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张彩照回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张彩照回明末-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错,这个法子不错。”宋知县听了也是连连赞叹不已。

    心中的难事有了办法解决,宋知县的脸色变得明朗了起来,保安队有了名正言顺的扩编名义,赵国华也是很高兴。

    看着满脸喜色的宋知县,牛师爷提醒的说道:“大人,这联防队的事还是要报一下知府孟大人和兵备道衙门,这样才能避免有人说三道四。”

    “师爷提醒的对,王捕头,你带几个人跟我去一趟吉安府。马上出发。”宋知县吩咐道。

    几个人到了吉安府,宋知县报名进入了府衙,在见到知府孟良臣后,把永新县助兵不助银的事告知了他,

    “宋知县,你确定你说的不是笑话……”孟良臣眼睛大睁的看着宋忠说道。

    在孟良臣想来:一个人口十来万的县,助银还可以勉强相信,助兵则是笑话了,一个县怎么凑的出三千人的队伍。”

    “禀孟大人,下官绝不是戏言,说的是真的。”宋知县郑重的说道。

    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孟良臣不由得重视起来,他好奇的问道:“宋大人,你能不能对本官说一下,你这三千人的队伍从何而来,靠什么养活?”

    宋知县喝了口茶,镇定了一下,这才说道:“事情是这样的………”他就把接到知府大人的命令回去找人商量时,因筹款无路,找赵国华来商量,赵国华说的话全部源源本本的说了出来,说完后,他就看着知府孟良臣,听他怎样说。

    知府孟良臣听完知县宋忠的话后,一时没说话,他在考虑这事的利弊。

    考虑了好一会,他也不得不承认:站在宋忠的角度来看,助兵确实比助银好,兵不要县里养,饷也不要县里出,还白得了一支听命于县里的所谓联防队,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只不过得亲自见一见这个宋忠口中的海外回来的奇人赵国华,到底是不是一个忠义之人。

    那么多人的一支队伍,如果放在一个对心怀不轨的人手里,就是一件危险至极的事。而且此事还要和兵备道陈晟说一说,让他也见一见那个赵国华,看陈大人怎么说。”

    想到这,孟良臣说道:“宋知县,你说的事我已知道了,只是此事实在重大,我也无法做出决定,须得征求一下兵备道陈晟大人的意见,这样吧,你回去准备一下,明天带着那个赵国华来吉安府,等我和陈大人见见他再说,你看如何?”

    “下官遵命!这就回去准备!”说完,宋忠对着知府孟良臣施了一个礼,出了知府衙门,骑上马,带着王捕头和几个差役回永新县去了。

    回到永新,宋忠派王捕头去鸣凤村通知赵国华,告知知府孟良臣和兵备道陈晟要见他的事。听说这两人要见自己,赵国华心里有些紧张加兴奋,知府在后世可是相当于地区级的市长加********,兵备道则相当于军分区的后勤部长加上作战部的部长,这样的两个人,在后世,也不是一般人想见就见的。

    一夜无眠,天一亮,赵国华起了床,洗漱好,吃了个包子,喝了碗稀饭,想了想,又把那些照片和手枪也带上,就和孙富骑上马去了永新县衙,到了县衙,宋知县和牛师爷王捕头已等在县衙里面,见了面,说笑了几句后,宋知县带着赵国华当先而出,王捕头和孙富及几个差役跟在后面一起策马向吉安府城而去。

    一个时辰后,几个人进了吉安府城,来到府衙时,一个膀大腰圆虎捕头服色的黑脸壮汉“嗵嗵嗵”大步迎过来,鹰隼般的目光打量了他们一眼,客气的道:“几位可是永新县来的?在下在此迎候。”

    看了他一眼,王捕头说道:“原来是李捕头,卑职王铁汉有礼了。”

    “这位是?”赵国华问道

    “他是吉安府捕头李大彪……”王捕头急忙介绍道。

    看了他一眼,赵国华笑着道:“李捕头虎背熊腰,一看就是条好汉,吉安府城有李兄这样的人,真是幸事。”

    “哈哈哈哈……这位先生过奖了。”李大彪大笑了起来,声音洪亮如钟,引得许多人频频回头。

    笑过后,他说道:“知府大人特意派在下在这里等待,等诸位一到,就带到兵备道衙门请大家走吧……”说着,就飞身上马,领着大家向另一个方向而去。

    走过了四条街,又转过了五个拐,就到了兵备道衙门。

    “这位兄弟,请进去通禀一下,就说知府大人和兵备道大人等的人到了”。李大彪客气的躬着身对一个中军说道,同时顺手递给了那中军官一锭五左右的银子。

    “好说!好说!”中军官说着,掂了掂手里的银子,满意的进去通禀了。

    兵备道衙门里,知府孟良臣和兵备道陈晟正在谈论著永新县助兵不助银的事,陈晟说道:“孟年兄,你说永新县助兵三千的事,会不会是那宋忠糊弄你的?他一个小县,凑得出三千人马?”

第四十三章 天书一样的故事() 
自从上次陈晟毫无条件的出兵帮助孟良臣救女之后,虽然事还没办成,?13??是两人的关系已是日益亲密,已互称年兄了。

    “陈年兄,你说的事如果事别人还可以说有可能,可是那宋忠嘛,确实不会的,此人做事踏实,不会投机取巧,因此多少年了还是一个知县。”孟良臣笑着道。

    端起桌子上的香茗“滋”的抿了一口,陈晟闭着嘴回味了一下滋味,这才笑着说道:“这宋忠的爹娘真是没文化的很,既然姓宋,就该为他取个好点的名字,比如宋禄、宋财、宋贵、宋喜等等,你是他的上官,你做寿时,听到司仪报说宋忠到,你是个什么心情,所以我估计呀,他的官升不了,跟这个名字也有一定的关系……”

    “哈哈哈哈……”知府孟良臣听的大笑不止,几乎笑出了眼泪。

    “嘿嘿嘿嘿……”陈晟也笑了起来。

    两人笑了一会,这才停下来喝茶,这时,中军进来单腿跪地的对陈晟说道:“启禀两位大人,你们等的人来了。”

    “传他们进来!”陈晟坐着说道。

    “是!遵令……”中军答应着出去了。不一会,知县宋忠领着赵国华进来了。看了端坐在椅子上的孟陈两人一眼,宋忠对着两人躬身团团施了个礼,说道:“下官,宋忠,见过两位大人。”

    赵国华见状,也跟着宋忠的样子,对着孟陈两人施了个礼,朗声道:“海外归来的大明游人赵国华见过两位大人。”

    听了他的话,孟良臣没说话,可是那陈晟却说话了,他问道:“刚才你说你是从海外回来的,你是从海外那里回来的?是西洋还是南洋”陈晟博览群书,西洋南洋还是知道一些的,西洋在明朝时指得是印度洋以西的地方,郑和七下西洋时曾经去过,南洋指的是东南亚的全部,沿海的海商做生意就去的是南洋。

    “既不是西洋,也不是南洋,是东洋。”赵国华说道。

    “东洋?东洋在哪个方向?怎么没听说过。”陈晟怀疑的问道。

    赵国华说道:“东洋就在大海的东边,与大明隔着一片五万里宽的大海,此海名叫太平洋,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直走,风平浪静时坐大船要航行三年才可能到达。”

    “啊?这么远,而且你说风平浪静时坐大船要航行三年才可能到达,这是什么意思?”陈晟又问道。

    看了众人一眼,见知府孟良臣也在凝神听自己说故事,赵国华淡淡一笑,说道:“这太平洋,水深万丈,无风时一平如镜,碧空如洗,可是一有风,就变的天昏地暗,浪高千尺,水面旋窝宽达数十里,因为这片大海经常有狂风巨浪,船只通过时很危险,大家祈盼平安,故而为这片海域取名太平洋。要过这样的海,比之我朝郑和下西洋的难度,说三倍之上,不为夸大。”

    “哎呀,那么高的巨浪,那么大的水面旋窝,想想就令人胆寒……”孟良臣咂舌道。

    听了他说的话,陈晟也是半信半疑的,就问道;“那么本官请问,你是从东洋哪个国家回来的?”

    “从华夏国回来的!”赵国华说道。

    “华夏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怎么听起来好像与我朝有点渊源。”陈晟琢磨着道。

    笑了笑,赵国华说道:“大人猜的不错,这华夏国是这样出现的……”他把以前对毕懋康说过的事又详细的说了一遍,听的大家目瞪口呆,像听天书一样。

    过了一阵,陈晟才回过神来,看了赵国华一眼,说道:“不知你有何凭证来证明你说的事是真实存在的。”在他心里,同样也把赵国华当成了一个江湖骗子

    “有我在华夏国生活时的照片和手铳为凭。”赵国华说道。

    “拿来我和孟大人看。”陈晟说道,然后看了一眼知府孟良臣。

    赵国华掏出了手枪和照片,陈晟首先接过了手枪,孟良臣则拿走了照片,然后两人各自拿着手里的物事,仔细的看了起来。

    陈晟长年和军队打交道,对手铳并不陌生,可是一看见了那精巧无比的泛着钢铁光泽冷冰冰的64式手枪,他就知道,赵国华说的事恐怕是真的了,因为大明朝根本做不出这种小巧精致的火器来。

    而孟知府是个文人,喜爱书画,看了照片上那漂亮的道路,高大的房子,路上走着的男女老少穿着奇特好看的五颜六色的衣服,脸上是满脸欢喜的笑容,他就知道这些不是画笔可以画出来的,那华夏国是真实存在的了。

    交换着看了一番,两人对赵国华说的话再无怀疑了,对他也客气了起来。

    “赵先生,这华夏国的手铳怎么用,你能否对本官说一说。”陈晟笑着道。

    赵国华说道:“请各位大人仔细看!”说着,他就在大家面前装弹退弹的演示起来,陈晟看的一阵眼热,好奇的拿起一颗子弹来说道:“赵先生,这是铳子吗,看起来好像是黄铜制做的。”

    “大人说的不错,这就是铳子。”赵国华笑着道。

    看着那64式手枪,陈晟又问道:“不知道这手铳如何点火?”

    赵国华笑着道:“陈大人,这铳子外面的是弹壳,里面锥形尖头的是弹头,火药在弹头后面的弹壳里,把子弹装入枪膛,扣动扳机,里面的撞针顶击弹壳后端,弹壳里的火药爆炸,然后子弹射出枪膛。”

    “我能试一枪吗?”听的兴趣大起,陈晟想试射一枪。

    考虑了一下,赵国华才说道。“我带回的子弹不多,只有不到三颗,虽然珍贵,可是看大人喜欢,我可以让大人试射一枪”为了不被陈晟浪费,他故意说少了

    “啊,怎么这么少?,为何不多带一点子弹回来”陈晟听了吃惊的道。

    “大人不知,那华夏国对火器管控极其严格,未经允许是不能拥有火器的,否则一旦被发现就有性命之忧。这手铳还是我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夹带回来的。”赵国华夸张的说道。

    “真是难为先生了。”陈晟感叹的说道。

    装好子弹,教会了陈晟怎样开枪,见陈晟就要扣动扳机,赵国华急忙说道:“大人难道不想看看它的威力吗?”

    “看它的威力?怎么看?”陈晟好奇的问道。

    “大人可以找点不用的损坏盔甲来射击一下,不就知道了它的威力了吗。”

    陈晟想了一想,突地一笑,说道:“妙极,先生说的是,中军官,速去库房里领一件战损的盔甲来,本官要试试这华夏国手铳的威力”

    一会儿,中军官拿来了一套盔甲,赵国华把头盔套在一个木桩上,让陈晟站在离木桩20步的距离上,屋里的人都在看陈晟试铳。

    教会陈晟三点一线的瞄准,然后赵国华指挥他开枪,“啪”的一声清脆的枪响,准头还不错,套在一个木桩上的头盔被射穿了一个洞。

    “不错!真是不错,这么小的手铳,在这个距离上居然能射穿头盔,真是威力不凡。”陈晟连连夸赞道。

    爱不释手的把玩了这精巧的手铳好一会,陈晟突地说道:“赵先生,这手铳又小巧又精致,也不知我大明的能工巧匠能否仿制出来。”

    “照大明目前的制造能力,做不出来”赵国华肯定的说道。

    陈晟听了这话,心里有些不舒服,他不太高兴的说道:“难道先生看不起我大明的火器制作水平,你要知道我大明能工巧匠数以万计,说不定有人能做出来也未可知。”

    确实,任何人,任何国家,被人小看了都不会心里舒服。

    看了看陈晟的脸色,知道他是心里不高兴了,为了不引起他的误会,于是笑着说道:“请问大人,大明火器制造的能力最强的地方是哪里?”

    “这个……”说到这,陈晟停顿了一下。

    看了赵国华一眼,想了一下,这才说道:“当然是南京军器局了……”

    “那么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大人,陈大人知道吗?”赵国华又问道。

    “毕懋康大人?你还知道他?”陈晟惊讶的问道。

    赵国华微笑着点了点头,也不说话。

    “你是怎么认识毕懋康大人的?”陈晟好奇的问道。

    于是赵国华便把怎样随张顺去南京拜见毕懋康,毕懋康怎样请人制作手枪无果的事一一详细述说了出来,这才说道:“刚才我那样说,也是因为有上述之事的缘故,所以还请大人原凉在下言语唐突之罪。”说完,对陈晟躬身一揖。

    “这不怪你,算了,既然连南京南京军器局和毕懋康大人都搞不出来的东西,我就不必再费这心思了……”陈晟这才和气的说道。

    屋里众人一时无语。

    过了一会,知府孟良臣问道:“赵先生,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既然在海外华夏国生活过那么多年,不知你对我大明国势如何看?”

第四十四章 对付鞑子的方法() 
听了这话,屋里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赵国华的身上,只因为这个?13??题也是大家关心的,大明现在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造反作乱,官兵征剿不力,连吃败仗,流寇已有坐大之势,外有满洲鞑子虎视眈眈,每次进犯都造成了大明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损失,北方已成了鞑子的后花园,大明已有了末世的许多表象。

    赵国华知道,现在是崇祯八年,按照原来的历史,再过八、九年,崇祯皇帝就要吊死在梅山上,随后清军入关,大批大明百姓因不愿做顺民被屠杀,华夏文明就此沉沦了三百多年,直到后世的2015年都还未完全直起腰来。可是他不能说出来,这样的结果他也绝不会接受,既然上天让他回到这三百多年前的明末,他就要尽最大的力量挽救大明这条就要沉没的大船,让它载着华夏文明继续前行。

    想到这些,赵国华的眼睛明亮了起来。大家见状,知道他要说话了,便安静而渴盼的看着他,等着他发言。

    “大明目前的国事虽然艰难,但是还不到没救的地步,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就有重振大明,恢复雄风的时刻。”赵国华微笑着道。

    听了他的话,大家勉强松了一口气,陈晟听的不过瘾,他客气的说道:“赵先生能否说的详细点?”

    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喉咙,赵国华说道:“攘外必先安内,要想击败鞑子,收回辽东故土,必须先剿灭国内的流寇,而要剿灭国内的流寇,就需要大家精诚团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全心支持朝廷剿灭流寇,待流寇剿灭后,恢复个三五年,训练出一支敢打敢拼的五万人左右的精锐骑兵进入辽东,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破坏鞑子的田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