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 第4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任殿前都虞候之后,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多,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在日益繁忙的工作当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自己充电呢?这显然是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匡胤在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的同时,还很注意发展自己的势力。在他担任殿前都虞候之后,便利用柴荣命他重整殿前军的机会,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勇将都归入了自己的麾下。同时又广泛交际,和其他禁军中的中高级将领交为好友,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结拜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势力圈子。

    对于赵匡胤的这种行为,柴荣不是没有察觉,但是他绝对不会去干涉。因为对柴荣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李重进和张永德,而不是赵匡胤。

    跟这两个人比起来,赵匡胤才是柴荣的心腹,柴荣也有意让他发展势力,好去对抗李重进和张永德,所以对于赵匡胤的这些行为,柴荣从来就不加以限制,而是一路放行。

    事实上,柴荣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赵匡胤的忠诚,到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曾洋洋得意地对人说道:“当年世宗疑心重,见有方面大耳者皆杀之,而朕与其朝夕相处,独然无事。”这句话应该是赵匡胤对柴荣的中伤,因为到目前为止,也找不到一段有关柴荣因长相而杀人的记载。但是从这句话里也能看出来。柴荣对赵匡胤一直都是非常信任的。

    柴荣之所以会对赵匡胤如此信任,除了赵匡胤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赵匡胤不是那种在禁军中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上面还有李重进和张永德。就是有人造反也轮不到他。柴荣这种考虑不能说没有道理,只是这种情况在他死后就立刻变了过来。

    柴荣死前,将张永德从殿前都点检的位子上撤了下来,转由赵匡胤接任,这就使赵匡胤一下子成了禁军中的头号人物。

    此前禁军中的两大巨头,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被柴荣派往了扬州,已经远离了京城。

    殿前军都点检张永德。被柴荣“落军职,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实际上就是靠边站了。在禁军的两大系统中,殿前司以都点检赵匡胤为首,此前空缺的副点检由慕容彦钊继任。

    慕容彦钊跟赵匡胤一样,都是夹马营出来的孩子,从小就跟赵匡胤熟识,因年长几岁,赵匡胤对他一向以兄礼事之,可见关系之近。

    接替赵匡胤殿前都指挥使的是石守信和升任殿前都虞候的王审琦。都是“义社十兄弟”里面的哥们儿,是赵匡胤势力圈子里面的最核心人物。也就是说,整个殿前司都已被赵匡胤牢牢地控制在手里了。

    再看一下侍卫司系统。侍卫亲军的都指挥使李重进。远在扬州,无力插手京城事务。都虞候韩令坤,也是从夹马营出来的孩子,从小就跟赵匡胤一起逃学、旷课、喝酒、赌博、打架,是赵匡胤的死党,不用去说他。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都是赵匡胤的好友,而且在一年之后又都与他结成了亲家,可见关系之近。也可以算作是赵匡胤的人。

    只剩下一个侍卫亲军的副都指挥使韩通,跟赵匡胤没有什么关系。但在京城禁军九大巨头中,有八个已经抱成了一团。惟有他一个人形单影孤,又能起多大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夺取皇位的硬件条件都已具备,只是看他有没有这方面的主观意愿。对于这一问题,似乎也没有必要去做过多讨论。五代本来就是一个秩序混乱的时代,政变频发多如牛毛,后晋军阀安重荣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这在当时属于是主流观点,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心声,赵匡胤也不是另类,既然掌握了这么有利的条件,又怎能对唾手可得的皇位无动于衷?

    经过半年左右的部署,赵匡胤觉得一切条件都已具备,是到了发动政变的最有利时机,于是便正式展开了行动。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年仅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像个小大人儿一样,端坐在金銮宝殿上接受满朝文武百官的朝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接到从镇、定二州同时发来的紧急军情奏报,称辽国大军伙同北汉联合入侵,目前河北一带情况紧急,请朝廷火速派兵增援。

    此时柴宗训刚满七岁,朝中大权都掌握在宰相范质、王溥和枢密使魏仁浦手里。这三人不知这是赵匡胤和赵普等人合谋定出的计策,见军情紧急,就顺理成章地命赵匡胤带大军出征御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后周的灭亡。此时赵匡胤在朝中独掌军队大权的事情已是人所尽知,再加上当年郭威就是打着边防“有警”的幌子出征,又在途中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的。所以朝廷命赵匡胤率军出征的消息传出之后,京城内外顿时流言四起,纷纷传言“出征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人都带着家眷躲出城外避难。

    这种恐慌的情绪甚至传染到了赵匡胤的身上,因为虽然在此事之前,他跟手下的几个骨干分子,经过一番精密分析、反复论证之后,已经得出了这次政变一定能取得成功的结论。但是这件事情毕竟太大了,成则化家为国,从此君临天下,若是一旦事败,免不了要落得个满门被灭,还要遗臭万年的下场。可以说一半是海水,另一半是火焰,这里面差距实在不啻于天壤之别。

    就在当天晚上,赵匡胤带着这种揣揣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家中,正好看见他的妹妹在厨房做饭。人在精神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总是想找个人聊上几句。所以尽管赵匡胤明知道跟自己的妹妹谈这种军国大事毫无用处,但是仍忍不住走了过去,开口说道:“朝廷命我率军出征,可百姓纷纷传言我要做天子,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哪知道他的妹妹也早已听到了这样的传言,所以听赵匡胤说完之后,立刻抄起擀面杖堵在门口,铁青着脸对他大声说道:“男子汉做大事,想做就去做好了,回家说出来吓唬女人吗?”

    赵匡胤遭了这么一顿抢白,一下子醒悟过来,想着自己也是手握重兵、权倾天下的大人物了,怎么事到临头,连个女人都不如,于是便不再犹豫,静下心来,坐等事情的进一步变化。

    正月二日,殿前副点检慕容彦钊率先遣部队从京城出发。正月初三,赵匡胤也亲率大军出征,他刚走出城外,京城百姓们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纷纷议论他这一走,肯定是要回来做天子的。

    赵匡胤带着大军晃晃悠悠走了一天,到达了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也就在这时,军中专门观测星象的军校苗训就一把拉住赵匡胤的侍从楚昭辅,手指天上大声喊道:“快看,天上出现了两个日头。”

    楚昭辅看完也点点头,煞有介事地说道:“嗯,不但有,而且还正在打架!”他们两个这一番做作,顿时引来一群人的围观,这些人也都跟着起哄,纷纷说道:“一日剋一日,这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这一来,这则消息便迅速在军中蔓延出去,所有人都已经知道了当天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自然现象,也就预示了即将发生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未完待续。)

第112章【大周王朝】() 
赵匡胤当然也很清楚,但是也没有加以制止,只是传令全军就地安营,自己则躲起来喝闷酒,而且又多喝了两杯,便早早躺在床上睡起觉来。

    赵匡胤虽然睡了,但是军中的士兵们却不肯睡,都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纷纷对白天那个“两日相争”的自然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联想到天子年幼,士兵们就算冒死去打仗他也不知道,这样下去人心不就散了,队伍又要怎么去带呢?

    大伙儿越说越激动,到了晚上终于是控制不住情绪了,便各提刀剑组团找到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掌书记赵普,大声喊道:“将士们已经商量好了,要拥立太尉为天子。”

    赵匡义对这个情况已经有所掌握了,也不觉得惊慌,便对他们说道:“哎呀!你们的热情很高,而且这样的要求也很合理,不过这个事情太大,还是容我们开个会研究一下吧!”

    将士们听完立刻拒绝,纷纷喊道:“不行,我们想拥立太尉做天子,已经有所行动了,如果事情不能办成,还有我们的活路吗?”

    赵匡义听完也就不再拒绝,便说道:“帝王之兴,朝代更替,】↗,。≡。o⊕虽有天命,但也在人心。你们有意拥立太尉做天子,能保证事成之后,不剽掠百姓,不伤害周朝宗室吗?”将士们都连声答应。

    赵匡义在得到将士们的保证之后,也就没有了疑义,随即传令下去。按既定方案开始部署。当天晚上,全军将士都披戴整齐。手持兵刃,列队站好。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天明。整整一夜,军中唯有一人还在帐中安睡如故,他就是这场政变的第一男主角——赵匡胤。

    正月四日凌晨,天色刚亮,将士们就已经按捺不住躁动的情绪了,开始鼓噪不已。赵匡义见事机成熟,便亲自带着军中的全体高级将领闯进了赵匡胤的帐中,把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对他做了详细的汇报。赵匡胤因为头天晚上喝了酒,还不知道事情已经做出来了。听完之后急忙出帐观看。结果一出去就看见大队的士兵已经把他的帐篷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面部表情也都非常严肃,很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

    赵匡胤看完之后,扭头就想躲回帐中,却立刻被身旁的众将拥住,紧跟着就有一件早已做好的黄袍披到了他的身上,接着就是三军将士全体跪下,齐声高呼万岁。然后又不由分说,把他架起来抬到马上。要拥他南下回京夺取皇位。

    当时由于士兵们的热情太高,造成场面极度混乱,根本就控制不住。赵匡胤知道已经无法挽回了,只好死死地勒住缰绳。大声喝骂道:“你们这些人贪图富贵,想立我为皇帝,那么我的号令。你们为什么不服从。”

    将士们都停了下来,齐声回答道:“唯陛下之命是从。”

    赵匡胤就说道:“那么好吧!你们想让我当皇帝可以。但是我有我的条件。太后和皇上,我都曾经侍奉过。满朝的文武,也都曾跟我同殿为臣。

    回京之后,我要求你们做到不伤害皇室,不凌辱百官,不剽掠百姓,这就是我的三不政策,也是我的道德底线。你们要能做到,我就答应你们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我是誓死不从。”

    将士们听完都很感动,连声向赵匡胤做出了保证,赵匡胤也就不再推辞,和将士们一起南下返回京城。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全过程,这场兵变可以看成是当年郭威澶州兵变的山寨版。因为郭威当时所采用的道具是一面黄旗,不像赵匡胤这次,居然连黄袍都已经做好了,如果连这样都还要说自己事先并不知情的话,那简直就是雷死人不偿命了。

    赵匡胤回京之后,一切事情都顺理成章了。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率先听到的消息,正准备回家召集人马组织抵抗,但是刚进门就被赵匡胤的手下大将王彦升追到家里杀了。韩通是禁军中唯一一个不服从赵匡胤的高级将领,他这一死,赵匡胤夺取政权也就没有任何来自军方的阻力了。

    朝臣方面,宰相范质和王溥是在朝中听到赵匡胤兵变的消息,范质非常激动,一把抓住王溥的手掌,连声说道:“悔不该不辨虚实,就派赵匡胤出征,这都是我们犯下的错。”由于他反应过度,指甲插进了王溥的肉里,竟然把王溥的手掌抠出血来。但好在王溥也被惊得目瞪口呆,根本就不知道疼。

    不多时,这两人就在士兵胁迫之下见到了赵匡胤,赵匡胤与他们见面之后,立刻失声哭道:“我受先帝大恩大德,还没有来得及回报,就被这些士兵逼着做出了这种事情,真是没脸再活在这个世上了。”说罢更是哭得捶胸顿足,表演非常到位。

    范质和王溥两人相互对望,都是大眼瞪小眼,还没来得及说话,赵匡胤的手下大将罗彦瓌就拔剑张目喝道:“天下无主,太尉当为天子。”这就是武力逼迫了,还是王溥为人机灵,见机不好,立刻就跪了下来,口称万岁。范质本不愿向赵匡胤低头,但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再对抗下去也就没有了意义,于是范质也就只好本着光棍不吃眼前亏的精神,执执拗拗地给赵匡胤跪了下来。

    范质和王溥是朝臣中的领袖,连他们都向赵匡胤称臣了,别人当然也就不会再顽抗下去,于是全体投降。而当时后周的皇帝柴宗训刚满七岁,还是个小孩子,符太后本年二十五,还是刚进宫的,根本就构不成反抗势力。

    赵匡胤甚至都没有去理他们,就命人把事先准备好的逊位诏书取出来读了一遍,算作是他们主动让位了。

    正月五日。赵匡胤正式在崇元殿登基,由于在此之前。赵匡胤担任着后周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的治所设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定国号为宋,改年号为建隆,降周主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仍为后周太后,母子迁往西宫居住。

    并命各有关单位焚香禀告天神、地神、农神,同时大赦天下,遣使骑快马赴四方军镇、藩国颁发诏书。由此,长达五十三年的五代终于成为了历史,天下从此进入赵匡胤时代。

    赵匡胤就这么当上了皇帝。应该说还是非常顺利,但顺利的也只是过程,当上皇帝的赵匡胤遇到的麻烦其实比谁都要多。

    赵匡胤是五代乱世的终结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他刚当上皇帝时,却难以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因为五代乃是极乱之世,政变频发多如牛毛,像后梁的朱友珪、朱友贞,后唐的李嗣源、李从珂。后晋的石敬瑭,后周的郭威,都是靠政变当上的皇帝。这还都是成功的案例,不成功的则无法计算。

    可即便是这些政变界的成功人士。也都没有能落下什么好下场,不是在位时就被人篡杀,就是死后没几年。江山又被异性夺走,谁也逃不过这个规律。那么又有谁会相信。赵匡胤就一定能走出这个怪圈?

    实际上,赵匡胤同上述那几位先行者比较起来。还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他的前代帝王柴荣是个有着崇高威望的一代雄主,以至于人们都对他十分怀念。而赵匡胤毕竟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干部,如果过分诋毁柴荣的明君形象,会被人看作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但如果放任人们对柴荣的仰慕之情,则会显得自己所建这一朝来路不正。同理,对于柴荣生前使用过的那些大臣,如果一概摒弃不用,朝堂不免要为之一空。如果照常使用,这些人都是前朝的重臣,免不了要有追思故主之情,又焉能对自己尽忠报效?

    看得出来,赵匡胤虽说是顺利登上了皇位,但处境也不是很乐观。各方面关系都很复杂,如果处理不当,一招不慎,弄不好就会满盘皆输,这一dian就连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都看得一清二楚。赵匡胤登基那日,有人取悦杜太后道:“母以子贵,您的儿子当上了皇帝,那您自然就是万民之母了。”杜太后却面带忧色,说道:“皇帝是万乘之尊,自然是尊贵无比,可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如果守不住皇位,想退下来当个平头百姓也是不可能了。”

    杜太后心中的顾虑,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