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回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猛士回明- 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接下来就是佟岱在城墙上看到阎应元亲率一千人前去支援二师,但佟岱却并不知道这些国防军是去干什么。

    李本深这两天的日子的确十分难熬,这二师出山的第一战就打得这么糟糕,李本深觉得都有点无脸见人。

    但很快海军陆战队就派来了人,阎应元派来的是一位连长,连长到了以后马上要求二师做好越过清兵防线的准备,并协助海军陆战队全歼这股清兵。

    当李本深听说阎应元只带了一千人来时有些发呆,竟没听到连长到底说了些什么。待连长再次把阎应元的意思说了,李本深有些生气了。

    “黄部长到底是什么意思?他难道不知道对面的清兵很强吗?他们可是有二万多人,他只派了一千人来干什么?”李本深生气地对连长说道。

    “报告李师长,本来海军陆战队五百人足够突破清兵防线,但我们大队长为了保险起见,亲自带了一千人来,请李师长尽快布置好,我们的进攻将在半个小时后发动。”连长根本不在乎李本深阴沉的脸色,继续说道。

    “那好,我李本深今天倒要看看你们海军陆战队到底牛在什么地方!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李本深给部队下达了战斗准备的命令。

    连长给李本深敬个礼转身跑了出去,他要去通知阎应元二师已经做好了准备。

    二师刚刚准备完毕,清兵的防线上就传来一阵剧烈的爆炸声,随后清脆的枪声响了起来。

    李本深赶紧走到了一个高坡上,举起手里的望远镜看了出去。

    左前方清兵的防线前面几百米的地方,几百海军陆战士兵正卧倒在地上,他们身上的衣服与其他部队有些不同,都是花花绿绿的,趴在地上如果不仔细看都看不清楚哪里有人。

    士兵们的后方几十门小炮正架在地上,还在不停地朝清兵防御工事发射着炮弹。这种炮看起来很小,但炮弹的爆炸声一点也不小,李本深清楚地看到不断有清兵倒下去,更多的清兵开始在壕沟里四处乱窜。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

    炮声刚停,卧倒在地上的士兵迅速从地上窜了起来,右手提着步枪,弯着腰快速向前推进,遇到前面有个小土坡。立刻又卧倒在土坡前,同时手里的步枪迅速指向了前方。

    后面的士兵用着同样的动作前进着,有个别清兵刚刚露出头来,就被前面趴在土坡上的士兵一枪给撂翻了。

    就这样,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交替掩护着前进,几百米的距离很快就到了,战壕里的清兵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已经到了三四十米开外,有士兵很快从身体侧边的袋子里取出了手雷,拉开拉环就朝前面扔去。

    几枚手雷刚在壕沟里外炸响。后面的士兵们如风疾风一样已经冲到了壕沟前面。

    李本深看得目瞪口呆,就好象看一场大戏入迷了一般,李本深把自己应该做的事丢到了九宵云外,直到身边的一团长提醒道:“师长,该咱们上去了!”李本深这才反应过来。

    “命令各团快跟上去!”李本深急得大声吼道。

    被突破防线的清兵很快就崩溃了,大队的清兵开始朝后面跑去,李本深亲自领着二师跟在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后面拼命地追赶。

    清兵朝后刚刚跑了不到一里地,对面的山坡上又响起了清脆的枪声,随后手雷的爆炸声再次响起,不少清兵又开始调头朝后面跑去。更多的清兵却把手里的刀枪一扔跪到了路边。

    清兵还是跑了不少,毕竟战场太过开阔,而二师又没有对清兵采取包围态势,等战斗结束后清点战果时。才发现从两侧跑掉的清兵有五千多人。

    “李师长,请尽快打扫战场,部队必须马上机动到武昌附近,黄部长已经安排了船只,我们就不等你们了。”阎应元从队伍里走了出来,给李本深敬了个礼说道。

    “阎大队长。还劳你亲自前来,老兄我心里有愧呀!”李本深还个礼,上前拉住了阎应元,“你们海军陆战队真是太厉害了,不仅装备好,更让老兄佩服的是你们的战术动作啊!”

    “李师长倒是不必如此,我们只不过先换了装备而已,以后你们也会用上这些家伙的。”阎应元谦虚地说道。

    阎应元接着把形势给李本深作了简要介绍,李本深一听海军陆战队已经在鄂州歼灭了二万多清兵,更是咋舌不已。

    “阎兄,你的意思是说现在湖北的清兵基本都被困在武昌城里了?”李本深问道。

    “大概是这样,武昌城外大队的清兵是没有了。”阎应元思考了一下,这才说道。

    “那我们二师过去只能是打打小县城了,唉,不过真要是遇到今天这样的清兵,二师还真应付不过来呢。阎兄,你就先请一步,我们二师打扫完战场马上就到江边乘船出发。”李本深真切地感到二师的差距,对阎应元十分尊重。

    阎应元率海军陆战队的一千名士兵回到武昌城外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这次战斗海军陆战队没有战士牺牲,只有三名战士被火枪所伤,所幸并未打中要害,简单治疗后已经问题不大。

    听黄得功讲,武昌城的清兵也曾试图出城向海军陆战队的阵地发起攻击,但刚出了城门不久,就被“岳飞”号上的炮火给打回去了。

    阎应元有些遗憾,如果把清兵放过来,不说全部留下他们,起码可以大量杀伤,但事情已经过去了,阎应元并没有抱怨,而是把黄梅县的战斗给黄得功汇报了,尔后安心在武昌城外驻扎了下来,等待二师和五师向武昌周边展开清剿行动。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二章 北京城里的稀奇事() 
如果说哪里还有“冰火两重天”的话,现在当数北京城莫属了。

    这里说的“冰火两重天”,并不是说天气,是在说北京城里的怪事儿。

    说是怪事,其实也谈不上,如果问问北京城的老百姓,他们会悄悄说,现在的北京城跟崇祯年间差不多了。

    当初崇祯朝的官员们把多尔衮将错就错地接进北京城,北京城就成了大清朝的国都。

    按说大清朝定鼎北京之后,还是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政策,头两年除了剃发易服之事弄得人心惶惶,北京城的百姓们还是认为大清朝廷比崇祯朝的横征暴敛要好上不少,慢慢人心也就定了下来。

    结果大清摄政王贪心不足,妄图一统天下,一统天下无可厚非,却非要对我汉族百姓举起屠刀,若有不服者,屠城之举屡现,乃招至上天震怒,派来几位天使拯救汉族百姓。

    几位天使虽不是神仙,但用的却是神仙手段,豫亲王就在扬州城下折戟而归,从此大清朝似乎就走了下坡路。

    后有大清“巴图鲁”鳌拜率军对南京城拼死一击,竟灭了南明朝廷,当时的北京城可真热闹,那些没见识的人仿佛觉得天下已经大定一般,却没想到比南明朝廷厉害得多的南京政府出现了。

    北京城的百姓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政府”是啥玩意儿,但时间久了,大家也都明白了,其实这政府与朝廷差别也不大,都是管着天下事的,只不过没有皇帝罢了。

    这南京换了个“政府”,天下就再也没有安宁的时候,似乎天天都在打仗,普通老百姓也管不了更多,只要仗不打到家门口,日子总是要过的。

    过日子总要分过好日子和歹日子。但北京城里城外的百姓这些年似乎就没过上过好日子,看看几个城门外那成堆的乞丐就知道了,老北京会告诉你,这跟崇祯年间差不多。

    其实这些乞丐并非都是流民。不少人还是有田有地的,只是正值青黄不接之时,朝廷却在大肆征收军粮,不少百姓家里的种粮都被搜刮一空,更谈不上糊口了。不能呆在家里饿死,到京城皇城根下乞讨虽然丢人,但有时会遇到个把善人,总能吊着命。

    老百姓们不知道为啥朝廷会这么缺粮,按说这两年总的来说也算风调雨顺,不象崇祯朝那样老天总是不开眼,半年时间都不下一滴雨。

    多尔衮当然知道为啥北方这么缺粮,自从灭了南明朝廷,南京政府不肯承认与南明朝廷达成的开放运河的协议,从那时起。京城的粮价就一天贵过一天了。

    西北诸省虽然这两年老天算是开了眼,再也不缺水了,但这些省份都是连年战乱,几乎是十室九空,空有田地却无人耕种。再说即使这些省份有了粮食,再运往京城,那也在路上就消耗了大半,哪里供得上北京城。

    好在洪承畴那里还算争气,自从占了两湖之后,把这两省经营得不错。这几年京城就指着两湖的粮食维持着。

    多尔衮是在京城的粮价涨到三两多银子一石的时候起了撤回关内的心思,他并不知道即便是退回了关内,南京政府和那位天使大都督会不会就此放过他们,多尔衮估计他们不会。因为他在《中华日报》上看到过“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句子。

    这个念头一起当然就会跟身边的人说说,多尔衮甚至都跟范文程谈过这事,范文程不置可否,自从吴三桂叛逃大清之后,他现在已经很少建言献策了。

    让多尔衮和众多满人大臣没想到的,这个消息刚刚传出去。皇上那儿就收到了无数的奏章,内容无非就是大清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现在也远不是谈撤回关内的时候。

    皇上收到这样的奏章并不稀奇,稀奇的就是这些奏章竟全是汉臣们写的,一个满臣都没有。

    多尔衮在武英殿里给小皇上说的时候还带有一些自豪,说大清朝廷甚得人心,看这些奏折就知道了。

    大学士冯铨的奏折就写得花团锦簇,他从大明朝气数已尽说起,说大清皇帝入关夺取天下乃是天命所归,尽管目前朝廷遇到了些困难,但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

    冯铨在奏折里说,南京政府的那几个头头脑脑的,几个所谓的“天使”他在南京都见过,除了会摆弄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不过都是平常人,大清朝廷有圣明的皇上和皇叔父摄政王的英明领导,没有惧怕他们的理由。

    冯铨还从曲阜孔家派人不远千里来找投靠朝廷,分析出南京政府不尊圣人之道,时日久了,必为天下读书人所摒弃,其必不得长久。

    如果说冯铨的奏折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大清朝廷的神圣性、合法性和南京政府的妖孽性,以此来判断大清是不可战胜的,那么有些汉臣在奏折里切切实实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多尔衮已经让人把这些建议分门别类,准备召开专门的廷议来考虑是否施行。

    当着小皇帝的面大家都没说,不过当小皇帝退下去之后,索尼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要以为这些汉臣都是为了我大清的,只不过南京的那帮人过来了,他们就再也没有官做了。前明朝的大臣们他们都是挑着用,这些汉臣在他们眼是算是‘汉奸’吧?又怎么会用他们?”

    多尔衮白了一眼索尼,有些怪这老头总是不识时务,这个道理他何尝又不明白?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不过是用这些来聚聚人心罢了。

    尽管武英殿里留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满臣,但范文程还是被多尔衮给留了下来,被索尼这么一通直说,多尔衮觉得有些难堪,把目光看了范文程,希望他能帮自己说几句话。

    “不过以臣看来,这并非是坏事,只要这些大臣们还必须依靠我大清朝,那么他们自会尽心尽力做事,从这个上面说,朝廷还是可以对给朝廷献了可用之策的汉臣给予奖赏。如此既可安其心,也可令人更加用心为我大清做事。”范文程当然理解多尔衮的意思,想了半天,他也只能从这个上面帮多尔衮说说话了。

    户部尚书巴哈纳站了起来。刚想说什么,多尔衮瞪了他一眼,巴哈纳看了一眼多尔衮,摇了摇头又坐了下去。

    “巴哈纳,你有话就说。不就是户部已经无银无粮了吗?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看到多尔衮不让巴哈纳说话,另一位皇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冲巴哈纳说道。

    这要搁以前,济尔哈朗是不会逆了多尔衮的意思,但自从大清国的军队在战场上连战皆败,满人大臣开始对多尔衮多有不满,济尔哈朗对多尔衮的专权当然也很有意见,以前都忍住了,今天终于忍不住要发发牢骚了。

    多尔衮转头看了一眼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却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并不理睬多尔衮的眼光。

    巴哈纳看着龙椅下面的两个坐在椅子上的人明争暗斗,不知道该不该把话说出来,站在那里进退两难。

    多尔衮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朝廷确实遇到了大难处,为了应付南京国防军的进攻,朝廷不得不一带扩充军队,现在总人数已经超过百万,如此庞大的军队朝廷养起起来已经十分困难。

    更何况现在的新军根本就是个花钱吞金的怪兽,光是养着京城的六七万新军就要抵养以前的五十万军队了,多尔衮知道洪承畴在两湖也是练了不少类似新军的队伍。不知道他是怎样应付下来的。

    多尔衮以前也曾听说崇祯朝时大明户部的银库里只剩下五百两银子,当时觉得不可思议,诺大个帝国,如何还比上一个家庭?现在轮到自己当家了。才觉得这些传闻绝非虚言。

    “这帮汉人只知道上奏折,难道你们就不知道给朝廷敬献点银子吗?”多尔衮看了一眼撂得高高的汉臣们上的奏折,心里恨恨地想道。

    “敢问摄政王,如今国防军兵临沧州,这沧州府离京城已经近在咫尺,老臣听闻前日又损了三四万人马。而前线逃往国防军的汉军士卒不计其数,沧州乃是北京的门户,倘若沧州一失,我大清朝必危矣,不知道摄政王欲作何打算?”

    索尼当然也知道大清朝廷财政的窘况,但现在谈起这些没有丝毫用处,谁也不能在这武英殿上变出银子来不是,索尼这才把话题转到了战场上。

    听到索尼说到沧州战事,多尔衮的脸色更加难看。国防军在沧州不战而战,与大清军队对峙了近一个月,就是不动手,大清军队中的汉军士气日益低落,起了异心的人不计其数,如果不是谭泰在沧州采取了连坐的法子,恐怕汉军大半都已经跑到国防军那儿去了。

    这种剑悬在头上不落下来的感觉真是让人太难受了,多尔衮这些日子每天都睡不好觉,即使睡着了也会从恶梦中惊醒。

    归德战役的结果早就报到了京城,听说豪格丢了归德城,多尔衮大怒之下就要严惩豪格,倒是太后专门派人把他找了去,要他这次务必放过豪格,就算看在她的面子也不要太过为难豪格。

    就在多尔衮考虑是不是放过豪格的时候,又是老索尼跟他说,河南战场上豪格并不算失败,大清主力尚存,要多尔衮跟豪格说,把大清骑兵当初的入关袭扰的劲头拿出来,一要保住河南的粮道,二要让国防军不得安宁。

    多尔衮尽管对索尼很是厌烦,但又不得不承认这老家伙很多时候话都说到点子上了,这才决定放过豪格,专门给豪格下了一道谕旨,要他在河南务必守住粮道,同时要对国防军不断袭扰,让他们也不得安宁。

    只是沧州前线局势糜烂,谭泰虽然稳住了军队,但显然对国防军毫无办法,如此被动防守,沧州失守是迟早的事。

    索尼说到沧州战事,倒是把武英殿上的众人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再也没人关心户部是不是没有银子了。

    “新军练了这么久,眼见沧州城就要不保,新军难道还要窝在京城吗?”

    虽然大家不再提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