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您?我今天坚持原则,是为了不让您以后被人戳脊梁骨啊!”我全是为您好啊。
高宗让他又是戴高帽又是给台阶的搞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干脆耍个赖:“我就是想杀这俩人,你今天给我来个法外施刑如何?”狄仁杰一听,冷笑一声说:“律法是您制定出来的,就要遵守,哪能随便改变,朝令夕改,那天下岂不是要大乱?
您非要法外施刑,行!那干脆就从今天开始好了。”气氛越来越紧张,皇帝气得不得了,大臣们吓得不敢说话,皇上有高血压,把皇上气出个好歹你狄仁杰负得起责吗?狄仁杰上司张文瓘手里拿着笏板,使劲朝着狄仁杰挥动,那意思是:行了,别说了,下去吧,皇上都急眼了。
狄仁杰还是不管,硬顶。最后还是唐高宗让步了,他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你能如此坚持原则,我有好法官了,于是命令史官把这事编入史书。
然后授予狄仁杰侍御史的官衔。唐高宗这人真是不错,性格是软了点,但是气度还是比一般皇帝强。这件事使得狄仁杰第一次走进了武则天的视野。当时唐高宗高血压日趋严重,病重时连眼睛都暂时失明了。
唐朝皇室的高血压是个家族病,很多皇帝都有这个病,除了高宗外还有高祖、太宗、顺宗、穆宗、文宗、宣宗等,其他皇帝有没有不清楚,没有的都应该拉去做个亲子鉴定,血统可疑啊!
高宗病了,武则天开始帮助处理一些政务,这人绝顶聪明能干,处理得很得当,高宗对她很放心,由此开始将一些决策交给她去做。
武则天这时候“权与人主侔矣”,意思是权力和皇帝一样大。那么狄仁杰的举动,武则天自然是看在眼里。
若干年后在任命狄仁杰为宰相的诏书里,武则天是这么说的:“雅达政方,早膺朝寄”,意思是狄仁杰很能干,早就担当朝廷重任了,可见她很早就开始注意狄仁杰了。
权善才事件后,狄仁杰再去奏事,唐高宗一见他就赶紧答应,还跟他说:“卿得权善才便也。”意思是你知道我为什么答应你的奏请吗?因为权善才那件事我服了你了。换句话说,狄仁杰在皇帝那里都有气场了,一过去皇帝就被他的气场拿住了。出身恰逢其时狄仁杰什么出身?
科举上来的非贵族家庭子弟。
时代需要这种人。说到这一项,就不能不说说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了。
换句话说,狄仁杰在皇帝那里都有气场了,一过去皇帝就被他的气场拿住了。出身恰逢其时狄仁杰什么出身?(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一代女皇】()
换句话说,狄仁杰在皇帝那里都有气场了,一过去皇帝就被他的气场拿住了。出身恰逢其时狄仁杰什么出身?
科举上来的非贵族家庭子弟。时代需要这种人。说到这一项,就不能不说说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了。
狄仁杰所处的唐前期,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前面的魏晋南北朝,贵族势力很强大,在这些贵族的眼睛里,家族比国家更重要,他们当官靠的是家族的势力,只要家族势力在,即便改朝换代也不耽误他们的荣华富贵。
忠意味着国家利益,孝意味着家族利益,孰轻孰重,那可不一定。而且那时的皇帝建国往往依赖这些大贵族,延续统治也需要他们的帮助,所以在忠君这方面不敢提出太严格的要求。
三国时有这么个故事,曹丕有一次宴请群臣,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你的君主和父亲都得病快死了,这时有一颗药,谁吃了谁能活,该给君主吃啊还是该给父亲吃?
大家议论纷纷,有说给君主的,有说给父亲的,有个叫邴原的重臣一直不吭声,结果曹丕特地问他的意见,邴原当时声色俱厉,大声回答:“给父亲!”曹丕也不敢难为他。邴原出身不是贵族,但是他为当时贵族所推崇,代表着他们的思想。
由此可见,贵族对于忠,起码可以说不是放在绝对第一位的。隋唐时代,情况有变化了,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变化更大。武则天是在普通地主官僚支持下,打倒贵族集团登上皇后位的。
当时反对她当皇后的主要是关陇贵族集团,支持武则天的多半是一些出身非贵族或者没落贵族家庭的普通中低级官员。结果这些人胜利了。
自此以后,东汉后期以来持续数百年的中国贵族政治宣告瓦解。普通地主家庭出身的官员占据了主流。
这些人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大家族可以依靠,君主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当官是靠着皇帝的所谓恩泽,他们升迁要靠皇帝提拔,所以对皇帝就要忠诚。
您要是皇帝,您喜欢贵族还是喜欢这种普通官僚?肯定是后者,他们好控制。听话啊。狄仁杰此时当官,可谓恰逢其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狄家属于普通地主,非贵族,狄仁杰先祖据说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狄黑,是否可信尚不清楚。
狄家世代居于甘肃,在地方上还算有影响力,但是到了十六国时期,家族衰落了,狄仁杰先祖把家族迁到了太原,所以狄家说自己是太原人。
这是唐代官方说法。但是考古新发现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即狄仁杰很有可能是少数民族羌人后代。
古人追述自己的先祖,总是习惯贴金,姓张的多半是汉留侯张良后代。姓孙的多半是孙武后代,姓姜的自然是姜子牙后代,就连有着胡族血统的唐朝皇室也给自己拉了个老子李耳做先祖,狄家大约也未能免俗。
证明我国国民文史知识素养还有待加强。说来有趣,几百年后,狄仁杰也差点被他人冒认作祖先。《邵氏见闻录》记载宋代名将狄青生性朴实,出身平凡。
建功立业之后,有人劝他说“当推狄梁公为远祖”,您应该认狄仁杰为远祖。狄青笑道:“某出田家。少为兵,安敢祖唐之忠臣梁公者。”我就是一农家子。打小当兵,怎么敢冒充狄仁杰之后呢?这人很真诚。
狄仁杰的父亲知逊担任过夔州长史。但是政绩似乎并不显赫,狄仁杰出道的时候他父亲已经退休了。狄仁杰的母亲这一系是什么出身不太清楚,史籍记载狄仁杰母亲的堂妹姓卢,那么狄母应该也是卢姓。
当时天下显赫的氏族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号称“五姓七家”。
还有就是打天下时期有功的关陇集团军功贵族。狄家不是大族,假如他的母亲是范阳卢氏,狄仁杰列传里一定会有记载,因为按照古人习惯做法,对“五姓七家”这样的显赫出身定会浓墨重彩大书一笔。
可是没有,可见其母系也非贵族。但是坏事变好事,虽然贵族风光无限,怎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武则天时期贵族走背运了,普通家庭出身的官员,尤其是科举上来的更受重视。武则天一生讨厌贵族,武家是小姓,因此武则天受到了贵族很多的阻挠和鄙视。
当年要立她为后,站出来反对她的是关陇贵族集团的几个主要代表,领头的是高宗皇帝的舅舅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于志宁等。当时高宗召集宰相们开会,要商讨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等激烈反对。
他们此时当然不可能看出武则天想当女皇,反对的主要原因就是王皇后家族地位高(她正是“五姓七家”中的太原王氏)而武则天家族地位低。
褚遂良当时就说:“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
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王皇后家族地位高,怎可轻易废弃,更何况太宗皇帝去世前把你们小夫妻交托在我们手里了,所以坚决不行!
这场斗争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第一场激烈的正面斗争,众所周知,最后胜利者自然是她了,由此也种下了对贵族的仇恨种子。
当权之后她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打击、限制贵族的特权和影响力,比如消灭长孙无忌集团,大力提拔低级普通家庭出身的官员,修订《姓氏录》等。与此同时,武则天对科举做了很多重大改革,比如创设殿试、开办武举。
就是为了撇开贵族。给自己从民间挑选人才。她在潜意识里器重狄仁杰这样的人,因此他可谓生逢其时。
一个基本理念:儒家理念虽然武则天一生欣赏、尊重狄仁杰,狄仁杰也全心全意辅佐她。但是狄仁杰说到底是一个正统的儒家,他的心其实还在大唐那一面。武则天知道这一点。但是她也无可奈何。
母鸡打鸣了,是一家的灾祸,所以自古中国就没有女性君主,本就很稀少的几段女人当政时期也被看做是乱政时期,比如著名的西汉吕后。就连唐高宗的父亲太宗皇帝也觉得女人当政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曾经有一次,新罗国善德女王派使者来求援,说高丽在打自己,请唐军援助。太宗坐在宝座上说了一大通。总之一句话:“尔国以妇人为主,为邻国轻侮,失主延寇,靡岁休宁。”
谁让你们是女王当政呢,国家咋能有女主呢,要不邻国咋欺负你们呢?想想有意思,您可知道自己的后宫里就有个更厉害的角色吗?
狄仁杰承认武则天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是合法的君主,但是辅佐女皇还是为他带来了困扰,他对此是十分苦恼的。据说他后来担任宰相的时候。在一个雪天里去洛阳城外看望自己的堂姨,这位堂姨对待他总是不冷不热的。
刚到门口,碰到表弟打猎回来。这位表弟见到贵为宰相的表哥,随便作个揖就走了,态度很傲慢。狄仁杰倒也没在意,跟姨妈说:“我现在是宰相了,弟弟要想做官,我能帮忙。”结果这位姨妈回答:“你姨妈我就这一个儿子,不想让他伺候女主。”
这是在讽刺狄仁杰啊,据说当时狄仁杰十分尴尬,这反映出他自己也有些不够理直气壮。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矛盾的心情贯穿了狄仁杰的一生。
这里顺便说一下,有的读者看到这段故事可能会想:狄仁杰是在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的确,他给姨妈打包票的那番话按今天标准来说就是搞裙带关系。
这就是人治的弊端。堂姨的儿子按理说不在权力范围内。狄仁杰有滥权的嫌疑,这一点我们不必替他讳言。对于狄仁杰来说,忠君思想和反对女性当权的思想纠结在一起,这两种思想都来自他从小受到的教育,非常矛盾。周朝取代唐朝,不像其他的朝代更迭伴随着战争和动乱,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则天是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建立大周的。
温水煮青蛙,臣子们和她的关系是长久发展出来的,很多人对新王朝既无法做到完全地接受,又无法完全地背离,去做出激烈的反抗殉国之举。
可以说,狄仁杰一生对唐朝很忠,这是对国家的忠,对武则天也忠,这是对她个人的忠。这是狄仁杰一生的主线。他在帮着武则天治理国家的时候,认为自己是尽忠,是为了武则天好。他临终布下棋子,甚至对政变预先有所安排的时候,仍然认为自己是尽忠,而且也是为了保全武则天的名节。
武则天做为一个皇帝,最大的建树无疑是在为男性设计的皇帝之位上为自己一个女性强到了这个皇帝的头衔。恐怕这是当年设计皇帝这个名号的秦始皇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武则天不仅做了女皇帝,而且还稳稳当当地做了十几年,如果加上唐高宗去世到她称帝的七年,她足足做了二十一年,所以有首歌唱她“纵横天下二十年”并无夸张。这比历史上很多的男人当皇帝的时间都还要长。
她为何做稳这个皇帝,在政治上有何特别之处?我认为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官制上的改革,一是在选官制度上的改革。武则天把六部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真正有意义之处是她设立了一些新的使职官。在武则天统治的二十余年间,她大约有过30来次设立使职,有12个是武则天新设立的,这12个使置是:知匦使、理匦使、存抚使、营田使、督作使、飞龙使、防御使、闲厩使、采访使、招讨使、园苑使、庄宅使等。武则天设立这些新的使职,是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出现了新事物,当然得有相应的官员去管理。比如说知匦使、理匦使这两个使职,由于武则天创立了铜匦,当然得有相应的人员来管理。这两个使职终唐之世未废,足见这两个职位还是很有寿命的。
有唐一代,这种使职随时而置,代替皇帝前去处理各种应急事务,如同後世的钦差大臣,一般都能够较为顺利地处理各种事件,武则天时使职增多,足以证明武则天对国家的治理是很用心的。
在选官制度上,武则天的改革更是尽人皆知。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即每年春天举行的一次考试,主要是考进士科,还有明经等科。来自国学太学的,称贡士,由州郡推荐的,称乡贡。据说进士科始于隋,“盛于贞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说进士盛于贞观是不确的。贞观一朝共二十三年,进士及第者仅205人,每年不到十个人,但武则天统治的二十一年间,进士及第的竟然达到了575人,每年约25人,是贞观时的两倍半,可见说进士科盛于贞观是错误的,盛于则***才是对的。
武则天不仅开科举,还大开制举,制举是一种不定期的考试,只限于在职的官员报告,考中可以得到更高的官职,在考试的具体方法上,武则天的创新更多,比如说试卷糊名制,殿试等,玄宗朝的著名宰相张说就是通过考试而被武则天选中的。还有武举制,这更是武则天的首创。武则天还设立南选,专门从当时文化尚不发达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选拔人才以笼四方豪杰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武则天的这种做法,虽然得罪了世袭贵族们,但在下等士人却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综上所述,武则天在治理国家的方面可以说是举得了全方位的成就,无论是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上都有建树,称得上是一位政绩卓著的君王,真正的君王。君王必须拿政绩来说话,其它的所谓一些私生活上的小问题都毋须拿上台面。因为对天下百姓来说,一个君王的私生活是**还是清贞关系并不大。君王的首要任务是整国家,不是道德模范。想起後代文人将恪守家法,除了一点儿野心权力欲和小小手腕,而实际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政绩的高滔滔称为“女中尧舜”时就实在替武则天抱不平。在男人们眼中,似乎女人只要懂得讨好他们,什么肉麻的高帽子都可以送过来。而武则天却是一个要将男人们编排好的秩序打破的奇特女人,所以她所作的好事都被无视而她所做的坏事却被无限夸大。(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三章【征战天下】()
唐朝初期,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并立,分别是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又称:高丽)及分布在朝鲜半岛南部东南方向的新罗和西南方向的百济,三国在朝鲜半岛呈品字形排列。三国之见时战时和、时敌时友,纷纷扰扰,打了几百年,谁都想灭掉对方统一半岛,但谁都又没有能力灭掉对方,这就是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三国中,高丽势力最为雄厚,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