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会老的,等年纪一大(过了六十岁)就会开始暮气沉沉、精力和体力下降,反应渐渐迟钝,曾经的锐气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开始多愁善感,开始怕死,心态和年轻时截然不同。
而且,还会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出现各种老年综合症,譬如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的前兆,就是性格改变、记忆衰退、理解和判断能力下降,无法逆转。
虽然不是每个老人都会患上老年痴呆,但人老了,身体机能下降是必然的。
普通人,若经济条件允许,这时就可以考虑颐养天年,若是官员,可以多让幕僚处理事务,若是皇帝。。。。
一个老迈的皇帝,会愈发多疑,还可能脾气会越来越差、喜怒无常,因为精力不济,由前期的励精图治,变成中后期的懈怠。
老迈的皇帝,对于平衡各方政治势力力不从心,却又要死死抓住大权,于是开始扶持“权力代理人”,很大概率任用佞幸为自己处理政务。
老迈的萧衍,任用佞臣朱异;老迈的李隆基,任用佞臣杨国忠,最后,都玩脱了。
萧衍饿死台城,即是开国之君,又是亡国之君;李隆基亲手毁了自己开创的开元盛世,无奈变为太上皇,在冷宫了却残生。
那么,我老了以后,会落到那种地步么?
宇文温想着想着,又开始为自己变老之后的结局纠结。
他没觉得身体哪里不舒服,也没有什么心悸、头痛、眩晕等症状,心跳和血压都在正常范围内。
因为没有什么陈年旧伤,从未受过重创,平日里饮食基本不酗酒,不过量吃肉(包括肥肉),又不可能有烟抽,所以什么高血压、肝硬化、脑血栓应该是没有的。
宇文温觉得自己还能活很多年,如果能活过七十岁,那么在七十岁以前,不可能变成老糊涂。
但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也许自己的身体已经有了隐疾,却因为无法进行有效体检,所以不得而知。
甚至,也可能会因为一次负伤、一次着凉、一次吃坏肚子,就此身染重病,然后“崩”。
五十岁,不大不小,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一道坎。
周太祖宇文泰,去世时不到五十岁,而宇文泰的对手高欢,去世时五十一岁。
宇文温觉得即便自己就在这个年纪“崩”了,他的太子,完全可以扛大梁,他的事业后继有人。
想着想着,宇文温心情又好了一些:生死无常,患得患失的结果,就是迟早走上嗑仙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不归路。
或者,看太子不顺眼,各种“敲打”,最后父子决裂。
那又何必呢?按着自己拟定的施政纲要,一年一年过下去就行了。
耳边都传来轻轻的呼吸声,宇文温侧头看去,发现先后承受雨露的尉迟明月和陈婤已经睡着,而他自己依旧很精神。
轻轻抽回手,宇文温继续琢磨。
怠政?那是不可能的,我还有许多事没做完。
今年是明德二十年,这二十年,宇文温完成了四个“五年计划”,现在,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了。
当五年后,这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天下又会是一个新面貌,一想到那个新面貌,他不由得心驰神往。
第四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火车,有线电报、火轮船都有了,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好东西,所以,新的“五年计划”其前景会更加光明。
火轮船、火车要提速,各种各种蒸汽机械要改良,与此同时,要大炼钢铁、大规模采煤。
只有充足的煤、铁供应,才能确保蒸汽机械的大规模普及,所以,新的五年时间里,全国煤、铁产量争取翻倍。
争取让鄂州大冶制铁所的年铁产量超过三千万斤,让徐州利国制铁所、许州舞阳制铁所的年铁产量超过两千万斤。
与此同时,大型化工厂的产能也要翻倍,生产更多的“三酸”、“两碱”以及各类化学制品。
继续推行学政,完善官办学校体系,让越来越多的寒族子弟能以更低成本接受教育,进入科举这个战场,和士族子弟决一高下。
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江南地区继续推广交州稻,继续在中原各地压低粮价、布价,让传统庄园走向破产。
天下各地要架设主干电报线,身处长安的中枢,可以和东、南、西、北边陲通电报。
几条重要的铁路要通车,其中包括关中铁路。
要继续开发荆湖、辽东、南中、河套、两广,继续流放犯人到澳州,在适合农耕的澳州东南部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开荒。
继续支持探险队探索美洲,适当增加据点,用五年时间,摸清楚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西海岸沿海地区状况。
也许,五年后,有的计划可能无法实现,但宇文温不急,他觉得有这样的人生目标在,自己就不会觉得疲倦,以至于开始懈怠。
年过五旬的萧衍,觉得克复中原遥遥无期,梁国国力也发展到定点,于是开始吃斋念佛。
年逾五旬的李隆基觉得能做的都已经做了、都做好了,所以,要和前儿媳一道享受快乐人生,从此君王不早朝。
而我的征途,远没有结束,只要还活着,就要继续前进!
第五百四十三章 五十知天命()
上午,邺城,权做政事堂的官署议事厅里,工部尚书何稠向天子、三高官官介绍长安火车站的建筑方案,该方案的建筑模型(纸)就摆在厅内。
拟建中的长安火车站,分北站和南站,加上相关配套建筑和设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预计工期大概是一年。
即便是一期工程,也要需要朝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因为一期工程是“骨架”,一旦出问题,就会连带着后继工程遭到拖累。
工部已经组织人员对建设方案进行论证,此刻,何稠将该方案的实施计划向三高官官进行介绍。
长安火车站的勘址工作在去年已经结束,经过多方考虑,朝廷决定设南、北站,南站位于城中,为官、民两用;北站位于长安城北郊,主要是官用。
之所以这么设置,是因为有司综合考虑了多方面需求,其中之一就是“利民”。
火车是新式陆上交通运输工具,其运载能力会远远大于任何一种现有交通运输工具,所以铁路运输必然成为最重要的路上运输方式,那么,如何让其最大限度利国利民,就是铁路建设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长安火车站的选址,最初有北、中、南三种方案,现在确定的方案,实际上是三选二,也就是备选方案中的“北”和“中”。
之所以要在长安城里设置火车站,就是为了方便人员和物资通过铁路前往目的地,让长安百姓不需要出城,就能直接在城内火车站搭乘火车出行,或者在火车站下车后,很方便的回家。
货物同样如此。
乘车方便、下车回家方便,买票也方便,因为按照现有的轨道运输经验,客运的车票,必须提前几日购买,总不能让百姓为了乘坐火车,花费大量时间。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长安城南北长度近二十里,若把车站设在城郊南北两端,这就意味着住在城里另一端的百姓,要花上半天时间才能走到火车站,反之亦然。
这样会造成诸多不便,与此同时,也会造成物资运输中的转运成本增加。
单个货物可能无所谓,但考虑到每日都有大量物资输入长安,积少成多的额外转运成本也是个很惊人的数字,分摊到百姓身上,会增加生活成本。
对于官宦人家而言,生活成本“略微”增加,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对于家境拮据的寻常平民而言,生活成本上涨,就会导致他们的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所以,将火车站设在长安城中,对于全城居民来说都是很有好处的。
根据现有经验,铁路车站必然是人流密集之处,从而进一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将火车站放在城中,会给长安城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而火车站设在城中,一般官员(低品)因公出行也十分方便,尤其是计划中的每日首发列车,因为出发时间较早,若火车站在城外,需要外出公干的官吏就得在头一晚到车站附近驿馆住下,颇为不便。
然而,火车站设在城中不是没有弊病,首要问题就是火车站的动静比较大,而火车进出车站,以及在城内铁路路段行驶时免不了鸣笛,这就会出现“噪声扰民”现象。
按照现有铁路线上火车试运行的经验来看,火车进出车站,都必须拉响汽笛,提醒站务人员注意,也是为了提醒横穿铁路的人们赶紧远离铁路,所以火车进出火车站会很吵。
若是深夜火车拉响汽笛,沿线两侧的居民,恐怕会被吵得无法入睡。
第三,火车站设在城中,意味着会有一条“铁索”将长安城拦腰锁住,堪舆(风水)上倒也能找出理由自圆其说,但东西纵横的铁路,也把城里南北走向的道路给“锁住”了。
道路和铁路的交错路口称为“道口”,如果有火车在铁路上行驶,意味着沿线道口的交通中断,长安火车站建成后,火车车流量必然不会低,若是为了保持铁路通畅,就会导致南北道路交通频繁中断。
进而造成大范围的交通堵塞。
同理,南北走向的朱雀御街,也会被铁路干扰。
所以,火车站设在城里,即是“利民”,也是“扰民”。
为此,工部通过多次现场勘察以及论证,给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一,建设“复道”也就是高架桥,让城中南北走向的几条主要干道(包括朱雀御街)跨过铁道,马车、人力拖车还有骑马的人、步行的人走高架桥过铁路,和火车互不干扰。
二,长安城内的铁路沿线两侧,除了几个无高桥梁的道口,以及必要的进出口外,都要筑起围墙,并设哨岗,挡住随意穿行铁路的人、畜,以确保火车的畅通无阻。
避免火车在城内线路行驶时,为提醒横穿铁路的人躲避而频繁拉响汽笛,导致噪声扰民。
三,长安必将是关中地区铁路运输体系的中枢,为了缓解长安火车站的线路调度压力,必须将经过长安的铁路分为南北两线。
南线,就是进入长安城的铁路线;北线,就是从长安北郊经过的铁路线,这条铁路,是给“过境”火车使用的线路。
将来,自西而来、往东去又不需要停留长安的火车(主要是货车),走北线过境,不需要穿城而过,可以节省时间,也不会造成城内线路拥挤。
与此同时,一定品级、爵位以上的官员、贵族,还有皇族以至天子,其专列可以在北线的长安北站进出,与庶民分开,井水不犯河水。
长安北站在城北郊,距离皇宫近,也距离高官显贵聚居的坊区近,所以该站的设置,将极大方便天子及皇族、贵族、高官乘坐火车出行。
两个火车站各司其职,也避免了因为各种官府仪仗队的出现,导致火车站被迫实施各种管制,进而给普通旅客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同理,长安及附近地区的兵马调动(出京、进京、路过),包括各地府军的“番上”,还有各类军需辎重的转运,都在长安北站进行,能在提高通行效率的同时,避免扰民。
这一安排很有必要,因为一旦有大量兵马、军需物资经由城中火车站转运,必然会严重影响民用车次的运行。
工部如今拿出来的火车站建设方案,都经过大量现场勘察、调研和论证,尽可能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是最优方案。
相关资料很多,工部将其印刷后,提前半个月送到各位三高官官手中,然后还派吏员作为讲解,向三高官官解释各种问题。
所以,今日的会议上,天子及三高官官都对何稠介绍的方案了若指掌,对于利和弊的取舍,会前就有了腹稿。
大家的关注点,主要是建设费用。
如何又省钱(相对)又好的修建长安火车站,是政事堂诸公要考虑的问题。
正所谓家大业大开销大,朝廷的收入虽然逐年增加,可开支也是逐年增加,即便有发行国债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但如今的朝廷已负债累累。
负债不可怕,只要“负债率”不高,能够按时偿还债务即可,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朝廷不可能无限制的发行国债。
所以,即便是拉电报线,朝廷也无力在短时间架设完善的电报线路网,遑论大规模建设耗铁量巨大的铁路。
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和巨大的建设需求形成了矛盾,然而,别的建设工程也许能缓,电报和铁路不能缓。
政事堂诸公,都明白电报和铁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即便再难,都要咬紧牙关,把电报线和铁路慢慢修起来,而不是“稍后再议”。
就在前天,来自鄂州的“电牍”送到,为天子和政事堂诸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一辆最新改进的火车头,拉着满载乘客的标准编制列车,在大(冶)夏(口)线跑了一个来回,跑出来的成绩,是平均时速五十里。
这一平均时速的计算,包括了火车在中途各站点的停留、加煤加水时间,可以视为正常运营(客运)时的平均时速。
比起之前的平均时速四十里,提高了十里的速度。
五十知天命,对于人来说是这样,现在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如此。
运营时速五十里的火车,靠着火车头中途接力,稳稳地日行千里,一旦铁路和电报线连通天下,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就真的要到来了。
而在场的诸位,都有机会因此名垂青史。
所以,谁不会认真决策?
第五百四十四章 错位()
翌日,政事堂内继续进行会议,候任交通部尚书杨玄感,向天子、三高官官以及参加会议的太子,对交通部的筹备工作进行汇报。
相关内容不算太多,所以杨玄感接下来要汇报的内容,是关于铁路运输方面的一些技术、管理问题。
交通部,全称交通运输部,主管水、陆交通,其实就是管理火轮船运输(水运)、火车运输(陆运)。
这两种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以及必然的大规模普及,对朝廷的管理能力和体制提出了严苛的新要求,仅靠工部和民部的联合管理已经不合适,所以迫切需要新增一个“部”,对水、陆交通进行有效管理。
火轮船的管理相对较容易,因为这和管理传统的帆船没太大区别,无非是船只的航行速度大幅提升,但火车却不一样。
火车支撑起来的陆地运输就是铁路运输,是全新的运输方式,虽然源自轨道运输,但因为拖曳列车的不是马匹而是火车头,并且必然大幅改变现有交通运输管理方式,由此带来许多技术、管理问题。
问题之一,技术及管理人员不足。
铁路运输的技术含量高,所以参与管理的官吏,必须熟悉铁路运输的技术知识,然而,现有的官吏群体里,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不多。
所以,解决办法之一是提拔现有铁路运输(有轨马车)的技术、管理人员,二是选调一些能力突出的官吏,到铁路运输线路培训。
三,建立铁路学校,根据不同的“技术专业”,培养不同的学生,毕业后就进入铁路运输行业,从事相关的技术、管理岗位。
前两点是应急办法,第三点,才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