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1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听《生活空间》栏目组的编导说要把《姐姐》送去参加一个纪录片的评奖,说今年是第一届,这部短片很有希望,晓玲这下子又要出名了。”慕姗姗说笑道。

    1994年,华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为了促进国内纪录片的发展,决定以后每年评选一次“华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

    这是华国纪录片界规格最高的专业奖项,今年是第一届。

    由于《姐姐》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华国电视台决定送到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参与评奖。

    “成名太早,对她不见得是好事。”林子轩担心道。

    对此他深有体会。

    在写《顽主》的时候林子轩就出名了,不过是骂名,也就是他心态好,不去计较,成名意味着会受到关注和非议,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

    两人闲聊着,吃完饭,收拾了碗筷,洗漱一番,走进了卧室。(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章 档期

    第二天晚上,林子轩和姜闻在饭店请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演员和幕后人员吃了顿饭,庆祝电影获奖,算是庆功宴。

    大家都很高兴,总算是没有白辛苦一场。

    有了这个奖项,参演的演员身价倍增,幕后人员说出去也是一种资历。

    这些年轻的演员们都在期待着电影上映,从而被国内观众所熟知,尝尝走红的滋味。

    报纸上同样在热炒这件事。

    这一年,华国国内的电影市场虽然低迷,但在国际电影节上却收获颇丰,被认为是电影行业出成绩的一年。

    这是有说法的,在电影行业,每隔上几年就会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影来。

    这种优秀电影扎堆出现的现象很难解释,但的确存在,被称为电影大年。

    不光是华国,1994年在世界范围内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就像是井喷一样。

    有人开玩笑说,是因为上帝在这一年想看电影了。

    报纸上在议论这部在威尼斯获奖的电影什么时候能够上映,和观众见面。

    按照林子轩的想法,《阳光灿烂的日子》最好是现在就上映,趁着拿奖的热度没有消退,大家都在关注,这时候上映效果最好。

    他前往华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这是电影的出品方。

    这家公司专门负责合拍片的制作,只要是使用国外资金拍摄的电影都要经过这家公司,那些地下电影除外。

    如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国内上映,出品公司也能得到票房分成。

    林子轩想让这家公司催促华影公司尽快的给《阳光灿烂的日子》排片,不过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华影公司给出的回复是目前院线的片子已经排满了,只能往后排了。

    至于什么时候在影院上映,他们会另行通知。

    这自然是借口,说到底还是电影题材的问题,他们不想承担风险。

    这件事只能暂时搁置,等待着华影公司的后续安排。

    《甲方乙方》剧组,片子拍摄过半,进展顺利。

    “你们俩个倒好,一个去过戛纳,一个去过威尼斯,都在国际影坛混过,我这辈子是没指望了,能在国内拿个金牛奖就知足了。”冯晓刚开玩笑道。

    “冯哥你别泄气,现在转行还来得及,做演员兴许还能拿个国际影帝呢。”林子轩调侃道,“你不知道,在威尼斯那些老外看了你演的角色,都惊为天人,说你演的比夏宇好,演的真实,也就是威尼斯没有最佳男配角,否则铁定就是你了。”

    冯晓刚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扮演一位老师,林子轩拿这个事开玩笑。

    他知道冯晓刚有演戏的爱好,在《甲方乙方》里也扮演了一个角色。

    “你别糊弄我,我都这个年纪了,要是改行指不定就给毁了。”冯晓刚摇头道。

    “我觉得你演的还行,就是表情还不够丰富,像你这长相就不能演好人,下回试试演个老大,肯定就有戏了。”葛尤琢磨道。

    “你们看,国际影帝指导我演戏了,我太荣幸了。”冯晓刚夸张道。

    旁边的人都在笑,这时候是休息时间,冯晓刚不介意活跃一下气氛。

    在剧组里,他拍戏的时候很认真,平时倒不那么拘着,经常开开玩笑,不像其他导演总端着架子,放不下来。

    葛尤旁边的是徐繁,她在电影里演一个配角。

    “葛老师愿意指点那是你的福气,我们还没这个机会呢。”徐繁插话道,“你们那片子什么时候放映啊?”

    “不行了,暂时上不了,估计要到明年。”林子轩无奈道,“咱们这片子也要赶紧拍,拍完了好定下来档期,不能出岔子。”

    《甲方乙方》的出品方是京城电影制片厂,作为老牌的电影厂,说话有底气,在华影公司内部有关系,容易协调。

    这件事还是要找韩三评。

    华国每年拍摄大概150部电影,每部电影不可能都在影院放映,各家电影厂和电影公司为了争夺排片闹得不可开交。

    一般来说,京影厂的电影上映的几率要大一些。

    韩三评肯定会先照顾厂子里的电影,对于像《甲方乙方》这种合作拍摄的电影要往后靠。

    林子轩要做的就是说服韩三评,把《甲方乙方》放在元旦之后,春节之前这个时间段上映,这才能体现贺岁的意义。

    王钟军的宣传已经初见成效,好莱坞大片的普及工作结束,接下来就要宣传《甲方乙方》。

    如果电影没办法在年前上映,那宣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白费功夫了。

    到了晚上,林子轩回到家里,他要抽时间写武侠小说了。

    他准备把武侠小说发表在杂志上,而不是直接出版,相对于出版,杂志更具有影响力,毕竟订阅杂志的读者都会看杂志的内容,可出版的书籍不一定有人购买。

    说实话,内地的武侠小说市场没办法和香江相比,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在八十年代以前,武侠小说在内地被认为是毒草,是**,都要被烧掉的。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香江的武侠小说进入内地,内地的通俗文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不过写武侠小说的作家依然很少,大家都愿意写正统的文学,武侠小说被认为是通俗文学,上不了台面。

    还有就是刊载武侠小说的报纸杂志少,出版渠道有限。

    这时候,华国国内有一份杂志叫做《古今传奇》,专门刊载通俗文学,以传奇故事为主。

    也就是国内的武侠小说期刊。

    《古今传奇》创刊于1981年,由三名曲艺家借一万五千元创刊,目前销量四十多万份。

    《古今传奇》的创刊引发了一个通俗文学的热潮,国内通俗文学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由此可见,通俗文学的市场潜力很大,读者喜欢这类小说。

    到了九十年代,读者逐渐抛弃了正统的文学,更愿意阅读娱乐消遣性质的杂志,这给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林子轩决定先写几部故事中最为精彩的《卧虎藏龙》,用来吸引读者,等到读者陷入故事之中的时候,再以前传和后传的方式写其他四部小说。(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一章 宣发

    《古今传奇》这本杂志是双月刊,两个月一期,每期五十万字左右,刊载的不仅有武侠小说,还有民俗故事,偏向于传统文化。

    林子轩平时比较忙,没有多少时间写小说,这种双月刊刚好,不急不缓。

    如果是在报纸上每天连载,那就不行了,他不想让自己这么赶,太累。

    他现在写小说用的是打字机,不是电脑,倒不是说买不起电脑,而是这时候的电脑配置太低端,用的还是原始的系统,不习惯。

    目前国内的电脑还在普遍用着386和486的处理器,奔腾586已经出现,还没有普及。

    可以想象,这种电脑的运行速度是多么的令人绝望。

    当然,这是林子轩的想法,那些刚刚接触电脑的学生会感到非常新奇。

    在学校里,电脑最大的用途就是让学生练习打字,使用五笔输入法,还要背口诀,只有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才会学到简单的编程。

    即便是如此配置的电脑,每台都要两万块左右,属于奢饰品,一般的家庭消费不起。

    市场上也有相对廉价的电脑。

    九四年上半年,联想电脑公司推出了一款经济型的家用电脑,这是国内市场第一款价格在万元以内的名牌386家用电脑,创下了一个月之内销售五千五百台的奇迹。

    这款电脑在京城的销售非常火爆,打着学生学习的旗号,相当于是家用学习机。

    慕姗姗曾想买一台这种电脑,被林子轩阻止了。

    386什么的太低端了,至少要586才行,反正用不了等多久,电脑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

    他到京城的中关村看过,中关村以前是电子一条街,专门贩卖从南方运过来的电子产品,如今已经初具规模,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

    慕姗姗以为信息高速公路离华国还很遥远,实际上,她很快就会发现新的时代来临了。

    林子轩前往京影厂找韩三评谈《甲方乙方》的档期安排,韩三评是这部电影的出品人,档期的安排和他也有关系。

    韩三评打了个电话叫人,他是副厂长,不负责太细致的工作。

    在这期间,两人在办公室里聊了一会。

    作为京影厂的副厂长,韩三评主要抓的是电影的生产,是生产部的直接领导,同时还分管厂子里的后勤工作。

    这两项工作都很让人头疼,因为涉及到资金的问题,没有钱怎么拍电影,也没办法解决职工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尤其是职工住房,这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现在京城房地产这么火热,你们京影厂占了这么大一块地方,找开发商置换一下不就行了,你出地,开发商出资金,合资建房呗。”林子轩出主意道。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合资建房和集资建房的形式在城市里越来越普遍。

    合资是工厂和开发商合作建房,集资是工厂职工出资金建房。

    京影厂的地理位置不错,有不少的空地,想找愿意合作的开发商并不困难。

    “这个办法我也想过,只是厂子里的工作太复杂。”韩三评无奈道。

    他不愿意多谈,林子轩也没有多问,他们的关系还没有熟到那种程度。

    这时候,敲门声响起,进来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这是宣发科的小于,以后宣发方面的事他负责。”韩三评介绍道,“这是好梦公司的林总,你该听说过,姜闻那部片子林总是制片人。”

    “林总你好,我叫于东,你叫我小于就行。”于东客气道。

    于东是京影厂宣发科的副科长,京城电影学院制片管理专业毕业,负责厂子里电影的宣传发行工作,很得韩三评的赏识。

    林子轩来自体制内,自然不会跟着韩三评喊人家小于,韩三评这么喊表示亲近,他要是这么叫就有点轻视的意味了。

    “于科长,你好,以后还要多照顾。”林子轩客套道。

    接下来,韩三评说了《甲方乙方》的发行事宜,尽量争取在春节前后上映。

    在这个年代,还没有贺岁片的说法,过年期间大家虽然有了空闲,却不怎么会跑到电影院看电影,一个是电影院的条件不行,大冬天看电影的很少。

    还有就是电影没意思,还不如在家里看电视呢。

    所以,这个档期应该能争取下来,这就要靠于东和华影公司的沟通了。

    于东是京城人,性格外向,头脑灵活,善于交际,在宣发方面很有一套。

    谈完了正事,林子轩邀请韩三评和于东出去吃顿饭。

    韩三评手头还有事,就让于东和林子轩去吃饭,于东还能了解一下《甲方乙方》这部电影的拍摄状况,方便调整相应的发行方案。

    这是正常的交际活动。

    于东对好梦公司挺有兴趣,他在宣发部门工作,平时就在琢磨怎么做电影的宣传,当他看到《甲方乙方》的宣传方案时颇为惊讶。

    无论是“贺岁档”的概念,还是要和好莱坞大片拼票房的噱头,都极为大胆。

    他有点羡慕民营影视公司的自由,敢想敢干,在国有企业会有很多束缚,就算是有好的点子也不一定能通过。

    京影厂的宣传方案就过于保守,没有新意。

    林子轩开车带着于东到《甲方乙方》的剧组看了看,介绍了一下片子的拍摄进度,以及后续的拍摄计划,让于东做到心里有数。

    于东提出要见一见好梦公司的宣发,也就是提出宣传方案的人。

    林子轩给王钟军打了个电话,约好了晚上一起吃饭。

    这一天,剧组早早收工,葛尤要回家,就没参与,也就是林子轩和冯晓刚。

    林子轩开车先把葛尤送回家。

    要是不送葛尤,他肯定会在路边等面的,面的是京城价格最便宜的出租车,一公里不到一块钱,葛尤不舍得坐高档的出租车。

    到了晚上,他们在饭店和王钟军见面,四人边吃边聊。

    这是王钟军和于东的第一次见面,他们一个学的是大众传媒,一个学的是制片管理,谈论的都是宣传上的话题。

    王钟军在美国多年,见多识广,于东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底子扎实,两人各有所长。(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二章 那年的焰火

    九月底,慕姗姗接到了一件任务,直播十月一日晚上在**举行的焰火晚会。

    这是华国建国四十五周年**广场群众联欢活动的现场直播,总共要进行四个小时。

    现场需要华国电视台的十二名主持人,慕姗姗是其中之一。

    在这场大型的焰火晚会上,国家领导人都会出席,不允许出现任何的直播失误。

    每一名主持人负责一个区域,慕姗姗的区域在最接近领导人的地方,格外的重要。

    十月一日上午,林子轩送慕姗姗来到**,现在联欢活动还没有开始,不过已经聚集了大批的京城市民。

    想要进入这个区域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周围都有武警在巡视。

    统筹这次直播的是华国电视台文艺中心的导演,叫做张小海,在台里工作了十年以上。

    “海哥,准备的怎么样?”林子轩招呼道。

    张小海毕业于京城广播学院,是林子轩的师兄,平时有往来,大家都熟识。

    “你以为呢?到了晚上可是有十万群众啊,一个调度不好就是直播失误,我这都半个月没睡好了,这种直播节目最难把控。”张小海诉苦道。

    张小海做过春晚的导演,不过这种在**直播的节目还是第一次。

    这可没有备播带,全靠导演现场指挥调度,还要和台里配合好,有一个地方出现失误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当然,华国电视台也有相应的应急准备,一旦发现失误,就把信号从现场切换回电视台。

    张小海半个月前就带着人在**前布置,摄像机的位置和每名主持人的位置都要确定好,三天前开始布置机器,今天一天都要在这儿呆着了。

    “海哥你身经百战,绝对没问题。”林子轩奉承道。

    “你少来这套,我知道你的心思,放心吧,小慕不会出纰漏,我担心的是那几个年轻的主持人,没经过大场面,怵得慌。”张小海解释道。

    他们现在在直播车上,身边都是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