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言说起来是无定准的,希望陛下再仔细调查这些事。”但文帝根本听不进去,他早已经被这个舆论胁裹着向着未知的悬崖一步步迈去。
文帝立即下令让那边东宫已经被威胁利诱收买的官属姬威陈述太子罪恶。其实姬威还真讲不出来太子的什么罪恶,没办法,充分挖掘吧,把自己能够想到的罪恶都按到这个倒霉蛋头上吧。
在这些人的完美配合和充分运作下,由杨坚授意,杨素领衔、杨广指挥的制造太子杨勇罪名的小团队立马组成,很快就把太子谋反之罪坐实了。真是奇了怪了,这个当朝太子啊,他为什么要谋反呢?
难道还会有其他人比他更有机会登上帝位吗?既然没有,他干嘛非急着抢班夺权呢?答案很清楚。
因为有人需要他谋反!但文帝杨坚早已经不信这些个狗屁逻辑了。开皇二十年(公元6oo年)农历十月初九,长安的早晨已经很冷了,但比这天气更冷的是杨勇那颗更冰冷的心。
一群宫廷卫士在几个使者的带领下来到东宫,传皇帝手谕,招太子杨勇入朝。
预感到自己大祸将至,杨勇用惊恐的眼神和略显变异的声调问侍卫官:“父皇招我不是要杀我吧?”他的反应略显激烈,属于正常人的反应。但这也从另一面说明杨勇确实是个没有城府的平凡人,不是块玩政治的料,当太子那是真委屈他了。看来这个嫡长子制度也会误伤人啊。到了武德殿,杨坚那是玩真的啦,一身戎装示众,旁边文武大臣皇亲宗室庄严肃穆地各站一边。
禁卫军可是明晃晃的大刀长矛啊,杨勇以前虽然经常看到这种场面,但此一时彼一时啊。扑通一下就跪到了父皇面前。
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诏书:废黜杨勇及其封王和公主的子女为庶人,并将太子东宫左庶子唐令则、五元公元旻、太子家令邹文腾等官员及其朝中与杨勇关系亲密者杀的杀杖的杖流的流,这些人的子女财产全部没官。
那边厢,杨素一干人等负责侦办太子谋反案件的专案组成员集体封赏,赐给杨素财物三千段,赐给元胃、杨约财物共一千段。真是几家欢乐几家忧啊。最大的赢家却是杨广。
十一月初三,册封晋王杨广为太子。宇文述为左卫率,参与杨广夺嫡的洪州总管郭衍荣升为左监门率。
朝廷势力重新洗牌。杨广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太子之位,杨勇为自己的顽虐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在废黜他的现场,杨勇对着父皇和百官泣下沾襟,说自己罪有应得,本以为会被处死,得以保命已经万幸。没有为自己申辩一句。没有说自己弟弟杨广一句坏话。洒泪拜谢而去。
手机: 电脑:
第七十六章【悲剧】()
唐朝那些事儿;第七十六章【悲剧】
一幕人间悲剧随即上演。濠奿榛尚据史书记载,杨勇的结局那是相当凄惨。皇帝将杨勇的管理和监护权划归新太子杨广。
名义是看护,实际为囚禁。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个场景,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在严寒冰冻的长安城东宫的一个小院里,杨勇衣衫单薄褴褛,神情落寞孤寂,面容苍白憔悴,踏着厚厚的积雪爬上一棵老槐树上,朝西边父皇杨坚的寝宫大声呼号,伴着呼呼的北风声,杨勇的呼喊凄厉而惨烈。史家着笔尤其惜墨。
能把这一事件以这样形象的方式写在通鉴这样的正史中,那也是不多见的。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杨勇这种喊冤确实存在,否则不会把一个生活片段描述得如此详细和形象;二杨勇真没办法了,他一切对外沟通交流的渠道完全被堵死,只有爬树喊冤这唯一途径;三他是真冤啊,否则也不会如此不顾形象,如此精神亢奋以至有点疯癫。
他想向父皇申辩,复位是肯定没戏了,哪怕父皇能够理解,能够倾听他的心声对他来讲也是莫大安慰。
伴着呼号的北风杨勇凄厉的呼喊偶尔也能够飘进文帝杨坚的耳朵,他也会询问情况,杨素向皇帝的解释是杨勇已经神经错乱,这是铁案,坚决不能为了父子私情而坏了社稷大计啊。
史书上记载杨广并没有杀死老爹杨坚。隋书上只字未提,杨坚同志归西的场面是非常温馨感人的。搂着何稠等大臣的脖子依依惜别,把太子杨广托付给各位。
即使对杨广非常痛恨和贬斥到极致的北宋,司马光老先生在通鉴里面也没敢直说,只说外面议论纷纷。但就是这句要命的议论纷纷,成了人们给杨广挖坑下药的最大推手!我会仔细分析!大家伙耐着性子先看!哈哈
什么是真正的奸臣?真正大奸大恶之人从来都是以大忠大义的面目出现的。历史上这种人太多了。杨素的一番义正词严和为老杨家的江山社稷着想的高尚情操让皇帝都有点感动,甚至有点羞愧和汗颜。这一披着高尚道德外衣的伪君子终于可以行那龌龊之事了。
杨勇就这样彻底玩完了,在这个以政治为生命的时代和家族中,政治势力的倒台就意味着一切的结束。
读这段历史,会感觉强烈的落差和矛盾。一面是宏图伟业和江山万里,一面却是残酷、血腥和猜忌。
包括杨坚自己,一面勤政廉洁节俭自律,但同时残暴刻薄和寡恩,如此强烈的反差矛盾集于一人和一个时期,给人内心的冲击特别大。
这可能就是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物。历史本来就是立体和多面的。可能要成就伟业那就要冷血甚至嗜血。对帮助他夺取天下的功臣,只要对他的帝位有一丁点的威胁(有时候是自己神经过敏),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拔掉。即使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也特别薄情寡恩。
长子杨勇被废,最后被杨约矫诏赐死。三子秦王杨俊,由于骄奢淫逸,在外包**,被悍妒的老婆崔氏下毒,杨俊由此染病,眼看着身体逐渐不行了,向父皇上表陈谢。寡恩的老爸并没有关心儿子的身体健康,反而派使者责骂杨俊。
在羞愧恐惧之下,杨俊的病情急剧恶化。正在杨坚心烦意乱为杨勇废黜之事焦头烂额之际,三儿子杨俊驾鹤西去。
但闻讯后的父皇杨坚并没有过分悲伤,仅仅干嚎了两声,冠冕地以古圣先贤为例禁止为杨俊立碑,并不许杨俊的两个儿子继承爵位。
如此父子之情之寡淡也算世所罕见。四儿子蜀王杨秀依然是个骄奢淫逸的主,真搞不懂老杨家生的儿子都是一个类型,估计是基因的问题吧。都是骄奢淫逸,妄自尊大的,要么就特别暴躁。
一个杨广看起来还不错,但后来才知道这位兄弟那都是装的,那比他那四个兄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杨家的四小子,依然遗传了家族中长得漂亮的优秀基因。史书上记载这位杨家的四王爷“英雄有胆气”,但明显从他的表现来看,用我们一句俗话形容这位王爷比较准确,那草”。
二哥杨广夺嫡成功后,这位四弟明显表现出不服贴的态度,杨广正要整他立威,他直接送上门来,在杨广的授意下,杨素的阴谋专案组立马运作起来。仁寿二年公元6o2年,朝廷一纸诏书征蜀王杨秀入京,准备将杨秀与其党羽一网打尽。杨秀很恐惧。肿么办?
造反吧?准备不足,而且本来就没这个能耐和信心。杨秀在恐惧之余加之又是草包一个,自身能量实在有限,人家朝廷那都是牛人扎堆啊,杨广杨素还有老爹杨坚,那都是神一级的人物,防范不要太过严密。
思来想去没办法,只得单骑入朝觐见父皇。文帝杨坚接见时,“不与语”,搞得杨秀更加恐惧。而且杨坚扬言要在闹市斩了杨秀,以谢天下。最后杨秀运气还不算太差,被囚禁一直到江都事变爆发,最后与杨广一同被宇文化及弑杀。
小儿子汉王杨谅,从小就得到了父母充分的溺爱。一般父母都这样,对老幺特别照顾有加。这个杨谅长大后按照规定藩王是要到自己的封地去的,杨谅就被任命为并州总管,掌管现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五十二州的军事政治和民生,那基本相当于小半个北中国了哈,而且得到父亲特别许可,可以便宜行事。
这位小王爷也是骄傲自大而且要命的是能力没有,这样的人越骄傲越危险,但现实中偏偏这种人仗着自己的身份谱还是摆得老大。
举个例子,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由于高句丽侵犯了大隋的辽西,文帝准备东征高丽。这时候宰相高熲就很反对。高熲认为打高丽那太不靠谱了,劳师远征不说而且得之无益损之无害。
况且高丽当时国内很团结也没有什么大的灾荒和瘟疫,另外关键师出无名。但文帝不这么认为,他正被全国统一的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南朝被平了,突厥也被打服了,就剩下个高句丽。这么小的弹丸之国我不拿下来怎么说得过去?
这要是听之任之的话我大隋的国威何在啊?很快皇帝任命高熲为元帅长史,全权负责军事工作,率领水路大军3o万伐辽。但问题是这次行军打仗名义上的总指挥并不是左仆射高熲,元帅是人家汉王杨谅。
中间矛盾就出来了,具体负责工作的是高熲,但高熲还要受人家王爷的调遣,责任和权利完全不对等嘛。
而且汉王杨谅是独孤皇后和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骄奢淫逸不说还特爱摆王爷和元帅的谱。
将行军打仗看得如儿戏一般。那高熲是老臣加重臣啊,他怎么能够听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毛孩子的瞎指挥呢?
这打仗又不是玩过家家,那是国之大事啊。所以高熲就在具体指挥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小王爷的指令办事。又因大军爆发疾疫,遇大风,大部分船只沉没,士卒死伤十之**。结果无功而返。小王爷回朝后,在文帝和皇后面前哭诉高熲专断,不听从他的意见,把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高熲身上。
这下高熲可就倒了霉了,本来你就反对出兵,结果让你打仗你就给我消极怠工贻误战机。这叫什么,这叫欺君啊。
这就让文帝和独孤皇后对高熲更加不满。后来开皇十九年高熲被销职为民跟这个不是没有关系。高熲的被免后来还牵扯到了太子杨勇的被废。
大哥杨勇被废,给杨谅以精神上极大冲击,他看到朝廷的波诡云谲和皇位的血腥争夺,想到了为自己留条后路。
自己又有兵又有地,所以就以备突厥为名,在并州城大兴工役、缮修城池、招兵买马、收养死士并阴怀异图。这样一来,朝廷看出门道来了,这杨老五是要割据啊。那杨坚就发火了,他说我还没死呢你就这样啊,把他好好训斥了一顿。后来杨秀被囚,这位小王爷就更加紧张了。
更加加紧备战,做好跟朝廷摊牌的准备。等到这边厢老爹一死,杨广还没即位那对杨谅的实力却非常忌惮,害怕杨谅手握重兵起兵造反,所以立马就以皇帝名义招其入京,目的很明显嘛。
这杨谅一拿到皇帝哥哥的诏书就傻眼了。这去呢,还是不去呢?是个问题。那杨谅会回来吗?会向哥哥杨秀一样自投罗网吗?
有能量的人什么选择都是对的。没能量的人,最好的选择也白搭!小弟我始终相信这一点。还真别跟我争。不废话了,那杨谅到底是来呢,还是没来呢?还真没有。
因为杨坚在生前似乎已经预感到杨广和杨谅会有这一出戏。真是知子莫若父啊,但他也没有好办法,手心手背都是肉,皇位只有一个。只能这样,让杨谅有实力但不至于对哥哥杨广造成威胁。
但他想得太过简单,他太小看权力给人带来的吸引力了,想象不到人类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会如此疯狂和不顾亲情甚至人性。
他跟小儿子杨谅有过一个约定,内容是如果是我的敕书征你入京,这个敕书上这个敕字旁边一定会多一个点,如果敕书上面没有这个点,那敕书一定不是我的,一定是假的,你千万不能来。所以这个杨谅一看到车骑将军屈突通带来的印有文帝玉玺的诏书,他什么都明白了。
他盘问屈突通,屈突通闪烁其词而回答不上来。于是,屈突通被打发回长安,杨谅起兵造反。按理说杨谅造反准备比较充分,跟他前几个哥哥相比,起码基础是有的。
从物质上来讲,他的并州总管,土地兵甲谋士粮草是样样不缺。皇位争夺兵戎相见,以下犯上并成功上位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同样是皇子争夺帝位,大名鼎鼎的永乐帝明成祖朱棣也是叛乱并篡位的。
也是替父守卫边疆,也是从边境线上直接打到首都的。最后抢了侄儿建文帝朱允文的江山。但杨谅不是朱棣,他差远了。
在战场上人家朱棣不仅有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自己的嫡系部队的。而且朱棣本人小时候由于母族卑贱而不受待见,所以能在那样恶劣的宫廷斗争环境下挺过来,那是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选择,能力自然超群。
反观杨谅,杨谅首先缺乏的是能力,是整合自身拥有这些资源的能力。
还有,他缺乏信念,一种必胜之信念。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条。
首先,师出无名,军心涣散。首先一起起兵的人的政治信仰是有分歧的,鼓动他起兵的谋主王頍是王僧辩的儿子,另一位谋主萧摩珂是南梁的后裔,他们都打着反对皇帝废储的旗号,名义上拥护汉王杨谅,私底下却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另外,毕竟是以下犯上,是叛乱,在封建等级王朝,叛乱成功倒也罢了,失败了可不仅仅是掉脑袋的问题,是要夷三族的。很多官兵将领的兄弟家眷都在长安为官,他们不能不考虑家族在朝中的身家性命。带着沉重的心里负担在疆场上厮杀,能胜利吗?
其次,他优柔寡断,中途私自改变作战计划。
这是兵家大忌,不仅贻误战机给对手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另外更为关键的是己方会动摇军心,自乱阵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跟朱棣相比,他的运气实在太差。
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可怕的对手。
大隋当时战神级的人物,带兵的是尚书左仆射杨素。
杨素的能力是超群的,大隋王朝在他去世前,几乎在领兵打仗方面还没有人能够完胜他。
另外隋炀帝杨广在调兵遣将方面也充分发挥了他沉稳、淡定和多智的个性特点。干净利索毫无拖泥带水之嫌,而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若定。
山西、河北多路出兵,根据作战需要有守有战。
虽然牛人长孙晟(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老爸)的儿子长孙行布在杨谅手下当差,但杨广用人不疑,任命左领军将军长孙晟为相州刺史,征发崤山以东的军队由其与杨素推荐的猛人李子雄相机处理。
这个李子雄确实是个猛人。
他利用临时招募的一千兵卒设计逮捕并直接缴了杨谅属下幽州总管窦抗三万马步兵的械。
以此朝廷在河北那是兵威大盛。
山西这边杨素一点不含糊,亲率骑兵五千,先袭击王聃、纥单贵据守的蒲州,很快小小的蒲州城被攻破。
乘胜率步骑兵四万北上取太原。
这边杨谅派赵子开守高壁,高璧山是天然天堑,地处于晋中盆地的南端灵石县。
赵子开十万精兵凭险据守,杨素只带了四万马步兵。
但牛人就是牛人,这种人不找借口只找方法。
在那个乱世官场这位爷能够扶摇直上成为皇帝最最倚重的重臣,那是有两把刷子的。
杨素不愧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