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水行周- 第7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针织袜和针织内衣裤并不是外衣,所以有识之士的深恶痛绝虽然获得许多人认同,但官府不可能禁止:袜子和内衣裤要禁,那么抱腹要不要禁?

    而正是因为“服妖”一说,使得针织丝袜和针织内衣裤的名气迅速传开,关于这两种针织品的订单很多,需求量十分巨大,按照现有针织作坊的生产能力,要完成所有订单得到五年后。

    这意味着发展针织业大有可为,如今的问题,是如何快速扩张产能,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参与针织业的东家们获取巨额利润。

    诸位命妇们仔细看着针织丝袜(短袜、长筒袜),感受着针织内衣裤的弹性,许多人都有些尴尬,因为她们都不由自主想到自己变成“服妖”之后,夫君看向自己时那火辣辣的眼神。

    传闻中的“固宠神器”,许多人之前未见实物,如今拿在手中,是真的感受到了其上的“神通”。

    她们中绝大部分人,当年就是普通民女,经媒婆撮合,嫁给了立下战功的虎林军和官军士兵,原以为靠着些许田产和房产,就能和夫君一起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没想到好日子越来越好。

    她们的夫君跟着西阳王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不断立下战功,不但有田地做奖赏,还得朝廷封赏,有了爵位,实现了封妻荫子的梦想。

    昔日目不识丁、不知礼仪的民女,如今成了地位高贵的外命妇,自家又在西阳王府的引领下,经营产业,货殖生利,家境已经由丰衣足食变成锦衣玉食。

    她们都学会读书写字,能够写亲笔信,学会算数,会打算盘,会算账、查账,已经不是当年“粗鄙”的民女了。

    她们还学会了“理财”,把许多钱存到日兴昌生息,也经营产业,经常到王府走动,听听王妃、两位院主透露的消息,紧跟黄州产业发展的动向。

    所以,此次茶话会是一次良机,是参与到针织业这一新兴产业的良机,其他人可没有这种机会。

    命妇们赴会,带来最得力的心腹侍女,帮忙记录重要消息,帮她们汇总疑问,自己也好发言。

    关于针织业发展情况的资料很多,光看都得花不少时间,所以要有人来讲解,主讲人不是王妃尉迟炽繁,而是针织作坊的东家、司马令姬。

    再由西阳王府的玉竹院做补充,至于针织业的“周边产业”发展情况,则由王府的芳兰院来说。

    司马令姬之夫吴明,救了西阳王妃和世子,所以王府将针织作坊转给他们夫妇,而吴明同时还救了长公主,故而天子有封赏,赏其县公爵位。

    当年的废后司马令姬,以“吴明妇司马氏”的身份,得封县公夫人,成了外命妇,此时向各位命妇们做讲解,身份上没有任何问题。

    为了今日的讲解,司马令姬精心准备了许久,厚厚的资料当然不可能照本宣科,她要挑重点来说,让与会的客人们对针织业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在讲解开始之前,王妃要先向宾客们介绍一个人,那就是她的妹妹、西阳王的“翠荷院”,尉迟明月。

    身着常服的尉迟明月来到姊姊身边,向着满堂宾客行礼,命妇们见着这位和王妃样貌几乎一模一样的“翠荷院”,不由得惊叹不已。

    前一段时间闹得满城皆知的“西阳王奉旨纳妾”,今天大家终于见到了正主,这位“翠荷院”小尉迟氏,和王妃大尉迟氏真是绝色姊妹花。

    加上不遑多让的“芳兰院”,还有稍逊一筹的“玉竹院”,命妇们在想,西阳王的几位女眷,不用靠那“固宠神器”变成服妖,也一定能让西阳王迷得神魂颠倒。

    尉迟明月是见过大场面的人,言谈举止落落大方,尉迟炽繁对此很满意,她今日就是要正式向命妇们引见她的好妹妹,让大家都知道,妹妹日后就是她的代言人。

    讲解开始,司马令姬拿着发言稿,先看了看时间,时钟指到十二点二十分,她预计要讲解两小时,而整个茶话会至少要到十六点才结束。

    “首先,要澄清一件事,所谓‘服妖’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如果说针织袜、针织内衣裤是奇装异服,那么请问,抱腹是不是奇装异服?有谁会穿着抱腹在公众场合行走?又有谁会穿着针织内衣裤在公众场合行走?”

第一百九十八章 传闻() 
    太阳西沉,西阳城内街道上,行人来去匆匆,宵禁即将开始,除了城内特定区域,其他地方都要执行宵禁,届时谁要是在街上走被巡城兵马碰见,那是要被带去官署“喝茶”的。

    犯禁之人被带去官署扣押、审问,在官署时有茶水喝,故而有“喝茶”一词指代被抓。

    没人喜欢去官署喝茶,所以要赶在宵禁开始前到家,街道上的行人之中,孔颖达亦是其一,他快步向前疾走,距离前方州学大门已经不到五十步了。

    钟楼上传来钟声,代表着宵禁还有十五分钟就要开始,见着时间充裕,孔颖达放慢脚步,整理了一下衣袍,免得一会进州学时衣冠不整,这在他看来很失礼。

    缓步向前,身边时不时有年轻人快步跑过,全都是州学学生,其中有人向他打招呼,催促他赶紧走,不然州学关门进不去,那是要被登记名字,得额外担任值日,洒扫学堂。

    孔颖达不急,慢慢走着,进门后没多久,钟楼传来钟声,宵禁正式开始,州学大门缓缓关上。

    因为放寒假的缘故,州学里略微冷清了些,但这冷清只是相对于平日而言,留在州学过年的学生依旧有很多,孔颖达走进饭堂,饭堂内的座位已经有七成坐满。

    若是往日,这个时候的饭堂已经没有位置了,在橱窗前打完饭菜的学生,只能带饭菜回学舍吃,现在还有三成空座,让留校学生觉得有些不适应。

    孔颖达同样不适应,见着饭堂一隅有人向他挥手,便走上前去,脱去鞋子,在预留出来的位置上坐下。

    他和饭堂内在座的其他学生一样,穿着针织袜。

    几位河北籍贯的同学,和孔颖达算是“同乡”,同样因为路途遥远和战事阻断而无法回家,无法和家人团圆,于是留校过年。

    孔颖达家境不错,所以在黄州西阳的吃穿用度不愁,更别说他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期末考试和综合评定都是“优秀”,奖学金拿的都是第一等,还因为表现优异得免部分学费,负担很小。

    所以即便家里没有财物支援,孔颖达在黄州的求学日子都能过得优哉游哉。

    另外几个同学比不过他,但都能拿到二等、三等奖学金,勤快些的学子可以参加勤工俭学,不需要家里支援,也可以解决学费、生活费问题。

    正是有了奖学金的设置,使得许多成绩优秀但家境贫寒的学子有了继续学习的可能,更别说州学还组织学子勤工俭学,囊中羞涩的学子可以凭着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满足日常开支,积攒学费。

    孔颖达不需要参加勤工俭学,但他的“同乡”大多参加了,此时大家边吃边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这针织袜真不错,比布袜好多了,就不知一个月要坏掉几只,我隔一晚就要和巡夜队在校区值夜,走路走多了,袜子怕是遭不住。”

    “一个月三双又如何?针织作坊前几日开张,捐袜子助学,州学在籍的学生,每人十二对针织袜,一个月坏三对,能穿四个月呢。”

    “破洞就补,缝缝补补又能穿,我看那,这十二对袜子穿到夏天都行。”

    袜子的话题很快带过,几个年轻人关心的是另一项助学举措。

    隔壁座的几位学子,是荆州人士,和孔颖达这些河北同学颇为熟悉,两边就此事交谈着,说起过几天就要开始的“免费接送”。

    黄州有镖行,每月都有镖队行走各地,如今接近年底,为了行善助学,各家镖行推出一项助学举措,那就是镖队免费送学子回家乡,来年又免费接这些学子来西阳。

    接送地区有限制,除了黄州周边地区外,仅限于镖行日常走镖线路上的主要城池,譬如荆襄之地的安陆、随城、襄阳、穰城、上宛,还有武关道半路的几个城池,最后终点是关中长安。

    需要搭“顺风车”的州学学生,要先在州学“教务处”登记,然后在指定的日期,跟随镖行的镖队出发,到了目的地就自行回家。

    而待得过完年,按照约定的日期,汇合镖队前往西阳。

    往返免费,吃住全包,仅限学生本人及其一名同伴,如果还多几个人同行,多出来的人要交钱。

    为了避免有人趁机牟利,免费的那名同伴必须经过州学确认,确认是学子的亲人,或者仆人。

    河北的几名学子,对于这项助学举措颇为好奇,所以向荆襄的同学打听相关事宜。

    “你们何时出发?”

    “不急,再有十来天出发都来得及。。。我家住上宛附近,不算远。”

    “那你们如何回来?在何处与镖队汇合?”

    “有分号呀!助学免费接送的镖行,在上宛、穰城、襄阳等沿途要地都有分号的,按照约定日期在分号等就行了,若是误了第一个日期,还有替补的另一个日期呢。”

    那名要回上宛的同学顿了顿,又补充:“每个学子的计划往返行程,要在州学登记存档,官府那里也会备案,开有相关凭据让镖队带着,免得半路有麻烦。”

    “镖队到了当地分号,还要和学子到当地官署登记,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安全得很!”

    “据说,往后,待得河南平靖,镖行也会在年底和来年年初,免费接送河南籍的学子。”

    “还有还有,我听一个镖头说,待得将来朝廷扫平逆贼,镖行恢复了往返西阳和邺城的业务,还会免费接送学子往返邺城和西阳!”

    几名河北籍的学子,包括孔颖达在内,被这个传闻所吸引,虽然不知朝廷何时扫平逆贼,但镖行若真的能免费接送学子西阳往返邺城之间,那对于他们来说真是个好消息。

    黄州州学有经学名家坐镇,他们慕名而来,称得上是千里求学,几年都难得回一次家,好不容易回一次,可谓是历尽千难万险,所以只能靠书信和家人交流。

    话题越说越多,而传闻不止一个,一名家住穰城的学子,压低声音说出另一个传闻:据说年后,官府会在黄州州学再次征辟饱学之士当官。

    具体方式,和之前一样,是考试选拔。

第一百九十九章 抱负() 
    考试选拔,古来罕有的选拔方式,不久前在黄州已经出现过,所以这个传闻,可比什么“免费接送学子”要震撼得多,消息早在放寒假前就已经传开了,让莘莘学子们激动不已。

    先前,天子驾临西阳,到州学听讲,不但征辟了几位在西阳讲学的泡学之士,还征辟了几个品学兼优的学子,这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后来,夏末秋初,天子又派人来黄州,和荆襄各地刺史派出的吏员一道,在州学征辟品学兼优的学子,作为各州向朝廷推荐的人才,方式名为“考试选拔”。

    有资格参加考试的,要么是州学在籍学生,要么是在州学授课的学者所推荐之人,最后朝廷会征辟二十人,到长安听候天子任用。

    这是一种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手段的征辟,消息传出后直接让黄州州学沸腾,无数在籍的学子,还有闻讯赶来的读书人,为了千载难逢的入仕机会而奋力一搏。

    那段时间,西阳城里突然多了很多外地入,出租房屋的房东们笑得嘴都合不拢,本来就人满为患的州学图书馆几乎被人挤爆。

    而到了考试成绩张榜公布之日,放榜的州学正门外人山人海,维持秩序的吏员和士兵差点就吃不消。

    入围的学子有三十人,要按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独自接受朝廷天使和各州吏员的“面试”,只要身份清白,不是样貌丑陋、说话口吃、身有明显残疾的人,必然入选。

    三十人,前二十名合格者全部入选,没几日就跟着天使前往长安,准备在京城当官。

    天子求贤若渴,派使者在黄州州学举办考试来选拔人才,只要考中就能入仕,自己和家族的命运瞬间扭转,如此强烈的刺激,让许多人激动万分。

    而不止天子,山南几个总管府及辖下各州郡,牧守官也开始把注意放在黄州州学上。

    若按旧例,朝廷每隔一段时间(一年或者数年)就会让各地牧守举荐人才,或者牧守官自己需要佐官,也会征辟人才,以往都是那些当地大户、豪强子弟才有幸中选,寒族子弟基本没机会。

    如今天子率先在黄州州学选拔学子和饱学之士做官,各地牧守很可能会跟进,通过举荐、征辟学子的方式,获得“慧眼识英才”的美誉。

    各牧守官手中的几个举荐、征辟名额,很大可能有一个会落在黄州州学,那些在州学表现出色、品学兼优的学子,入仕的机会凭空高了许多。

    在黄州州学读书、参加考试,成了寒族子弟入仕的新途径,即便机会可遇不可求,但对于广大入仕无门的寒族子弟来说,却是极佳的入仕机会。

    而现在流传开的传闻,就是到了年后,将由山南东道大总管府牵头,河南道行军行辕、东南道行军行辕派官员在黄州州学举办考试、选拔人才。

    入选者将作为佐官,和其他途径选拔的人一道,去河南、淮北各地任职,辅佐主官治理收复的州郡。

    要考试选拔的名额据说不下五十人,不局限州学学生,所有身份清白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传闻,虽然官府从未对此明确表态,但对于这传闻却没有斥之为“谣言”,可想而知应该是确有其事。

    议论到这里,有学子惊呼:“不下五十人?那么届时州学又要人满为患了!”

    “没错!所以许多人过年不回家,要趁着人少的好机会,在州学用功看书!”

    “那。。。那。。。。”

    “那什么那!想入仕,就赶紧用功读书!”

    “现在才知道读书就晚了!”又有学子叹了口气,“这次若真是考试选拔,选拔五十个人,那么各地涌来的读书人肯定很多,要想在这么多人之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

    “寒窗苦读的人那么多,可入仕的机会十分渺茫,几乎等于没有,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可以靠着考试入仕,你觉得那些读了十几甚至几十年书的人会不来?”

    “那。。。那。。。”

    “那什么那!还是要用功读书!州学有名家坐镇,是最好的求学机会,若这样都考不过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你还有脸抱怨?!”

    同学们议论得热火朝天,孔颖达却在一旁默默吃饭,没有参与议论的意思。

    学而优则仕,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对于年轻的孔颖达来说,同样不能免俗,但他的抱负不仅仅是当官、光耀门楣而已。

    孔颖达是“先师尼父”孔子的后裔,自幼聪慧,不敢称“神童”,但在求学上的表现,远超同龄人。

    而随着自己在学海里遨游的日子越来越长,孔颖达有了一个抱负,一个宏伟的抱负,那就是将南学、北学以及儒家经学各流派统一。

    自汉以来,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儒学内部流派众多,一如群雄逐鹿。

    又因为南北数百年对峙,有了南学、北学的纷争,于是群经异说,诸师异论,不下数十百千,纷纷攘攘,至有互为水火之势。

    对于这个局面,有饱学之士试图改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