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吕布再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之吕布再世- 第1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解城没呆两天,吕布便率着数百骑离开,出来这么多天,也该回去了。

    沿途往南,经过十余天的跋涉,终于回到了久违的长安。

    近些时日,车骑将军张温的头发都快愁白。

    三路大军,两路俱已退回关中,仅剩董卓的右路军还在陇县强撑。

    得知吕布率残余部众回来,张温脸上愁容总算消去不少,吕布可是个极为强猛的悍将,他能安然无恙的回来,张温心里自是高兴无比。

    在吕布入城之后,盖勋第一个找上门来。对于当日之事,他心中怀有愧疚,毕竟才给吕布那么点人马,后面也没派人前去接应。

    如今见到吕布完完整整的回来,盖勋心里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然则吕布望向盖勋的眼神里,充满诧然之色:“盖将军,你这是怎么了?”

    吕布清楚的记得,驻守汉阳的时候,盖勋还很精神,哪怕粮草被劫,也没有太多的惊慌,仿佛世间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将他击倒。

    而如今短短两月时间,这位凉州名将的头发尽已霜白,苍老得像个迟暮的老人,

    要知道,盖勋今年才四十五岁,离半百之龄也还差了不少。

    关于此事,盖勋什么也没说,只是摇头叹息,说自己看走了眼。

    当天夜间,张温在府中摆起宴席。一是庆贺吕布归来,二是借机询问手下将军,接下来该如何以对。

    朝廷隔三岔五的施加压力,他实在有些扛不住了。

    打仗之类的事情,他本就不是行家,起初想借着平叛的机会,像皇甫嵩、朱儁那般大涨名声,结果却是烫手山芋,令他苦不堪言。

    搞不好,还会弄得丢官罢职。

    在座的将军们听得主帅发问,脾气燥一点的,直接嚷着明天就要带兵去夷平叛军;脾气稍好的,则力求一个稳字,建议据守关中。

    张温对此很是头疼,进攻要是管用的话,左、中两路大军就不会被打得这么惨了。

    至于求稳,他倒是愿意,可朝廷不答应呐。

    天子已经放下话来,要在年底看到奏报,赢不了,就让张温收拾东西滚蛋。他这司空和车骑将军的位置,有的是人想干。

    张温对此只能将目光投向吕布,想听听这位飞将军的意见。

    早在前年,他就耳闻过吕布大破鲜卑的事迹,所以在对付异族人这件事上,应该会有独特见解。

    然则,吕布的回答注定会让张温感到失望。

    “末将以为,此时再行进军,胜算渺茫,坚守关中方为上策。”吕布在众人投来的目光中,淡定回答起来。

    此话一出,立马有人出声讥讽:“素闻吕将军骁勇,今日一见,也不过如此。”

    吕布顺着声音看去,说话那人大概四十多岁,相貌不俗,一袭甲胄披身,看样子也应该是个将军。

    “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怕就怕死在自家人的手里。”吕布呡了口酒,看似随意的说着。

    “你莫非怀疑我们之中,藏有敌人的细作?”那人语气明显不悦,质问起吕布。

    “不是怀疑,是肯定有。”

    吕布笃定,如果没有内应,叛军怎么可能成功同时断掉三路大军的粮草,还屡次打得他们出其不意,损兵折将。

    众将听吕布这么一分析,心中顿时信了八分,脸上表情愤恨咬牙,怪不得他们连战不利,原来是军中藏有内鬼,将他们的行动计划,透露给了叛军。

    “那你且说说,内间是何人?”那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看向吕布的眼神犀利,似乎想看穿这个年轻人的所有想法。

    “我要是知道,还会费这么多的唇舌口水吗?”吕布反问一声,这个问题问得也太没水平了。

    后来吕布才得知,这名与他争辩的男人,姓陶名谦,字恭祖,也就是将来的徐州刺史,如今尚在张温手下担任参军一职。

    陶谦生于顺帝永建七年,今年五十有三,看起来居然不过四十来岁,不得不说,这老小子保养得可以。

    无意中挖出军中渗有内间的情报,张温心中大惊之余,自然不会再提进军的事情。如果不把这个内间揪出来,今后的日子都别想安生。

    酒宴散去,张温单独留下吕布。

    用意不言而喻,既然内间这事是吕布提出来的,那就由他负责好了。

    本来张温最信任的人是孙坚,然则在前不久,孙坚被朝廷征为议郎,直接传唤到洛阳去了。

    随后的日子里,吕布在长安城内排查起来,看似认真,实际上也不过是走走形式罢了。

    十月初,京兆尹司马防被朝廷征召,拜为光禄大夫。空缺出来的京兆尹一职,张温举荐盖勋,至于汉阳郡守,则由傅燮担任。

    而此时陇县的汉军驻地,跪在帐内的将领们连大气都不敢喘上一声。

    董卓坐在榻上,黑着脸近乎咆哮的吼道:“说,昨日是谁袭了本将军的粮草!”

    “是羌人。”押运粮草的将官跪在地上,根本不敢抬头对视董卓,双腿打颤,唯唯诺诺的回答起来。

    在得知左、中两路汉军退去之后,董卓大喜过望,这意味着他再无顾虑忌惮,也就放松了警惕。哪想就在昨日,运粮队伍却突然遭到羌人的猛烈袭击,夺取了他这两月供食的粮草。

    董卓粗眉挑起,盯着那名答话的将领,言语间满是躁戾杀意:“你看清了?”

    “真的是羌人,卑职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绝不敢欺瞒主公啊!”运粮官大声说着,脑袋在地面磕得砰砰直响,额头渗出血迹,也不敢伸手去擦。

第三零一章 回退关中() 
“李儒,怎么说?”

    目光移到中年文士身上,董卓素来是极为听信这位上门女婿的意见。

    “主公,陇县周围的豪帅俱是与您相熟,肯定不敢作此恶事。但运粮的将军又确定是羌人所为,那可能就是居住在北地和安定两郡的东羌人,也跟着掺和了进来。”

    李儒不愧为董卓帐下的首席谋士,仅仅透过只言片语,便一针见血的得出了答案。

    “东羌人?”董卓面色不善。

    “这倒是我的疏忽,漏算了他们。”

    李儒躬身致歉,其实在叛乱之前他就会晤过东羌的大长老,只是任他磨破嘴皮,那老头子也依旧不肯点头。

    在别人的地界,李儒懂得分寸,没有挑起事端。既然大长老没那心思,他也就放任没管。

    没想到千算万算,如今就是这群东羌人,坏了他的大局。

    “李傕,去把营中斥候全撒出去,找到东羌人的营地,我要将他们踏为平地!”

    董卓怒气冲冲,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真是找死。

    “主公,请三思。”

    眼下可不是该动武解决的时候,李儒赶忙出来安抚,“粮草被劫,军中食用无多,此时寻衅东羌人绝非上策。”

    “哼,如果不灭了这帮贼鼠,难消我心头之恨不说,今后这些羌人谁还会惧我服我!”

    董卓此时根本听不进去,将手一摆:“粮草的事情,叫滇吾和弥定柯给我运两百车过来,再让他们每人出一万兵马,随我合剿了这群东羌人。”

    有个暴脾气的主公,有时候也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

    至少李儒是这么认为。

    董卓什么都好,就唯独这脾气,随着这些年造下的杀戮,愈发的暴躁嗜杀,极易动怒。

    即便如此,李儒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劝说:“主公,这个时候不宜与叛军交往过密,恐引人耳目。稍有不慎,走漏了风声,捅到朝廷那里,对我们极为不利。”

    如此大的动作,想不为人知是不可能的事情。万一哪天手下士卒胡侃瞎咧的抖了出去,这可是杀头的通敌罪名。

    董卓心中火气很大,不过倒也分得清轻重。他这辈子都不想再去洛阳那阴暗的牢狱之中,哪怕只是小住半日。

    “那依你之见,应该如何?”董卓重新坐回榻边,双手抄在胸前。

    李儒略微思索之后,给出了自己的猜想:“东羌人突然发难,绝对是有人在背后唆使。是不是冲着我们来的,暂时还未可知,不过此人肯定是想挑起羌人之间的战争,让凉州局势变得更为混乱。”

    “他们不是想打吗,索性我们也退出凉州,腾开地方让他们打。反正主公志向不在凉州,随它自生自灭吧。”李儒躬身回答,凉州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征收吸纳兵力,但绝不可能用之以成霸业。

    董卓想了想,有些犹豫:“就这样回去,别人会不会也笑我无能。”

    “主公多虑了,请您试想一下,其余两路皆是损兵折将。唯有我们,安然无恙的退回关中,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主公的实力吗?”李儒低声说着。

    “那好,这回就先听你的。”

    董卓虽然拿定了主意,但憋在心里的这口恶气,仍旧让他极为不爽。待到帐内将军退下之后,他面露狞态:“你去替我告诉北宫伯玉,我不管什么东羌人西羌人,他要不给我个交代,我能扶他当这个叛军首领,也同样可以让别人上位。”

    李儒躬身说了声‘是’,退出帐外。

    说服了董卓,李儒心里也舒了口气。

    最初的计划本是利用羌人叛乱,来抬高董卓身份,如今两路大军已退,董卓只需在陇县坚守,假以时日,朝廷必将重用。

    然而半路杀出的东羌人,却坏了他的大事。

    现在退回关中,虽然也能得到朝廷青睐,但比起计划中的结果,却是大打折扣。

    会是谁呢?

    脑海里逐个排查起与董卓敌对的人物,仍旧没能推出,李儒破天荒的有些愠恼,眼中的怨毒之色极重。

    如果让我揪出来,定教汝死无葬身之地!

    未隔多久,董卓的三万大军成功退回长安。

    张温为此唏嘘不已,心中难受,没想到最后的希望也就此破灭。他主动给朝廷写了奏折,汇报战果,愿意承担指挥不当之过。

    “吕将军,一别多日,可曾安好?”

    董卓脸上笑意十足,浑然不知他的好女婿,当日在奚河谷差一点就害了吕布性命。

    “托董将军的福,大难不死。”

    吕布微笑说着,现在他有八分的把握可以肯定,董卓就是伙同叛军的内间,同时也是这次叛乱的最大受益者。

    苦无证据,也不好直接撕破脸皮。

    董卓挨个同将军们寒暄起来,当看到面色不善的严义时,董卓神情有过明显的愣神,显然是没想到严义居然还能活着。

    在董卓看来,当日之事,只有他两自个儿知晓,就算严义点破,他肯定也是死不承认。

    想到这里,董卓愈发的毫无忌惮,甚至故意刺激严义:“听说严将军的凉州甲骑,悉数阵亡。那为何在叛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偏偏就严将军一个人跑了出来,真是耐人寻味。”

    董卓说这话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想把勾结叛军的罪名强扣到严义头上。

    “董卓,我那五千甲骑怎么没的,你心中没点数吗!”

    正所谓仇人见面,分为眼红。

    严义咬碎钢牙,直接喊了董卓名字。如果当初不是董卓勾结羌人,他麾下的五千甲骑,怎么可能全军覆没。

    听得这话,众人疑惑的看向董卓。

    董卓像是完全听不懂一般,哈哈笑着:“严将军真爱说笑,本将军要是知道你中了羌人诡计,哪怕出动所有兵马,也肯定会来救援于你,实是不知,不知啊!”

    看着董卓在那装腔作势的摇头摆脑,严义当场就想上前动手打人,却被身旁的青年拉住了手腕。

    “凉州甲骑没了,不是还有董将军麾下的飞熊军么?到时候可得多加小心,不要重蹈覆辙才好。”

    董卓神情微楞,他倒是忘了,按照辈分关系,吕布还得叫严义一声‘二舅哥’。

第三零二章 待君归() 
十一月,凉州叛军卷土重来,集结五万大军,入寇陈仓。

    陈仓守将赶忙求救于长安,张温得知叛军来袭,星夜点齐兵马,奔赴陈仓增援。

    汉家大军的到来,使得叛军一时间也不敢轻举妄动,在陈仓十里外扎营,以观动静。

    此时的气候,渐变严寒,早晚说话都能看见口中呼出的白气。

    对峙十来天后,一个宁静的夜晚,有流星划过天空,光芒照进叛军营寨,驴马都嘶鸣起来。

    叛军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准备退兵。

    在征得张温同意之后,董卓和吕布各率三千骑,从左右两翼杀出,击溃叛军,斩首千余。

    负责此行统兵的边章、韩遂两人,遭此大败,不得不向西退入金城郡的榆中。

    陈仓之围,仅有半月,便得以解除。

    而此时的洛阳朝堂,正爆发着一场激烈的论辩。

    司徒崔烈谏言放弃凉州,只需守好关中之地即可,遭到大量朝臣的反对。此事传出朝野,再加上崔烈之前花五百万钱买来三公之位,导致天下士人指责诟病。

    自此之后,崔烈名望渐退。

    既然不愿放弃凉州,就得重新进行战略部署。

    朝廷召回了作战无功的张温,派来了新的凉州刺史,耿鄙。

    而此时并州朔方一带的南匈奴局势动荡,急需吕布回去坐镇。除了度辽将军,吕布还是使匈奴中郎将,维护南匈奴的稳定,也是他的职责所在。

    张温和吕布前后一走,镇守关中的重任,自然落到了董卓头上。

    这也为以后的一场大祸,酿下了根苗。

    并州,五原郡。

    严信在收到吕布信简的当天,就开始着手办理忙碌起来。可以看得出这位年轻的郡守尤为高兴,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儿。

    数万羌民不是个小数目,安顿不好,极有可能会与当地汉民发生冲突矛盾。

    这很考验一方郡守的行政规划能力,为此严信还将郡内的各县县令,全部召来郡城,商讨了数天,才决策出较为稳妥的方案。

    另一方面,由于吕布在信简中的点名道姓,负责沿途护卫的高顺带上陷阵营,还有两千训练完善的黄巾士卒,踏上了去往北地的征程。

    经过两个多月的迁徙,总算不负所托的是将这一大股子羌民,安全护送至五原境内。

    严信将羌民安排在西安阳、成宜两县,以及河套以北的小部分地区,东羌人与汉人杂居多年,基本上人人都会讲汉语,不用担心语言沟通存在障碍。

    除此之外,严信还给羌人拨了上万石粮食。眼下这个年代,顿顿吃饱不太可能,有了这些粮食,起码不会饿得发昏。

    在地方管理方面,严信撤去了西安阳和成宜两县的县令,换由羌人举荐任职,由他们内部选出来的人,治理当地。

    这使得羌人们对这位年轻郡守的好感,噌噌噌一个劲儿的往上涨。

    大长老作为此行的领袖人物,在来的途中,想了许多为羌民争取权益的方案说辞。然则如今看来,仅严信袒露的这份胸怀气魄,就让老人心生惭愧。

    即便被族内后辈架空了权力,大长老在羌民之中,依旧存有极高的威望。

    他点了两个羌人的名字,报与严信。

    在数万期冀的目光之中,严信当场任命这二人分别担任西安阳与成宜县令,赢得了羌民们一阵又一阵的呐喊欢呼。

    此情此景,大长老也不禁抹了把眼角的浊泪,感叹万千:“如今的汉人小子些,个个都不得了啊。”

    羌人自治,这个方案在别人看来,极为冒险。

    严信则以为不然,正如戏策所说,只要把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