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 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上皇后的武则天非常敏感,她把唐高宗亲近的任何一个妃嫔都看成了自己潜在的对手和敌人。偏偏在这个时候,唐高宗踩了武则天的红线,亲近了另外的异性,这异性不是别人,正是被打入冷宫的王、萧二人。

    都是皇上惹的祸,王、萧二人本以为能重见天日,没想到却引来了杀身之祸。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王、萧被废后不久,生性仁弱的唐高宗突然感到良心不安:这几年,只顾忙着帮助武则天当皇后了,冤枉了王、萧二人,这对她们太不公平了。毕竟夫妻一场,如此冷漠和绝情有些忘恩负义,应该去看看她们。

    一天,武则天回家省亲,内心无比愧疚的唐高宗就乘机去看被囚禁在别院的王、萧二人。

    在别院的一间阴暗、潮湿、密闭的囚室里。时值严冬,石室四壁,满缀冰凌。王、萧二人生不如死地苟活着。囚室门旁只露碗口大的一个小孔,供奴婢往里送饭之用。

    想想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好,再看看二人现在的生活,唐高宗无比揪心,鼻子一酸,就差放声大哭了。

    “皇后,淑妃你们还好吗?”

    “妾等已经失宠,被废为宫女庶人,囚在别院,没想到皇上还叫妾等的尊称。”

    王皇后的话中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情,反而对唐高宗的探视充满了感激。这让李治心里更加难受,他真希望王皇后能痛骂他几句,这样他心里反而会好受些。

    没等李治回话,王皇后接着说:

    “求皇上念及昔日的夫妻之情,把我们放出去吧。等我们出去后,就把这个院子改名为回心院。我们也没有别的奢求,只希望能终生念佛,有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心肠本来就软的唐高宗岂能经受得住这类催泪弹的攻击,于是,立即答应:“皇后、淑妃大可放心,这事朕会有安排的。”

    唐高宗李治给王、萧二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希望后,拍拍屁股走人了。

    都说满怀希望地活着比行尸走肉般混日子要精彩得多,自从李治来过后,王、萧精神了许多,她们梦想着李治能把她们接出囚室,远离这个鬼地方。(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六章 【一代女皇】() 
但李治食言了,他的许诺不仅成了空头支票,还给王、萧二人带来了灭顶之灾。

    此时的武则天虽然是后宫新主,但她在后宫一手遮天,耳目遍地,对王、萧二人更是严加防范。等武则天归来之后,李治私会王、萧二人的事很快就传到了她的耳中。

    李治的这一举动触犯了武则天的禁忌,也超越了她的底线。结果,武则天暴怒如狂,她恨李治的多情软弱,更恨这两个女人阴魂不散。

    惹怒了皇后,后果自然非常严重。武则天准备出重拳,用残忍的手段彻底解决掉这两个对自己有潜在威胁的女人。

    若想除去王、萧二人,李治这一关是绕不过去的,不过,武则天知道李治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完全有把握征得李治的同意。

    “皇上不是把王、萧二人废了吗?怎么又去和她们私会呢?”

    李治想不到武则天如此神通广大,连自己的一言一行也都逃不过她的眼睛,这个女人真是太可怕了。

    “朕只是同情她们罢了,毕竟夫妻一场。”

    “当初废掉她们,就是让我当皇后,难道皇上反悔了?若是反悔了,就把我废了吧!”

    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是女人对付男人的拿手好戏,皇帝也不例外,何况李治是一个怕老婆的皇帝。

    自知理亏的李治不会因为两个被废的女人搞得后宫鸡犬不宁,于是,判了王、萧二人死刑。

    杀鸡给猴看,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让后宫的妃嫔们都屈服于自己,武则天决定让王、萧二人死的难看一些。

    关于王、萧二人的死有两种记载: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派人把二人拖出,各杖击100下,然后截去手足。扔进酒缸里,历经数日折磨而死。而《旧唐书》却称她们是被绞死的。

    本来指望李治能拉一把。没想到等待她们的却是高悬在顶的大刀。就这样,两位美少妇带着遗憾和幽怨永远闭上了眼睛。再看李治,怕老婆怕到这种程度,真是少见。其实,他完全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救王、萧二人的命,但他没有这样做。难道仅仅是怕老婆这么简单吗?应该不是,毕竟,王、萧二人已经是明日黄花。已经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了。所以,与其费尽力气拯救二人的性命,不如就此让二人从人世间消失,维护后宫的安定团结。

    王、萧二人死后,武则天慑服了后宫,从此,妃嫔们再也没有人敢与她争风吃醋。可见,这场杀人游戏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武则天了,她踩着王、萧二人的尸体巩固了自己皇后的地位。

    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

    太子是皇帝的继承者,这个位置十分重要。武则天自然不会轻易放过。除掉王、萧二人之后,武则天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她把矛头对准了皇太子燕王李忠。

    皇太子燕王李忠是在柳姡АⅠ宜炝肌⒊に镂藜傻热说奶嵝碌鄙匣侍拥摹U庑┲С终呤俏湓蛱斓亩允郑欠鲋驳奶幼匀灰彩钦驹诔に镂藜赡且槐叩摹H绻嗤趵钪业绷嘶实郏湓蛱斓牡匚痪歪пЭ晌A恕

    再说,按照习惯,皇后有子,就不以他人为储。如今,武则天贵为皇后,也有自己的儿子,所以。换易太子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只有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太子,武则天的后位才能更加稳固。她的心也才能真正放在肚子里。

    再看李忠,老实巴交的他当太子已经整整四年了。他明白自己就是王皇后用来对付武则天的一枚棋子。如今,王皇后已经败下阵来,他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武则天下一个目标肯定会对他下手,他对于自己的处境也心知肚明。既然已经没有了继续装傻的机会了,于是,李忠很明智地选择了退让。

    当李治接到儿子李忠的辞呈后,心里相当纠结。先是失去王皇后和萧淑妃,接着,儿子也要离自己而去。

    虽然他知道李忠太子就是一个摆设,早晚得换,因为他不是嫡子。但当儿子主动提出不当太子后,他又觉得非常愧疚,看着自己的骨肉任人摆布,他这个做父亲的也太不称职了。

    李治突然想为这个儿子做些什么,但他又感觉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如果力挺李忠当太子,就过不了武则天这一关,甚至会引来她恶意的报复,这无疑是把李忠推入了火坑;如果批准李忠的辞呈,无疑是落井下石,也太薄情寡义了。

    李治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不知该如何是好。他突然想起了礼部尚书许敬宗曾上的一个关于废立太子的奏折。

    那是在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初三,即武则天上任第三天,许敬宗便向唐高宗上了一道奏文,大意如下:太子是国家之本,皇后的儿子才是正统的太子。现任太子是后宫所生,是庶子,当初立他为太子是因为皇后没有儿子,但这不符合嫡以贵的原则。如今,新皇后有自己的儿子,应该让李弘当太子才能服众。

    官场中总有一些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人物。礼部尚书许敬宗见自己的主子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他揣摩接下来肯定要解决太子的问题,于是,为武则天摇旗呐喊,向太子发难。

    当初,李治对这个奏折采取了冷处理,如今,是时候派上用场了。

    毫无疑问,许敬宗为大唐帝国的接班人问题着想,他的言论符合封建礼法,没什么毛病可挑。唐高宗于是召见了他。其实,更深的原因是,许敬宗解除了唐高宗的烦恼,唐高宗有台阶可以下了。

    “立李弘为太子如何?”

    “皇上圣明,太子是国家之本,如果不立正嫡为太子,人心不稳,整个国家就危险了。再说,李忠太子不是正嫡。他心中不会安宁,可能有窃位之心,这不是宗庙之福啊。”

    许敬宗的这些话虽然在理。不过也有些危言耸听,唐高宗不相信李忠会犯上作乱。一来,他没这个胆,二来,他没有资本这样做。

    唐高宗明白,许敬宗的背后有武则天撑腰,易立太子是武则天的意思。都走到了这一步,已经不可能回头了。也许对李忠来说,不当太子。是一个更好的归宿。于是,唐高宗批准了李忠的辞职申请。

    此时,武则天的势头正猛,而拥立太子李忠的柳姡А⒑ァ⒊に镂藜傻热艘丫货瓴徽瘢挥心芰τ胛湓蛱於钥沽恕K裕杂诜铣钪姨拥木龆ㄒ裁挥惺裁匆煲椤

    显庆元年(656年)正月初六,唐高宗李治降诏废除李忠太子之位,改封他为梁王,担任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都督,即日离京赴任。

    就这样。14岁的李忠在残酷的政治博弈中被淘汰出局。没有强硬的后台,即使爬到了太子之位,也会被拉下马来。他不怪自己的母亲不是皇后。也不怪当初拥立自己当太子的那帮大臣此刻的冷酷无情,只怪自己生在了帝王之家。他希望对自己的迫害能到此为止,让自己过安定的生活,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对他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在李忠被废的当天,唐高宗还下诏册立李弘为太子,年仅4岁的代王李弘就这样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太子。

    让儿子当太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武则天的皇后之位更加牢固,她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她不会就此止步,因为她在朝中的势力还很薄弱。她要继续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强者在取得政权和巩固地位的过程中,早晚都要清除异己。这是统治铁律。所以,搞政治的人,历来都重视排除异己,培养亲信,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武则天也不例外,虽然情敌王、萧二人死了,自己的儿子也当上了太子,但这还不够,因为她还有一大块硬骨头要啃,就是那些手握大权的反对者们。接着,他把矛头指向了当初反对她的文武旧臣们。

    也许,你会说,知足才能常乐。作为一个女人,不仅坐上了皇后的宝座,而且自己的儿子又当了太子。普天之下,再也没有第二个女人能够相比,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何必非要把文武旧臣赶尽杀绝呢?

    其实,武则天何尝不想过几天太平安心的日子,但当时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不允许她绷紧的神经有丝毫的松懈。那些反对者对她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会把她从台上拉下来。

    虽然武则天有李勣、许敬宗、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但许敬宗和李义府资历浅职位低,这些人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不足以与长孙无忌等一帮老臣相抗衡。而那个李勣是个处事圆滑的家伙,关键时刻就脚底抹油,靠不住。

    所以,武则天若想打倒长孙无忌等人,从根本上确保后位稳定,就不得不对这些文武旧臣来一次大清洗。

    再看反对派,在经历换易太子的事件后,他们隐隐感觉到危险在步步逼近,好在他们还有资本与武则天对抗,这就是除了被贬到潭州当都督的褚遂良外,他们的官职基本未动,依旧身居要职。比如,长孙无忌仍然是太尉,韩瑗为侍中,来济为中书令。这些官职是反对者的底牌,也是他们最后的防线,必须死守,否则将死无葬身之地。

    一口吃不成胖子,这些老家伙在朝中根深蒂固,一下子撂倒他们是不现实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一个接一个让他们慢慢消失。

    显庆元年(656年)正月,武则天让唐高宗为自己的儿子找几个好老师,以便培养出治国之才。在武则天的怂恿下,唐高宗任命于志宁兼太子太傅,特设太子宾客,由韩瑗、来济、许敬宗兼任,让他们一同辅佐太子。

    明眼人都看得出,把许敬宗摆到和韩瑗、来济一样高的地位,是提高支持者的地位,限制反对派的活动。

    也许你会说,只要搞掉长孙无忌,其他的人就蹦跶不起来了。的确,擒贼先擒王。这不假,但长孙无忌是皇帝的肱骨,也是朝中威望最高的大臣。想扳倒这种重量级的人物,难度较大。而且如果贸然对长孙无忌下手,会引来朝中众大臣的反对,这种不得人心的事情还是不做为妙。

    所以,武则天准备绕开这堵墙,对其他反对者下手,把长孙无忌彻底孤立起来。

    武则天准备亮剑,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对派也不能闲着,必须接招。伺机反扑,否则连反扑的机会也没有了。

    若想搞垮武则天,自然是反对的人越多越好,但朝中的臣子们见皇帝和武则天穿一条裤子,所以都不愿意趟浑水,不敢拍着胸脯表态反对武则天。

    官场中的人都习惯于自保,他们既不敢得罪武则天,也不敢得罪手握大权的长孙无忌等人,于是,选择了在夹缝中求生存。更多的人做了骑墙派。

    对于官场中的老油条们,反对派没辙,只好另觅他人。这时。被贬在外的褚遂良进入了反对派的眼中,如果把褚遂良调回朝中,那么反对派的实力就会增加不少。于是,褚遂良的好朋友韩瑗被推出来,做了急先锋。

    天授元年九月初九,正是遍地黄花、秋高气爽时节,神都洛阳艳阳高照,明堂上空祥云缭绕,一只高傲的凤凰就耸立在明堂巨大的圆顶上。明堂四周簇拥着金色、碧色和白色的各类彩旗。身着天子衮冕服饰的武瞾登上应天门城楼,呼前拥后的是满朝文武、王公贵爵。

    在经历了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九百余人奏请她废唐立周。又有文武百官和全国各州县共六万之众以同样的请求向她上疏之后,被称之为武周的一代王朝。以她的正式登极而就此建立;此时,离光宅元年她以皇太后之身临朝称制已有六年;而在之前,她以“二圣”姿态出现在朝廷则要追溯到二十几年前的高宗麟德年间。更改年号、大赦天下的敕令已下,赐酺七日就要开始,举国同庆的序幕就此徐徐拉开。

    踌躇满志的武皇,神采飞逸,气度非凡;站在高高的城楼上,她俯视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那种以女皇之尊主宰天下的神圣和威严,使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荣耀。

    武皇珍惜这份非同凡响的荣耀,深知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她用自身的感受来审视世事,评断是非,确定取舍,逐步实现自己的抱负。从光宅元年开始,她就以太后这一特殊身份,发动了一场旨在由她来取代李氏王室的特殊革命,把朝廷推向无常的漩涡;她用铁鞭加匕首的御马术来驾驭群臣、对抗李氏王室,又用怀柔的手段招揽和扶持大批亲信,使群臣在急剧的动荡中迅速分化、瓦解,最终按照她的意志和意向重新组合,撷取了一个本不属于她的世界。

    如今,武周王朝已经建立,接下来,她就要接受“圣神皇帝”这一尊号,这是她的皇权身份所在,象征着一代女皇的神圣和尊严。

    她需要皇权下的神圣和尊严,就在前不久,还率领文武百官拜洛受图;那浩浩荡荡的队伍,那别开生面的场景,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虚张声势,有些事情连她自己也不会相信。

    不过,她要的就是这种威震朝野的场面,还有那虚无缥缈雾里看花的效果;犹如这头上的皇冠和那耀眼的光环,在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世界里,她可以不理会别人作何感受,却能感受到光环下的真实自我;光环是神圣的,它可以照耀别人,而自己绝不会被光环的虚幻所迷惑、所陶醉。

    这是一个比铁还要硬的现实世界,容不得她有任何个人情感的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