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张彩照回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张彩照回明末-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仔细的看了几眼,他这才把腰牌还了回去。

    “谢了。”赵国华说着,笑了笑,接过腰牌,和其他两人牵着马走了进去。

    看着三人的背影,这个百户军官低声骂道:“他妈的,一个五品小官,得意个屁。”

    进了开封城,见人流熙熙攘攘,街道两边全是土木结构的民房和商铺,鳞次栉比的紧紧挨着。这些建筑多是二层,偶尔有些一层的间杂其中,街道两旁见缝插针的摆满了各式小摊,众多小贩叫卖声此起彼落,各种小吃的香气、热气交杂,丝竹声、唱曲声隐约期间,这般热闹景象,仿佛后世县城的土特产一条街。

    “光祖,你来过开封吗?”赵国华问道。

    刘光祖笑着道:“几年前来过一会,否则我怎么知道昨天我们中途休息的那个地方是陈桥兵变的旧址。”

    “好吧,我们就跟着你了,你说吧,是先吃饭还是先逛逛这开封城?”赵国华问道。

    嘻嘻一笑,刘光祖道:“这就要问将军您了,如果肚子饿的话,那就先吃饭,如果不饿,那就先逛逛,开封好玩的地方还是不少的。”

    “哦?你说来听听听。”赵国华道。

第一百五十一章 开封遭遇李岩() 
见路边有一个卖大碗茶的,刘光祖便走过去。

    花三文钱买了三碗茶,端起其中一碗,咕嘟咕嘟的喝了下去,赵国华和牛欢也口渴了,便也端起碗喝光了碗里的茶水

    用手抹了抹嘴,刘光祖说道:“说起开封的名胜古迹,那就多了,有大相国寺、包公祠朱仙镇岳飞庙、重阳观、天波杨府等等。”

    “大相国寺,是不是鲁智深在过的那个?”牛欢兴奋的问道。

    他原来为城里的一个茶水店铺送过柴火,听里面的说书先生说过一段鲁智深在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故此对大相国寺这个名字映象极深。

    “对。就是这个大相国寺。”刘光祖笑着道。

    牛欢一听,高兴极了,拍掌说道:“好,那我们先去大相国寺,然后再去其他地方。”

    “那重阳观是不是和全真教的教主王重阳有关系?”赵国华问道。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有许多关于全真教的故事,赵国华所以记得全真教的教主王重阳。

    “将军没来过开封,怎么知道这些?”刘光祖惊讶的问道,赵国华笑而不答。

    见状,刘光祖也不便追问,继续道:“重阳观,是为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喆(王重阳)而兴建的。金末重阳观已毁。元太宗五年,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历时近三十年,规模宏伟,殿宇壮丽,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元末又毁于兵火,仅存斋堂一座。明洪武元年,更名延庆观。”

    “好了,我们走吧,先去看看重阳观。”赵国华说道。

    于是三人便向重阳观走去。重阳观位于开封市包公湖东北部,是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喆(王重阳)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它东邻大相国寺,西邻包公湖,南接开封府,元太宗五年(1233年),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历时近三十年,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庆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

    看过了重阳观,赵国华道:“看来王重阳果然有个弟子叫丘处机。金庸没有骗我。”赵国华说道。

    “金庸是谁?他怎么知道这些?”刘光祖问道。

    笑了笑,赵国华说道:“金庸是一个高人,几百年才出山一次,有缘分才见的到他一面。”

    “啊?几百年才出山一次,那不就是仙人了?”刘光祖说着,惊讶的张大了嘴。

    点点头,赵国华道:“差不多,也许是吧。”

    “那将军见过他了?”牛欢吃惊的问道。

    赵国华神秘的笑了笑,说道“没见过,只是读过他写的书。”

    刘光祖一脸崇拜的道:“将军居然读过仙人写的仙书,怪不得打仗那么厉害。”

    听了这话,赵国华差点笑了起来。不过他忍住了笑,岔开了话题。

    出了重阳观,又走向了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门口就热闹多了,有各种杂耍在表演,能看到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热闹非凡,许多小贩在卖各种小吃在卖。

    “卖了!卖了!开封灌汤包子、炒凉粉、锅贴豆腐”……

    “卖了!卖了!冰糖熟梨、杏仁茶、江米切糕”……

    “回民羊肉汤、东华乍、卖了!卖了!”……

    一声接一声的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香味甜味混杂一起,让人直咽口水。

    听着牛欢咕嘟的咽口水声,赵国华一笑,说道:“看来我们该吃饭了。走,找个地儿吃饭去。”

    “这话说的太对了,我早就肚子饿了。”牛欢揉着肚子说道。

    几个人四处一看,见包公湖便有一个二层的酒楼,里面人出人进,猜拳行令,热闹喧哗

    人员进出多的饭馆菜一定好吃,这是他后世的经验。于是他带着牛欢和刘光祖走了进去

    “客官请上座。”一个肩头搭着毛巾的店小二招呼着,满脸堆笑的迎了上来。

    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嘈杂热闹的一楼,赵国华道:“我们要雅座,价钱好说。”

    一听这话,店小二知道来了有钱的主,于是腰更弯了。

    躬身在前引路,把赵国华等人引进了二楼。

    进了二楼,里面有一个年轻书生正在喝酒,桌子上有四、五个菜,一个仆人打扮的人陪在一边。

    赵国华走过去,站在窗子边,便看见包公湖清澈的湖水,小风吹起湖面上一层层的微波,一股水汽迎面飘来,十分的凉爽。

    送上香茶,店小二一脸笑容的躬身问道:“三位客官吃点啥?”

    “你们有些什么好吃的?”赵国华笑着问道。

    店小二笑着道:“这就多了,庞记桶子鸡、沙家牛肉、开封套四宝、三鲜莲花酥、五香兔肉、风干兔肉、五香羊蹄、酱瓜鸡丁、菊花火锅、芝麻翅中翅、黄焖鱼……”他一口气报了一大串的菜名。

    “每样来一盘。”牛欢说道。

    “好咧。”店小二答应着,笑容满面的下去喊菜去了。

    就在等菜的功夫,三人聊起了开封的历史。

    刘光祖说道:“开封不愧是八朝古都,名胜古迹众多,吃过饭后再带你们去包公祠看看,可惜,我大明现在没有包公,否则朝局就不会如此乱了,国事也不会如此艰难了。”

    这时,“啪”的一声响,吓了大家一跳。

    转头一看,见是邻桌的书生在拍桌子,只见他右手放在桌子上,一脸的忧愤抑郁之色:“想我李信满腹才华,又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可恼啊,可恼……”。

    仆人劝道:“公子,少说两句吧。吃过饭,我们回家吧,都已出来半个多月了。”

    “难道他就是娶红娘子那个改名李岩的李信?”赵国华暗自寻思。

    这时,他想起李信的父亲好像是叫李精白,于是起身问道:“这位公子,请问令尊可是名叫李精白?”

    “你怎么知道我的父亲?”李信惊讶的问道。

    因为他对面前这几个人一点映象也没有,他不知道这些人怎么会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可是看这几个人又不像官府的探子。

    “哦,在下是听一个河南府的朋友说的,他的名字叫李再发,怀庆府的人,人称马见欢。”赵国华口气自然的说道。

    他总不能说我是从《李自成》这部里知道的吧。

    听了这话,李信这才恍然:“原来是他。这人我听说过,是个不错的兽医。”

    “既然李公子也知道他,那么李公子也就是我的朋友了,那就请过来喝两杯如何?”赵国华笑着说道。

    “好。”李信豪爽的答应着走了过来。

    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明末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将领,参加农民军后改名李岩。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信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

    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客官,酒菜来了。”店小二说着,满脸堆笑的和两个伙计端着三个木盘走进来了。十来道菜很快摆满了一桌子。

    倒好了酒,赵国华道:“在下赵国华,江西人氏,慕名到这开封游玩,能结识李公子是人生一大快事,来来来,你我干一杯。”说着,赵国华仰脖一饮而尽。

    见状,李信微笑着也仰脖一饮而尽。

    酒酣耳热之际,李信又用筷子击碗唱了起来:“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待他唱完了这首岳飞的满江红,赵国华道:“李公子,听说你是文武双全,不知你对当今大明的时局有何看法?”

    摇摇头,李信道:“只能说稍有涉猎而已。至于当今的时局,只能用两句话概括。”

    “哪两句话?”

    看了赵国华一眼,李信语气沉重的说道:“内忧外患,危如累卵。”

    微笑着赞赏的点了点头,赵国华心说;“果然不愧是李岩,确实有一定眼光。”

    “那李公子认为我大明最大的敌人是谁?是流寇还是关外的鞑子?”赵国华问道。

    沉吟了一阵,李信道:“我认为是流寇。关外的鞑子要的是人口和财货。”

    看了看他,赵国华心道:“看来他的眼光还是有历史局限性啊。”

    见赵国华不说话,李岩知道他不认同自己的看法,便问道:“赵兄好像另有说法。”

    “是。在下确实不太赞同公子的看法。”赵国华说道。

    拱了拱手,李信一脸认真的说道:“请赵兄赐教。”看着他,赵国华问道:“我问你,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些什么条件?”

    “贤明的君主,强大的军队。”李信思索着回答道。

    “还有吗?”赵国华问道。

    摇了摇头,李岩道:“应该是没有了。”

    看了看刘光祖和牛欢,赵国华问道:“你俩呢,也说说?”

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明的心腹之患() 
“我的看法和这位公子差不多。”刘光祖道,牛欢则摇了摇头。

    赵国华道:“强大的国家必然有贤明的君主,强大的军队,但是强大的军队需要人口和财货,没有这两样,强大的军队就是无源之水。不知你们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仔细想了一阵,李信点头道:“赵兄说的不错,确实是这个道理。”

    “鞑子之所以频繁入关进犯大明,根本目的就是抢掠大明的人口和财货,一是为了壮大他们自己的实力,二就是为了削弱我大明的国力,这就像砍树一样,但砍到一定时候,大明这棵大树就会轰然倒下,那也就是大明灭亡之日。”赵国华肃然说道。

    听了赵国华的分析,李信如中雷击,神情呆滞。

    他从来没有想过鞑子会有如此的可怕的谋划,但是仔细想来,事实确实如此。鞑子越打越强,大明却越打越弱。如此下去,大明被鞑子灭亡,已经是可期之事了,像蒙元那样由蛮族统治中原的事又将再度重演。

    想到鞑子有朝一日占据中原的可怕情形,想到元朝时汉人如牛马一般的地位。李信浑身冰冷,如坠冰窟。

    他喃喃道:“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了吗?难道就任由大明灭在鞑子手中了吗?”

    “当然不。我们绝对不能让这种结果出现。”赵国华决然说道。

    他绝对不希望由后金这种代表野蛮与落后的部落势力,来代替拥有先进文明的科技的大明。

    并不是说他看不起民族政权,而是民族政权确实不如中原政权。

    有两个事例可以对比,大明距离灭亡还有五十二年1592年4月,日本侵略军从南部海港城市釜山登陆,45天后,占领了战略要地泗川,并向重镇晋州突进。不到两个月,朝鲜国土大部分沦丧。

    1592年7月,明朝派先锋戴朝弃、史儒率兵2万出征,副总兵祖承训带大部队随后进入朝鲜,拉开了明援朝抗日之战的序幕。

    1597年,朝明联军抗倭进入决战阶段。明朝调动了陆水军共14万兵力,再度增援朝鲜,一年后,日军战败,日本水军大部被全歼,陆军残部勉强撤回了日本。长达7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而1840年,距离清朝灭亡还有七十一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拥有超过百万军队的大清国,却被数千英军打的割地赔款,此后随之而来的是百多个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让中国从一流的国家沦为了三流的弱国,被人任意宰割,而且也让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遭到了国外列强的疯狂摧残。

    无数的珍宝、图书、史册流失国外,后来日本的侵略,跟满清对国力的摧残更是有直接的关系,没有那么多的战败和赔款,哪有国家的贫弱。

    这些事是中华的耻辱,现在既然赵国华来到了大明,他就要阻止后金入主中原这种事情的发生。

    刘光祖问道:“我们要如何做才可以保住大明不灭。”

    “第一是赈济灾民,减少流民的数量,第二就是消灭流寇,第三就是训练军队,加强国防力量,只要做到上述三点,保住大明基本没问题。”赵国华侃侃说道。

    听了赵国华的分析,李信仔细考虑后,豁然明白过来。

    他站起来,恭敬说道:“能够结识赵兄这样的人,是在下的荣幸,还请赵兄受李信一拜。”说完,躬身对赵国华一揖。

    “李公子客气了。来来,喝酒!喝酒!”赵国华伸手拉起了他。

    吃过中饭后,大家相邀又去包公祠和天波杨府游玩了,然后骑马向开封城外的朱仙镇岳飞庙而去。

    岳飞庙位于开封城南22公里处。相传朱仙镇是战国时魏国义士朱亥的故里,明、清时更是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南宋初年,抗金英雄岳飞曾率兵在此大败金兀术。岳飞庙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是明代全国四大岳庙之一。

    感叹了一番岳飞的命运,刘光祖道:“将军,如果岳飞生在我大明就好了,最起码大明不会被鞑子压着打。”

    “将军?你是个将军?”李信惊讶的问道。

    他想不对这赵国华居然是个领兵之人。

    拱了拱手,赵国华口气平淡的说道:“李公子,在下是江西吉安府义勇大队的队长,因在涿州保卫战中立下战功,义勇大队被陛下赐名大明忠勇总队,我为忠勇总队的五品提督,赐爵武德将军,李公子,在下并非有意隐瞒,只是感觉人之相交,贵在平等,不应被地位或金钱等外在的东西影响,所以也就没有说在下的身份。”

    “原来是这样。”李信说道。

    听赵国华说出义勇大队的名字,李信就知道是一支民团了,他想不出一支民团如何在涿州保卫战中立下功劳,就他的理解,恐怕也就是搬运滚木擂石,抬抬伤员之类的活了。可是如果就这点活,皇帝又怎么会对一支民团赐名。

    百思不得其解,他决定亲自去看一看这支民团,想到这里,他便笑着问道:“赵将军,不知你的忠勇总队现在何处,是否还在涿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