就是什么,《卧虎藏龙》这部电视剧就在京城拍摄,不需要太多外景,都能在影视基地完成。

    500万投资一部15集的武侠剧,根本收不回成本好吧?

    只是张纪钟说的也是实情,要拍出想要的效果,投资绝对不能少。

    “张导,最多300万,武术指导要从香江找人么?”林子轩还价道。

    “不用香江人,咱们自己的武术指导就行,以前之所以拍不出效果,那是因为没有资金,大场面都是用钱烧起来的,没钱什么都干不了。”张纪钟拒绝道。

    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只希望这家伙不是另一个姜闻。

    既然想推广《卧虎藏龙》,那就不能太吝啬了,争取给全国观众带来一部不一样的武侠剧,以后总有赚回来的时候,只是林子轩还要想想怎么筹措资金。

    张国粒看完《卧虎藏龙》的剧本后,给自己找了个角色。

    他想演贝勒府上的一个教拳师傅,绰号“一朵莲花”的刘泰保,这个人物虽然是配角,却很有个性,是京城里的一个市井混混。

    此人生性嗜赌好吹牛,喜欢管闲事、打不平,又爱慕虚荣,想入非非,常自以为是。

    张国粒觉得这个角色虽然是配角,却有血有肉,性格丰满,非常的真实,正好能和高高在上的皇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观众看到这个角色,绝对不会再联想到皇帝的身上了。

    “行了,就这个角色了,戏份不多不少,既有发挥的空间,也不耽误我拍其他的戏。”张国粒决定道,“你打算什么时候开机啊?”

    “这个先不急,还差不少资金呢。”林子轩回应道。

    “还差多少?我这儿倒是有点闲钱想投资出去,林总的戏肯定大火,我这算是跟着赚钱了。”王钟军在一旁插话道。

    华宜广告公司从华国各大银行拿到了广告订单,赚了不少,手里几百万总是有的。

    上次电影《不见不散》没能投资,这次这部电视剧不能再放过机会了。

    “王总,我不蒙你,这部戏我可没多大把握。”林子轩真心道,“我也不知道会拍成什么样,心里没底。”

    “林总,这话就见外了,你缺多少资金我给你补上。”王钟军仗义道。

    他显然没把林子轩的话放在心上,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林子轩制作的电视剧就没赔过。

    就算是这部电视剧真的赔了,那也是一份交情,怎么着都不会吃亏。(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四章 初为人父

    既然王钟军这么热心,林子轩只好接受了这笔投资。

    在给《不见不散》筹集资金的时候,王钟军就有意参与进来,不过林子轩最终选择了南方的一家影视公司的资金。

    这是考虑到全国市场,《不见不散》想在南方获得高票房,就要有当地的影视公司支持。

    好梦公司作为一家位于京城的公司,影响力毕竟有限,林子轩在京城还有些人脉关系,到外地就不行了,可他制作的电影要在全国范围上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