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督将们据城死守,但是,事实证明作用有限。东军战略大反攻拉开了序幕。
由于虎牢驻扎的大批东军主力直接威胁洛阳,独孤如愿无法分兵赴援河南各州,各州被东军各个击破。侯景、任祥、尧雄兵发颖州。尧雄攻破乐口,擒西魏颍川太守郭丞伯。
督将梁迥弃城西走,贺若统父子率残部入洛阳投奔独孤如愿。尧雄率东军进攻悬瓠。韦孝宽弃城走。东军继续攻打项城、南顿,不到一天的功夫,两城便被攻破,据守南顿的西魏义州刺史韩显被擒,扬州刺史是云宝落荒逃走,包括扬州长史丘岳、是云宝的妻妾在内的将吏两千人被俘。侯景率军进攻鲁阳,西魏守将广州刺史骆超坚守城池一个多月。
宇文泰派李弼率军赴援,仪同程华、王征蛮为前驱。东魏行洛州事卢勇奉侯景之命率百骑侦察西魏援军的动向,行至大隗山时探知西魏援兵马上就到。天色将晚。卢勇命诸将在山中树头上到处悬挂旗帜。程华、王征蛮见大隗山旌旗招展,以为有东军大部队驻扎于此,由于不测敌人的虚实不敢贸然前进。
当夜,卢勇把所部骑兵分为十队,各自鸣角进攻,西军突然遭到攻击,不知道敌人来了多少人,军心大乱,士卒各自逃命。程华被擒,王征蛮被斩,卢勇驱赶缴获的三百匹战马连夜返回。李弼折了前锋营,不敢继进。
援兵没指望了。骆超自知继续坚持下去也只有城毁人亡了,便开城降了。
至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二月,颖、广、豫、南汾等四州重新为东魏所有。东军切断了洛阳对外的联系。洛阳成为一座孤城,但东魏诸将似乎并没有攻打洛阳的意思。他们似乎忘了独孤如愿的存在,但独孤如愿却一点也不敢存侥幸心理。他知道,早晚洛阳会有一场恶战。
至于东魏诸将为什么只攻击洛阳外围,我认为出于高欢的授意。往深里想,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我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禁不住佩服起高欢的谋略并为宇文泰捏了一把汗。
是围点打援!高欢将独孤如愿当做了诱饵,只要宇文泰出兵,高欢便会立即南下跟侯景合兵,既然两次西征不利,引蛇出洞其实是最高明的玩法,这才是高欢的真正目的。
问题是,宇文泰能上当吗?他会不会如大统初年一样弃独孤如愿于不顾呢?实际上,宇文泰暂时真没有精力管河南地的事,此刻他正忙着为魏帝元宝炬张罗婚事。
在宇文泰取得了两次东西大战的胜利的时候,他并没有松一口气的感觉,压力依然山大,对关西政权来说,东南西北都是敌人,东边的高欢、南边的萧衍、西边的吐谷浑、北边的柔然,没一个省油的灯。
而威胁最大的,除了高欢就是柔然。柔然人不是好邻居,每到秋高马肥,他们便开始越境旅游顺便捎点什么,人口、粮食、牲畜都是他们的最爱。柔然曾一度因内乱而没落。
但从当年怀朔镇将杨钧护送柔然流亡王子阿那瑰返回大草原重新夺得汗位后,柔然再次强大起来。阿那瑰加号头兵可汗,他在洛阳多年,熟悉大魏的典章制度,于是在柔然王庭里仿照大魏设置了侍中、黄门等官员,建立了强大的集权政府,势力越来越强,在帮助大魏干掉破六韩拔陵的同时顺便荡平了北部诸军镇,从此对魏朝越来越不恭敬。东西魏分后,领土广袤的柔然跟两国接壤,想欺负谁就欺负谁。
两个大魏自然都不愿意跟柔然结怨,毕竟当前的主要敌人是威胁一个大魏的人。
怎么办?宇文泰想到了和亲,跟头兵可汗攀亲戚,成为一家人,然后共同对付高欢。于是,舍人元翌的女儿冒为化政公主,远赴草原嫁给了头兵可汗的弟弟塔寒。公主虽然不是皇帝的近亲,到底姓元。来而不往非礼也,宇文泰又请求元宝炬迎娶头兵可汗的女儿。
这件事有点难度。因为元宝炬是个有妻室的人,当他由南阳王升级为魏帝的时候,妻子乙弗氏也由南阳王妃升级为西魏皇后。按说皇帝三宫六院,老婆多一个少一个没关系,但问题是柔然人很强势,早就捎信过来,成亲可以,但来了就要当皇后。不但要当皇后,原皇后必须出宫。
元宝炬沉默了。皇后乙弗氏十六岁嫁给元宝炬,两人先后生了十二个孩子,能跟女人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也说明了两人关系一直保持着亲密。
不过,这些孩子最后只活了两个,旧时医学条件太差,即使生在天潢贵胄之家也不得不听天由命。
乙弗后天生丽质,为人宽容,性好节俭,蔬食故衣,不喜珠玉罗绮,总之贤德皇后的优点她都有了,皇帝很满意,夫妻很恩爱。元宝炬跟乙弗后结发情深,一时还割舍不下夫妻之情。
宇文泰才不管你什么儿女情长,在他看来,如果牺牲一个女人能换来北疆的和平,简直太值了。为了国家,一个女人算什么?宇文泰再三请求皇帝废后重娶,国家利益至上,元宝炬没有理由为一己之私拒绝,只好答应了。夫妻俩洒泪分手。
当了两年多皇后的乙弗后从皇宫搬到佛寺落发为尼,暂时离开了自己深爱的丈夫,但是,希望还是有的,从皇帝依依不舍的眼神里,她读到了希望。一个人活着只要有希望,她就能坚强地面对一切,什么样的屈辱都能够忍耐。扫除障碍后,议婚提上议事日程。
一切准备妥当,扶风王元孚带着求亲队伍到了柔然王庭。说起来,这一趟对于元孚而言称得上故地重游,元孚跟头兵可汗也是老相识了,正光年间他曾经作为大魏使者出使柔然,被头兵可汗扣留了近一年。但让元孚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他遇见了东魏使团。
由于西魏方面开出的价码高,且诚意足,头兵可汗高兴地接待了元孚,同时扣押了东魏使者元整。
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一起上路了,头兵可汗大约也知道长安现在不富裕,为了女儿的幸福,准备了一份丰厚的嫁妆:车七百乘,马万匹,骆驼两千头。万匹柔然骏马稍加训练就会变成一支强悍的骑兵,为了女儿,阿那瑰出血了。队伍到了五原县的乌池,西魏政府派出的迎亲仪仗队到了,双方会合安营休息。
扶风王请柔然公主郁久闾氏坐北朝南,接受众人以君臣礼参拜。没想到郁久闾氏根本不买帐,他对元孚说:我还没有见到魏帝,还是柔然儿女,大魏的礼义以北为尊,我们柔然以西为贵。柔然人在草原上搭帐篷,冬天西北风自西吹向东,帐篷门开在东边可以
防风,时间长了成为习惯便坐西朝东了。“所以,我就要坐西朝东。”众人拗不过公主,只好任由她向东背西而坐接受大家的参拜。不久,队伍到达长安,皇宫内举行了隆重的成亲大典,郁久闾氏被封为皇后。
宇文泰以牺牲一个皇后的代价换得了柔然万匹骏马和北疆的太平。搞定柔然后,宇文泰以舅舅王盟为司徒坐镇长安,自己率军驻扎在华州,华州的地位跟东魏的并州差不多,冯翊城成为第二个晋阳。
宇文泰的做法简直就是高欢霸府的关西版。新婚之后的元宝炬有点郁闷,按照礼制,新婚夫妇要拜谒祖陵,向祖先们介绍家族新成员,但是元家远祖陵墓在云州,属于东魏集团的控制区,去不了,近代祖陵在洛阳,洛阳已经光复了,但山高路远,群敌环伺,去一趟也不容易。元宝炬想去一趟,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宇文泰进行了沟通。
恰在此时,洛阳守将独孤如愿的告急文书到了,原来东魏侯景、高敖曹等已经展开了夏季攻势,独孤如愿镇守的金墉城被团团包围,侯景在将洛阳外城攻破后还放了一把火,现在的旧都洛阳内外的官寺民居幸存的不过十之二三。
独孤如愿孤军作战,如果援军跟不上,洛阳易手也就是时间早晚的事。想到旧都的一片惨象,大统天子心如刀绞,决不能让洛阳再次落入东人之手!他请求宇文丞相立即发兵救援。宇文泰答应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二章【大战】()
大统三年对于宇文泰和西魏朝廷而言意义非凡,连续两年的严重旱情导致关中大饥,百姓四处逃荒,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关西政权的生存都成了问题。|顶|点| 。'2''3'。o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高欢偏偏又来凑热闹,一年内两次大举进犯。多难兴邦,高欢的侵略反而激发了宇文泰的斗志,他沉着果断地指挥打了两个漂亮仗,既粉碎了高欢妄图消灭关西垄断大魏的图谋,又顺带战胜了饥荒,牢固夯实了关西政权的基础。
紧接着,河东、邵郡、洛阳收入囊中,洛阳周边诸州不断有义民归附,河南诸州大部分为西魏所有,可惜,独孤如愿没有能够巩固胜利果实,几个月的功夫,高欢便打了个防守反击,南汾州、颖州、广州、扬州再次沦陷。然而,洛阳却一点动静也没有,独孤如愿与东魏诸将在河南一直僵持着。
与柔然的结盟是宇文泰的神来之笔,既然柔然可汗做了大统天子的老丈人,为了女儿的幸福维持好友好睦邻关系是可期的,但草原人民又不能不抢,没关系,到关东抢去。
因此,在西魏暂时解除后顾之忧的同时,东魏北疆却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柔然精骑随时会南下劫掠。柔然人牵制着晋阳,所以宇文泰相信洛阳一时半会不会有情况,高欢只在洛阳外围小打小闹,原因就在于他不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因为洛阳一动,宇文泰肯定来援,双方势必要再来一回惊天之战。
大统天子要回乡祭祖。也难怪,大魏朝的根基在洛阳。洛阳是正朔所在,不入洛阳关西政府总有地方军阀之嫌。所以皇帝祭拜祖陵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是一次宣告西魏才是正统的机会,所以宇文泰支持元宝炬东巡。可是就在此时,侯景、高敖曹突然行动了,洛阳被重重包围,大有拿不下洛阳誓不罢休的姿态。
看来高欢迫不及待地想把西魏势力驱逐出河南,宇文泰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粉碎高欢的阴谋的实力。说到底,一系列的胜利让宇文泰膨胀了。
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7月,西魏朝廷以尚书左仆射周惠达辅助太子元钦留守长安。以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王盟为留后节度留守的关中诸军,以开府仪同三司李弼、车骑大将军达奚武率千骑为先锋,皇帝元宝炬和大丞相宇文泰率西魏精锐悉出潼关,目标直指洛阳。开府李虎、大将军念贤为后军主将,保护皇帝元宝炬御驾亲征。
沙苑大战的时候,李虎由于陇西战事未平,所以未能参与,等到宕昌羌人之乱彻底平息后,李虎回到长安升任尚书右仆射、进开府。念贤在大统三年从河州刺史任上调回长安兼录尚书事。念贤的军号为大将军,位在开府之上。
前锋李弼、达奚武到了洛阳附近的孝水,眼见天色已晚,遂安营休息。这时斥候来报东魏一支骑兵迎面杀来。
原来,当西军到达新安的消息传到洛阳城下的时候,东魏统帅侯景决定严阵以待。以逸待劳,然而。仪同三司莫多娄贷文立功心切,请求率所部趁西军远路风尘之时前去邀击。侯景没有答应。
莫多娄贷文勇而专横,加上自己是跟高欢信都建义的元老,资格够老且深的高欢的信任,所以并没有把侯景放在眼里,侯景赞成自己承认你是元帅,不赞成咱就自己单干。莫多娄贷文便拉上好友可朱浑道元率所部千骑私自出兵了。
东军主帅不是人干的活,干好了还好说,干不好还得负领导责任,众多东魏勋臣宿将在一块,大家功劳、资历都差不多,谁服谁啊?
所以,莫多娄贷文不听指挥侯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李弼也搞不清东军的虚实,便命军中多点营火,军士们一起鼓噪呐喊,莫多娄贷文远远望见西军营中火光连连,人生嘈杂,心下禁不住慌张,原本拉着可朱浑道元袭击宇文泰的先锋营,眼前的敌人竟然像是西军主力,难道宇文泰大军已经杀到?
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偷着笑。如果莫多娄贷文一根筋拧到底,管他三七二十一冲上去一阵厮杀,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偏偏莫多娄贷文不总是用脚后跟思考问题,所以问题跟着就来了。
莫多娄贷文冲动,但却有自知之明。所以当他认定自己遇上了宇文泰主力部队的时候,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干不过宇文泰,赔本的买卖谁干?所以,他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一个决定:撤退。命令的传递是需要有时间的。
要知道他们是一支骑兵,骑兵是有速度的,从前进到后退需要减速、掉头、加速这几个过程,如果指挥不当,前队和后队行动不一致,马匹、装备的碰撞足以让队伍陷入混乱。事实上,东军却是陷入混乱之中,大概后队还被搞清楚为什么要后退前队就退下来了。
战机稍纵即逝,李弼、达奚武久经战阵如何不明白其中的关键,所以西军立即追杀上来,骑兵对阵,先机最重要,东军从开始撤退就已经失去了斗志,现在遇到攻击根本无法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大家各自逃命。
已经跑不了了,无组织的抵抗遇上有组织的攻击简直是一场屠杀,东军大溃,千名骑兵死的死降的降,莫多娄贷文临阵被斩,只有在后队的可朱浑道元见事不妙及早开溜单骑逃回东军大营。李弼命将所俘降卒送往弘农,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这是个错误的处置方案。可朱浑道元一回来,侯景就知道麻烦大了。
莫多娄贷文一战而亡,虽说事出有因,咎由自取,但领导责任自己是逃脱了不了的。当今之计,唯有破西军擒黑獭将功折罪了。
第二天;宇文泰宇文泰大军到了瀍东,就地安营。当夜,元宝炬来到中军大营。君臣计议良久,打算明日与独孤如愿里应外合。夹击围城的侯景。与此同时,围城部队高层也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会上,侯景通报了当前复杂的形势,认为倘若宇文泰全力来攻,独孤如愿杀出金墉城,我军就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众将纷纷建言献策,大家认为东军人多势众,应该平地列阵与西军决战。有人建议退到河阴,河桥和邙山之间地形开阔最适合骑兵野战。最后。侯景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如下:撤围北上,于河阴列阵等待与宇文泰决一死战
侯景早已心中有数,宇文泰奔波几千里至此,不打一仗他是不会甘心的,何况莫多娄贷文一战而亡,此时撤军如向敌人示弱,宇文泰一定以为我们惧怕他而退,所以他一定回来决战。
就这样,围城部队突然撤退到邙山以北。在河桥和邙山之间的广阔平原上,北据河桥南属邙山列阵,静静地等待西军的到来。
一夜无话,第二天天刚亮。宇文泰便得到了侯景北上的消息,围城的营栅已经空了。说跑就跑连声招呼也不打,也太不够意思了。更重要的是。昨夜精心拟定的作战计划忽然间都被作废了,简直岂有此理。宇文泰急了。立即召集轻骑策马狂追,怎么着也得缴获点战利品吧。
对于侯景。宇文泰并没有放在眼里,当初侯景奉高欢之命前往平凉,曾被宇文泰一语喝退,在东魏众将中,高敖曹、彭乐勇猛无敌声名显赫,而侯景除了当年充当尔朱荣的先锋大破葛荣外表现似乎一直平平。
事实上,只有高欢最了解侯景,所以这次河南练兵没有选择高敖曹、彭乐、可朱浑道元等为主帅,选择侯景自然有他的道理,侯景天生残缺,马上功夫欠佳,又大字不识几个,但要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学有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