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破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杀破唐- 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灰溜溜地退出去的,这一点被历史一次次地证明。吐蕃鼎盛时有能力打的唐国鼻青眼紫,找不着北,却没有能力灭他的国,何况吐蕃也已经日暮西山。

    吐蕃国内但有一个有见识的,也不会赞成初都行此下策。

    宰相李绛却不这么看,他向李瀍进言道:“吐蕃国内诸王仇杀,各自为政,炎王初都在陇西割据自雄,无人能管束。他倾尽全力对沙陀用兵,却寸功难建,越陷越深,正是骑虎难下之际。攻打关中虽是步险棋,却是他目下最好的脱身之策。”

    李瀍道:“吐蕃内谵是听说过的,这个初都既然在陇西割据,就该好好经营。陇西各族苦吐蕃已久,畏惧其残暴不敢举事,哄沙陀人出头,果然让沙陀人成了事,吐蕃人的威信何存?再大的一口水缸,只要有了第一道裂缝,土崩之势旋踵而至,这岂是在关中打几场胜仗能冲抵的?既然能割据一方,多少应该有些眼光吧,初都会短视至此?”

    李绛道:“初都本是炎王,夺权不成才被流放陇西,他是瞧不上这块地方的,割据是迫不得已之举,如今若能建功关中,他就有了重返逻些城的资本,臣以为此人就是个赌徒,不可不防他孤一掷。”

    李瀍道:“宰相所言极是,容朕再斟酌。”

    李瀍虽然赞同李绛的话,心里却始终没有重视起来,他现在还有比京西战事更刺手的事情要解决。

    仇士良专权,裴家兄弟投敌,关中岌岌可危,关东诸侯入关勤王,屯集在长安附近的藩镇军队多达十万。其中只有李绛带到长安的四千河东军答应变更番号为神策军,交出兵权。其余义成、宣武、昭义、武宁、天平、魏博等镇只想拿好处,却无意交出兵权。

    这些赖在长安的藩帅个个胃口大的惊人,一个个以李茂为榜样,也想吞几个道下肚方才甘心,问题是李茂是先占河东、河中两道,造成了既成事实后,朝廷无奈才顺水推舟的,你们这些土鳖扛着杆枪跑到长安来就要这要那,凭什么?

    不错,你们帮朕除了仇士良,可朕也没亏待你们啊,该给你们的都已经给了,何苦还要步步紧逼,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李瀍甚至想过借吐蕃之手把这些人的那点资本都给卸了,恶念闪过,他没觉得脸红,只是担心操作不当而引起更大的危机。思虑再三后,李瀍决定走一步险棋,他授意有司在京中制造恐慌,激起民意,造成吐蕃犯境、关东诸侯却盘桓京城不为朝廷出力的意象,将狮子大张口的关东诸侯们统统推到风口浪尖上去。

    待到他们无路可退时,这才出面辟谣,声称关东诸侯此番入关目的就是抵御外敌,盘桓京城只是暂作休整,来日即要出征。

    事到如今,关东诸侯们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了,再赖在长安就成了天下人共同唾弃的奸臣,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当然即便出征,好处也是不能少的。

    你皇帝会操控舆论,我们也会!韩弘带着粮料官满京城化缘,求施舍粮草。刚从宣武颠颠跑到长安的韩弘则开起了诗会,邀请京城士子名流赴会,故意把会场布置的很寒酸,吃没得吃,喝没得喝,诗会变成了募捐晚会,韩弘一把鼻涕一把泪在那哭穷,嚷着要募捐。李全忠则做的更绝,他让士卒换上破衣烂衫,托着破碗沿街乞讨,制造出关东诸侯入关勤王,却因度支克扣粮料,士卒饥寒交迫,被迫托钵乞讨的景象。

    矛头是冲着度支去的,但谁心里难受谁心里清楚。

    李瀍咬咬牙,把公家仓库再扫一遍,凑出一份丰厚的出征粮,好赖把人打发了出去。

    各镇军马近十万人陆续开拔前往奉天,听从老将温彦召的调遣。吐蕃骑兵也星夜兼程到了关中,在奉天城下结营,兵马多达十万。奉天城黑云密布,城内城外屯集了二十万大军,锦旗飘飘,战马萧萧,大战一触即发。

第679章 操起家伙跟我走() 
奉天城下十万对十万,两国精锐尽数在此,论兵员素质、训练装备、后勤保障,唐军都占优势,但老将温彦召却丝毫高兴不起来。。 平板电子书

    一个月前,京中的老朋友告诉他,皇帝李瀍即将下诏大赦天下,此前与仇士良有沾连的人一概赦免不再继续追究,温彦召一直期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他是个纯粹的军人,一辈子没离开过神策军,是仇士良举荐的人,跟仇士良的关系也还过的去,这些背景让他很容易被人打上“仇党”的标签,而随时遭到清算,他之所以能在险恶的环境里安然无恙,还不是因为大敌当前,朝廷急需用人?

    若吐蕃战败退回陇西——这一点老将从未怀疑过——朝廷就用不着他了,他还能有今天的幸运吗?一个手握重兵的“仇党”任谁都是无法容忍的。

    他因此想到了退,以自己年事已高为由,战后立即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在家抱抱孙子,侍弄侍弄花草虫鱼,颐养天年,或者也是一条生路。

    但这里必须有个前提,当今皇帝是个明君,至少不那么多疑残暴。

    传说中“很快”就要公布天下的大赦诏书迟迟没有落地,温彦召丝毫不怀疑京中那位朋友的消息渠道和正直用心——他们相交多年,可以以性命相托,绝不会欺骗他的。那么剩下的原因只有一个——皇帝对他仍怀有戒心。“仇党”就是悬在他头顶上的一把剑,随时可以落下来要了他的命。

    皇帝正是要把这柄剑攥在手里,在他的身后阴冷地盯着他,让他芒针在背,寝食难安。

    带着“仇党”的标签,温彦召跟各方诸侯打交道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底气终究是不足。当然即使没有“仇党”的标签压着,跟关东诸侯打交道也不会轻松,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东诸侯们羽翼已丰,独立性越来越强,虽然还赶不上李茂“名为唐臣,实为异国王”的独立,但也绝非一般藩镇节度使可比。

    戎马大半生,温彦召明白大敌当前指挥不畅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一身清誉付之东流,丧师辱国,祸及子孙。他想到了退,却发现无路可退,从皇帝迟迟不肯下诏大赦天下看,他对自己是放心不下的,自己此刻要退,只能引起他更大的猜疑,退无可退。

    硬着头皮跟吐蕃人大干一场,千难险阻中求一线生机?看来很美妙,很悲壮,但老将明白这美妙只是空中楼阁,这腔悲愤只能是垂死前的悲鸣。

    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的实力老将已经摸到了,初都的实力他还不甚清楚。龙骧营虽然派了一员正将常驻行营,但能提供的情报少的可怜。温彦召听说李茂每次出征,麾下的斥候都会提前把对手摸的一清二楚,精确到对手一天吃几顿饭,喝几两酒,晚上是睡五姑娘还是拿俊俏小厮出火都能搞的明明白白,更不用说他的性情、履历、战绩之类,虽然不免有些虚妄,但李茂的情报工作做的好却是举世公认的,或者这也正是他能横扫天下,从未经历大败的原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龙骧营脱胎于龙骧军,源头是李茂一手创办的龙首山,林英也是创始元老之一,为何换了个人差别就这么大呢。

    当然抱怨是没有用的,老将决定遣一员大将出去探探对方的底。他先找宣武节度使韩弘商量,不出所料,老滑头顾左右而言他,比泥鳅还滑溜,扭腰摆**就是不让你抓住。

    温彦召毫不气馁,抓不住老滑头本在他意料之中,容易抓住的就不是泥鳅了,那可能是条蛇。别过韩弘,他又去找刘悟商量,刘悟一脸的忠厚,他爽快地答应了老将,答应遣独子刘从谏出战。刘从谏擅长步战和水战,独独不擅用骑兵,与以骑兵为主的吐蕃人交战气势上会落下风,会吃亏。温彦召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不能用刘从谏去冒险,免得别人说他不懂兵法乱用兵,本来各镇就不怎么服他,若再堕了威风还怎么号令三军?此外他更怕万一刘从谏为国捐躯了,刘悟找他拼命。刘悟的一脸忠厚显然是装出来的,这世道一个忠厚老实的人怎么能做节度使,早被人灭七八百回了。

    刘从谏既然不能出战,那就找李全忠想想办法。李全忠在夏绥呆了二十多年,深知骑兵的重要,出任义成节度使后很重视骑兵建设,麾下有一支重甲骑兵,号称“铁麒麟”,战斗力非同小可。

    由“铁麒麟”出战,既可旗开得胜,灭对方威风,长自家士气,又能探出对手的虚实,还能全身而退,很合适,十分合适。

    但温彦召听说李全忠这个人私心很重,铁麒麟是他的宝贝疙瘩,岂可随意使用?老将想了一条计谋,他在营中设宴,专门宴请李全忠一人,希望能用真情感化他。

    李全忠如约而来,礼数甚为恭敬,言必称晚辈、后生,敬温彦召为师长。但酒喝了,肉吃了,歌舞也看了,甚至连老将赠送的佩刀都接了,临到老将开口借兵时,却陡然变了脸,一言不发地站起来,面若寒霜地朝老将一揖,转身扬长而去。

    老将惊愕莫名,半晌缓不过劲来。

    “铁麒麟”借不成了,天平、魏博、武宁三镇兵员本来就少,又都是兵马使一级将领,不能做主,温彦召索性也就不去自讨没趣。

    好言相请,关东诸侯尚且不给面子,强令出击,必定敷衍,达不成目的,还把关系彻底搞僵,老将一个头两个大。

    奉天兵马使刘凤山见状主动请缨。他虽是李先奕麾下大将,却有一颗公忠体国之心,对温彦召十分尊重,几乎是言听计从,但也正因为如此,麾下损兵折将,伤亡很大。部下向李先奕诉苦,李先奕也派人让刘凤山量力而行,报国是好事,可别玩过火把自己给报销了。

    众人闻听刘凤山主动请缨挑战初都,纷纷劝道:“十万大军云集奉天,老将指挥不动,只让我一家出力,若我一家能破吐蕃,要他这十万人作甚?力由我一家出,功劳却要大家均分,凭什么?”

    刘凤山道:“大敌当前,国破家亡,尔辈少发牢骚,多想想怎么杀敌制胜。”

    刘凤山压服众将,改日率两千军马突袭吐蕃军粮城,攻其必救。军粮城位于吐蕃大营侧后方,由初都亲军驻守,此一战若能成功,便烧了他的粮草,若不能成功也能试出他的虚实。十万唐军大部分来自关东,虚实不明,但刘凤山却常驻京西,又跟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交过手,底细是清楚的。初都听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说刘凤山如何了得,便暗下决心要全歼刘凤山部,给关东诸侯一个下马威。

    他调兵遣将,阴狠地将精锐一股脑地压了上去。

    驻守军粮城外围的是裴仁渠部,早前与刘凤山交过手,吃了败仗,心里有阴影,两军交战不过一炷香的功夫,裴仁渠便溃退下去。刘凤山也知道穷寇莫追的道理,但此番出战不是为了打退裴仁渠而是试探初都的实力。

    不得已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追击,裴仁渠且战且走,徐徐退入山谷。这山谷在军粮城的西南方向,若不能全歼裴仁渠,直击军粮城的话,很能可能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试探初都虚实是温彦召下达给刘凤山的绝密军令,麾下将领并不知情,见此情形一个个都警觉起来,劝主帅立即下令撤退。

    刘凤山不听,强令继续前进。军令如山,众人不敢战场抗命,只得硬着头皮向前。吐蕃军粮城背山而立,左右各有一座小山包,山顶都扎有营寨。

    刘凤山观察了地形,下令夺取左侧山包,兵马刚动,忽然听得四周响起了凄厉悠长的号角声,自军粮城后的小山上、两座山包后涌出黑压压的两万名吐蕃精锐步骑!

    正前方的军粮城头竖起了吐蕃主帅初都的大纛!初都亲自督阵,两万吐蕃精锐排山倒海般地冲杀过来。

    刘凤山临危不乱,急令攻占左侧山包,他的麾下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军,身陷危局,却丝毫不乱,竖起木盾向山顶发起冲锋,一连冲杀九次,硬是在尸山血海中攻占了山顶军寨。

    温彦召一直冷眼旁观战场动静,见状,急令宣武、昭义两军突击初都本部,令神策军一部牵制裴家兄弟,令天平、武宁两军夹击阿杜牙。

    关东诸将本瞧不上吐蕃人,只是各镇节度使私心太重,为了保存实力,消极避战不肯用力,众人心里虽窝着火也只能干着急。眼见刘凤山身陷重围,岌岌可危,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温彦召一声令下,众将便如猛虎出笼,蜂拥而上,大刀阔斧地砍将过去。

    温彦召一看有喜有忧,喜的是军心可用,节度使混账,军士却很有种。忧的是各镇根本没把他这个统帅放在眼里,出寨便打,乱糟糟的没个章法。

    他紧急召集各镇节度使、兵马使们,要求约束所部,按照他的统一规划使用兵力。众人对温彦召没跟他们商量就强令出击已是不满,又见各自属下打的这么欢,完全不能领会“保存实力为上”六字真言的妙谛,早气的七窍生烟,哪还有心思听温彦召在那啰嗦。

    众人纷纷表示,军队已经失控,他们也没有办法,眼下只能打到哪算哪了。

    温彦召咬断黄牙,恨不得喝令把众将都推出去军法从事了,但理智告诉他冲动不得,冲动是要坏大事的。他把怒气咽下去,软硬兼施,软磨硬泡,终于从众人的牙缝里抠出了他想要的话。经过整顿,各部唐军结束混乱,听从温彦召的统一指挥。以刘凤山所在的鲜花岭为核心,在方圆二十里的范围内与吐蕃联军展开了决战。

    苦战一日,吐蕃联军阵线挫动,形势岌岌可危。恰当此时,天降大雨,瞬间积水盈尺。地面泥泞难堪,交战双方筋疲力尽无力再战。

    任温彦召再三催促,各部还是陆续罢战回营。

    老将一看,拔刀在手,招呼左右道:“火候到了九成九,却把柴撤了,这怎么得了。有父母要赡养的留下,有妻小要照料的留下,其余愿意陪我去送死的,操起家伙跟我走。”

    一时有三百人追随,踩着烂泥,迎着溃退下来的乱兵逆向而行,呐喊向前。

第680章 此一去() 
这场空前的大雨也让吐蕃人陷入了绝境,他们身上的皮甲受潮后变的异常湿重,绊带变形,解脱不下来,偏巧这地方水土又深厚,泥泞异常,陷在烂泥里寸步难行。。 平板电子书

    眼见唐军纷纷撤退,初都不禁跪拜于地,叩拜于天,感谢苍天有眼,祷告未完,左右告之唐军又杀了回来。初都不信,派人再探,说唐军主将温彦召亲自出马,带动各部又折回头杀了回来。初都怒道:“岂有此理,主帅出马,唐军没人了么?”

    勒马向前,果然见唐军主帅旗帜正向军粮城移来,左右军马簇拥,乱糟糟的。初都正惊疑间忽听侧后方杀声震天,一支生力军正抢杀过来,原来是被围在山顶的刘凤山趁机杀出,刘凤山自知兵少,无力与吐蕃全面接战,便直奔初都而去,一时锐不可当。

    初都大叫一声,拨马便走,道路泥泞,马失前蹄,摔了个嘴啃泥,被左右救起,继续逃跑。主帅仓皇奔走,引动业已陷入绝境的吐蕃大军全线崩溃。

    初都一口气跑到凤翔府才站住脚,收集残兵败卒,检点人数,损失了两万人,所幸死的大多都是新附的唐人,自家军马损失倒不是很大。

    旧日听说大唐关东诸侯强悍,初都还不以为然,今日一交战才知道所传不虚,初都收敛傲气,拒城坚守,再不肯出战。

    关东诸侯强在士气上,因为各镇独立领军,常年对峙交战,底层优秀将领容易出头,故而军中将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