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 第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城(今天津市蓟县)。

    (连载更新)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并州(山西太原)长史兼和戎、大武(今山西省代县附近)节度大使薛讷,上书请求攻击契丹部落,重建营州。李隆基此时刚登基不久。也想要建立一番功业,所以表示赞同,不过朝中大臣如姚崇等都反对。李隆基为了堵住大家的嘴,于是升薛讷的官位。让其遥兼宰相的职位(同紫微黄门三品),这下大家知道皇帝的决心,也就不再多言。

    这个薛讷是谁呢?说起来是鼎鼎大名的,他的父亲就是大将薛仁贵,“薛丁山征西”的男主角就是以他为原型。不过此时薛仁贵早已去世,薛讷也算是老将了(本年六十四岁)。

    薛讷组成征北大军,率领左监门卫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今河北省定州市)崔宣道等将领。及军队六万,浩浩荡荡,从檀州(北京市密云县)出发,攻击契丹。

    这时将军杜宾客警告薛讷说:

    “天气炎热,士兵们身穿铠甲,手拿武器,还要运送粮草辎重,深入敌人国境,很难成功。“

    薛讷回答:“天气炎热,牧草茂盛。契丹部落的牲畜,正大量繁殖,我们可以从他们手中取得粮食。一次出击,就可以消灭他们。良机不可错失。“于是进军。

    但薛衲不晓得,契丹人的情报收集极其灵敏,已经准备好陷阱等着唐军进入

    (连载更新)

    大军北行,抵达栾水河谷时,突然间,大批契丹人在河谷两岸的山上出现,他们从山上丢下许多滚木石块,将退路切断后。再从山上发动攻击。唐军主力军队死伤惨重,而且被切割成数块。无法互相援救。薛讷率领十余名骑兵突围,终于逃出一命。契丹人为了讥笑薛讷。打击唐军士气,便宣称自己大败“薛婆婆“。而崔宣道率领后军,听到主力溃败后,就赶紧也率军撤退。

    这次失败,真是打了李隆基一个大巴掌。皇帝面子无光,下面的人日子自然也不好过,算账的结果,薛讷下面的八位将领全部在幽州斩首,薛讷本来也应该处死,但他将责任都推到了死人头上,所以免除一死,革去所有官职,降级为平民。杜宾客因为建议不要轻易进军,所以被赦免无罪。

    唐军此次大败后,无力再发动进攻,于是先采取守势,静观其变。

    而在对手方面,契丹虽然大胜,但因为内部纷争,也就无法腾出手来攻击唐军,边境于是呈现相对平静的态势。

    这时候,前面提到的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在被唐军打败后,面子无光,出于补偿心理,就去找“软柿子”捏来出气。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阿史那默啜挑中了位于其国土北方的拔古野部落,于是兴起大军攻打拔古野,在独乐水大破拔古野军队,凯旋而归。

    乐极生悲,阿史那默啜自以为敌人已经完全没有战斗力,所以在归途时丝毫没有戒备,但这次他错了,“软柿子”虽然好捏,但有时也会有后遗症。就在大汗得意洋洋的归途上,拔古野的战士早已经埋伏在路旁的一座柳树林中,等大汗进入柳林,就遭遇一阵箭雨猛射,大汗当场落马,被拔古野战士颉质略斩杀,头颅被割下带走。

    梁万顷看到张守圭竟然毫发无伤的回来,而且兴高采烈,吊儿郎当的,当下只觉得气不打一处来,就跟下面的人说:“我只是让张守圭去牵个马,他竟然把制服给弄破了,肯定不知道又跑到哪里去胡混了。左右,把这小子绑起来,给我打!”

    就这样,张守圭被鞭打了数十下。

    张守圭感到既委屈,又愤怒。他这样认真努力地帮领导办事,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奖励,还得到一场不分青红皂白的毒打。

    他发现,即使自己工作表现的再好,但是只要不能往上爬,就会一直被那些能力不如你,武艺不如你,品德不如你的人骑在头上。继续呆在这个县城已经没有意义,自己一身武艺,何必委屈自己!

    是离开的时候了,张守圭本来想把局长抓起来狠揍一顿后,再行离开;后来一想,自己是男子汉,无需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更不需要为了小恩小怨跟局长过不去。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

    张守圭想通后,当晚就把行囊收拾了。离开县城,跑去从军。

    当兵自然很辛苦。每天跟着军队东征西讨,天天换地方。但军队也相对是容易出头的地方,张守圭因为身体素质好,讲义气,骑射功夫了得(姿干瑰壮,慷慨尚节义,善骑射),所以很快就混出名头来。当上的平乐府别将(平乐府在今天广西自治区)。

    (连载更新)

    这时候朝廷在招募军队到西域去,张守圭想西域是边疆,常常在打仗,我去那边肯定立功的机会多,于是就自愿参加,跟着军队到了北庭都护府报到。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右骁卫将军,北庭都护(驻扎地新疆吉木萨尔县)郭虔瓘。

    北庭都护府管辖的地方主要就是现在新疆的准格尔盆地(北疆)及哈萨克高原,南疆的部分是由安西都护府管辖,驻扎在龟兹(今库车)。

    这时。东突厥汗国第十九任大汗阿史那默啜,派兵攻击唐军的北庭都护府的辖区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郭虔瓘命令张守圭率兵援救。不料中途遇到突厥军队,张守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斩杀敌人千余名,生擒颉斤(即部落首领)一人,敌人震惊。张守圭又率援军到达轮台,配合守军夹击突厥军队,突厥军队不敌,撤退。郭虔瓘对张守圭首次独立带领军队的表现印象深刻。决定予以重用。

    这个阿史那默啜,可以说是一个混世魔王。自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继承其兄大汗的位置后,一直给唐朝制造麻烦。不断侵扰边疆,而其武装力量最高时,据称士兵达到四十万。

    武则天时期,东突厥时时侵扰,女皇帝决定实施和亲策略,而女主当国,出手果然不同,过去和亲,都是派公主,而此次和亲,却是派出帅哥一枚。

    这个帅哥是谁呢?他是武承嗣的儿子——武延秀,武则天意想天开,派男人去和亲,也算是创下和亲史上的记录了。

    (连载更新)

    果然,阿史那默啜不是同志,对基友不感兴趣,但又不能说自己要女人不要男人,于是就找了一个借口,说周朝(南周)看不起他,为何不派李姓皇族的人来,而派姓武的小子。又说要兴兵替唐朝讨伐周朝(武后时的国号),恢复李唐天下,总之,十分闹腾。而我们的女皇帝虽然杀姓李的毫不手软,但遇到这种真枪实刀的也没办法,不得不立李显为太子,阿史那默啜才同意把武延秀释放。

    武延秀没有娶上突厥公主,回国后倒是娶了唐朝的公主,即安乐公主李裹儿,不过这时候安乐公主刚死了老公,所以算是二婚,但听说买一送一,岳母“韦皇后”也奉送,针对这个传闻,算是野史,为了传递正能量,不予采信。

    不过阿史那默啜并不因此就消停,他不是侵扰大唐边疆,就是攻打周边其它部族。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阿史那默啜不甘上次征讨失败,决定再来一次。这次,他派出他的儿子阿史那同俄、妹夫火拔颉利发、大将石阿失毕组成大军,直接攻击北庭都护府。

    郭虔瓘一方面坚守城池,一方面派张守圭走小路回长安奏报。张守圭辛苦回到长安,向朝廷上书建议召集蒲昌(地名不知)、轮台的驻军夹击突厥大军,朝廷同意。(坦白说,写到这里我觉得有点奇怪,郭虔瓘为何没有权利直接调动此二地的军队,还要向朝廷奏报,存疑?)

    张守圭到达轮台后,呈上朝廷的命令,于是两地派出援兵,跟随张守圭回救北庭。

    张守圭心想,敌人军队不少,即使援军投入,都不见得会有必胜的把握,必须在适当的机会出击,才能发挥援军的最大作用。张守圭于是率军埋伏在突厥军队的两翼,先按兵不动。

    大汗军队紧急过来增援时,拔古野的武士早就撤退了,只看到地下一个无头的尸首仍然在流血,一代枭雄,横行大漠十数年的大汗,就这样送了命。

    东突厥帝国失去可汗后,全国恐慌,原本归附的附近五个部落,又转而归附唐朝。

    至此,东突厥汗国的国力不振,继任的大汗决定暂时修养生息,不再轻易对唐朝及周边部落动武。

    张守圭在这时来到幽州,虽然处于前线,但没有太多仗可打,日子也过得挺逍遥的。特别是这一次,可能是要平反他年轻时的遭遇吧,他遇到的上司,幽州刺史卢齐卿非常赏识他,而且认为张守圭未来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常常邀请他在同一个席子上平坐,而且对他说:

    “你在几年之后一定会当上幽州或凉州节度使,成为国家大力倚仗的将领,我才要把子孙托付给你,哪敢用对待下属的礼仪来相处呢?“

    张守圭在幽州几年,终究耐不住寂寞,他是闲不下来的人,没仗打就好像没事做,所以一找到机会就离开幽州,此后稳步上升,到开元十五年时,他已经是金吾员外将军,任健康军(驻扎今甘肃省高台县附近)使。

    宝剑终会出鞘,等待中,张守圭迎来了他人生中大爆发的机会。

    前面提到过,吐蕃自从松干赞布去世后,跟唐朝一直处于对峙的状态,双方在河陇(甘肃、青海一线)一带持续拉锯战。在李隆基即位后,吐蕃仗恃自己强大,跟唐朝的往来书信,都是用平等的礼节,措辞傲慢无礼,李隆基心里一直愤愤不平(大***心态也!)。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封禅大典结束后,宰相张说知道皇帝有讨伐吐蕃的意思,为了提早一步避免皇帝说出要征讨吐蕃,于是先向皇帝进言说:

    “吐蕃傲慢无礼,屠灭三族都不为过。但我们跟吐蕃之间,兵连祸结已经有十余年,甘州(甘肃省张掖市)、凉州(甘肃省武威市)、河州(甘肃省临夏市)、鄯州(青海省乐都县)都残破不堪,人民纷纷逃亡,就算打胜仗,所得也不会比失去的更多。最近听说他们有悔改之意,有心和解。但愿皇上能接受他们的归顺,使边疆人民解除痛苦的生活。“

    李隆基说:“吐蕃向来反复不定,难保这次是真心想和解,这件事,等我跟王君奂商量一下,再作定夺。“(未完待续)

第二十章【唐明皇20】() 
王君奂是谁呢?他此时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都督兼河西节度使,是在一线对抗吐蕃的统帅,李隆基者这样说也很合理,张说无法反驳。

    张说退出来后,对侍中源乾曜说:“王君奂有勇无谋,一直想要打一场大胜仗来求功,如果和解,他的想法就无法得逞了,我料定他会跟皇上请求一战。“

    张说料的没错:王君奂晋见李隆基时,果然向皇帝请求跟吐蕃一战,他保证一定可以取胜。

    张说没料到的是,王君奂打赢了!

    开元十四年冬季,吐蕃大将悉诺罗恭禄攻击大斗谷(今甘肃省山丹县南边),挺进到甘州(甘肃省张掖市),掠劫当地百姓,在抢夺了许多牛羊后,向南撤退。

    这是唐军布下的一个陷阱,唐军知道敌人要来,故意放他们进来抢劫。事实上,唐军早就派人从小路绕道进入吐蕃国境,在吐蕃军队回程时必经路上,放火把沿途的草木烧光。这时候是冬季,草木干枯,一点就着,一下子就把大片的草地烧的寸草不生。

    吐蕃军携带大批的战利品,兴高采烈,准备从原路返回。不料这时候天降大雪,吐蕃军队很多人冻伤甚至冻死,好不容易抵达积石军(现在青海省贵德县附近)附近,准备向西,继续前进时,却发现沿途草木已经被唐军焚烧殆尽,战马无草可食,饿死过半。吐蕃军于是命令主力部队轻装骑乘剩下的战马迅速穿过青海湖西行,殿后部队带领辎重牛羊沿大非岭(今青海湖南山)北麓缓缓前进。

    却说唐军设好局后,王君奂率军从凉州南下,另外秦州(今甘肃天水市)都督张景顺率军向西,两人合军。当联军达青海湖时,湖面已经完全结冰。于是踏冰渡湖到达青海湖西岸,准备全歼吐蕃。不料吐蕃主力部队已经远离,只剩下殿后部队。自然不是唐军的对手,吐蕃军被击破。大量军用物资及牲畜,被唐军掳获。

    此次战役,唐军在战略上的布局很好,但战术执行不力,所以未能逮到吐蕃军的主力,所以这一场胜利是要打折扣的。但王君奂仍然上奏这是一场大胜,李隆基看到奏章十分高兴,因为宰相们都反对打仗。只有他坚持,结果取得一场大胜(皇帝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李隆基下令擢升王君奂为左羽林大将军,并加授其父亲王寿以少府监(从三品)的名义退休,作为对王君奂的奖励。

    不过张说在军事上的见解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王君奂确实不是一个真正一流的将领人才,他前一次的成功有运气的成分。

    开元十五年九月七日,吐蕃大军再度发动攻击,大将悉诺罗恭禄直接越过祁连山脉,进攻位于河西走廊最上端的瓜州(甘肃省安西县。此处距离甘肃新疆交界处不到两百公里),攻破,并生擒瓜州刺史田元献及王君奂的父亲王寿(距离王寿被封少府监不到一年。讽刺!),然后南下又攻陷玉门军(今甘肃省玉门市),然后把在玉门俘虏的和尚放走,让他们回到凉州,转告王君奂说:

    “将军平常自认为自己忠勇无敌,现在机会来了,请率军跟我们吐蕃决一死战,上报国家,下救自己的老父亲。如何?”

    对吐蕃人的挑衅,王君奂这次成了龟孙子。只能登上凉州城墙,望西哭泣。竟然不敢出兵。

    吐蕃军队的另一支部队在将领烛龙莽布支的率领下攻击瓜州西边的小城常乐县(地今不详),县令贾师顺率领驻城军队固守,吐蕃军无法攻下;而此时悉诺罗恭禄已经攻破瓜州,于是回军一起攻击常乐县城,一连猛攻十余天,无法攻下,吐蕃军队精疲力竭,派人告诉县令说:

    “常乐孤城,没有援军,势必陷落,不如投降来换得的一城军民的安全。”

    贾师顺拒绝!

    吐蕃军于是再攻,仍然无法攻下城池,就对城池的守军说:“既然不愿意投降,你们把城里的金银珠宝送给我们,我们就退兵。”

    贾师顺命守城士卒脱衣相送,悉诺罗恭禄知道城中穷困,没油水可捞,遂班师,临走前,摧毁瓜州城池。(脱衣相送这一段真是既好笑,又悲哀;一方面显示中国人苦中作乐的精神,一方面也让我感觉中国人其实不乏黑色幽默)

    贾师顺等吐蕃军走后,立刻收集武器,修葺城墙毁损的地方,做好防御准备工作。

    果然吐蕃军的退兵是诱敌之策,不久后就派其精锐骑兵折回城下,不料常乐城早有准备,防御森严,只好真正的撤军。

    和有勇有谋的县令相比,我们的大帅这回可就现出原形了。不过丢脸也就算了,连命都丢了才真的不值,但害得王君奂付出性命代价的不是敌人,而是他的恶行!

    这故事还得从东突厥帝国大汗,阿史那默啜在位时说起。当时东突厥国力强大,强行占领原来铁勒部落(现今蒙古国地方)的土地,铁勒部落的分支回纥/契必/思结/浑等四个部落被迫南迁,渡过沙漠,迁居到河西走廊一带。

    王君奂年轻还是平民时,经常往来四部落之间,四部落的首领族人,看不起他,对他很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