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在前,亲手斩杀了突厥的一位名将。唐军斩首千余级,重挫了突厥人的军心和士气。
颉利可汗本来想趁着唐朝局势不稳来坐收渔人之利。迎头挨了一记闷棍后,忍不住大惊失色,唐军如此勇悍坚毅,大出颉利可汗的意料,他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
此时的颉利可汗离长安仅有四十里,他在渭水便桥北岸观望形势,突然之间,他看见一行六骑来到了渭水便桥南岸。当先一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隔着滔滔渭水,大声责问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一代枭雄,竟然无法反驳,枉他率领着突厥的倾国之兵,在李世民面前,却不能为自己稍增胆色。此时的颉利可汗认为唐军早有防备,
自己无机可乘,居然主动向李世民请和,李世民初登大宝。也不愿就此燃起战火,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马盟誓,突厥十万骑兵撤军回师。
贞观元年。尉迟敬德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食实封一千三百户。民间传说,
尉迟敬德是打铁匠出身,此言大谬,尉迟敬德的高祖父就是一位英勇的将军,他的父亲尉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尉迟敬德是个不折不扣的官宦子弟,
而且仪容俊伟。不然唐太宗后来不会想到要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他,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别人求都求不来。他却一口回绝了皇帝的请求,
“我的妻子虽然鄙陋。却长期与我贫贱相守,我虽不学无术,也知道糟糠之妻不下堂,娶公主回家,这不是我情愿的事情”,王侯将相,
自古三妻四妾,世人视为平常,尉迟敬德却对妻子始终如一,让人不能不感叹,千古难得一见的好丈夫就是这般模样。
然而人无完人,尉迟敬德性格直率粗鲁,颇有些恃宠而骄,尤其不把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文人放在眼里,文臣们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尉迟敬德被排挤到外地任地方官。贞观八年的某一天,
尉迟敬德侍宴庆善宫,发现有一个讨厌的人坐在他的上座,尉迟敬德顿时满腔怒火,破口大骂,“你有什么功劳,竟敢坐在我的上列”,
任城王李道宗出面劝解,好言抚慰,却被尉迟敬德一记老拳,几乎把眼睛打瞎,唐太宗非常生气,宣布罢宴,把尉迟敬德叫到近前,严厉警告,“我以前一直认为刘邦对功臣做得太绝,自己当上皇帝后,希望君臣能够和睦相处。
但是看到你如此无法无天,才知道当年刘邦杀韩信,实在是迫不得已。这次我可以原谅你,你以后一定要自我约束,不要日后追悔不及”。
尉迟敬德意识到自己的确做得过分,向唐太宗诚恳道歉,从此,他举止谦抑,如同换了一个人一般。
贞观十一年,尉迟敬德受封为宣州刺史和鄂国公,贞观十七年,尉迟敬德上表要求退休,授开府仪同三司,不久,
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一起图形于凌烟阁。唐太宗东征高丽,尉迟敬德被任命为左一马军总管,跟随唐太宗在驻跸山大破高丽军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还军之后,他光荣退休,晚年的尉迟敬德沉迷于道教,炼丹服药,服食云母粉,活像一个世外仙翁。他在家里修筑亭台楼阁,穿着锦衣绣衫,
演奏清商乐自娱自乐,过了十六年的神仙生活。显庆三年,唐高宗追赠尉迟敬德的父亲为幽州都督,同年,尉迟敬德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唐高宗为之废朝三日,令五品以上的京官都要到尉迟敬德家里去哭丧,朝廷册赠尉迟敬德为司徒和并州都督,谥号忠武,赐东园秘器,
陪葬于昭陵。尉迟敬德的儿子尉迟宝琳,官至卫尉卿。值得一提的是尉迟敬德的侄子尉迟道洪(窥基),他是中国法相宗的创始人之一,
是玄奘大师的亲传弟子,贞观年间,玄奘大师在路上一眼相中了这位眉秀目朗的年轻男子,喟然感叹,“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窥基后来协助玄奘翻译了大量的佛教著作,
窥基本人的大作也传到了日本。被日本法相宗奉为经典巨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弯我繁弱弓,弄我丈八槊,一举覆三军,再举殄戎貊”,
纵观尉迟敬德的一生,对君主忠诚,对妻子忠贞。对朋友忠实,李世民能结交如此臣子,理应今生无悔,尉迟敬德欣逢明主,安享盛世,理应今生无憾。
百岁寿星程知节
提起程知节(程咬金),中国人的嘴边就位会泛起一丝微笑,他们会联想到“三板斧”和强盗打劫的口头禅,“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要打此过,留下买路财”,
戏曲当中的程知节是个苦大仇深的无产阶级。历史上真实的程知节却是个世家大族出身,虽然两唐书都没有明确记载程知节的家世背景,他的墓志铭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程知节的曾祖父名叫程兴,当过北齐兖州司马,程知节的祖父名叫程哲,当过北齐晋州司马,程知节的父亲名叫程娄,当过北齐济州大中正,大中正的职位。非高门著姓不能担当,这是史有明据的事情。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
程知节的父亲既然可以当上北齐济州大中正,程家当然可以算得上是著姓士族,程知节也算得上是位世家子弟。程知节后来娶妻清河崔氏,清河崔氏是顶级的世家大族,连皇帝都眼红清河崔氏的声望,
这从侧面也证明了程知节至少拥有匹配妻子的家世,决非戏曲中描述的那样出身草莽,至于程咬金的三板斧更是荒唐,程知节武艺高强,能在千军万马当中取上将首级,决非戏曲中描绘的那个只会三斧头的小丑。
程知节擅长的兵器是马槊,也就是长度超过一长八尺的矛,斧头则是说书人给程知节配上的兵器,也许是戏说太过深入人心,程知节的真实事迹反而少有人知,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程知节(公元589年~公元665年)是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西南)人,原来的名字叫程咬金,后来改名程知节,
字义贞,一生活了七十七岁,也算高寿。隋朝末年,朝廷横征暴敛,又连年对外用兵,民生艰难,百姓揭竿而起,农民起义的队伍多达百余支,
这些流寇以抢掠为生,为害乡里,程知节就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组织“民团”数百人,对抗流寇,保得一方平安。
流寇越来越多,程知节逐渐疲于应付。乱世中人,如果做不到隐居避世,唯一的选择恐怕就是选择一个有前途的主子,
跟他一起建功立业,当时,瓦岗义军的首领李密落入了程知节的视线,在重视门阀制度的隋唐,李密的出身和个人魅力可以说是少有人及。
他的曾祖父李弼,是八大柱国之一,北周时当过太师和魏国公,他的祖父李祖曜,是北周邢国公,他的父亲李宽是隋朝的上柱国和蒲山公,代代显宦,
更难得的是李密本人“养客礼贤,无所爱吝”,颇有当年的孟尝君之风,程知节率众投奔李密,可以说是深思熟虑的后果。
程知节骁勇善战,李密对他自然亲睐有加。李密组织了八千人的内军,个个都是勇猛的壮士,内军设置四位骠骑将,程知节就是其中之一。内军是李密的亲卫队,负责保护李密的安全,
李密对这支部队的战斗力非常自信,曾夸下海口,“我这八千人抵得上百万雄师”。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岗军的内部斗争趋于白热化,
火拼终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李密依靠自己手中的力量,将创立瓦岗军的翟让毙于刀下,坐稳了瓦岗军大当家的位置,从此,李密乾纲独断,指挥瓦岗军与各路反王浴血奋战。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九月,王世充趁着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军队两败俱伤之际,带领两万精锐步骑,在通济渠(今河南孟县境内)上架起三座桥梁,准备与瓦岗军进行决战。
审时度势,往往决定了群雄各自的命运,李密的部下裴仁基提出围魏救赵之策,主张兵进洛阳,李密却没有采纳,他调兵遣将,在邙山脚下摆开大阵,与王世充来个硬碰硬。
王世充的军队首先攻打偃师城(今河南偃师东)北的单雄信,李密派出程知节和裴行俨前去支援。裴行俨就是隋唐好汉裴元庆的原型,他是隋将裴仁基的儿子,素有万人敌之称,一向勇冠三军。
这次,他却运气不佳,很快被流箭射中,坠下战马,程知节赶紧营救,
刺杀了冲上来的好几个敌军士兵,才将裴行俨抱到马上。他带着裴行俨向后撤退,
王世充的骑兵却紧追不舍,战马承载了程知节和裴行俨两个人,不可能跑得很快,终于在半路被王世充的骑兵赶上。众人马槊齐下,
程知节奋力反击,稍一疏忽,一根马槊竟然洞穿了程知节的身体,程知节一声大喝,将这根马槊生生折断,回手一刀,将这名士兵的头颅砍下,
王世充的追骑胆战心惊,眼睁睁看着程知节带着裴行俨昂然离去,虽然两人都身受重伤,但总算平安回到了瓦岗军的大营。
虽然在生死关头程知节表现了对战友的无限热爱,但他已经没有机会受到李密的褒扬,瓦岗军不敌王世充军的强大攻势,
兵败如山倒,十多位将领成了重伤员,李密眼见大势已去,撇下众人,投奔大唐而去,程知节、秦叔宝和裴仁基父子都落入了王世充的手中。
王世充本是西域胡人,年幼时母亲改嫁给一位姓王的汉人,他随继父姓王,因为机缘有利,一步步做到高位,乱世枭雄,自有过人之处,
他将自己的亲侄女嫁给裴行俨,费尽心机笼络裴仁基父子,作为瓦岗军骁将的程知节同样得到了王世充的重用。裴仁基父子对王世充这个胡人却没有半点好感,
他们密谋行刺王世充,被王世充察觉,抢先动手,将裴仁基夷灭三族。程知节、秦叔宝同样鄙薄王世充的为人,他们暗自寻找机会,
准备另投明主。程知节曾对秦叔宝谈起自己对王世充的印象,秦叔宝深以为然,“王世充对人没有器量,又爱诅咒发誓,活象个巫婆神汉,他奸诈狡猾,决不可能是天下归心的明主,我们跟着他没有出路”。(未完待续)
第328章【大唐将帅】()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拜程知节为将军,拜秦叔宝为龙骧大将军,让他们带兵与唐军作战,王世充军和唐军在九曲(今河南宜阳西北)摆开了阵势。
程知节、秦叔宝一行几十人假装向唐军阵营发动攻击,骑马跑出了一百多步后,
一齐下马向王世充行礼,“我们得到了你的特殊礼遇,也想报答你,但你疑心太重,不能容人,
我们不想与你为伍,就此告别,后会有期”,程知节、秦叔宝素来勇猛,王世充军中已经无人可及,只能眼睁睁看着一行几十人投奔了唐营。
归唐之后,唐高祖李渊把他们派到了秦王李世民麾下,程知节与年轻的秦王一见如故。
李世民久闻程知节、秦叔宝的大名,对他们十分看重,程知节担任了秦王府左三统军,秦叔宝则成为马军总管。
李世民亲自挑选了上千名精锐骑兵,由程知节、秦叔宝等人担任统领,穿着清一色的黑衣黑甲,组成“玄甲队”,每战必为唐军先锋,
李世民本人也黑衣黑甲,与玄甲队一起冲锋陷阵,玄甲队所向披靡,很快就威名远播,成为大唐扫平各个割据势力最锋利的宝剑。
唐裴行俨与王充战,先驰赴敌,为流矢所中,坠于地。程知节救之,杀数人,充军披靡。
知节乃抱行俨,重骑而还,为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斩获者,与行俨皆免。
唐时。裴行俨与王充交战。裴行俨先骑马冲入敌阵,被敌箭射中,坠马倒地。程知节去救他,杀了很多敌人。王世充的军队溃逃。程知节抱着裴行俨,二人骑一匹马回来时,被王世充的骑兵追赶,
一槊(兵器)刺穿了程知节,他回身便把槊折断,把那人杀了,他和裴行俨都免除了杀身之灾。
李密很少亲上战场,作为内军骠骑将的程知节和秦叔宝出彩的机会并不太多。后来他们加入了唐军阵营,
李世民总是迎着箭雨一马当先,程知节作为亲卫队的统领,勇猛善战才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程知节跟随李世民扫平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等乱世枭雄,担任左一马军总管,“每阵先登”,战功卓著,受封为宿国公。
史上详细记载了玄甲队的一次克敌战例,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军与王世充军在洛阳外围相持。屈突通、窦轨在巡营途中,与王世充的部队遭遇,
在对方优势兵力面前。唐军险象环生,李世民得知消息,亲自带领玄甲队前去求援,玄甲队勇猛绝伦,攻势如同泰山压顶,王世充军一败涂地,
骑将葛彦璋被唐军俘虏,王世充军折损六千余人,王世充本人逃回洛阳。据城而守,不敢再与玄甲队面对面的交手。
直到最后当上了唐军的俘虏。唐军削平各路割据势力,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统一了全国。李世民的威望如日中天,手下又汇集了一大批谋士和武将,
严重威胁了李建成的皇储地位,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死党,向李世民及其手下频下毒手。程知节外调为康州刺史,尉迟敬德甚至下狱受苦,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忠臣,程知节坚持留在了李世民身边,他告诉李世民,“殿下的手臂今被翦除,身必不久,我冒死留了下来,请殿下想办法保全自己”,
此时的程知节没有到外地上任的记录,可见他一直留在秦王府中,在李世民最艰难的时候,他不离不弃,全力支持,表现了一贯的忠诚,
李世民结交了这么多忠心耿耿的部下,可以说一生没有白活,上下同心,成就大业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终于迫不及待地下了手,他们在酒水中下了毒,李世民喝了酒水之后,毒性发作,
吐了几升的血,险些丢了性命。此时又逢突厥入寇,李元吉当上了大军主帅,抽调所有秦王府的精兵猛将,到自己帐下听令。李世民终于意识到,
再不动手,自己和部下的性命堪忧,他决定先发制人,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砍下了两位兄弟的项上人头。根据程知节墓志铭上的记载,
程知节参与了玄武门兵变的全过程,是将李世民扶上皇帝宝座的首功之臣,大局安定之后,程知节迁右武卫大将军,李世民即位后,赐他实封七百户。贞观年间,历任泸州(今四川泸州市)都督,
左领军大将军,受封普州刺史,改封卢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放进了凌烟阁,画像与真人一般大小,
程知节名列第十九名,成为青史留名的大唐英雄。也是在这一年,程知节转任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驻军,加封镇军大将军,自始至终,他都是唐太宗的亲信。
君择臣,臣亦择君,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依然让程知节高官厚禄,但君臣之间已经达不到信任有加的地步。
贞观一朝的将军大多年纪老迈,又经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