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吕布再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之吕布再世- 第4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纪灵挥了挥手,让士卒退下。

    随后,纪灵独坐帐内,深皱起眉头。

    看来,得另做打算了。

    

第九三六章 汝南() 
豫州以南,与荆、扬两州交界之地,是为汝南。

    当年蛾贼暴乱之后,汝南地区声势浩大,尽管后来被朝廷强行镇压,但小规模的流寇仍旧数不胜数,时常滋扰汝南各地,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直至近几年新的郡守上任,多用贤吏,汝南一带才渐渐安稳下来。

    新任的汝南郡守姓钟,单名一个‘繇’字,颍川长社人,今年四十有九。

    相传年少之时,钟繇与叔父钟瑜去往洛阳,途中对面走来一个道袍破旧的游方术士,看到钟繇后就对钟瑜说:“此子面相富贵,将来必有大成就,不过他此生会有两次水淹之祸,请远离水祸而行。”

    道士走后不久,钟繇与叔父从一座桥上经过,本来温驯的坐骑忽地发起狂来,将他掀落入河,差一点就被河水淹死,幸好被人救了回来。

    念及方才道士之言,果然应验,叔父钟瑜这才明白遇见了世外高人,赶紧回头去寻,结果却如何也寻不着那道士。

    自此之后,钟瑜对他的这个侄儿格外器重,也时常叮嘱钟繇绕水而行。

    汝南郡很大,在豫州六郡之中,几乎占据了总面积的一半。

    钟繇能够坐稳郡守之位,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站在他背后支持的庞大钟家。

    钟繇的祖父钟皓,与颍川地区的陈、荀淑、韩韶三人并称为“颍川四长”。其学识渊博,门下学生千人,朝廷曾多次邀请其出山为官,都遭他拒绝。因其高尚的品格,加上渊博学识,所有在整个豫州都具有很高的威望。

    汝南这个地方,本是袁家的地盘。

    提起汝南袁氏,当今天下谁人不知,那可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庞大氏族。

    然则,十几年前,蛾贼爆发之初,汝南当地的官府士族遭到大肆屠杀。袁氏族人在关键时刻,弃了汝南当地的官吏、百姓,悄然南迁至淮南,躲过了这一劫难。

    可也因此,致使许多人都对袁家怀有怨言。

    相比之下,豫州其他的陈、荀、钟、郭几家大族,尽管遭到了蛾贼的猛烈冲击,却仍旧组织兵力顽强抵抗,最终与朝廷联合,强行镇压下了这场暴动。

    所以即便后来袁术派孙坚打下过豫州,统治也没能长久。孙坚死后,豫州重新沦为颍川世家的盘中之物,直至后来,兖州牧曹操大力提拔荀、陈等世家子弟为官,才勉强将豫州收入囊中。

    可惜好景不长,曹操在兖州的大败,导致后来豫州分裂为众多派系。其中小部分支持归顺吕布,毕竟吕布对豫州世家也是颇有重用,不少有才干的世家族人接连被调往长安,在天子殿前任职。

    当然,大多数世家还是选择了作壁上观,两不相帮。

    唯一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一向处于中立阵营的钟家,这一次却罕见的站在了曹操这边。

    就在前不久,汝南郡守钟繇拒绝了高顺驻军汝南的提议,并且在此之后不久,将北上讨吕的荆州军引入汝南,与高顺在里丘展开对峙。

    这一举动无疑是昭告天下,他钟家要与吕布为敌。

    刘琦带着十万荆州军入驻汝南,声势浩大。加上钟繇之前罗集的汝南兵马、以及一些反对吕布的地方势力,双方兵马合在一起约莫近二十万人。

    汝南郡府。

    取下兜盔的刘琦露出一张略显英气的脸庞,在他左右站着蔡瑁、张允两员大将,一众荆州将领依次跟在二人身后。

    望着堂中身穿郡守官服的儒气男人,刘琦拱手抱拳:“侄儿见过叔父。”

    见到刘琦,钟繇显然颇为高兴,当即站起身来,绕过身前矩形的长方案桌,快步走了过来,笑着说道:“许久未见,你竟也这般大了,记得我上次来荆州小住,你可还是个小不点。对了,这些年,景升兄可还好?”

    “承蒙叔父挂念,家父一切皆好。”刘琦如实回答。

    钟繇点了点头,招呼起刘琦等人各自落座。

    前些时日,朝廷将刘表从宗室谱上除名,冠以‘叛贼’之名,钟繇起初还担心爱惜名声的刘表会因此而一蹶不振。如今听刘琦说起没事,他也就放心了许多。

    一番闲絮之后,话题自然聊到了军事方面。

    先是袁绍军先锋大将颜良被杀,后是袁术军在山桑遭马超杀得大败,这对被世人看重的袁家兄弟,竟先后吃了败仗。

    而抵在汝南前方的吕布军大将,同样也是名声很响的人物,据说他统兵至今,从未有过败绩,乃是吕布的绝对心腹高顺!

    “叔父不必长他人志气,侄儿此番领兵前来,就是要拔了吕布的这颗虎牙!”对于钟繇的担忧,刘琦丝毫没有放在心上,他的声音铿锵,带着莫大的自信。

    作为刘表的长子,刘琦今年已经不再年轻。

    时光荏苒,父亲刘表对他的关心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娶了蔡氏之后。蔡氏表面上对刘琦关爱有加,暗地里却屡屡刁难,至于其中缘由,刘琦心里清楚。

    蔡氏生有一子,名为刘琮。

    自古以来,长幼有序。刘琮想要继承父业,兄长刘琦无疑是这条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刘琮如今还小,很多事情还不明白,可作为母亲的蔡氏,自然会为他铺好前面的路。

    即便刘琦不与弟弟刘琮相争,蔡氏也绝对会想尽办法的除去这个隐患。

    就在刘琦日日忧愁之际,刘辨登门找到了他。在刘辨的巧言令色下,刘琦也为了证明自己,向父亲提出了领兵讨贼的请求。

    刘表年事渐高,早已没了建功立业的豪迈雄心,只想守稳荆州之地,可他见儿子如此意气蓬勃,颇有几分自己年轻时的风采,心中很是高兴。

    另一方面,刘辨又献计蔡氏,言吕布如何如何凶悍,刘琦此番领兵,只会是凶多吉少,万一死在了外面,岂不省去了一番功夫。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侥幸得胜,也可以在归来的途中,安排杀手伺机铲除刘琦。

    蔡氏听刘辨这么一说,心情大为高兴,当晚就向刘表吹起了枕边风,说刘琦年岁不小,也该出去历练历练。否则没有功勋业绩,将来很难服众。

    内外使劲儿,起初如何也不肯出兵的刘表,竟也答应了下来。

    

第九三七章 战败() 
在汝南郡城歇整些许时日,刘琦率军向北推进。

    双方在赭丘城以东三十里的原野,展开对峙。

    高顺军八万,刘琦、钟繇军十七万,建寨驻营,暗地里互相试探。

    大战一触即发。

    高顺军的驻营。

    来往巡逻的哨卒持握长兵,神情严肃,一双双眼睛警惕的左右巡视,整个军营内外,部署之森严,别说敌军细作,就是一只苍蝇都别想钻进。

    双方交战,最忌军情泄露。

    熟悉高顺的人都知道,高顺行事沉稳持重,从来不会犯轻敌、大意的失误,对事物的审视度量,几乎一丝不苟,说是心细如尘也不为过。

    高顺为人刚直威严,不喜饮酒谈笑,而每每当他看起地图时,则如同入神进画一般,整个人可以长时间的一动不动。

    因此,吕布麾下不少熟识的将领都喜欢玩笑称呼他为‘高木头’。但即便如此,高顺在军中亦是深得将士们的爱戴。

    高顺大权在握,自然免不了一些小人的妒忌眼红,甚至有人私下向吕布进谗,言高顺兵权过重,若生异心,必为大祸,请谨慎防之。

    吕布对此一笑置之。

    主帅大帐里,身穿将军甲的高顺正襟端坐,目光炯炯有神,眼睛上方的两条卧峰眉稍向外张,国字脸上神情专注。透过帐顶的光线落在他的脸上,将他刚毅的轮廓勾勒得棱角分明,散发出一股阳刚而稳重的大将气势。

    前几日,捷报接连传来,先是麴义在东郡大破袁军大将颜良,接着又是他的女婿马超在山桑斩杀袁术军先锋梁纲,将袁术大军威迫得倒退数里……

    而原本据守陵的张辽也将兵马分出了大半,向豫州西南方向推进,一路上以无敌之势横扫各地县乡,直至昆阳,准备配合从关中出兵的张鲁,将从南阳方向进军的张绣,一举歼灭在他的老窝边境。

    其他几路大军都在努力的斩将杀敌、捞取功勋,唯有高顺按兵不动。

    他与荆州军已经对峙有大半月了,这些时日,双方试探性的交锋过几次,每次都是点到即止,谁也没有亮出底牌,可越是如此,南边的局势就越是紧张,连带空气里都弥漫着浓烈的火药气味,一触即炸。

    将目光从地图上收回,高顺眼神深邃,荆州军打得什么主意,他心里清楚,无非就是想把他牢牢耗死在这里,阻止他向兖州进行回援。

    袁绍和袁术两兄弟的先锋军虽然战败,但这仅仅只是开头,等到他们的主力大军压进时,那才是真正的战争开始。

    所以,高顺必须得尽快解决掉南部的荆州军和汝南军,然后向其他路进行增援,以缓解他们线上的压力,从而为主公的正面战场,赢得更多的时间。

    然则令人愁闷的是,荆州军挂帅的刘琦虽然主战,但他的随行参军蒯越却是坚持走消耗的路线。此人不仅出身望族,更是刘表手下极具智谋的贤能,刘琦对他也是多有倚重,遂听取了蒯越之策。

    得想个法子,诱荆州军主动出击才行。

    高顺揉了揉额头,再度思索起来。

    “将军,大事不好了!”

    此时,外面风风火火闯进一员将领,体大腰粗,乃是骁骑校尉潘凤。

    高顺略带责备的看了潘凤一眼,后者立马就意识到了行为太过鲁莽,于是退出帐外,在外边大声禀道:“将军,末将潘凤,有事求见!”

    高顺道了声‘进来’,潘凤这才正规正矩的走进。

    “将军,方才接到战报,张辽将军在昆阳以南遭到张绣伏击,伤亡巨大。昆阳告破之后,他率着残余部众,正向陵方向退走。”潘凤神情尤为凝重的禀报起来。

    什么!

    听得这个消息,高顺眼眸压敛,心中为之一沉。

    张辽的统兵能力毋庸置疑,他出身将门,从小就熟读兵书韬略,不仅弓马娴熟,排兵布阵也同样不在话下,是下一辈中被主公吕布寄予厚望之将才。

    然则,张辽居然败了,而且败得如此之快,令人来不及反应。

    这个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高顺在内。

    在众多讨伐吕布的诸侯中,就属张绣兵马最少,仅仅三万人,和袁绍、刘表这些动辄十万二十万兵马的大佬,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然则就是这样一个藏在南阳、名声不显的家伙,居然击败了张辽!

    高顺皱眉,根据校事署暗谍的情报,昔年董卓死后,张济引兵入荆州,与刘表交战,中流矢而亡。张济膝下无子,侄儿张绣便继承了张济的兵马,成了新的掌权人。后来刘表派人召诱,谈判成功之后,遂将南阳借于张绣栖身,同时也利用张绣抵御荆州北方的外敌。

    但关于张绣的情报,除了勇猛之外,校事署并未给出过其他的有效信息。

    若是光凭勇猛冲阵,绝对不至于将张辽打成这个落魄模样。

    “来传消息的人呢?”

    高顺从思绪中回过神来,问向潘凤。

    “就在帐外。”

    “叫他进来,我有话问他。”

    潘凤点了点头,提高声量喊了声‘进来吧’,帐外便有一名神态憔悴的士卒走进,浑身染了许多尘泥,风尘仆仆,显然是经过了多日的奔波劳累。

    “小人拜见高将军。”尽管身心疲惫,士卒仍不忘抱拳见礼。

    高顺让他坐下说话,然后询问起来:“把你知晓的遇伏经过,全部说一遍与我听听。”

    士卒说了声‘是’,回忆起数天前的那场伏击战。

    当时,张辽是先接到了汉中郡守张鲁的书信,称已经袭取了张绣后方的大本营宛城,要张辽在前方拖延张绣几日,等他捣毁了老窝,再来个前后夹击,一举灭了张绣这股势力。

    后来,张绣似是得知了这个消息,连忙率军回撤。张辽思虑之后,分了一部分兵马驻守昆阳,以防万一,结果却中了张绣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丢了昆阳不说,还被张绣引进一处死谷。

    激斗之中,张辽被流失射中胸口,然后又遭张绣手里的长枪给挑伤了右肩,若非手下将士死战,可能他们全都已经葬身在了谷内。

    …………

    (朋友们,情人节快乐啊!作者君在此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愿看本书的单身汪们,早日找到另一半……)

    

第九三八章 高顺的思虑() 
听完士卒心有余悸的回忆,高顺低沉起眼眸,脸上充满凝重。

    他心中细细忖量起来,此番张辽中计,关键在于张鲁的书信,若是没有十足的信心,张辽肯定不会率军冒进,那么由此推测,张鲁的书信必定为真。

    可结果却是遭到了张绣早已设好的伏击,如果不出所料,可能张鲁也已经败了。

    而且,很有可能成了张绣的俘虏!

    若真是如此,那么张绣的视野和目光也实在太过长远,能料敌于先。

    要么他是一直在扮猪吃虎,隐忍不发;要么就是他手下有智谋卓绝之辈,在给他出谋划策,而且躲过了校事署的刺探,一直处于暗中。

    没想到昔日最不看好的小势力,如今反倒成了最棘手的存在。

    高顺倒是想去会一会张绣,只是这会儿他正与荆州军对峙,暂时脱不开身。他摆了摆手,让前来报信的士卒先下去休息,然后与亲兵吩咐,叫来方悦。

    不一会儿,身穿银甲的方悦大步走入帐内,面向高顺尤为恭敬的拱手抱拳:“末将方悦,拜见将军。”

    不觉间,这位曾自负天下无敌的河内骁将,如今也已经三十好几,下颌蓄起了短须,举手投足间皆透着股成熟男人的气息。

    高顺用很平常的语气告诉方悦,张辽败了。

    “什么!”

    听得这话,方悦吃惊万分。在他看来,无论是在武艺还是军事战略上,张辽都可以称得上是主公麾下的佼佼者,即便是方悦,也时常自愧不如。

    如今这才开战多久,张辽居然败了。

    他到底是遇上了什么样的怪物?

    一时间,方悦脑子里有些发懵。

    “昆阳丢了,文远大败。张绣肯定会一路率军急行北上,进攻陵,倘若一旦让张绣攻破陵,那么,兖州就等于向他敞开了衣裳。”

    高顺自顾说着,目光在地图上挪动起来,进行战略推演:“主公虽还未与刘辩交锋,但正面战场据点要塞众多,需要大量兵力驻守部署,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估计短时间内也很难向文远增以援兵。”

    毕竟谁也没有想到,张辽会成为第一个败退的突破口。

    “将军打算如何?”

    方悦询问起来,高顺既然单独唤来自己,又与自己说起军事,肯定是有任务吩咐。

    “本将欲予你两万兵马,去攻占陵东南的新汲,并且加固防御。唯一要求,必须赶在张绣抵达之前拿下新汲,你……完成得了吗?”

    高顺顿了口气,目光凝重的看向方悦。

    新汲本是中立势力,两不相帮,可如今张辽战败,保不准他会偏向敌人。

    而张绣要打陵,只要他不蠢,肯定也会先夺取新汲。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虎视陵,而且还可以抄袭高顺后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