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在组织军事进攻的同时,元渊开始了分化叛军队伍的行动,他派人秘密跟毛普贤联络,意图策反毛普贤。

    鲜于修礼起兵之时主要倚重的高级将领有葛荣和元洪业,元洪业是曾经软禁过胡太后的权臣元叉的堂弟,葛荣也出身于政府军系列,曾经担任过怀朔的镇将。鲜于修礼修礼虽然是叛军头子,但对这些将军级别的人物还是敬重的,所以有什么重大决策的时候总要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

    后来,曾经在元渊手下做过统军的毛普贤投奔了鲜于修礼,毛普贤跟鲜于修礼特别投缘,从此鲜于修礼遇事更多的是跟毛普贤商量,而把葛荣晾在了一边,葛荣非常恼火。

    然而,毛普贤并非真心投降,加入叛军不过是权宜之计。

    所以,当元渊的秘密特使前来接洽的时候,他心动了。

    就在元渊的策反工作稍有成绩的时候。定州的杨津也在干同样的工作。

    不过,由于两人没有做好沟通,策反虽然成功,但结局却是两人都没有想到甚至是不愿意看到的。

    因为,他们的工作间接地促成了比鲜于修礼更厉害的葛荣的崛起。

    杨津的策反工作比元渊成效大。

    是杨津的水平比元渊高吗?不是,差别在于两人手里握有的筹码不同。

    元渊策反靠的是空口承诺,开出去的是空头支票,至于到时候能不能兑现,这里面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杨津手里有硬通货,在他接任北讨都督的时候。跟皇帝要了二十枚铁券;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丹书铁券。有了这玩意,不论是多大的罪责都可以免除处罚,俗话说空口无凭,铁字比上嘴唇碰下嘴唇瞎白话可管用的多。

    杨津联络的是叛军主帅元洪业和督将尉灵根、程杀鬼、潘法显等人。元洪业的堂兄元叉曾经把胡太后囚禁在后宫。后来胡太后复出。元叉被一步步逼上绝路,他便想出一计,特地安排元洪业等人在定州一带秘密联络北镇降卒起事。这样一来他元叉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领兵出征,元叉希望这样借着剿匪逃过一劫,当然阴谋没有得逞,他便送了命。

    元洪业等没有退路了,只好跟着鲜于修礼混了,对他们这样的人而言谋反的目的就是为了活命,现在看到杨津有承诺有铁券,几个人都动心了,他们开始密谋做掉鲜于修礼,将功赎罪。

    与此同时,毛普贤接待了元渊特使元晏,他们也在准备投降的事。

    两派人都在下边搞小动作,他们没有提防的是有一个人也在密切地注视着他们的动静。

    葛荣!

    葛荣的内心其实一直很纠结,再怎么说自己也曾经干过政府军的高级军官,现在受一个小兵的领导,要说特别心甘情愿那是撒谎,过去鲜于修礼处处尊重自己,还算有点心理上的安慰,而现在,这个小兵有什么事都找那个降将毛普贤去了。

    但是,我知道毛普贤这小子不和我们是一伙的,甚至,元洪业这些人也靠不住。不过,如果把话跟鲜于修礼挑明了,说不定会让人觉得自己是羡慕嫉妒恨,打草惊蛇却于事无补。

    葛荣秘密做了安排。

    三方人马在底下暗流涌动,身处漩涡中心的鲜于修礼却浑然不觉。

    位子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如果屁股下的位子超过了你脑袋提供的智慧,结果就如曹操跟孙权说的,那个位子就是个火炉,坐上去能把人屁股烤焦。

    接下来的某一天,元洪业等人突然发难,折腾得大魏政府焦头烂额的鲜于修礼和毛普贤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

    然而,还没等元洪业等人兴奋劲过去,葛荣的人就将他们包围了。

    事情简单了,真王天子被混入革命队伍的逆贼元洪业杀害,葛荣将一干叛臣诛灭,然后,顺理成章地做了老大。

    这是细节,有的史书就直接记载为葛荣杀修礼,这跟号称“在晋董狐笔”记载赵盾弑君一样,道理上说得过去,却不是事实。

    葛荣八月份做了老大,九月便跟广阳王元渊打了一仗。

    杀死元洪业后,葛荣考虑到自己刚刚取代老大的位子,底下人肯定不安心,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家对我心存疑虑,这个时候军队的战力肯定会下降,还是暂时避开政府军锋芒吧。念及此,葛荣命令大军北度瀛洲。

    元渊见叛军北走,也清楚现在葛荣军队内部整合需要时间,那么现在正是痛击敌人的最好时机,于是率军尾随而来。

    葛荣虽然不想打却也做好了打仗的准备,他也很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倒霉的不是元渊是元融,他带领的是政府军左军。

    元融到了博野白牛逻,葛荣的轻骑突然掩杀过来,官军就这样稀里糊涂败了,元融死于乱军之中。元渊见左军不利,不敢轻易去碰葛荣的精锐,于是顿兵不前,等待时机。

    葛荣大胜后自称天子,建国号齐,改元广安。至于为什么用齐做国号,据说当时有一个“代魏者齐”的传言,葛荣要上应天命。

    葛荣知道,老大的位子要坐稳还需要弟兄们的支持,利益捆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于是这位大齐天子毫不吝啬地为弟兄们加官进爵,鲜于修礼旧部的大头目们封王,小头目封将,在这次官爵普调中,任褒为尚书仆射,葛苌为乐陵王,宇文洛生做了渔阳王,怀朔镇人潘乐授京兆王、王基为济北王、可朱浑道元为梁王,代人田怙、宇文泰、独孤如愿做了督将。

    葛荣士气正旺,因此,元渊等待时机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

    可是,纵然葛荣给他时间,朝廷却等不及了,在接连平叛失利后,大魏朝太需要一场真正的胜利了。

    因为修史的缘故,诋毁魏收的人排成了队,弄得高洋不胜其烦,但高洋虽然胡闹,但他知道修史的困难,早在给魏收布置任务的时候高洋就说绝对不会学习道武帝对待崔浩那样。崔浩修国史,修来修去遭到了灭门之灾,最重要的原因是把北魏先人们那些不宜见光的乱七八糟的事据实写了。所以,《魏书》能有今天,高洋可谓功莫大焉。

    北齐灭后,魏收被人从坟墓里请出来,尸骨抛在野外。

    魏收的结局告诉我们,写史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被砍头,有的人遭宫刑,有的人被灭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未完待续。。)

    手机: 电脑:

第一百一十四章【结局】() 
唐朝那些事儿;第一百一十四章【结局】

    元渊的对立面又开始活动了,一时元渊要谋反的消息满天飞。濠奿榛尚

    元徽不断地在胡太后面前搬弄是非,说元渊此次北征带上了自己的爱子,这是为自己留后手,要小心提防他。胡太后宠信郑俨、徐纥,元徽又与郑俨相交,所以元徽原也是太后信任的自己人。

    原元渊军中的录事参军,现任侍中的元晏秘密上书胡太后告了元渊的黑状,他认为元渊拥兵不前,必有异心,而元渊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赖于谨在旁边参谋。言外之意,干掉于谨等于去除了元渊的左膀右臂。

    胡太后彻底迷茫了,她居然听信了元晏的话,让人在尚书省贴出了悬赏告示,能获于谨的人重赏。这事非常诡异,胡太后明明知道于谨在元渊的军中却让尚书省贴通缉令,直接一道圣旨抓回来不就得了。

    事实上,胡太后并不糊涂,甚至有些精明,要说对元渊一点怀疑也没有,不可能,要说完全相信元徽、元晏等人,也不尽然。

    胡太后认为,如果元渊没有异心,他必定会主动将于谨押解入京。如果元渊有异心,直接到军中拿人等于逼元渊翻脸。所以,胡太后此举有试探元渊的用意。

    胡太后没有想到还会有第三种结果出现。

    于谨被通缉的消息传到军中,军中一片哗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谨很气愤,但以他的智慧很容易猜出胡太后的心思,为了报答元渊的知遇之恩,于谨再次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他要自投罗网到洛阳亲自向朝廷表白。

    面对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元渊感到了巨大的恐惧。自己已经变成了自身难保的过江泥菩萨,根本没有能力关照于谨。

    但要说为了向朝廷表明忠心将于谨解送洛阳。元渊做不到。

    事到如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于谨的口才或许可以闯出一条生路。

    元渊答应了,心情沉重地送于谨离开了军营。

    很多人认为,于谨这下自由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于谨没有理由自投罗网。他们这么想只是因为不了解于谨的为人。

    于谨飞马驰奔洛阳,没顾上回家便直接揭了通缉自己的榜文然后到尚书省报到,由于是钦命要犯。尚书省的官员们赶忙把被带到宫里。

    胡太后听说于谨自首,第一反应是惊讶,第二反应是于谨这么做一定有他的理由,所以她立即传见于谨,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谨将河北战事一五一十向太后做了汇报,元融左军的失利表明葛荣很强大,所以北征军必须养精蓄锐等待战机,如果贸然出击,元渊的下场跟元融一样。

    胡太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人误导了,于谨不但无罪,相反还是大功臣,既然如此。于谨自然无罪释放。

    但是,胡太后并不想跟元徽、元晏等人翻脸,元渊虽然现在没有反迹。并不能肯定将来一定没有问题,于谨这样的能人的确不宜继续留在元渊身边。

    和稀泥的结果。诬告的人没有因此获罪,于谨也不能再跟元渊混了。

    元晏没有说错。于谨不仅仅是元渊的左膀右臂,简直就是他的大脑,失去于谨的元渊他很快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元渊率军向定州方向转移,毕竟自己做过定州刺史,在那里还是有群众基础的。

    然而,人走茶凉,定州现在说了算的人是杨津。

    定州刺史杨津听到元渊率军前来的消息后,立即命令紧闭城门,同时提高了防务等级,这个架势,明摆着是不信任元渊。

    元渊长叹一声,连杨津都防备自己,看来这次问题大了,定州城不让进就先不去了,大军暂时驻扎在定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附近。

    思前想后,元渊认为自己要翻盘只有靠手里的这支军队了,因此牢牢抓住军队的控制权才有可能向朝廷的宵小之徒算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元渊把手下都督毛谥等七人叫过来,摆上香案,要跟大家歃血为盟,相约危难之际互相帮忙。

    此举委实太过夸张,毛谥等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一个大魏王爷,忽然要与手下的大头兵们搞江湖上的结义,这事简直匪夷所思。要知道,若按鲜卑旧制,主将跟手下将领的关系就是主奴关系。

    平时不念佛临时抱佛脚,会管用吗?

    毛谥等人不但没有受宠若惊的想法,相反,他们内心更加忐忑不安了。

    因为,朝廷怀疑元渊要造反的消息早已在军中流传了很久。

    事与愿违,元渊的这个举动没有救到自己,相反,连毛谥都怀疑元渊真要造反了,虽然元渊并没有要求大家跟他一起造反,可是如果没事你结什么盟?

    不是每个人都想做反叛,碰巧毛谥就不愿意造反。

    毛谥偷偷离开大营跑到定州向杨津告密,既然元渊反状已显,杨津也没有什么顾忌了,命毛谥带定州军讨伐元渊。

    作为对大魏朝忠心不二的宗室亲王,元渊真的不想跟政府军翻脸,自己人打自己人说不过去。

    打不得就只能逃了,他要回洛阳向朝廷辩白,于谨回趟京城都没事,自己只要回去了,一切谣言不攻自破。

    元渊带左右亲兵匆匆忙忙离开定州,走到博陵一带的时候,恰巧遇到葛荣的大队巡逻兵,葛荣军将他们包围了,元渊被活捉,后然被送到叛军大营。

    元渊北征大败破六韩拔陵,又曾上书为六镇人争取利益,所以元渊在代北武人眼里一直是亲王中的大英雄,享有很高的威望。

    葛荣军队以六镇人为主。

    所以。听到元渊被擒的消息后,叛军大小头领们一片欢腾。有些人再次预谋要立他为主,但是这些言行触犯了葛荣的忌讳。一不做二不休,为免除后患葛荣直接将元渊杀掉断绝了众人的念头。

    元渊的灾难仍然没有结束。

    光荣牺牲的元渊在大魏朝没有获得烈士的待遇,相反,朝廷将其定性为反叛连家也抄了。

    原来,尽管元渊被敌人杀害,城阳王元徽仍不愿意放过老对头,他封锁了元渊英勇就义的消息,在胡太后面前诬陷元渊投降了叛军,胡太后一怒之下下令追究元渊的刑事责任。亲族连坐,于是元徽将元渊家抄家并霸占了他的妻子,总算把元渊曾经给自己戴的绿帽子还了回去。

    受元渊牵连的还有怀朔镇将杨钧的儿子杨宽,杨宽在怀朔城破后跑到柔然避难,后来随阿那瑰南下,破六韩拔陵败亡后回到洛阳。

    杨宽的哥哥杨暄一直跟随在元渊左右,这次同元渊一起遭葛荣杀害。

    元渊同杨宽关系一向很铁,所以元徽担心杨宽为亲情为朋友一定会为元渊出头,为了消除后患。元徽索性将杨宽定为同案犯一并治罪。

    杨宽的另一个好友长乐王元子攸时为侍中,听到消息后立即通知了杨宽,并将杨宽藏在自己府内。

    杨宽就这样捡了一条命,后来遇到朝廷大赦才被免罪并重新启用为宗正丞。

    对于元渊的遭遇。很多人知道他是冤枉的,但碍于元徽的权势没人敢为他说话,只有广阳王府属吏宋游道大为不平。他锲而不舍地代元渊申冤,最后终于使得元渊壮烈牺牲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迫于舆论压力。元徽只好放过了元渊一家。

    从前,广阳王曾经梦见自己身着衮衣倚在槐树上。善于解梦的杨元祯告诉元渊这个梦预示着他将会做到三公。然而,杨元祯的话只讲了前半截,后半截是要加上定语“在死后”。

    后来,元渊被封赠为司徒公。

    元渊败亡后,他曾经战斗过的恒州也陷落了,朔州叛军在鲜于阿胡的率领下跟恒州城人内外勾结占领了平城,恒州刺史元篡逃到了信都。

    城破后,贺拔允兄弟力战脱身,但三人失散了,贺拔胜逃到肆州,为刺史尉庆宾收留。贺拔允和贺拔岳跑到并州,正赶上秀容契胡大酋长尔朱荣在招兵买马,两人便投奔了尔朱荣。

    尔朱荣久闻贺拔兄弟的大名,对哥俩非常重视,他尤其欣赏贺拔岳的谋略和见识,把贺拔岳视为谋主,以其为别将,不久又升为都督。

    一支足以撼动大魏朝基石的力量正在崛起,

    杨暄同志虽然光荣壮烈了,子孙却很长脸,那个被视为魔鬼与天使的化身,文武全才出将入相的大隋朝第一权臣杨素就是他的孙子。杨素的儿子杨玄感打响了反隋第一枪。

    史家早有定论,杨忠出自弘农杨氏是杨坚攀附郡望而已。这个推论的证据之一是杨忠的妻子吕苦桃出自山东寒门,按魏晋南北朝门阀婚姻,弘农杨氏这样的世家大族是不会轻易娶寒门之家的。

    杨播、杨钧应该是正宗弘农人,杨素就是杨钧的后人。

    李元忠众兵士一起围上来,天黑看不清字,有人就点火照明,火未点燃,崔巨伦带众死士突然发难,毫无防备的巡夜士兵登时被杀十余人,剩下的四散而逃。

    人跑了,战马留下了作为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