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他审案子,总是偏向弱势群体。如科举,李昉之子李宗谔,吕蒙正堂弟吕蒙亨,王明儿子王扶,许仲宣儿子许待问考中进士,成绩也不错。尽管是糊名制度,赵匡义仍说道:“这些都是权贵子弟,他们与平民子弟竞考,即便以自己才能得到提拨,百姓也会说朕照顾他们。”
于是全部取消其资格。
听到这件事后,潘怜儿感到很幸运,还是丈夫做得不错,两个孩子全部送到书院里。
其实这就是给寒门子弟更多的机会。
不能做到所谓的齐人,但至少某种意义上减产了百姓因贫富不均而产生的怨愤。
然而李益这件事意味着什么,下面的官员在反潮流逆施倒行。从京城权贵的通风报信,上下勾对,到秦州官员的一些不作为,这不是朕的错,而是宰相的错。
宋九乌鸦嘴又灵验了,但不是在军事上,而是在李昉命运上。
这一件发生了一些类似很不好的事,赵匡义不满在积累着,等的就是这个时机,赵普进京。
第四百四十章 四人帮(上)
崔彦进写了一封信给宋九。
人人都想上位,宋九呵斥李昉,实际相比于其他人,李昉还算是好的。爬到这个位置上,那个没有被人坑过,又坑过人?
崔彦进落到霸州去了,还不如大炮崔翰,他更不甘心。
不过他也清楚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太严重了,不但是失败,而且是贪生怕死……
一旦武将落得贪生怕死这个名声,前途堪忧。
因此绞尽脑汁,便有信上这个东东。
宋九打开看,宋朝在河北布防,萧燕燕在幽州也在布防,以前宋九对萧燕燕一直很敬佩的,两国交战,各为其主,她是辽国的太后,不保护辽国,难道保护宋朝?那怕是她搭京观,射鬼箭,然而自萧燕燕对平民百姓下手,印象就恶劣了。然而这是一个十分精明的女人。
宋朝弄出那个鞋子。
辽国人没作用,失去骑兵优势,与宋兵比拼溜冰?找死啊。
实际辽国也制造不出来,包括一些伏虏弩,虎炮,因为技术越来越发达,制造工艺也变得复杂,即便得到实物,仿制也不容易了,铸造工艺有吗?炼钢工艺有吗?这个小鞋子仿制起来会更困难。
不怕大,就怕小!
这个鞋子让萧燕燕苦逼了,她似乎也看出来它的局限性,必须要冬天寒冷,越冷现在反而对宋兵越有利了,二必须河多湖多,实际所适用地区只有在河北东部与幽州东南部地区。
可这也让辽国头痛了。
若是海滨地区问题不严重,几乎都是湖荡子,芦苇丛,盐碱地,人烟稀少,然而拒马河南部,以及幽州附近地势稍稍高爽的地区,却是辽国第一流的耕种地区。
宋朝一把火,从拒马河快烧到幽州,百姓离井背乡,虽然去年采取了措施补救,也严重地耽搁了幽州的农业生产。要命的今年宋军可能还会来,这不是在平原,而是在河流湖泊上,骑兵速度多少会受到牵累,然而宋军速度却很快,让辽国防不胜防。
于是在幽州各个河道上扎下木桩,用此阻挡宋军。
但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幽州的渔业。
打到这份上,就是在比拼伤害!
有了萧燕燕这个布置,宋军也没办法于冬天进入辽境,然而在今年江河开始渐渐融化之时,崔彦进想出一个大胆的主意。
宋九看后,沉思一会,崔彦进只是一个初步想法,想要实现要更细致的计划,以及天气等因素,但这个想法让宋九很动心,于是立即回了一封信,让崔彦进勿得对任何人说出这个想法,送到霸州。再拿着这封信面见赵匡义。
赵匡义看着信,忽然坐不住了,就象吃了十剂兴奋剂,在走来走去,道:“可行否?”
“可行……吧,就是可行,想要落实,最少要三四年时间,还要看时机。”
“幽州百姓会怨恨朕了。”
“陛下,若收不回幽州,他们永远是敌人的民,替敌人耕种,替敌人纳税,替敌人战斗,成为岐沟关战场上撕开臣防线的先锋。”
“宋九,你变了。”
“非是臣变了,臣还未变,臣更不想死人,那怕是敌人,但必须要死人,臣宁肯死十名敌人的百姓,而不死大宋的一个兵士。”
“唉。”
“唐太宗待吐蕃不可谓不厚也,唐玄宗待安禄山不可不厚也。陛下,你是一国之君,以国为家,而不是以家为家,以族为家,是你的民,那么不管是谁的家,什么样的种族,都是你的子女。幽州收不回来,他们是敌人的民,就不需要陛下优恤,越优恤他们反而为敌人与陛下军队奋战。若能收回来,再象治河东那样治理,也不算为晚也。”
“好,就那样吧。”
宋九收回信。
当然,这仅是崔彦进初步的想法,不管它残不残忍,想要实施颇为困难。
赵匡义说得也有道理,经过岐光关防御战,白沟道血战,又看着君子馆战场遗迹,宋九心境肯定产生了变化。
宋九又说道:“陛下,臣还有两件事要请陛下恩准。”
“说吧。”
“三司官员有才干者少,故臣想请陛下将陈恕从河北路召回。”
“三司官员才能差了吗?”
“李惟清尚可,余下多少有些不足,或者说还不能担当重任。”
“张逊如何?”
“勉强自保,不出大的差错罢了。”
“张齐贤如何?”
“张齐贤长于军事,若是担任东府宰执恐力不足,然而却是担当西府宰执的好人选。”
“王显与张宏如何?”
“王显对兵法似乎很精通,若是担任边境大吏是不二人选,然而身为西府宰执,不善于表达,不善于理政,有些不适合。”
至于张宏,宋九都不想评价了。
但若按照他的要求,也没有几个人能担任西府的宰执。实际宋九说的还是三司。财政问题成了国家重中之重,宋九自己不是神,只能说是小心地做事,不会出现严重失误。而且宋九也想放手,兼代着三司,看似风光,实际很苦的,而且时间长了,也遭人眼红。因此想将陈恕召回来,这样三司最少有两个能拿得出来大吏,就不会出现失误。
若是陈恕行,宋九就会渐渐放手。
赵匡义想了想,道:“准吧。”
陈恕下去同样很忙的,但在史上不同,他下去主要是以屯田为主,然而那时多是城市兵,陈恕便说了,兵士本来就不善于耕种,春天下去,马上就要耕种,让他们放下武器,拿起农具,一旦敌人入侵,后果会不堪设想。于是赵匡义用他替代张齐贤,去了代州。
但这回多是农村子弟,不存在史上的问题,所以与魏羽二人十分忙碌。
经过一年时间,大约事务基本有了头绪,可以召回来了,余下的魏羽可以接手了。
宋九又说道:“去年一年,国家财政困难,臣只是调节,不敢减免赋税,今年财政要稍稍好一点。然河北河南京东百姓饱经创伤,望请陛下给复一年。”
实际雍熙北伐失败,不仅是山东河南河北,全国百姓税赋都在增加,淮南,河东等地区百姓还担负着徭役。不过相对而言,这三个地区百姓最苦。
赵匡义想了想,他也想百姓好,可这样一来,三路全部免税一年,国家收入会减少很多,不过最后还是同意。
“陛下真千古仁君也,”宋九拍了一个小小的马屁,又说道:“陛下这些年来广建寺观,为百姓将士社稷祈福,花费良多,但用心也可嘉也。然臣以为最好的祈福便是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以臣之见,于其广建寺观,不如将这些用度拿出来,三路之中,河北百姓最苦,拨出款项,购置农具耕牛,拨给三等以下户,或者烈士家眷,给其耕种,让其家人尽快从苦难中挣脱出来。”
“这个用度会很多。”
“臣来想办法解决吧,不过需要陛下恩准。”
“朕就担心辽寇入侵……”
“臣会酌情拨款,这也是对我大宋官场风气与胥吏的一次检验。”
不要以为会免掉很多税,给复就是免税,但指的仅是两税,两税在宋朝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有可能看上去数量仍是很大,可那是石,那是束,那是匹,若是一匹丝绢价值还可以,但是棉布呢,一石麦粟呢,一束草又能值几何?况且只是给复三路百姓的两税。宋九所说的耕牛农具,非是每家每户都有的,这同样也要看受兵祸的情况决定,用钱并不是很多。若是赵二省几间寺观的钱帛,差不多就能实现了。
但不是想的那样,看似不多,实际很多,下面官员要贪一把,拿一把,官员贪墨数量不是很多,可能比宋九后世官场贪污情况要好一点吧,然而还有一个群体最可恨,那就是可州县的胥吏,他们是征收税务的执行者,实际一旦给复,又非是一州一府,那等于是堵了三路无数胥吏的隐形收入,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就是这句话让赵匡义很好奇,于是说道:“朕也准了。”
赵匡义准了,宋九做得却是很小心,赵匡义说得也有道理,防止辽国入侵,或者有天灾人祸,那样,国库得有钱有粮有布,心里才能安心。
陈恕调入三司。
然后这让某些人紧张了,四人帮开始。
……
宋朝有一个职业,叫拥书人,或者又叫经书,就是专门替人家抄书的,这不是抄袭,就是单纯的抄书谋生。如宋九早年时在书院,向赵匡胤借了许多书籍,让学子抄写,放在书院。后来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又学习,现在这三大书院除了一些保密的图谶外,几乎皇家三馆里的所有书籍,都有好几份备档。甚至随着南海那边迁民增加,也带了不少书籍到了那边。
学子所做的事就是拥书人。
但他们不是职业的拥书人,甚至都没有报酬。
然而许多达官富人家也要珍藏书籍,有的书籍若是印刷,销量小,成本太高昂了,所以便请一些字写得好的读书人抄写,然后装订,放在家中。这些人就叫拥书人。
胡旦认识了一个拥书人叫翟颖,人说其性险诞,实际就是颇有胆色。胡旦对其十分欣赏。
宋九与赵匡义长谈后,赵匡义在仔细地反思着国家三个重要部门的人选,不仅是三司与西府,东府人选同样不大好,不大好的就是李昉的能力。
胡旦是知制诰,有好几位知制诰,包括老王祜,他们对胡旦不快,然胡旦屹立不倒,可想胡旦的才学。
才学好,赵光义又喜欢提拨后进,因此得到重用。
所以他可以说是赵匡义向边很近的“近臣”,便隐约地察觉到赵匡义心中的一些想法。
那天晚上,胡旦与翟颖语良久。
让翟颖所做的事非同小可,胡旦一再请翟颖三思,翟颖还是一口保证。
胡旦便道:“那么你改一个名字吧,叫翟马周。”
第四百四十一章 四人帮(下)
马周,便是李世民朝的一个名臣,甚至在李世民星光闪烁的贤臣中能排进前七八位。
意思你唐朝名臣马周复出也。
翟马周开始行动,胡旦代笔,马周抄写,第二天来到闻鼓院,敲响登闻鼓,讼状首相李昉身为国家首宰,北方多警时,不忧边思职,但赋诗饮酒并置女乐欢乐。
闻鼓院官员一看傻了眼,只好向赵匡义禀报。
赵匡义便将这份讼状看了一下。
那不是马周写的,而是胡旦代笔的,言论确凿,文理通畅。
其实享乐是宋朝官员的主流,赵普,吕蒙正,后来的寇准,就包括宋九在内也是。
去年李益案发生之前,还发生了范杲的事。
范杲据说欠人数百万利息,当然,这个利息不是高利贷的那种,应当是很轻的利息,也没有谁敢向他放高利贷。
有人说范杲是好同志,这个官当得不亏,不然也不可能借那么钱。
范杲是不错,可有几个人想过,身为知制诰的范杲一年有多少薪酬?为什么还借了钱?
也就是大手大脚花惯了,薪酬都不够花了。他有一个哥哥叫范晞,致仕后定居长安,会经营,家中有很多钱,但生性吝啬。有一个认识他们兄弟的人从长安来到开封便忽悠范杲,说你哥哥现在在钱财方面变得很大气。
哥哥变大气啦,家里又有钱,范杲便动了心思,请求赵匡义让他为知京兆府知府。赵匡义还真的同意了,让他以知制诰工部郎中身份任京兆府尹。范二兴冲冲来到长安,结果他哥哥还是一毛不拨。
范二傻了眼,哥哥一毛不拨,俺来长安干嘛?话说京兆府有一个大盗叫刘渥,怎么都抓不到。范二心中有事,做事就失去了分寸,乱下命令。以至京兆府官吏一看到范二,便以为刘大侠又在搞事。结果他自己搞得快疯了,长安小吏士卒也快给他搞疯了。得,这样下去不行,咱还是回京城吧,主动要求去史馆担任修撰的清闲工作。
范二原来那是连宋九都推崇的人物,结果就让这几百万欠条弄得晚节不保。
都是大手大脚惹得祸。
因此宋朝马周讼状上说的其实真的不重要,然而李昉能力确实很差。
赵匡义便让翰林学士贾黄中草制以右仆射罢李昉相位,并且言语痛责。
这件事似乎与赵普没有关系……似乎……
赵匡义将宋九喊到宫中,说道:“朕欲以赵普为平章事,卿以为如何?”
“陛下用何人为相,臣岂敢干涉?”李昉下去了,宋九早就料到。
“卿以坦荡闻名,为何不说真言?”
“陛下,若让臣说真言,臣就说一二。臣说西府首相难选,必须要文武兼备,为何太祖朝西府数相多能称其职,军务没有出现失误。正是因为西府数相多出于军中,乃是军吏起家。然而国家重心还是东府首相,东府首相得人,国家即荣,东府首相不得人,仅是陛下一人操劳,国家还不会荣,若是陛下能力不足,那不但是不荣,而是辱。东府首相未必需要文武兼备,然挑选人选更难。赵普才干足够了,可是臣却很怀疑。”
赵匡义缄默。
宋九未说,但说得够清楚了,赵普做宰相,才干上是没有问题的,资历上更没有问题。
可是赵普权利心极重,只要他一上台,必然拼命打压政敌,首先宋九就是他头号政敌,那么宋九难道默让赵普打压?然而国家这时候危机重重,东西两府不和,对国家有没有利?这个弊病甚至大于赵普才干能力所带来的益处。
不过宋九心中也在迷糊,赵普有没有插手?
回到家中,将情况说了说。
实际赵普三度上位,宋九早就看到。如果宋九到了东府,赵普是不会上来的。可是宋九暂时不想去东府,而且到了东府,万人瞩目,会成为众人打击的目标。于其最后灰头灰脸从东府下位,不如呆在西府看热闹。
宋九不去东府,李昉不称职,吕蒙正又不知道能不能挑起这个大梁,那么最后人选只能是赵普。
去年赵普上十事,赵匡义便让他来朝,见上感咽,赵匡义为之动容。
但就在这时候,开封府尹赵元僖上了一道疏折,臣见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宋,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腹,才成帝道,康济九区……
这里出现了一个错误,魏知古可不是在李隆基手上重用的。
总之,国家有能臣,就要放心地去用,不能有猜疑。
据说赵匡义览疏,嘉纳之。
然后赵普就回去了。
所以宋九说赵元僖急着想上位,宋九从岐沟关回来,赵元僖的妻子是宋朝边将,赵匡胤儿时好友李谦溥的女儿,与潘家亲套亲,有那么一点儿关系,李氏便邀请潘怜儿去王府做客。
因为赵元僖的身份,潘怜儿问宋九。
宋九说了一句话:“无论如何,我想做官,谁不用我?”
够了,何必往里面卷,赵匡义正是壮年的时候,赵元僖想上位,还早着呢。这中间天知道有什么变数,况且宋九知道最后并不是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