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今年确实没有太出色的国产电影上映,也或许被好莱坞大片刺激到了,记者们原本以为国产电影会陷入低谷,没想到在年底的时候有了个小惊喜。
《甲方乙方》看起来至少是不乏味,还有不少的亮点。
尤其是在京城,葛尤重新回到《编辑部的故事》的状态,表演松弛,带着点蔫坏。
还是熟悉的葛尤,还是熟悉的京味。
相对于当初出演《编辑部的故事》,这回的葛尤收放自如,举重若轻,这和他在《活着》中扮演富贵这个角色有极大的关系。
可以说,三十五岁前后是葛尤的一个高峰期。
记者们对这部喜剧片大多抱着宽容的心态,并没有拿艺术电影的标准来衡量一部娱乐片,不过也有人说这部电影的结构太散,更像是几部小品串联而成。
或者说,太不像大家平常看的电影了,有点糊弄事。
相对于记者的挑剔,观众的口碑相当好,他们看电影不会费心的考虑结构怎么样,有没有艺术性,他们觉得有意思就行。
《甲方乙方》比其他国产电影有意思,就值得他们向亲戚朋友推荐了。
电影里的不少台词在街头逐渐流行起来,所以说,电影票房不是记者和艺术家说了算,观众有自己的标准,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周一上午,林子轩到华影公司打听电影票房的统计结果。
这时候票房统计还是人工来做,不是电脑,各家电影院会把每一部电影的票房上报,再由华影公司进行整合统计,由此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
对于票房差的片子会减少排片量,票房好的片子会增加放映的场次。
票房关系到华影公司的收益,一般来说,他们不会特意针对某部片子,没有人会和利益过不去,只是有些情况不可避免。
比如主旋律电影就算是票房再差也要放映一个月的时间,不能提前下档。
还有在京城的话,京影厂的电影会得到特殊照顾,在其他城市就不一定了,各地的电影放映公司有自主排片的权利。
以《甲方乙方》为例,有了京影厂的沟通,电影能在京城大部分影院上映,而在沪城可能只有五分之一的影院上映。
这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是电影圈里的潜规则。
所以说,一部电影想要取得好的票房发行工作很重要,发行就是要打通各方面的关系,保证电影能在全国各大城市获得最大的排片量。
华国的电影行业一直是畸形发展,根本就不完善,发行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
别说是海外市场的发行工作了,就是国内的市场发行都做的很混乱。
京影厂的于东就是跑发行的,在京城,各大影院会给他面子,到了外地就不行了,这需要深厚的人脉和强大的交际能力。
这就是国内电影产业的现状,以这种状态怎么和好莱坞大片一争高下。
好梦公司目前连宣发部门都没有,依靠和京影厂合作才获得了电影发行的机会。
林子轩清楚饭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不能着急,反正这次《甲方乙方》重点要看的就是京城的票房成绩。
华影公司的统计结果印证了这个想法。
上个周末《甲方乙方》全国的票房是28万元,其中京城就占了12万,在北方各地受到欢迎,南方遇冷,沪城和花城的票房最低。
这和电影里的京味有关,有些笑点只有北方人才懂,南方人或许知道,只是难免隔膜。
这个成绩超出了华影公司的预料,按照这种趋势,如果《甲方乙方》能放映一个半月,票房有望突破千万。
对于一部投资两百多万的电影来说,票房超过七百万就能保本,突破一千万肯定会赚钱。
这在今年的国产片中成绩相当抢眼。
华影公司分析后认为这是葛尤的功劳,《甲方乙方》中也就葛尤具有票房号召力了。
不过对林子轩来说这个成绩还不够好,他觉得应该能突破两千万,就看接下来的这一个月了,看看能不能形成国内的贺岁档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报纸上关于《甲方乙方》的报道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这部国产电影取得了好成绩,有了新闻效应,还有就是林子轩花钱做的宣传,雇人写的软文,怎么吹捧怎么来。
这个工作王钟军一直在做,现在到了真正发力的时候了。
然而,有件事的出现导致了《甲方乙方》电影票房的大幅增长。
国家规定,从1995年1月1日起,华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这件事早就通过法律文件确定了下来,只是在元旦这一天正式实行。
原本一周只能休息一天,到了礼拜天还有不少事情做,哪有时间看电影。
现在能休息两天了,有了空闲时间不如去看场电影,放松一下,反正一张票才六块钱,听说有部电影挺火爆的,大家都看了我不能不看啊。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这就刺激了周末的电影市场。
本来《甲方乙方》已经有了颓势的电影票房因为双休日变得火爆起来。
半个月的时间全国的总票房已经超过了500万,京城地区贡献了180万,超过了三成。
按照六块钱一张票计算,就是说在京城至少有30万人看了这部电影,《甲方乙方》彻底火了起来,延长放映时间已成定局。
“冯哥,这下放心了吧,咱这片子1500万是没跑了,就看能不能突破2000万了,虽然和好莱坞大片没法比,不过在国产电影里算是顶尖了。”林子轩预测道。
“这就是我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谁能想到双休日对电影行业的刺激那么大,咱们赶上了好时候啊。”冯晓刚感慨道。
这同样是报纸上讨论的热点,双休日对华国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以前大家没时间,现在多了一天空闲,可以出门走动走动,刺激了消费,也可以做点小营生,市民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了。
“电影的票房大卖,公司的资金就宽裕了,咱们的好时候要来了。”林子轩满意道。(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三章 岁岁年年人不同
春节前夕,《甲方乙方》的票房突破了1500万,向着2000万挺进。
到了这个时候,这部娱乐片的票房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令圈内人非常惊讶。
从刚开始觉得有点意思,到后来的火爆,再到现在票房的一路攀升,一直在打破大家的心理底线,觉得不可思议。
在华国,这几年国内的电影市场不景气,一部片子能有几百万的票房就算是成功了。
如果是张亿谋的电影,拿了几千万的票房,大家不会惊讶。
这是因为张亿谋和巩莉有那么大的票房号召力,再说了,张亿谋的电影投资高,都是上百万美元,而《甲方乙方》的投资只有两百多万人民币。
这种低成本的喜剧片是怎么拿到这么高票房的?
电影行业内部的人士做了不少的分析,他们发现这部电影的针对性特别强,或者说就是拍给特定的观众群体看的。
这从各地的票房上就能看得出来,仅京城一地的观众就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票房。
在京城,这部片子引发了观影热潮,大家平常聊天都在说着电影里的情节。
这种原汁原味的京味电影触动了京城人的神经,让他们看的很舒心。
这就让圈内人思考拍摄地域性电影的可行性,比如沪城人拍海派电影,山城人拍川味电影等等,会不会重复《甲方乙方》的成功。
其次,这部片子非常的亲民,从小人物的视角讲述了几段异想天开的故事。
这和目前的主旋律电影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去说教,不去告诉观众应该怎么做,只是带给观众单纯的快乐。
或者说这部电影的创作人员放下了架子,想方设法的迎合观众的喜好,设身处地的琢磨观众爱看什么,是真正的为了观众服务。
不过,在艺术家眼里这就是俗。
艺术家不会去考虑观众能不能接受,他们都是自个和自个较劲,要拍出自己的个性来。
在《甲方乙方》放映期间,就有不少人批评影片的俗气,这些人大都是学院派出身,他们认为这是外行人的电影,不符合电影艺术。
在学院派眼里,冯晓刚就是个外行,拍出了一部俗不可耐的娱乐电影。
这种观念在学院派里很流行。
张亿谋对姜闻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大加赞赏,这是因为《阳光灿烂的日子》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有个性和激情,不随大流。
其实,《甲方乙方》也有个性和激情,只是不太明显。
它在语言上打破了以往国产电影的束缚,电影里的演员们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对社会,对传统习惯进行了一通嘲讽,不激烈却能深入观众的内心。
它还采用幽默、滑稽、嬉闹的传统喜剧形式把百姓在现实中遇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成了自嘲的一笑。
这正是艺术家批评冯晓刚俗气的原因。
你明明已经触及到了社会问题,却不去深挖问题背后深层次的东西,而是用温和的态度,用自嘲的方式来应对,太过浅薄,没有个性。
如果是一位艺术片导演来拍这类题材,他要么会批判社会的不公,要么是哀怜百姓的愚钝和不争气,以此来彰显自己不畏权贵,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就是艺术电影和娱乐电影的区别。
随着《甲方乙方》票房的持续走高,这种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很可能会形成一种现象。
对于林子轩来说,争论是好事,没有人关注那才会糟糕。
他准备在春节前夕请《甲方乙方》的演员和剧组人员,以及电影圈内的朋友聚一聚,吃顿饭,算是庆功宴,也是祝贺好梦公司成立一周年。
大过年的,趁着电影票房大卖,大家一起热闹热闹,乐呵乐呵。
一年前,好梦公司办了一次开业典礼,标志着一家民营影视公司正式开业了。
还是在友谊宾馆,来的人却多了不少,包括京影厂的韩三评,还有艺术中心的老同事。
《甲方乙方》剧组里有一半都是京城电影制片厂的职工,韩三评过来很正常,这次电影票房这么好,也坚定了他和好梦公司继续合作的信心。
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有个人却不怎么高兴。
“冯哥,被骂是很正常的事儿,说明你红了,你不红想找人骂你都找不着,你慢慢体会成名的烦恼吧。”林子轩说笑道。
“合着别人骂我我还要笑脸相迎啊,没这个道理。”冯晓刚不满道。
冯晓刚被那句“外行人拍的电影”给刺激到了,这戳到了他的痛处,他不是科班出身,不就是外行嘛,人家没说错,他还不好反驳,只能在心里憋着。
让他觉得不公平的是葛尤也不是科班出身,可针对葛尤的批评就很少。
毕竟葛尤拿了戛纳影帝,在国际影坛上都被认可了,还怎么批评,最多说一句,葛尤在《甲方乙方》中的表演没有突破。
“行了,别闹情绪了,等你拿个最佳导演奖,看他们怎么说。”林子轩劝说道。
“其实吧,这片子票房这么高,我心里挺得意,觉得自个的水平不错了,可被他们这么一骂,倒是给我骂醒了,看到了自个的不足,以后还是要多学习。”冯晓刚沉声道。
这时候,京影厂的于东端着酒杯走了过来,经过这次的合作,大家混熟了。
“林总,我在外边墙上看到一张照片,是你们去年照的吧,今年票房这么好,要不要也合个影,纪念一下。”于东提议道。
友谊宾馆的经理很会做生意,去年替林子轩他们拍了照片,在得到林子轩同意后就装裱起来,挂在了墙上。
“这个我看行,要是以后每年都能办一回庆功宴就好了。”冯晓刚赞成道。
林子轩想了想,这主意不错,等吃过饭张罗一下,又不是多麻烦的事儿。
这回的人比较多,有演员也有剧组的人员,大家分成几排站着。
林子轩和韩三评站在了中间,周围都是熟人,去年的有些人没有来,今年又添了不少人。
拍照片的还是友谊宾馆的经理,随着闪光灯的亮起,这一年就这么过去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四章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华国电视台,又到了一年里最为忙碌的时候。
不过对于慕姗姗来说,反而轻松下来,她刚和副台长谈了谈过年之后的一些安排。
因为怀孕的关系,她想请一段时间的长假,《文化访谈》这档节目不能因此停掉,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节目,还有整个的幕后团队。
就算是华国电视台也不会砍掉这么一档极具影响力的节目。
所以,需要给这档节目寻找一位合适的主持人。
慕姗姗没有提到离职的事情,她还在考虑林子轩说的那个建议,离开华国电视台,自己创办一间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自己想做的节目。
这对她无疑很有吸引力。
慕姗姗在美国进修过,了解美国电视行业的运作流程,美国的电视台基本上都是向电视制作公司购买节目,不仅是电视剧,还有其他的娱乐节目。
美国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非常多,竞争相当激烈。
收视率是衡量一档节目的终极标准。
一旦达不到预期的收视率,电视台会毫不犹豫的砍掉这档节目,这就导致电视制作公司绞尽脑汁的提高节目质量,迎合观众需求。
这就是美国电视节目好看的原因,在竞争中求生存,不好看的节目没有生存的空间。
国内电视行业的制播分离其实并不彻底,只能说是还在摸索阶段。
比如华国电视台,虽然把电视剧制作部门分离了出去,但其他节目都是自己制作,只是偶尔会外购一些港台或者海外的电视剧。
至于各省市的电视台,除了南方的电视台较为活跃外,其他电视台的状态都不怎么好。
慕姗姗担心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便她自己出去单干,制作出来的节目怎么卖出去。
按照林子轩的说法,想要打破华国电视台的垄断地位,各省市的电视台必须要通过卫星向全国播出,也就是上星频道。
目前,华国电视台的几个频道都是上星频道,还有浙省和鲁省等电视台也是上星频道。
“电视行业发展的很快,你现在进场已经算晚了,到时候给地方电视台策划几档收视率高的娱乐节目打响名号,以后你就是国内娱乐节目的教母级人物,比在华国电视台做主持人舒服多了。”林子轩如此说道。
慕姗姗想到林子轩说的话,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
对于林子轩的看法,她倒没有怀疑,现在国内各方面发展的都很快,电视行业也该如此。
只是她在华国电视台呆了四年时间,就这么离开难免有些不舍。
刚毕业的时候很多人都羡慕她能进华国电视台这么好的单位,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华国电视台就像是圣地一样。
在那里可以和精英们一起工作,接触面广,上镜率高,锻炼人,成名快。
这些好处慕姗姗深有体会,她就是通过华国电视台被观众所熟知,成为著名主持人的。
但同时,她还感觉到一种束缚,不能做自己想做的节目,有着各种限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