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战斗过程是这样的:
刘巨容在荆门城楼上见敌前锋已近,命手下沙陀军出战。在草军面前,五百名沙陀骑兵下马逃离。任所有战马奔向敌阵。敌兵见了欢呼雀跃:“谁说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不是么?”
草军基本上是步兵,马匹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现在老天爷一下就赠给他们五百匹。走在前面的将士一拥而上、哄抢战马。他们骑在马上,一个个豪情壮志冲云天。
忽然,右前方传来沙陀语的呼唤声,这些战马听到呼唤,齐向右前方的树林飞奔而去。“骑士”们控制不住。却又下不了马,只能干着急。后面草军的大队人马根本不了解前面的情况。依旧是紧紧跟随不掉队,进入了口袋阵。
草军虽有三十万,大多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没死的如排山倒海向后溃逃,官军仅抓获的重要将领就有十二名。黄巢带着余下的不到十万人。渡过长江,向东流窜。
就在黄巢向东流窜的时候,长安的大唐中央政府正在召开紧急会议。有人吐槽了:呵呵,不胡侃行不行?怎么老是开会呀?
这是事实。因为僖宗不是太宗,也不是玄宗、宪宗、武宗、宣宗。几乎所有的军国大事都要借助于宰相和群臣的脑瓜子。这次会议对唐朝来说非同寻常,是一次在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会议。这一天,政事堂挂历上显示的日期是:广明元年(880)元旦。
这次会议的召开,其实与一个从外地匆匆赶到长安的人有关。他是一名宦官,职务是忠武镇监军、东面行营招讨副使。名字叫杨复光。
一提到宦官,人们就会心生一种厌恶感。本来身体有残缺的人是值得同情的,怪只怪他们自己。自中唐以来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了。比如:边令诚、李辅国、鱼朝恩、仇士良,以及后来的刘季述之流。其实宦官里面也有好人,或者说“忠义之宦”。比如:高力士、杨复光、陈景思、张承业等。
杨复光此次来长安,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为李克用翻案!其目的主要还是从维护李唐江山来考虑的,当然也夹带着一些个人感情。因为他家与李克用家是世交,据杨复光自己所言:“其家尊与吾先世同患难。”
杨复光对天子李儇说:“初克用叛逆。寻为贼子挑唆,现栖身于鞑靼。还望圣人(对皇帝的称呼)赦免其罪。今巢贼猖獗,为唐社稷之大患,务必除之。沙陀素以勇悍著称,上可委克用以军职,令彼南下,为王前驱,如此善哉!”
李儇对杨复光的建言十分重视,立即召集宰相们开会。最后会议做出了以下几项决定:
一、下诏赦免李克用及其家族,既往不咎。任命李克用为雁门行营节度使(辖代、忻二州。)速速整顿兵马,准备南下勤王。
二、原金吾将军李克让(李克用之弟)自即日起,恢复原职,入京师宿卫。
三、任命王处存为易定(后改名为义武)节度使,并作为使臣,传召给李克用、李克让。
四、任命郑畋为凤翔节度使。
五、任命淮南节度使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剿匪总司令),同时征调昭义、感化、义武诸道兵南下。
王处存任务在身,不敢耽搁,几天后就启程去易定上任。途径河中镇,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会面。二王一见如故,王处存把天子赦免李克用之事一五一十告诉了他。没想到的是,王重荣对这事特别古道热肠。原来杨复光在来长安之前,就已经和他碰过面。当时王重荣对杨复光说:“近闻巢贼又寇中原,须及早防备。我世与李克用共忧患,其人忠不顾难,死义如已,若乞师焉,事蔑不济!烦请杨监军对圣人名言。”
“王节帅所言正合我意,当竭力为之。”杨复光很高兴自己找到了一位革命同志。
于是,王重荣与王处存联名写下亲笔信,做李克用的思想工作。信中情真意切的规劝李克用:应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大丈夫空有一身武艺。浪费了岂不可惜。如今正是英雄博取功名、大显身手的时候,千万别错过啊!
他们哪里知道,李克用正翘首以盼。等待这一天呢。
送诏书和信件的使者派出去了,他们一路上快马加鞭,奔向阴山……
王处存辞别了王重荣,继续赶路。途经太原,顺便看望一下老领导——河东节度使郑从谠。两人久别重逢,一阵寒暄之后,王处存如在河中时一样。把天子赦免李克用之事说了一遍。郑从谠是什么态度?王处存是又一个没想到,没想到他连连摇头说:“这是哪个吃饱了撑的。出这么个馊主意?咱大唐两年前被李克用那厮折腾得还不够么?往后国无宁日矣!”
“那也不尽然吧?人是会变得,或改恶从良亦未可知。不若给他一个机会,也给咱大唐一个机会。恩相您说是吗?”
郑从谠沉默不语,王处存见他对李克用成见如此之深。就不再多说什么了。第二天辞别老领导,继续赶路,到易定上任去了。
且说黄巢从荆门败逃之后,刘巨容收兵回营。有幕僚劝他痛打落水狗,不给贼寇以喘息之机。刘巨容摆摆手说:“不!穷寇勿追,由他去吧。我倒不是怕贼拼命,只因朝廷常常打白条、不守信用,在危难时,才想起我们。稍有安宁便弃若敝屣。养寇以自重,此富贵之道也。”
听他一番并不陌生的言论,怎么不令人叹息?持这种想法的人又何止刘巨容一人!我觉得。“养寇自重”这一理论,应该是唐朝发明的。究竟谁享有发明专利呢?还能有谁?仆固怀恩呗。
刘巨容的养寇行为,使黄巢得以重整旗鼓,并一举攻占了鄂州(今湖北武汉市)。
剿灭黄巢
总的来看,在唐政府军中,正能量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刘巨容的部下就有人敢对他的指示说不!谁吃了豹子胆?原来是他的副手、山南东道节度副使全日政。全日政召集本部兵马。船只也准备妥当,正要渡江追击贼寇。然而朝廷使臣早不到、晚不到。正在这节骨眼上带着诏书到了。让他回到长安,职务有一个叫段彦莫言的代替。渡江战役就此作罢。
鄂州外城里(只占了外城),黄巢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接连有几个晚上失眠。他在想什么呢?原来在攻占鄂州缴获的战利品中,有一张中原地形图。黄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鄂州位于长江以南,政府军的精兵强将大多在北方,正北面的长江反倒成了自己难以逾越的天险。东北面是淮南,对手是当时的头号名将高骈,过去曾吃过他不少的亏。西面和西北面是对手刘巨容的荆襄,自己刚刚栽跟斗的地方。
黄巢每当闭上眼睛,仿佛就看到自己成了“瓮中之鳖”。其实他真的不是在自己吓唬自己,如果没有一点战略眼光,他是走不到这一步的。
于是,黄巢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放弃鄂州。他相信,两年前摆脱高骈的成功经验,今天完全可以复制。十万草军向东南方转入江浙一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荡了饶、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队伍又迅速发展到二十万人。
大唐近三百年间,江南沿海几乎就没有打过仗,是中央政府军事上的软肋。江南的官军不但人数少、装备差,而且素质也远不如北方军人彪悍,这也是黄巢在这一带能有所作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武装里,有一个人表现得相当突出。哪里有上级领导,哪里就出现他奋勇冲杀的身影。他手握一柄长大刀,刀刀凶狠、招招致命。有时候一刀过去,同时有数颗脑袋掉下来。他的突出表现,很快引起了草军头面人物的关注,官越当越大,由一个原先只管着数十人的队长,一跃而为指挥数千人的将领——他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朱温。
常有“唐朝的女子以肥为美”之说(这里的“肥”,其实不是胖,而是指丰满。),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江南的女子则是以清秀为特点的。在杭州,朱温抢来了一名村姑,颇有姿色、娇美动人。一到屋里就迫不及待的搂着她,一只粗糙的咸猪手伸进了姑娘的衣服里,朱温彻底的醉了……
这时门外有人喊了一声:“报告!”朱温顿时火冒三丈,当即想拔刀宰了他,一见自己没穿衣服,就忍住了,只大声吼道:“你这头蠢猪,有什么事明天说会死啊!”
后来,这名村姑(史书未载其名)怀孕,产下一个男婴,朱温给他取名叫朱友裕。朱友裕是在军营长大的,他从小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尤善骑射,这是后话。
就在李克用请鞑靼人喝酒的一个月后的某一天,阴山峡谷内出现了十余匹快马,那些马大概是跑累了,嘴边吐出了白色的泡沫。马上的人都是官军模样,全副武装——这正是王处存派出的使者。
他们终于把诏书和信件送到李克用的手中,李克用看着看着,手在微微地颤抖,眼睛模糊了。这位才二十几岁、从来都流血不流泪的铁汉子,平生第一次流出了热泪。
这是真的吗?是的!诏书上明明白白的写着:“任命李克用为雁门行营节度使”字样,落款是皇帝李儇的亲笔题字、三省长官的签名、日期,还盖有玉玺。李克用几乎喊出声来:天子赦免我啦!我现在才是堂而皇之、名正言顺的大唐节度使了!
接着,另一份诏书送到李克让的手中,他的心情与大哥同样激动、却更为迫切,他立刻就想启程去京师上任。再过几天就是春节,李克让等不及了,第二天就拜别父兄、诸位亲朋好友,带着纪纲、浑进通等几个老部下出发了。但见他,左配横刀,右挂弓箭,跨马执槊,奔向长安……
可谁又能料到,少年英雄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三、剿灭黄巢(9)
皇帝给了李克用节度使的官职,并没有给他军队,兵源问题得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就是说,目前李克用只是个光杆司令。他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找鞑靼酋长,让他兑现上次喝酒时许下的承若。
当李克用拿着诏书,兴冲冲地找到酋长时,酋长有点儿后悔了。当初因为酒喝的太多,头昏脑胀的,才不假思索地说把所有的鞑靼勇士全交给李克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答应给他一万鞑靼兵。一万就一万吧,总比没有好,李克用马上与未来的帅府幕僚盖寓等人商量,确定了下一步行动计划和具体时间。(未完待续)
第16章 【李克用】()
春节过后的一天,鞑靼酋长的白色豪华帐篷前,挤满了围观的群众。一万名鞑靼兵排好队列、整装待发,他们的兵器就两样:一是弯刀(有点儿弧度,不似阿拉伯刀那么弯。),二是弓箭。酋长和李克用站在队列前,这里在举行简短的队伍交接仪式。
首先由酋长讲话:“鞑靼族的勇士们,从今天起,你们就要跟随李大侠,哦、不是,跟随李大帅南下,到勇士该去的地方去。在暴风雨中翱翔的永远是雄鹰,只有乌鸦才躲在屋檐下瑟瑟发抖(李克用忍不住笑了)。去吧、孩子们,用你们手中锋利的弯刀,去砍下所有敌人的头颅吧!不要给鞑靼丢脸。你们要像忠于我一样,忠于李大帅,懂吗?”
“呵呵,不是忠于我,是忠于大唐,忠于大家(大家是对皇帝的称呼之一)。”
“对、对,终于大唐,忠于大家。”
“大唐!大唐!大唐——”
“大唐万岁!”
“大家万岁!”
鞑靼兵高举着弯刀,欢声雷动、经久不息。
接下来是李克用讲话:“鞑靼兄弟们,好样的!你们愿意跟着我,我很感动。从今以后,在我的部队里,不论是鞑靼人、还是沙陀人、还是汉人,都是一家人。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不怕大伙儿笑话,我的小名就叫‘鸦儿’,我以前的部队叫鸦儿军。因为走错了路。鸦儿军全打没了。现在我走上了正道,一定要重建鸦儿军,使之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这支铁军就从你们开始!现在我命令:向雁门关、出发——”
李克用和盖寓、康君立、薛志勤、李存璋等人骑着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再说李克让。一行人晓行夜宿,长途跋涉三千里,于十天后到达长安。还没喘过气儿来,朝廷又给了他新的任命:泰宁节度使。因为原节度使李系调任湖南观察使、南面行营副司令,所以派李克让去泰宁顶上这一空缺。
关于接替李系的人选,史书上有两种说法,大多数正史记载的是齐克让。只有《旧五代史》写的是李克让。到底是齐克让还是李克让?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比较相信薛居正的说法。呵呵!
扬州城里。淮南节度使高骈接到诏书(即:剿匪总司令委任状)之后,于春节后的三月份派勇将张璘领兵渡长江南下。张璘势如破竹,草军节节败退,从杭州、宣州、池州等地一直退到饶州(今江西波阳)。五月份又退守信州(今江西上饶)。
这时候。北方诸道兵已先后抵达淮南。黄巢获悉这一情报后大惊失色,这意味着数日之内,政府军就将对信州形成合围之势如何是好?
黄巢又在琢磨着玩假投降的把戏,这一次的假投降与前几次的不同之处是:他没有提“当节度使”的要求,做出一副十分诚恳的样子。
他先用重金贿赂张璘,并可怜巴巴地说:“请将军高抬贵手、暂缓进攻,我黄某人投降还不行吗?”并拿出求降信,请张璘转交给高大帅。
高骈接到降书后,上表朝廷说:“巢贼在我军的沉重打击下。已面临山穷水尽之地,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数遣归。”
北方诸道兵走了,高骈在扬州城里高枕无忧的做着天下太平的梦。他这么做,是怕友军抢他的功劳,还是怕友军抢他的地盘呢?在请求投降的一方还没有解除武装的情况下,接受投降的一方却先行赶走了自己的友军,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弱智的名将吗?连他的部将也窃窃私语:我们的高大帅肯定患有老年痴呆。
黄巢抓住时机偷袭了毫无戒备的淮南军。勇将张璘战死。他的死,可以说是唐军的一个重大损失。此前,黄巢手下还没有人赢过他。
**武装捡到了便宜,士气暴涨!二十万大军渡过长江,接着又于九月份渡过淮河。草军大将李罕之连续突破申、颖、宋、徐、兖诸州进入河南地界,所到之处,官吏四处逃散。黄巢亲率大军攻打汝州
潼关告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是大唐诗人李贺作的《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他满怀激情地描绘出雁门关的雄伟气势,赞美了唐军官兵坚守危城、抵御胡骑、忠君报国的精神。
雁门关坐落于巍巍北岳恒山的主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关隘的东、西方各有一道城门,门额上分别雕刻着“天险”、“地势”二字的牌匾。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雁门关始建于唐武德年间,是防御突厥的军事工程。在唐回联军(其实回纥兵也是属于唐军的范畴。)灭了后突厥政权之后的一百余年里,雁门关鲜有战事、门可罗雀、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与频频发生叛乱事件的中原相比,这里更像是大后方。所以多少年来,雁门关一支没有军队驻守。
在夕阳的余晖下,一支人马源源不断的进入雁门关西门,有十余骑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这正是李克用他们。他们从西门入、东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