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们放心,我不会剥夺你们的利益与财富,陛下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做。不过我再说一件事,若是让你们去了夔峡地区,会不会积累如今的财富?为何,因为有良好的环境与基础。以前我说过开源与节流,有人认为天下财富是衡定的,开这个源便会少那个流。然而一个简单的道理,我朝国家收入几乎是太祖开国之初的四倍以上,为何民不苦?人口增加了,财富增加了,因此税务增加,民而不苦。”
“这就是开源,这就是我所说的基础,以及我以前在朝堂上所说的共赢。若是这里的经济基础更好,百姓更富,你们会不会有更多增加财富的机会?”
没有高深的大道理,然而让人不得不心服。
实际宋九不需要这样做,接下来种种措施就是钱,以他家的经济,以及人脉,可以随时聚集几十万缗钱砸到苏州,而不象王禹偁那样的苦逼。
不过宋九没有选择这条道路,他还是想创造一种模式。
因此有了今天这番接见与谈话。
于是有了接下来的种种举动。
不担心治安,苏州百姓比较纯善,治安情况远好于其他地方。
主要还是经济与民生。
然而不是港口,虽然有长江。
但这时的长江下游与后世的长江下游情况不同。后世的入海口若算从海门就要算起,但现在的入海口要从泰兴算起,所以在史上范仲淹苦逼的带着兴化百姓筑海堤。
因此苏州不能建设好的海港。
有利的一点就是面积更大,包括部分上海地区,包括宝山嘉定。南边还有,松江、金山、奉贤则属于秀州管辖,至于川沙与南汇以东地区,仍在大海里,等着时间之河将泥沙淤泥出来。
这样广大肥沃的地区,如今人口并不多,因此有着开发的远景。
宋九先画了一幅图,开发围田与圩田是不错的,然而胡滥开发,导致河流变细,湖泊减少,往往造成了无数涝灾。相比于往西去的圩田,围田开发难度比较低了。圩田才是奇迹,与湖争田,与沼泽争田,庄稼与百姓皆生活在河面之下。
不过下游地区也有麻烦所在,那就是短平快,一旦台风来临,带来大量山洪暴发,即便离海近,也要有许多蓄水的湖泊,以及泄洪的河流。这个面积必须保留出来。
实际在书院编写的那个大部头农学书里也再三提到了。
这个地图便是所必须保留的河湖宽度面积示意图。
余下的就可以开发围田了。
由百姓筑围堤,然后分配耕地。然而这需要官府提供大量材料,扣压税务那也不行,宋九不是王禹偁,就如宋九来到苏州第二年,三司收入减少,赵匡义责问。三司使陈恕说了一句:“今国用军须,所费浩翰,诸州凡有灾害,又必须要尽可能以罢免税租,臣等每举权利,朝廷又说侵民为虑,皆不同意。纵使耿寿昌、桑弘羊复生,也所不逮。臣等才力低下笨拙,只好尽心经营,但终不会让圣上满意。”
赵匡义忽然想到宋九所说的节流。
不过节流重要,开源也重要,于是强词夺理说:“卿等清而不通,专守绳墨,却不能替国家增加收入,解决支出烦恼,就象京城仓库主吏当改职者,簿领中一处没有处理,便导致后面十年五年不能决断,以至贫无资给,转死光壑,此卿等之过也,岂不伤和气?”
其实就是一句话,说减轻税务,那么国家怎么办?但国家也必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这样支出减少了,税务也就自然而然减少了。如果官员个个开宝马,养七十二奶,税务怎能减少?官员怎能不贪?
但这个问题很麻烦,至少在宋朝是官本位思想,士农工商!
第四百九十七章 南方(下)
因此宋九不想碰它。
这便是宋九在下面看了一个多月后召集诸商人的原因。
大家捐款吧。
开始捐得不多,宋九拿着这些捐款,用来建设围田。但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便是将这些捐款用项写上,张贴在各县衙门口边上的围墙下面,透明它的用途。
不过要感谢郭美美小姐,不然宋九也想不起来这个透明用途的好处,那么说不定它就会成为一个弊政。
而且是集中起来用度,比如开发某某围,用的善款是张某某与李某某的,其他人尽量不用,集中起来,张李二人便好自发地查问款项的用度,起到监督作用。
然后将张某某与李某某拉到这里,对大家介绍,你们要感谢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围。
当然,这也要感谢后世的一些腹墨同志对雷锋的质疑,那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以及做好事不留姓名的精神固然让人敬佩,可几人能做到?
人性是复杂性的,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
人为不己,天诛地灭是占据主体的,拾金不昧只是外带作用。
学不来的东西推广它有何作用?
倒是标哥虽有炒作之嫌,虽捞取名声以及其他的好处,然而却能推广,有好处了便会有许多人自发学习,尽管这种做好事有着私心,然而终是一件件好事做了下去。
并且它立即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看到老百姓的感谢,捐款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钱不仅用来筑围田,还用来放贷,贷款给贫困百姓,让他们买牛买农具,分作十年偿还,没有利息。
每年九月下旬,派专人下去收回来,然后这些还上来的钱继续救援其他贫困百姓,但没有人催交,不怕不交,都写了姓名籍贯张贴出来的,你好了,还有无数贫困百姓呢,若是好起来还不交,那么乡里乡亲会对你怎么看?
这还是利用人性。
当然会有极个别遇到特大困难的,甚至被迫做流民的,都做了流民,离井背乡,还交什么?这是做善事的,非是谋利的。
这是第一件事。
其次建设一些草市,还盖了许多遮风蔽雨的檐棚,风雨无阻,草市不停,以用发展商业。
接着兴修学堂,鼓励富人兴办攒助义学,兴修道路。
而且这一下来,可能会有几年时间,宋九也不急,不急便没有多大动静。第一年动作小,然而到了第二年苏州各项收入就增加了,包括税务。宋九将增加的税务扣留下来,继续用来发展。但是该交的税务一文未少。
因此到了第二年动静就有些大了。
赵匡义关注宋九时,已是第三年,实际时间也有两年零两个月了。
这一年动静更大。
陈恕被赵匡义骂了一顿,便通知宋九,你们苏州税务增加,那么当多上交一点给朝廷吧。
宋九回了一封信,你是杀鸡取蛋,还是孵蛋养鸡好生更多的蛋?子产治郑,三年百姓大乐,我没有子产的本领,君必须给我四五年时间,那么就可以将所有税务上交给朝廷。
陈恕无奈了。
不过四五年时间未必能使苏州变成天堂,但会产生巨大的脱变。
实际从这一年的下半年,苏州已经看到了脱变。包括一些他乡百姓看到这种变化后,纷纷来到苏州。
直到这一年,宋九不必再开启什么模式。
之前所做的,是能让大家借鉴的,若个个如此仿照,就象学写诗学习老杜的诗,只要学一个一鳞半爪,一个地方便治理起来了。
感谢几千年夫子文化的尊尊,以及统治者的愚民政策,所以鲁迅说过一句话,中国人从来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只要有口饭吃不会饿死,就不会反抗了。只有连奴隶也作不得的时候,才会反抗一下。
之所以各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是官员做得太过份!连奴隶也做不得!整成了王小波起义的巴蜀暗无天日的旁户。
这很不好……
“刁民”虽然难以管理,但也逼得统治者不得不小心地去统治。否则逼到一定地步,王朝便会被推翻。相比于明朝内治,宋朝内治显然做得更好。不过明朝的也不错,至少明朝不会培养很多奴才。
然而李自成起义,一切没有了。
或者如巴蜀百姓一次次起义,一次次造反,虽宋九现在的地位多少有些不喜,不过那样也逼得朝廷越来越重视,甚至非是良吏,那么就不可以担任益州知州。
但这个宋九不敢说,因此他只有做。
包括在苏州也是如此,不下命令,与大家谈心,然后闷头做事。
似乎也能算是一种无为而治。
直到这一年,宋九动作才大起来。
一下子与潘家的几个舅爷拿出好几十万缗钱,砸了下去。
可怕的一砸。
这个钱还是用来当作那种无息贷款的,有了这笔钱,一下子所有百姓全部有了地,开垦了无数围,不管怎么说,现在苏州百姓户数还没有达到巅峰。家家户户有了耕牛,有了农具。
不过也要感谢赵匡胤,在他手中就取消了牛税。牛马驴骡这些大型牧畜不管养多少,都不计入两户统计。因此牛数量在慢慢增加当中。
然后又引进了北方先进的纺织机械,甚至请来一些优秀的织工教导百姓纺织技艺。
往后世去,可能苏绣天下有名,可能松江棉业造就了明朝最富裕的地区。然而现在纺织业与工艺最发达的地区不是在江南,而是在河北与山东,次之成都地区。江南的工艺甚至还不如海南的黎蛮。
并且由官府举办一年一度的织技大赛,前十名官府会可予了些奖励。
正好这两年底子慢慢打好了,一下子投入这么钱下去,马上就产生了质的变化。
宋九写信给陈恕,说还要两三年,若真的有两三年,苏州可能真的提前进入天堂时代。
下面将宋九这两年来所做的事一一反馈上来。
其实这时候正好发生了一件事。
赵匡义以刘式为三司勾院使,刘式到了三司做了一件事。以前与辽国作战多年,供给主要来自江淮,然而许多贫困百姓交不齐沉重的税务,因此一直欠着,记在三司各部司的文书上。每到收成上来之时,各地官吏继续在强征这些逋租欠税,导致许多百姓轮为逃户。国家所得还不如所出。
因此他上书请求朝廷将这些欠税一笔勾销,给江淮那些贫困百姓一份生机。大家也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便同意了。
不过执行下去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国家增税普通的官吏很高兴的,中间又可以造出许多猫腻,为自己谋利,然而一减税,问题一个个来了。正好李惟清为盐铁使,他还是一个不错的官员,不过其女婿盗用了一些官钱,官吏畏惧李惟清不敢弹劾。
李惟清本人也不大清楚,性质与俞家十分类似。
刘式到了三司后发现了,便举报其事,李惟清受到牵连降了职官,李惟清便有些不大高兴,你难道也学赵镕吗?不是多钱,难道不能在暗下打一声招呼?
正好刘式落实免除江淮欠税的事,一些小吏不能借此谋利了,一起便联合起来,攻击刘式。两相吵将起来,刘式便被免去三司句院使之职。
刘式是好同志,南唐才子,有志操,学问好,后被宋太宗重用,判三司都磨勘司,奸吏畏服,为三司账目透明,不易贪墨做出杰出贡献。其法谓之为三年磨勘法,其人又被人称为刘磨勘。
这一次进入三司,减免江淮欠税逃税,用心是好的,可没有做成事情,反而怨声载道,看的是结果,那么只能免官,让朝堂减少动荡。不过深层原因可能是三司诸吏心中一直就不满,积累起来发作。还有李惟清之功劳,此人乃是小吏出身,也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不过他沾了许多胥吏的恶俗,包括心眼小,执事竣刻,报复心重等等。
然而没有弄清楚利害关系就做事,本身就是犯了错误。
因此赵匡义看着宋九所做的这些事,有些失神。
与刘式相比,宋九无论是在两广或东西两府,或者河东,几乎看不到什么矛盾发生。
江州那是一个特例,时间太短了,否则赵匡义相信宋九迟早会让大家高兴起来。
后来与柴赵二人相争也是特例,不能当真。
其实就是一种能力问题。
赵匡义又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宋九在治理苏州时的一种节奏。
正是这种节奏,以及引导式而非命令式的治理,尽管做了那么多事,但却没有引起多少争议。然后在不知不觉间,一切变好了,并且越变越好。
“这才是真正名相啊……”
赵匡义忽然产生一种冲动。
可就在这时候,因天气渐渐寒冷下去,他的伤口发作得厉害,召回宋九念头又打消下去。
虽心中愧疚,他只做了两个举动,第一个举动,将作风与宋九很相似的王举正调入中书担任参知政事,又给了宋九两个儿子升官,一为知州,二为通判,并且两个州还是不错的州。
但从那以后,这个史书最富有争议,或者最让人不耻的君王,一日不如一日。
第四百九十八章 要翻天
“陛下,这是……”书院的一个学子讲解着它的原理。
宋九想要的火炮,仍存在许多问题。不过研发到今天,渐渐有了一些眉目了。造成这原因,一是相比于欧洲十六七世纪,此时宋朝基础科学仍十分落后,只能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个火炮要涉及到许多基础知识与工艺,因此动一发牵千钧。
其次宋九要求的比较高。
最后一个原因,宋九进入仕途,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包括宋九本人,因前世种种原因,对武器方面的知识都不大熟悉。
为什么是火炮,这是无奈的事,在封建时代,内治北宋做得还不错的,包括昏庸的赵佶同志,也不能算是暴君。事实没有了西夏之危机,史上那个宋神宗不会因熙宁北伐大败而气成重病,那么就不会英年早逝。宋神宗不死,金大神无比赞扬的高滔滔同志就不会上位,那么宋哲宗有病就不会捂着不看,导致有作为的宋哲宗死得更早。那么连带着赵佶就不会上位了。
其实没有西夏,契丹耗也将他们耗死了。
但军事一直是宋朝的弱项。
比如史上的北宋,若没有西夏与契丹之逼,南宋没有金国与元蒙之逼,那又会如何,会不会容忍交趾与大理的存在。或者如明朝,如果没有鞑靼,女真,又会如何?
若是在宋九手中,将先进的火炮研发出来,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利用这种成熟的技术,向后发步枪进军。有了这两样东西,骑兵将会失去作用。
可是一直没有进展。
好在随着种种研发,带来各种先进的技术,推广到其他领域,包括冶金技术、铸造技术。
—》文·—因此为第二样东西出现打下了基础,蒸汽机。
—》人·—这叫有心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书·—随着蒸汽机出现,接着又利用这些年来的技术,研究出来一种比较笨重的水泵。
—》屋·—赵匡义参观的就是这个蒸汽机与水泵。
看着它,几乎所有官员都知道其意义,不用宋九书上所写的猜想,有了它,纺织机器可以大幅度改进,甚至未来有了火车,还能推广到船只上,从此大型船只不必要借助季风,不管什么时间都能航行。以及印染、冶金、采矿,都可以运用到它,提高效率。
不说别的,就说眼下的这个。
灌溉一直是国家最头痛的事,尽管宋九搬来了筒车,而且这些年在逐步改良,甚至出现风力推动的更先进筒车,然而有太多局限性了。要么就是普通的水车。
想一想,现在的种植业依然是广种薄收的局面,宋九后世的农作物往往是一亩地以一千公斤计算,相当于二十一石!然而现在两季合在一起出现五六石,那么就是高高高产,高得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所以普通的一户人家最少得要三四十亩地才能满足温饱。
三四十亩地,用那种水车来抽水,仅抽一次水得要多长时间?
“好东西啊。”赵匡义喃喃道。
宋九离开书院,好久未出现好东西了,这次终于出现,就凭借这个东西,这些年花的钱也值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