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名参议员(上议员)都可以提出弹劾首相的议案,只要议会通过弹劾议案,首相就得辞职,内阁变成看守内阁,重新进行大选,选出新首相,重新组阁。
如此一来,所有政治斗争都会变成议会斗争,各方势力按照议会的程序进行圆桌博弈,不会再有内战,也不会再有野心家想要推翻皇帝。
若有人想掌握大权,走上人生巅峰,只要竞选首相成功即可。
至此,江山永固,皇位绵延一代又一代,而大度让权的他,必将会成为天下万民景仰的大英雄。
才怪。
真要这么搞,不出十年,他就要被新上位的强人干掉,全家男丁死光,那人,会拿走他的江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建立在强势皇权上的所谓君主立宪,却是皇权的掘墓人,不断自掘根基,待得皇权变得虚弱,这种君主立宪也就没了依仗,土崩瓦解。
他若真敢把大权让出去,自然有人接盘,到时候,顺便连他的妻妾也一起接盘了。
所以,在这个时代搞什么君主立宪,是只有政治白痴才会做出的傻事。
收起思绪,宇文温重新看起资料,已经进行过修改的官制改革方案,确定的三省六部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政治体制。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之下有二十四司。
为什么是民部而不是户部?道理很简单,“历史上”本来就是民部,只是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才把“民”部改为“户”部。
三省的分工,大致如下:
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主审核这一命令并正式批准,而尚书省(六部)负责执行这道命令。
万一三省对于一道命令起了争执,那该怎么办?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让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高官官定期在门下省议事。
在会上作出决定,然后三省行事按决定来。
这个议事的地方,名为“政事堂”。
所以,改制后,朝廷的最高行政机构是政事堂,而有资格入政事堂参加议政会议的官员,就是有实无名的宰相。
这些官员是谁呢?
中书省的正长官中书令,二人,副官中书侍郎,数人;门下省的正长官侍中,二人,副长官侍郎,数人;尚书省的正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这些官员加起来有十余人,是宰相级别的官员,也就是出将入相中的那个“相”。
换句话说,自秦汉时起,一直和皇权“相爱相杀”的相权,会被一分为三,变成三省,而丞相/宰相这个“人”,分裂为十几个人(三省主副长官)。
三省六部制实行后,不会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单一权相,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变小。
至于皇权,就要面对“程序正义”这个新对手。
何为程序正义?
那就是皇帝的诏令要由中书省先拟定几个版本,呈皇帝御览,皇帝认可后,正式定稿,经门下省核准方可签发,这时,皇帝的诏令才是“合法”的,尚书省才会执行。
如果门下省认为中书省拟定的诏书有问题,有权拒绝用印(盖章)并把诏书封好、驳回,是为“封驳”。
如果皇帝不死心,硬要中书省拿着没有门下省用印的诏令,让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可以认为这是“乱命”,是奸臣瞒着皇帝、绕过忠臣“矫诏”,有权拒绝执行。
这就是程序正义。
虽然不可能完全防止皇权乱来,但总归是有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皇权,这种制度才是当前时代最合适的制衡手段。
说到制衡,既然有三省制衡皇权,那么谁来制衡三省(行政机构)?
是御史台。
三省掌行政权,御史台掌监察权,监察百官,除此之外,还有掌司法权的大理寺,以及鸿胪寺、光禄寺等官署。
三省六部制,不是宇文温自己发明的制度,是数百年来中原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他手上这份定稿,其上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原本历史里初唐的三省六部制。
这都是官员们议定(吵架)的结果,宇文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旁听,做胸有成竹状,但他并不是当旁观者,而是增加了一些内容。
正是这些内容,让如今的三省六部制,和历史上初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一样了。
第一百八十八章 七种武器()
作为“不正常人类”,宇文温当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根据对历史走向的大概了解,选择“抄作业”,轻轻松松过完自己的“皇帝生涯”,寿终正寝。
对内,不要太折腾就行,但有的大型项目,自然是要完成的,毕竟功在千秋。
大运河是要修的,但不要急,规划二十年的建设工期,足以让百姓有喘息的余地。
高句丽是要解决的,不然辽西、幽燕都不得安生,如果放任不管,一个加强版的后金,会提前出现在辽东,但宇文温可以选择从长计议,来个温水煮青蛙。
每年春天和秋天,发精兵进攻高句丽,一路走辽西,是为陆路,一路走海路,直接跨海进攻,骚扰高句丽,让其无法有效开展春耕和秋收。
持续十年,高句丽国内必然出现大规模饥荒,粮食缺乏,养不起兵。
这就是巧妙利用丰厚的国力和对方耗,耗个二十年,耗得高句丽的国力疲敝,届时再派兵就能一鼓而下。
而若是如隋炀帝那样,动不动来个百万大军平辽东,结果顿兵于坚城之下,白白消耗大量粮食,却没有任何作用。
高句丽是这样,突厥就要费心许多,但只要不急,机会一样有。
譬如,整顿马政,用各种科学的饲养技术、选种育种技术,繁殖、改良战马,然后以二十年时间为期限,争取全国各地马监栏内战马数量超过百万匹。
有了充足的战马,就有了机动力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付突厥,不成问题。
这三件事,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能给百姓充足的休养生息余地,所以,绝不会“重蹈”隋炀帝的覆辙。
同样,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期限,办教育,兴科举,也可以渐渐让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他还年轻,只要不出现意外,保持建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再活上三十年应该不成问题,
三十年磨一剑,届时宝剑出鞘,所向披靡,而这三十年,他大可舒舒服服做个逍遥天子,即便自己活不到宝剑出鞘的时候,但他的儿孙可以收获果实。
这是最惬意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成为汉文帝或汉景帝,自己的享受不拉下,美人佳肴尽情享受,又能让百姓修生养息,励精图治,给儿孙打下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
平心而论,这样的选择很正确,宇文温心动不已,但,他要面对一个现实。
他的王妃,将来就是皇后,他的世子,将来就是太子。
而他的王妃尉迟炽繁,是尉迟氏的女子,他的世子宇文维城,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有一半是尉迟氏的鲜血。
这样的女人成了皇后,这样的世子成了太子,会有很多人睡不着觉的。
宇文氏和尉迟氏的决裂,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如今朝廷里的许多文武官员,是凭借平定尉迟氏的战功,才有了更高的地位。
那么,当尉迟惇的侄女成了皇后,尉迟惇的侄外孙成了太子,这些文武官员,会怎么想?
在父系社会,子女的姓氏跟着父亲,所以宇文维城也许不会有为外祖家平反的念头,但皇后不一样,谁也不知道她心中是否有恨意,会不会伺机报仇。
汉初,吕后去世,勋贵们联合起来,诛杀诸吕,并对吕氏进行斩草除根,吕氏女为刘氏诸王生的儿子,全都未能幸免。
如此冷血的斩草除根,未必不会在当世重演。
这就是宇文温必须面对的现实,他要受禅称帝,必然立皇后,所以王妃理所当然是皇后,但这样一来,很多权贵会心中惊疑不定。
那么,一股股废后的暗流会渐渐汇集起来。
宇文温在时,压得住,他若英年早逝,根基不稳的尉迟炽繁和宇文维城,如何面对这些因为害怕被反攻倒算而团结起来的权贵?
如果宇文温能再活三十年,他完全可以用三十年时间来慢慢化解,届时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宇文温不敢确定自己能否百分百活那么久。
武帝宇文邕三十五岁就死了,英年早逝,他现在是而立之年,身强体壮,按说再活三十年不是问题,但却很可能因为一次风寒,一次呛水、一次意外就驾鹤西去。
到时候,怎么办?
出于感情,他不会废后、废太子,出于现实考虑,他也不会。
很简单,若另立王妃(皇后),次年就生子,小家伙一直平平安安,成年也要等二十年后。
这期间他若是“崩”了,幼帝和年轻的太后,面对满朝文武,要么重演外戚夺权的故事,要么被权臣架空,江山变色。
当然,他不一定要立嫡,为了稳定人心,他可以选择立长,也就是让大几个月的庶长子宇文维翰当太子,算是折中方案。
嚯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在宫里喝茶,杨坚的外孙做太子,就问大家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种事,想想都觉得不可能,宇文温觉得没必要,他不想让尉迟炽繁母子受委屈,谁是皇后、谁是太子,这事他说了算,谁也别想干涉。
换人,是不可能的,皇后也罢,太子也罢,绝不可能。
宇文维城已经快十四岁了,再过几年就成年,宇文温觉得只要自己认真培养,即便再过几年他就英年早逝,经过历练的儿子,靠着火炮和忠心的虎林军,总能镇住场面。
所以,他要和时间赛跑,不能优哉游哉过日子。
修大运河可以不急,可以从长计议,但宇文温必然要拿高句丽当牺牲,让自己的儿子刷军功,万一没刷到,还有突厥替补。
宇文温决定要加快修炼“内功”,励精图治,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争分夺秒扫除一切障碍,以便万一英年早逝,宇文维城接受的是一个稳定的江山。
为了做到这一点,宇文温在即将推行的官制改革里加了料,他要强势主导一些事务,加速社会变革。
这些料,共计六味:
宣政院、通政院、进奏院、集贤院、通商院、精工院。
各院长官为某某使,直接听从宇文温的指挥,按照宇文温的命令行事。
宣政院,掌管宗教事务,管理天下佛、道、释教及外邦番教,管人,管不动产(寺庙、道观及其产业),这项职能原本归属礼部的祠部司,但被宇文温分出来,由宣政院加强管理。
有人想要出家,必须获得度牒,有人想要建寺庙、道观,或者有寺庙、道观想要开“分号”,必须得建设许可,这都必须获得宣政院或下属官署同意,不然算非法。
而寺庙、道观的产业情况,也必须在宣政院备案,超过规定额度,就得纳税。
宣政院类似后世的宗教事务部,宇文温要加强宗教管理,打击邪教,不让宗教做大以至于影响国家的健康发展。
通政院,掌管邮政,以及驿站建设、管理,实际上把兵部驾部司对驿传的管理职能分出来,进行强化,类似后世的邮政部。
在这个时代,驿传仅服务于官府(政务、军务),民间人士不容易享受到驿传服务,寄一封信很麻烦,宇文温要改革驿政,推行邮、驿合一,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进奏院,掌出版物、报纸,以及邸报通传,把定期刊发的邸报发放给各地方镇大员(总管府总管等),各方镇大员汇报治下情况的报告(小报告),也经由进奏院递交皇帝。
进奏院,实际就是舆论控制及宣传机构,兼职刺探地方消息。
集贤院,掌管学政,主要负责学校建设,督办教育;通商院,掌管商业,承担后世商务部的职能;精工院,负责“高科技”的研发和管理。
六院,是宇文温为自己设计的六种武器,但正如龙珠必须有七颗才能召唤神龙那样,武器也得有七种才具备最大威力。
第七种武器,当然有,隐藏在这六种武器之中,藏得很巧妙,理论上来说,根本就不存在。
想到这里,宇文温捻着颌下小胡须,满意的笑起来。
我的江山,以后就是我儿子的!谁也别想抢走!
第一百八十九章 承诺()
箭堂,宇文维翰正在练箭,夜里光照不好,堂内火光闪烁,百步距离的箭靶看上去有些昏暗不明,想要准确射中靶心殊为不易,而他连射了十支箭,八支箭上靶,六支箭命中靶心。
以宇文维翰的年纪来说,这是不错的成绩,但他觉得还不够,因为传说中的神箭手,都是百发百中的。
上了战场,策马疾驰于万军之中,可能瞄准敌将的机会就那么一次,如果射不中,是不会再有机会射第二箭的。
宇文维翰希望能和父亲那样,驰骋沙场号称不败,所以在读书之余,刻苦训练,他的骑术、射术,都比弟弟宇文维城稍胜一筹,但和“高手”比,就差了点意思。
兄弟俩在和长安的贵族子弟们游猎时,就见过射术精湛的同龄人,宇文维翰觉得和这些人比起来,自己的箭术只能说合格,远谈不上优秀。
站立不动射固定靶都不能百发百中,那要骑马射移动中的目标,更是难上加难。
至于一箭双雁甚至一箭双雕,想都不要想。
宇文维翰回想起一次打猎时,那同龄人一箭双雁的表现,不由得叹了口气,放下弓,接过一旁递来的手巾擦了擦汗。
男子满十五岁就可以从军,上阵厮杀,他还没到十五岁,力气还在锻炼中,所以用的弓,弓力寻常。
如果用寻常的弓都做不到百发百中,那么用强弓就更难做到了。
弓马娴熟,这对贵族子弟来说不是什么稀罕的技能,即便那些看起来文弱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没上阵打仗,但有一手好箭术丝毫不奇怪。
那么问题来了,射箭,讲天赋么?
宇文维翰有一段时间都在纠结这个问题,不过父亲的话,让他有了信心。
善射?无他,唯手熟尔。
父亲的意思,就是想要成为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只要勤奋练习就行,练多了,自然就善射了。
当然,这不代表傻傻的练,要多动动脑子,多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箭术,经年累月练下来,必然水滴石穿,实现突破。
父亲这么说,那就一定是对的,宇文维翰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他严格按照训练计划,按部就班的锻炼力量、耐力,然后每日都要练箭,积累经验。
认认真真的练上几年,到时做到弓马娴熟、身备三仗,我就能上阵杀敌了!
宇文维翰如是想,觉得有些口渴,便向身边伴当说道:“拿水来。”
一杯水递到面前,宇文维翰正要去接,却见拿着杯子的手修长而白皙,转头一看,惊道:“阿姨?”
“水温着呢,赶紧喝。”
杨丽华看着儿子,温柔的说道,宇文维翰作为庶子,按着惯例要喊嫡母为“母亲”或者“阿娘”,喊生母就只能是“阿姨”。
当然,这种惯例不遵守也行,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