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毗罗之所以问对方何时从邺城出发,就是要从侧面了解一件事情,现在看来,丞相于一个月前就做出了开战的决定,想来应该是胜券在握。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之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看向遥远的东南方向,席毗罗长吁一口气。
宇文亮,你完了!
。。。。。。
夕阳西下,晚风带来了江水的细微腥味,行军元帅崔弘度站在公安城头,眺望着远处江面,这种程度的腥味对于久经沙场的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天色渐晚,江面上亮起无数火光,这是长江流域常见的景象,因为渔家经常晚上打渔,点起火把吸引水中鱼儿聚集过来以便捕捞,但眼前的景象却有不同,因为江面上都是即将夜航的战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看着滚滚长江东逝水,崔弘度有些走神,往事历历在目。
那年他十七岁,弓马娴熟,勇武果敢,被大冢宰、晋王宇文护引为亲信,得授都督,累功转大都督,晋王世子宇文训出任蒲州刺史时,特地让他辅佐。
崔弘度出身名门——博陵崔氏,年纪轻轻便受重用,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前途不可限量,奈何政局变幻多端,皇帝宇文邕刺死了权臣宇文护,局势骤然改变。
宇文邕并未将晋王党羽全都斩草除根,崔弘度逃过一劫,却从此仕途艰难,待得宇文邕去世宇文赟继位,好容易有机会随军平定淮南,战事刚结束不久,宇文赟便去世了。
皇后之父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于邺城起兵反杨,尉迟迥之子尉迟惇娶了崔弘度的妹妹,所以崔家和尉迟家是姻亲,两难之下,崔弘度只能随军讨伐尉迟迥。
隋国建立,他成了隋国臣子,周隋两国历经八年的纷争终于分出胜负,崔弘度又成了周臣,但他和弟弟崔弘升有了污点,为人诟病。
所以崔弘度想要在往后的仕途上有所发展,光靠妹妹吹枕边风可不行,必须立下战功,还得是关键的战功。
而现在,就是关键时刻。
想到这里,崔弘度下达命令:“传令,水军立刻出发!”
传令兵领命,跑下城墙骑上马,向江边水军营寨疾驰而去,水军战船已经准备就绪,一旦主帅发令就会扬帆起航,向着上游七十余里处的江津进军。
身着铠甲的崔弘度,又看了一眼江边那些被火光映照出的恍惚船影,转身走下城墙,僚佐们早已恭候多时,他交代行军元帅长史诸般事宜,翻身上马,疾驰出城。
北门外空地上,无数火把将旷野照得如同白昼,崔弘度看着眼前壮观的场面,不由得心情澎湃。
他作为行军元帅,率领周军进攻陈国的信州、荆州以及武州,扼守长江峡口,如今三州之地早已悉数拿下,休整了数月之后,崔弘度终于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刻。
今日天子大婚,而按照丞相尉迟惇一个月前的来信所述,今日也是尉迟家和宇文家决裂的日子,所以驻扎在荆州陈国州治公安的崔弘度,要水陆并进突袭江北梁国国都江陵。
梁国是周国的藩属国,其国都江陵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周国的江陵总管府驻军协防,江陵总管是宇文家的人,既然要决裂,那么江陵必须拿下。
公安位于长江南岸,江陵位于长江北岸,而公安处于江陵下游大约七八十里处,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崔弘度选择在傍晚发兵,虽然夜间在江上行船很危险,但值得冒险。
如此一来,到了凌晨时分,水军刚好能够袭击江陵东南方向的江津戍,夺取这一江北码头。
夜里行船有危险,正是如此,江津守军才会掉以轻心,而崔弘度将亲自率领兵马走陆路北上,到了江津戍对面南岸的马头岸,正好让夺取江津戍的水军接应兵马渡江。
所以到了明日上午,大军就能兵临江陵城下。
拿下江陵,与上游来援的益州兵马汇合,可以挥师北上进攻襄阳,策应洛州军、豫州军取山南,抄宇文家的老巢。
也可以派水军战船顺流而下,威逼洞庭湖口身在江南湘州的宇文明无法从容调集大军回援山南,这就是尉迟惇安排妻兄崔弘度要做的事情。
可想而知,同时动手的还有并州尉迟勤,益州席毗罗,如此周密安排,尉迟家胜券在握,只需要数月时间,宇文家就彻底完蛋了。
崔弘度对此深信不疑,所以现在开始,就是他和弟弟崔弘升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自己妹妹是蜀王妃,其子为蜀王世子,崔家在新朝那是前途一片光明。
“总管!末将等均已准备就绪下令!”
“很好,全军出发!”
角声此起彼伏,成海的火光沸腾起来,在愈发昏暗的天色中,慢慢形成一条火龙,向着北方前进,策马前进的崔弘度,忽然转头望向东南。
他不是在看公安城,而是看向远方,看向遥远的东南方向某处。
。。。。。。
湓口,权浔阳郡守许绍骑在马上,沐浴着夕阳余晖向官署疾驰而去,岭南道行军元帅司马崔弘升,数日前抵达湓口,召集几位行军总管及主要将领于今日议事,因为事关重大,连他也得参加。
许绍作为权郡守,除了承担郡守的职责,还负责军需调度,湓口作为周军的一处辎重转运中枢,对于接下来的作战十分,而此次会议的讨论,就是关于接下来的作战。
相关事宜,崔弘升事前大概透露了一些口风,那就是因为官军在江南战事不利,需要镇守江州的部分岭南道行军东进增援。
首先是水军,需要从上游方向逼近建康,其次是步军,要从东阳步道进攻会稽,抄建康的后路,迫使建康陈军分兵。
大概的就是这些,具体事务需要通过会议确定,但最主要是宣布一些决定,因为按道理,岭南道行军是元帅宇文温说了算,江南道行军元帅尉迟佑耆无权调动岭南道行军诸将。
然而宇文温作为行军元帅,未得朝廷诏令不得擅自回师,所以此时不可能在湓口召集众将议事,那么。。。
官署前,十余骑刚刚停下,许绍见状扯住缰绳,下马之后快步上前,向着对方为首一人行礼:“下官见过长史。”
“喔,是许明府。”崔达拏点点头,他风尘仆仆面色疲惫,看样子是刚结束一场长途跋涉,许绍目送崔达拏先行官署,若有所思的看着对方背影,随后跟了上去。
议事厅内灯火通明,许多将领已经在内等候,崔达拏看见了行军元帅司马崔弘升,行军总管史万岁、樊子盖、陈五弟等主要将领,心脏扑通扑通跳起来。
他从广州番禹赶到江州湓口,一千多里的路程,十天就赶到了,若是在平原倒也没什么稀奇,可从番禹到湓口沿途水、陆路交替,还有崎岖山路,那和平日赶路不一样。
所以刚入湓口的崔达拏,只觉得全身骨头差点都要颠散架了。
但不赶路不行,这是远在邺城的丞相所做决定,对方忽然命人带来口信让他必须克期抵达湓口,所以再累,崔达拏也得捱着,于番禹向宇文温辞行后立刻赶路。
刚到南昌时,他便派人提前赶到湓口,知会已被崔弘升召集的众将,说自己带来了宇文温的命令,而即将开始的会议上,他就要当众宣布。
今日天子大婚,想来邺城那边已经尘埃落定,所以。。。
崔达拏的心脏再度剧烈跳动起来,右手不知不觉握紧。
丞相如此周密安排,尉迟家必然胜券在握,所以,我立功的时候到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抗命不遵()
岭南道行军,共有七位行军总管,除了远在岭表广州的杨济、交州的慕容三藏,其余五位都在大庾岭以北,而行军总管梁定兴驻军鄱阳郡,提防会稽方向陈军,所以此时在湓口官署议事厅的总管共有四位。
行军总管史万岁、樊子盖、陈五弟,还有水军总管来护儿,以及一些主要将领,此时一堂,刚赶到湓口的行军元帅长史崔达拏,与诸将见面之后,会议很快召开。
崔达拏赶了一天的路十分疲惫,会议由行军元帅司马崔弘升主持,虽然他事先已经向诸将透露了今日会议的大概,但会议上还是重申了一遍。
江南道行军战事不利,花了数月时间都没能拿下陈国国都建康,战事本来年初就能结束,结果拖延到现在,所以得岭南道行军增援。
如何增援?很简单,分水路、陆路东进。
水军总管来护儿,率领水军战船顺流而下,进攻与江州接壤的陈国北江州,然后东进,进攻与北江州相连的陈国南豫州,从东边逼近建康。
因为要在岸上攻城拔寨,光靠水军将士不行,所以行军总管樊子盖领兵乘坐水军战船东进。
而陆路,将由行军总管史万岁出击,他会同领兵驻扎鄱阳郡的行军总管梁定兴,合兵一处经东阳步道进攻陈国东扬州的会稽郡,迫使建康陈军分兵。
此时的陈国,只剩下江南三吴地区,这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如今眼见着秋天即将来临,周军攻入三吴地区,可以就地收集粮食,减轻粮草补给的压力。
而陈军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也是因为建康存有粮食,但从年初持续到现在,存粮想来也消耗大半,而对方失去了江州、巴州、湘州的粮食供应之后,只能靠三吴地区的粮食养兵。
所以周军攻入三吴地区抢割水稻,也可以减少对方的粮食收成,如此一来建康周边的陈军未必能坚持多久,势必会影响到军心。
即便不考虑这个因素,此次岭南道行军作为策应,要配合江南道行军,在年底以前一鼓作气拿下建康,及早结束战事。
然而岭南道行军的兵力被太多的话,会影响江州的安全,江州如果不稳,会连带着岭表局势出现动荡。
那么作为折中的办法,就是由岭南道行军元帅长史崔达拏坐镇湓口,而由行军元帅司马崔弘升率领兵马走水路进攻陈国。
如此一来,岭南道行军是在本军长史及司马的指挥下作战,而行军总管陈五弟领兵镇守南昌,防止各地豪强伺机而动。
看上去很不错的安排,各方面都照顾到了,但关键在于是这样的安排,并不是朝廷使者持使节到军中当场向众将宣布,而是江南道行军元帅尉迟佑耆派人来岭南道行军调集兵马。
岭南道行军的将领,可以对这种命令置之不理,对方想要调兵,必须获得岭南道行军元帅宇文温的同意。
虽然行军元帅司马崔弘升同意调遣岭南道行军兵马,东进增援江南道行军,但如果行军总管们执意要先得元帅军令,同样可以按兵不动,所以需要有另一个人表态。
崔达拏作为行军元帅长史,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接替元帅指挥军队。
但前提是行军元帅出现意外,譬如重病、阵亡等情况,导致其无法履行主帅职责,否则只要元帅不同意,长史除非能拿出朝廷的诏令,否则就不能越权擅自做出决定。
“本官在番禹时,大王曾经说过。。。”崔达拏开口说话,崔弘升做讲解的时候他借机缓了缓,好歹恢复些许精神,所以说起话来恢复了些许官威。
“大王说的是‘便宜行事’四个字,讨伐交州李佛子就不说了,攻打林邑国,大王可没有派人千里迢迢赶到邺城,待朝廷下令,再带着诏令到交州才发兵。”
“岭南道行军的职责,是攻打陈国江州以及岭表州郡,此时战事已经结束,除了分兵镇守各地提防叛乱,我军已经没有必要增兵岭表,所以在江州的兵力充裕,不能坐视官军在江南的战事不利而无动于衷!”
“之前有朝廷使者赶赴广州,传达诏令命大王亲赴江州坐镇湓口,以便根据时局派兵增援江南,但大王不放心岭表局势,没有北上。”
“故而命本官坐镇江州,若江南战局有变,就由本官代做决定,而崔司马方才所说,本官深表同意,无论是江南道行军还是岭南道行军,大家都是官军同袍,没必要那么讲究。”
说到这里,崔达拏命人拿出一卷文书,上有行军元帅宇文温的命令,他让诸将传阅,借着众人注意力集中在文书上时,崔达拏和崔弘升交换了一下眼神。
还没抵达湓口时,崔达拏便在半路与崔弘升派来的人秘密碰面,两人对于今日要做些什么进行了协调,所以崔达拏刚刚抵达湓口、没有和崔弘升碰面就直接开会,并不会影响二人之间的默契。
文书被众将传阅一圈之后回到崔达拏手中,他环视在场众人以便,开口问道:“这是大王的决定,谁还有疑问?”
话音刚落,行军总管史万岁率先发问:“阁下,此文书虽然盖有元帅大印,但行文之中并未有同意调动兵马东进的。”
自秦汉以来,秩比二千石以上长史,通常在场合被下级尊称为“阁下”,协助大军主帅统领兵马的司马,没有特定尊称,通常如高阶将军一样被下级称为“麾下”。
“本官说过,大王命本官在江州便宜行事,难道事无巨细还得派人去番禹禀报、待得大王同意才能行事不成?那么大王命本官来湓口坐镇莫非是戏言?”
史万岁还未说话,陈五弟问道:“阁下,大王先前严令我等在江州各地严密布防,为的就是防止有人叛乱,官军兵力一少,恐怕有人会蠢蠢欲动,调动兵马之事非同小可,末将以为须得请示大王。”
崔达拏还没说话,崔弘升开口问来护儿:“来总管,你的意思?”
“麾下,末将以为,兵马调动事关江州安危,此事无法便宜行事,须得元帅亲自下。。。”
“大胆!!”崔达拏忽然大喝一声,官威瞬间抖起来,“尔等俱为朝廷命官,不思报效国家,只知一味推诿,莫非是觉得功劳足够了,就想着回家过安稳日子,不愿上阵杀敌了?”
“本官得大王委派,在江州便宜行事,与司马一道调遣兵马,你们胆敢推诿不从,莫非是要抗命不从!”
史万岁等人开口争辩,崔达拏和崔弘升又交换了一下眼神,随后图穷匕见:“来人!将史万岁、陈五弟、来护儿看押起来,明日便押赴广州番禹他们亲耳听听大王是如何说的!”
随着崔达拏一声令下,厅外冲来许多甲士,看样子是要将史万岁、陈五弟、来护儿抓起来,三人见状拔刀,场面瞬间混乱起来。
“大胆史万岁!尔等违抗军令,莫非是要哗变!”
面色铁青的崔达拏大声呵斥着,心中却是一阵喜悦,他和崔弘升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将这三个忠于宇文温的行军总管找借口软禁起来,夺其兵权。
调兵东进,不过是借口,若真要调兵,朝廷只需派遣使者持使节在众将面前宣读诏令即可,即便是行军元帅在场,除非想背上图谋不轨的恶名,否则再不愿意也得服从。
既然不是真的调兵,那就没必要让人冒充朝廷使者,崔达拏和崔弘升就是要用争议颇大的方法来“调兵”史万岁等人揪住破绽不放,他才有理由发难。
之所以装模作样开会,就是在做铺垫,为的就是要“名正言顺”大家都认为他做出如此决定,完全是国事,而不是一上来就针对特定几个人。
这样是避免其他将领为史万岁等人鼓动,到时候抓虎未成恐遭其害。
议事厅外传来打斗声,看样子是史万岁等人的随从与崔弘升的人打起来,眼见着场面即将失控,许绍见状赶紧圆场:“阁下,并非几位总管推诿,只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