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 第3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戮船u派人把他杀了。

    田令孜和陈敬瑄兄弟二人。一手遮天,专权朝廷,一至于此!

    皇帝小儿到成都。不是痛定思痛,而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每天“重操旧业”。吃喝玩乐,莺歌燕舞,一片太平盛世。即便有时跟宦官议论天下,对外臣甚薄。他依靠宦官,糟践大臣,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一位谏官跟僖宗说,赏罚分明,公平合理。就应该把中外当一个整体。头年离开长安,没有通知南司,以致宰相、仆射(副相)被黄巢杀害,只北司平安。郭琪作乱,也不召宰相商量,不宣慰朝臣。比如他自己是谏官,都不知道皇上的近况。

    他继续写道:要是群臣不顾君上,罪固当诛;要是陛下不恤群臣,于义安在!夫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北司之天子。北司未必尽可信,南司未必尽无用。岂能天子与宰相了无关涉,朝臣皆路人!

    这一位谏官叫孟昭图。可惜他见不到皇上。那一封奏折自然落到了田令孜手上,哪里能到皇上手上?孟昭图是右拾遗,右拾遗就是谏官。他都见不到僖宗,那么,皇上在干什么呢?

    田令孜看了很生气,矫诏贬孟昭图到外地当司户。竟然派人在路上把他杀害,扔到江中。孟昭图的仆人从江中把他打捞上来安葬,才入土为安。

    此时,长安城里。百姓逃到深山躲避。他们住草屋,吃野菜。啃树皮,筑寨自保。关中的农业生产废弛。导致粮食价格飞涨。三十缗一斗,即三千个铜钱买一斤粮食。甚至强盗劫持人卖给官军换粮食。人的价格论肥瘦卖,一个活人可以卖几百缗,到处都是杀人工厂。哀号遍野,血流成河,不忍猝读!

    成都也好不到哪里。因为一下子去了那么多人,朝廷又挥霍无度,财政紧张。陈敬瑄常常派人到下面的县镇要钱要粮。要是不给,便让县令受受罪。俗话说官逼民反,这些人投靠绿林强人,落草为寇。其中有一位镇将叫谢弘让,他也是这样被逼入寇的。

    陈敬瑄骗他出首,说你出来为官吧,朝廷一定好好待你。他轻信陈敬瑄的鬼话,真的从山里出来。等他回到官府,陈敬瑄的人早等着呢!被抓后,反身吊起来毒打,身上没有一处好肉。为了震慑百姓,把他钉在城西,用滚烫的油泼到他身上,又用绳子掣他的伤处。司马光说,“备极残酷,见者冤之”。

    蜀中有几千人聚集跟政府军战斗,气势十分强大。派去的部队打不过义军,向陈敬瑄要求朝廷增兵。陈敬瑄到哪里找人?他把看门的,管仓库的抓了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些官员打了败仗,怎么向朝廷交代?于是,谎报军情,到农村抓一些正在收庄稼的农民。然后,把那些农民当俘虏送到军府交差。陈敬瑄问也不问一声,把这些人当俘虏全杀了。

    僖宗滥杀无辜百姓还不够,还杀无辜的姬妾。到884年,黄巢被外甥林言杀害。黄巢的妻子、兄弟和子女都被斩首。林言准备送去邀功,可是在路上被沙陀军夺下来,把林言杀了。

    黄巢的尸首传送到成都,同去的还有僖宗丢下在长安的姬妾。僖宗看见这么些过去是他的女人,后来成了黄巢的女人,醋坛打翻,生气地问她们,你们都饱受国恩,何以从贼呢?

    这一问真是没由来了。你皇上把她们丢下,一声不响,自己逃走。她们在长安担惊受怕,遭到侮辱。今天大老远来成都,见面不但没有一句安慰同情的话,还要责备她们,确实不把她们当人看了。

    一位年纪大一点的姐姐说,黄巢起事,国家百万之众都没有制止,失守京师,到这成都。如今责备她们这些妇道人家,那么置那些公卿于何地呢?确实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僖宗被气得满脸通红,下令把她们全了。被刑之前,她们觉得,即使死,也比这个无能的男人要强百倍!她们一个个神色“自若而肃然”,用至贵的生命鄙视僖宗的无能。

    无力回天

    886年,李克用跟一个叫王重荣的人请僖宗还宫。准备杀了田令孜。田令孜知道长安是不能呆了,又让皇上到兴元,僖宗不同意去。僖宗到了长安。不久,田令孜入宫强行僖宗出城。他们一路日夜兼程。到了宝鸡。从者只有几百人,宰相仍然不知道此事。宝鸡在长安西约四百里,跟凤翔十分近了。

    人是离开了,但是那么多嘴巴要吃饭,粮食哪里来呢?皇上任命王重荣为接粮料使,要求他赶紧把粮草运送过去。僖宗以为他的话还是圣旨,但有多少人听他的呢?王重荣说,好的。你杀了田令孜,粮草自然会运来的。皇上哪里能杀了田令孜?僖宗在田令孜的挟持下,又到兴元避难。兴元就是秦岭南的汉中,西安入川入川必经之路。

    到此为止,根据史书交代,僖宗播迁六次,此处不一一叙述。

    田令孜知道不被天下人容忍,再次投靠四川的弟弟陈敬瑄。

    朝中不能没有皇帝,关中的实力派王重荣十分看不起僖宗。他迎接襄王到长安,重新选拔皇帝。这样。襄王登基,王重荣把粮食全部运到长安。

    另立皇帝,是一桩风险极高的买卖。人们都要三思而行,因此跟风的人并不多。除了王重荣,只有朱玫支持。襄王名李慍(读云),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就派人到晋阳,给李克用下指示,说他已经称帝了,希望得到你的支持。李克用既是一个明白人,又是一个强硬派。对另立皇帝持反对意见。而朱玫又遭到大家的声讨。这都是由于僖宗还在位置上,李愠难受人认可。因为李克用这个实力派反对。京城大乱,导致京城又被洗劫一空。王重荣看看形势不对。推卸责任,杀了李慍。当时正值严冬腊月,西北的冬天,漫天飞雪,到处结冰。长安百姓被冻死的人非常多,司马光说:“死者蔽地。”886这么一个幸运数,并不能给朝廷和百姓带来什么运气。

    倒霉的还不只李慍,他的政府官员被称之为伪官,都被杀。要不是宰相杜让能力争,许多朝臣都被杀。政治上的事情,不怕你干得好,就怕你站错队。

    因为李慍被杀,僖宗到了凤翔,准备回京,但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不让他进京。

    887年,东都洛阳在前些年被黄巢的部队抢劫之后,现在又被秦宗全、孙儒残暴。洛阳三城,仅存坏墙。《资治通鉴》记载:整个洛阳“白骨蔽地,荆棘弥望,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

    这一年,钱鏐任杭州刺史。

    这一年,高骈被毕师铎软禁,没饭吃,以致杀人吃。高骈最后被杀,死得很惨,死得很难看。他的儿子,他弟弟和外甥不论长幼,全家统统被杀。然后挖了一个坑,扔到坑里,又扔进荆棘和石灰。古代风俗,长、幼,男、妇同埋在一起已经够晦气的了,又用荆棘和石灰,那是鞭尸和糟蹋,是对死者最大不敬。这就应验了高骈过去乱杀无辜,一位老妇对他说的话:你丧尽天良,滥杀无辜,日后必遭恶报。不是老妇诅咒他,是高骈的恶行必定会遭到报应的。当年这位老妇全家也是被高骈这样屠杀的。

    高骈手下有一个大骗子,叫吕用之。此人一双烂脚,一个坏得头顶长疮,脚底冒脓的恶人,把高骈骗得团团转。高骈是一个有洁癖的人,能让这个烂脚睡在自己家里,可见骗术之高明。吕用之利用高骈,做了许多缺德的事情。狐假虎威狗仗人势,人模狗样,高骈手下的好多将领都被他害死的。

    高骈死了后,他知道末日也到了,脚底抹油,逃到了天长。天长是杨行密的地盘,杨行密当时是东南一霸。他骗杨行密说他有五万鋌银子,埋在某地。愿意在攻克扬州城后送给他,作为一醉之资。杨行密后来是十国之一的吴国君主。

    杨行密知道他的德行,先问俘虏来的士兵。一问,才知道他确实骗人的。于是,下令迅速拿下。这个作恶多端的烂脚筒,被抓猴子一样,拖到一颗歪脖子柳树下,就像砍树一样,从腰上砍下去,叫腰斩。百姓听说要杀这个恶棍,磨刀霍霍,个个在怀里揣了几把锋利的刀,早早候在那里。说得难听点,就像老鹰从高空盯着那只死鼠,只要时机已到,俯冲下去。《资治通鉴》写道:“怨家刳割立尽,并诛其族党”。坏人终遭报应,司马光必定会交代的。后面将会写到的王建的养子王宗弼被杀,成都百姓倾城而出,也是一个个揣了把磨得飞快的刀去割肉吃的。

    俗话说,再坏的人也有个把朋友。高骈的朋友是杨行密,他为高骈报仇,出兵攻打扬州。当时扬州城里粮食匮乏,“斗米直钱五十缗,草根木实皆尽,以堇泥为饼食之,饿死大半”。菫泥就是泥巴。那些士兵抢到人就卖到店铺,“驱缚屠割如羊豕(读使,小猪),讫死无一声,积骸流血,满于坊市”。杀高骈的毕师铎对这些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杀人工厂毫无办法。杨行密准备退兵,此时,扬州城中剩下的百姓不到百户人家,“饥羸非复人状”。杨行密杀了高霸的同党几千人,寺庙外几亩地尽赤。

    888年,这个千年难逢万年不遇的纪年,在许多人眼中,一个极为幸运的数字。一个许多人喜爱的数字集结,可是对僖宗并不吉祥,这年,他三十岁,一场大病,离开纷乱悲催的世界。从历史角度来看,僖宗仅仅是唐朝一个符号,至多是一个牌位。他除了浪费钱粮,除了玩耍,除了百姓遭殃,没有做一件好事。看过他拿一段恶心的历史,看看唐朝这一段悲惨的历史,可以送给他这么些头衔:公子哥儿,纨绔弟子,富二代,官二代,昏君,败家子,混蛋。还有,背时鬼。为何如此称呼他?因为他登基时,正遇到王仙芝和黄巢起义。

    人们宁可记住唐太宗目送魏征出葬,也不会记住这个昏庸的皇帝,甚至怨他恨他。这段历史属于黄巢,属于跟着黄巢起事的苦难百姓。他们才能代表这段历史。(未完待续)

第41章 【暴风骤雨19】() 
891年,西蜀发生了重大事变,王建进了成都城,赶走了陈敬瑄,撵走了田令孜。这个没有做过一件好事的田令孜被贬,流放到端州,今广东肇庆。田令孜结束了十五年的专权日子,也基本结束了一个时期,即僖宗统治的时期。893年,王建状告陈敬瑄叛乱,杀了他两兄弟。从873年到893年,共二十年时间,田令孜作恶多端,败坏朝纲,给唐朝加速衰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历史总是要延续进行的,接着是唐昭宗。888年,对昭宗也不是一个吉祥纪年。昭宗叫李杰,僖宗的弟弟,懿宗的儿子,宣宗的孙子。历史把这个阶段交给昭宗经营,真是难为他了。昭宗像他的爷爷宣宗,想励精图治,给衰落的帝国注入一支强心针。要是说想让这个病入膏肓的朝廷活得脸上有点血色,那真是痴人说梦了。他想收拾这么一个父兄扔下的烂摊子,机会有多大,下文将作交代。

    其实,接下来的形势比僖宗时期还要糟糕,那就是没人听昭宗的。死了一个田令孜,来了个朱温和李克用!真是赶走财狼,来了虎豹。朱温开始反唐,李克用是变色龙一样的奸诈之徒,还是一个暴力分子。王建在四川不好管,李茂贞是无赖,刘仁恭是大流氓,还有一个个大大小小拥兵自重心怀鬼胎的地方军阀。这些人都在历史舞台上露面了,他们都能跟朝廷唱唱对台戏。整个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任你怎么捏,也团不在一起。这些人不管朝廷给他什么好处,他们都不会感恩。从890年开始。昭宗任命朱温为中书令,王建加平章事,李克用加晋王爵。总算有恩了吧。他们不是人,是一只只喂不饱的狼。看看《聊斋志异》里写的屠夫傍晚归家的路上遇到的那两只狼。就知道狼是喂不饱的。

    奸臣

    现在说的是唐朝最艰难的皇帝唐昭宗。昭宗朝上的坏人一个一个出现,一个个尽显出奸臣本色。

    唐太宗说的好:劲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太宗皇帝好像知道他后来的子孙会遭到乱世,遇到奸臣。

    第一个:杨复恭。

    他是一个宦官,司马光说到宦官乱政,特别点到他的大名臭名。他在朝廷派张容攻打李克用时捣过蛋。导致朝廷失败,张容无功而返,李克用更加猖狂。后来皇上的舅舅请求做一个节度使。他从中作梗,国舅十分生气。他便暗地里陷害国舅,先是封他为黔南节度使,然后派人在河上杀了。杀了之后,向昭宗汇报说船坏了淹死的。

    可怜的唐昭宗也知道杨复恭干的,但是,他没有办法,只能“深恨之”。一个朝官叫李顺节,他告杨复恭阴事。昭宗迫于杨复恭的压力,反倒把李顺节贬了。最后罢官回乡。杨复恭暗地里派人在路上把李顺节给杀害了。李顺节本不姓李,他叫胡弘立,本来还是杨复恭的养子。昭宗时代。正义的人都倒霉的,而邪恶却成了一把把寒光四射的大刀,把正义善良砍得血肉模糊,尸体遍野。

    昭宗知道胡弘立力气特别大,许多人都怕他。皇上想讨伐杨复恭,担心此人作乱,就跟杨复恭商量,安排在自己身边,赐名李顺节。昭宗重用此人。让他掌管六军钥匙。不久,很快得到提拔。成了镇海节度使,又拜平章事。就是宰相。六军就是禁卫军,下分龙虎、羽林、神武、龙骧(读香)、左右天兴和广胜军,是国家军队的核心。

    有人告杨复恭造反,昭宗命李顺节包围杨复恭的房子。但是,杨复恭的死党杨守亮等人举兵抗拒朝廷,导致此事不了了之。昭宗在杨复恭身上,几把火都没点着,对付其他军阀那更不用说了。

    一位叫李守贞的朝臣见昭宗如此无能,又生气又心疼,上表给昭宗。他说皇上啊,你贵为万乘,娘舅都保护不了。你位极九尊,不能杀杨复恭一竖儒。如今的朝廷只看强弱,不计是非,残害弱者,恩加奸臣。这些话有没道理呢?读者要是再看看下面的事,就知道,李守贞的话有道理。

    第二个人:李茂贞。

    说起这个人,看了历史,你会没有一点好印象。此人大本事没有,比如像王建、朱温、李克用都有异志,后来都做过皇帝,而他只会捣捣蛋,耍耍无赖。做起这种下三流的事情,本领倒是一流的。

    因为李茂贞跟王行瑜结帮捣鼓朝廷,实在太不像话,昭宗对李茂贞越来越生气,决定讨伐李茂贞。宰相兼太尉的杜让知道朝廷弱,李茂贞是一条烂蛇,是一个马蜂窝。他赶紧劝昭宗不要讨伐,不要跟此人产生怨恨。昭宗在气头上,还是要出兵。他对杜让能说,即使朝廷失败了,也不会怪他。因为他知道杜让能是一位十二分的忠臣,有能力的宰相。时代需要他,昭宗需要他,朝廷需要他,当然人民也需要他。昭宗把他留在朝廷月余,下班了也不让他回家。杜让能没办法,只能顶着个脑袋,日理万机,陪着皇上修理烂三流李茂贞。可是,另一个坏宰相崔昭纬投靠李茂贞。凡是朝廷的动静,朝廷的机密,他都告诉李茂贞。从这一个坏人宰相做的肮脏勾当,就知道昭宗把老杜天天留在身边的原因了。

    李茂贞派人找了几百人,暗中集训他们怎么跟朝廷捣乱。李茂贞要这些收了好处的托儿,对才朝官西门君遂说李茂贞是无罪的,不应该遭到讨伐。西门君遂是昭宗派去征伐李茂贞的将领,他说奉命。还有另外的托儿,故意在路上等着崔昭纬,拦住他的轿子,要他阻止出兵。崔昭纬故意说这是皇上委任宰相杜太尉的,他不知情。把责任推给昭宗和杜让能,崔昭纬要多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