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 第4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柴荣围攻寿州多日,始终不能打破城池。而李璟在开始时,为了能使后周退兵,不断地做出让步,甚至不惜割地、赔款,消除帝号,但仍然不能使柴荣满意。这时已经没有可让步的余地了。只得放下求和的念头,全力迎战。实际上南唐在这个时候,国力还是很强的,并没有因为后周这一次打击就彻底败落下来。李璟之所以会在两国刚刚交战的时候,就自己给自己定下了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这跟他为人懦弱是分不开的。

    当年三月末,李璟命皇四弟李景达挂帅出征,率军抵御后周。数日后,李景达率两万大军渡江北上,有从周军手中夺回扬州的意图。这一来。使守扬州的韩令坤非常恐慌。因为在此之前,南唐的右卫将军陆孟俊也已经率一万兵马,从常州杀了过来。韩令坤生怕自己孤军深入,被人关在门里,所以不等唐军攻来,就主动弃城而逃,这样扬州又被唐军轻而易举地夺了回去。

    这个消息传回寿州,使柴荣异常气愤,但是韩令坤不战而逃确实也有他的难处,不好过于责怪。于是柴荣只好一面急遣使者,勒令韩令坤回师夺回扬州。又一面派大将张永德率军赶去增援,同时又命赵匡胤另率一军进驻*(扬州西130里)。以策应韩令坤的右翼。

    赵匡胤此时威名已盛,作风十分彪悍。韩令坤本是他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但也毫不讲情面。率军到达*之后,立刻就传出将令——周军胆敢退回*者立斩。这一来,韩令坤的退路就被截断了,只得返身去与陆孟俊争夺扬州。

    就在韩令坤与陆孟俊争夺扬州的同时,李景达也率大军到了*。但李景达跟南唐主李璟不愧是一奶同胞的亲哥俩,胆小程度一般无二,听说赵匡胤比他早到了一步,竟然不肯向前走了,便在距*二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与周军对峙。

    这时有人劝赵匡胤应该趁唐军立足未稳,给与迎头痛击。但赵匡胤却十分老辣,分析道:“唐军安营扎寨,这是对我们心存恐惧,本应迎头痛击。

    但我军兵少,只有数千人,一旦主动攻击,就会被他们看出弱点。他们为救扬州,不可能永远跟咱们对峙下去,早晚要对我军进攻的,那时才是我们取胜的最好时机。”

    果不其然,数日后,李景达迫于压力,只得拔了营寨,向周军攻来。赵匡胤立刻挥动全军,对唐军发起猛烈进攻,大胜一场,临阵斩杀唐军达五千余人,其余者则赶到了长江边上,因为没有那么多渡江的船只,唐军之间互相争夺,又淹死不少。

    这一战,赵匡胤以区区数千兵马,大败唐军两万精锐,又为后周立下一大功劳。

    与此同时,韩令坤也在扬州城东大败唐军,并生擒了唐军主将陆孟俊,又将扬州夺了回来。这一来,更使周军在江北一带声威大振。然而,此时柴荣却在寿州遇到了麻烦。这倒不是因为唐军在这里能有什么作为,而是因为周军围困寿州已经有三个多月了,耗尽人力,但仍然被刘仁赡挡在城外,粮草已经渐渐接济不上了。

    而进入四月之后,连日来天降大雨,平地水深数尺,攻城的器械和士卒都损失惨重,给后周的军事行动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好在此时赵匡胤和韩令坤,都在江北一带打了胜仗,这样在军事上还不算十分吃紧。

    进入五月,寿州的攻城战仍然没能取得很大的进展,粮草更加吃紧。柴荣有心撤军,但又不甘心解除寿州之围,正在进退两难之时,后方突然传来消息,皇后符氏忽染重病。柴荣闻讯后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符皇后可不是一般的人,她本是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之女,早年嫁给李守贞之子李崇训为妻。

    后汉年间,李守贞在关中造反,郭威带兵去平叛,破城之日,李崇训尽杀家人,又提剑来杀符氏。但符氏已经知道了消息,便躲在屏风之后。李崇训着急自杀,也就不等符氏了,自己自刭而死。

    等汉军进城之后,在城中大烧大抢,大搞三光政策。符氏也被一队乱军发现,这队乱军正准备对她进行那种禽兽不如之事时,符氏却一脸庄重,厉声对那些乱军喝道:“我父亲与郭公本是故友旧交,你们胆敢冒犯于我,小心他砍掉你们的脑袋。”这群乱兵闻言后谁也不敢再动,反把她保护起来交给了郭威。郭威听说符氏的事迹后,觉得她能够在危急关头,做到处变不惊,很了不起,便将她收作义女,不久后又将她嫁给了柴荣为妻。

    符氏为人贤良淑德,又能识大体,早年柴荣受王峻打压时,心情一度十分苦闷,符氏始终都陪在他的身边,出言宽慰,使柴荣苦闷的心情缓解不少。这小两口一直十分恩爱,所以柴荣听说符皇后病重,便急忙命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继续围攻寿州,自己则带一部分兵马撤回了大梁。这样,柴荣的南唐之征算是暂时先告一段落了。

    就在柴荣撤回中原的前一个月,南唐大将柴克宏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大破吴越军,临阵斩杀逾万人,吴越的余部逃回国去,这样南唐的东线威胁就没有了。而南方亲附后周的湖南政权也在此时爆出了内乱,岳州团练使潘叔嗣因为不堪武平节度使王逵的勒索,一怒之下把他杀了,之后就将湖南的大权奉到了周行逢手里,但没想到周行逢为了向人表明自己没有参与杀害王逵的心迹,所以又设计斩了潘叔嗣。

    这样湖南的局势就乱得一踏糊涂,也就没有精力再去与后周合击南唐,南唐的南线压力也随之解除了。

    南唐在同一时间解除了东、南两个方向上的威胁,这样也就有使它能集中精力去对付北线的周军。而到柴荣撤走之后,就连淮南的形势也发生了不利于后周方面的变化。

    先是后周的彰信节度使李继勋率部立营于寿州城南,但营寨还没扎稳,刘仁赡就突然率部从城中杀出,李继勋抵挡不住,仓惶退走。

    这一战,周军损失了几百士兵,虽然不多,但这是周军自进入淮南后的第一场失利,对士气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未完待续。)

第108章【大周王朝】() 
再有就是淮南百姓对后周的抵抗斗争愈演愈烈。早在周军进入淮南之前,由于南唐以茶、盐强行换取当地百姓的栗、帛,又在此处大兴营田,搞得当地百姓**的情绪十分强烈。以至于周军到了之后,当地百姓群起响应,箪食壶浆相迎,场面还是非常感人。如果能拍成纪录片,对教育下一代都是很有意义的。

    可惜周军的整体素质也实在是成问题,入境之后就开始大肆劫掠。柴荣在时,多少还能控制一下,到他走后,这些官兵更加无法无天,整天大烧大抢,视黎民如土芥。这一来,淮南百姓大失所望,只好“相聚山泽,立堡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白纸为甲胄”在广阔的战斗天地中,跟周军展开殊死的搏斗。

    这样的地方武装力量当时有很多股,规模有大有小,武器也不统一,但因为身上穿得都是纸制的甲胄,因此被时人统称为“白甲军”。

    白甲军的来源多是当地百姓,战斗力并不强,但是作战勇敢、熟悉地形,又深得游击战争的要领。所以周军屡次派军围剿,收效甚微,往往还会为其所败,被搞得十分被动。

    另外,南唐毕竟是江淮大国,虽然屡遭周军的打击,但也绝不肯甘心坐以待毙,所以在柴荣返回中原后,南唐皇帝李璟就在国内发起战争总动员,重新纠集了一支兵力多达五万之众的大军,仍以齐王李景达挂帅,再次渡江开进淮南,以援救寿州。

    七月,李景达带着大军来到濠州,并驻军与此。然后分出一支兵马去援救寿州,在紫金山(东北十里处)安下营寨,与城中的守军互举烽火,遥相呼应。

    这样一来,就给城外的周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刚刚上任的后周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向训,深感周军在淮南一带兵力过于分散,很怕会被唐军逐个击破,所以急忙遣使向柴荣告急,并请求先从扬州撤军,去寿州与李重进部会师。

    此时,正是符皇后病重之时。柴荣脱不开身,只得同意了他的请求。

    向训接到柴荣旨意后立刻从扬州起兵开拔。向寿州靠拢。消息传出去后,身在淮南各处的周军也不敢留在原地,纷纷放弃攻占下来的州县,匆忙向寿州回撤,场面一度非常混乱。

    这对于南唐来说本来是个很好的战机,但统兵的李景达一脑子懦夫思想,到这时候居然还怕如果杀伤周军过多,会加深两国间的仇恨,所以急忙传令各路唐军各守营寨。千万不要擅自出击,免得将周军激怒。这就使各路周军得以从容不迫地从各处撤回寿州,也就使南唐在寿州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七月二十一日,柴荣的妻子符皇后因病医治无效,在滋德殿逝世,年仅二十六岁。这个事情让柴荣悲痛欲绝,但是柴荣并没有被此击倒。反而化悲痛为力量,在大梁连发旨意,免去淮南百姓欠南唐的赋税,释放关在狱中的犯人。这几道旨意发出之后,又把淮南的民心争取过来了。

    同时南唐君臣,从上到下。暮气深沉,不思进取,一心只想守住故地,根本就不敢存克敌制胜的念头,以至多次坐失良机。所以没过多久,周军又将淮南的形势稳定住了。

    八月七日,南唐将领林仁肇、郭廷谓率水陆军抵达下蔡(寿州以北淮河渡口)。想要从这里进入寿州增援。张永德率部阻拦,林仁肇仗着人多势众,传令猛攻,并先派小船满载干柴,顺风纵火,打算烧毁周军在这里建造的浮桥。

    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办法,但没想到老天并不保佑他,突然间风势逆转,这些小船没等接近浮桥,就被风刮了回去,反把唐军的战船烧毁不少,只得暂时败退。

    而张永德则利用这个时机,变魔术一样打造了一条长达千尺的铁链,在距浮桥十余步的地方,横亘两岸,把淮河拦腰切断,这样南唐的舰队就无法通过了。

    南唐水师不能到达寿州,地面上的小股部队又屡为周军所败。时间进入显德四年(957年)后,寿州已被后周围困将近两年,城内更加窘迫,食物匮乏,人心惶惶,随时都有破城的危险。

    刘仁赡屡次上书求救,朝廷也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的书信转给濠州的齐王李景达。

    这就使李景达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无奈之下,只好尽遣大军,自淮河西上,去援救寿州,同样也在紫金山安下营寨。

    李景达这次出兵的规模较以往规模要大得多了,到紫金山后,如连珠般扎下十几个营盘,跟寿州守军烽火相通,遥相呼应,又在营寨与城之间筑起甬道,准备一直连到城里,好向城中运送粮食。这支大军的到来,本来应该使寿州的形势有所好转。但是李景达为人懦弱,不敢对周军发起进攻,而修建的甬道还没等完工,就被李重进率军捣毁,这样也就没有能对寿州的危局起到什么样帮助。

    后周显德四年(957年)正月二十日,柴荣传出旨意,定于当年二月亲巡淮南。消息传出之后,寿州城内一片大乱,刘仁赡再也坐不住了,急请李景达能准许他趁柴荣到来之前,出城与周军决战。其实刘仁赡心里也很清楚,即便是现在出城,也不见得就能战胜周军,但这却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总比窝在城里等死要好得多。

    然而李景达还是老样子,既不肯同意刘仁赡出城决战的请求,也不去想破敌的良策,接到刘仁赡的请战书后,只是眼神空洞地看了看,又表情麻木地摇了摇头,就把刘仁赡派来的使者给打发回去了。

    刘仁赡接到李景达的批示后,知道大事已经无可挽回了,心情非常苦闷,随即一病不起。没过多久,这个消息就传了出去,城中无论军民,都知道败局已定,场面更加混乱,纷纷开始外逃,就连刘仁赡的小儿子刘崇谏也加入到逃跑的行列。可惜刘崇谏年纪太小。也没有能掌握逃跑这项技能的要领,刚跑出城就被巡逻士兵给捉了回来。

    刘仁赡听说此事后,只觉羞愧难当,连儿子的面都不肯见,就传令腰斩。腰斩就是拦腰斩断,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左右人听了都大吃一惊。有心求情,但又害怕刘仁赡的威严。谁也不肯开口,只好去找监军使周廷构。

    周廷构听说之后,赶紧跑过来求情,说道:“小孩子不懂事,将军打他一顿就足够了,何必要杀他呢!”

    刘仁赡当时已经卧床不起了,闻言只是长叹一声,说道:“国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身为一城的主将。连自己的儿子都约束不住,还要去约束谁呢?”说完就背过脸不肯再吭声。

    周廷构清楚刘仁赡的为人,知道多说无益,只好又跑到刘仁赡的夫人那里哭泣求情,但刘夫人也说:“我不是不爱这个小儿子,可是刘家满门忠义,名节不能有亏。如果放过他,今后我们夫妇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各位将士?”说罢反催人动刑,在场人等无不痛哭流涕。

    二月十七日,柴荣率军从大梁出发,向淮南进发。柴荣这一次出征淮南,准备工作还是做得非常充分。因为他初征淮南之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周军在整体的战斗力上,虽然要远远强于唐军,但是在水师这一块上,还跟南唐相差甚远。

    所以在他回京这段期间,就在大梁西郊的汴水之上设立造船厂。制造了数百艘战舰,又命从南唐投降过来的士兵来帮助操练后周的水军。几个月下来后,后周的水军已经形成了规模。

    这次出征,柴荣就将后蜀的降将王环任命为右骁卫大将军,让他带领这支水军自闽河入水,沿颖水开进淮河,这样就使南唐在水军方面的优势也不复存在了。

    三月二日晚,柴荣渡过淮河,抵达寿州城下。出人意料的是,柴荣不解鞍甲,在寿州城下一刻也不肯停留,当天晚上就带着大军赶往紫金山,次日凌晨就已经到了南唐大营之前,随即便命大将赵匡胤率部猛攻南唐的紫金山大营。

    赵匡胤不久前刚升为殿前军都指挥使,心气正是最高的时候,得令后立即带着本部人马冲了上去,连拔两寨,斩俘三千余人,又连带把李景达所修的那条烂尾甬道彻底摧毁,大胜了一场,直到晚上,才得意洋洋地带兵撤回营中。

    三月四日晚上,南唐的大将舒元带着一万多认命向周军投降。第二天一早,柴荣又亲临前敌,披坚执锐,指挥手下各路大军对南唐的紫金山大营发起猛攻,当天就斩杀了唐军多达万人,生擒南唐大将边镐、许文稹、杨守忠等人。

    南唐残部沿淮河向东逃窜,柴荣又派各将领分别带骑兵追赶,追杀了一整天,到晚上战役彻底结束,南唐战死、被俘、投降、淹死者共计达四万余人,被俘有名将校上千名,战船数百艘,丢失的武器、兵甲、粮草更是不可数计,几乎就是全军覆没。

    三月六日一早,刘仁赡在城中得知了援军惨败的消息,呆立良久,随即一头栽到了地上。事情到了这里,寿州的命运已经没有任何的悬念了。

    三月十三日,柴荣派人送信给刘仁赡,并在信中很明确地指出,投降保你富贵,顽抗只有灭亡。

    但这个时候,刘仁赡已经病得不醒人事了,监军使周廷构见到信后,召集部下商量了一下,就以刘仁赡的名义,写了一封请降的奏章呈给柴荣,并派专人送到周军的大营。这样,历时两年之久的寿州攻防战就全部结束了。

    寿州之战,一打就是两年,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打得还是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