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末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于钱万元进献的珊瑚树,品相确实是极好的,而且比曹金玉送的要值钱多了。然而这玩意值钱归值钱,朱由校却没什么感觉。男人虽然也会欣赏一下这些漂亮的玩意,但男人更偏向于探索世界、开拓进取。而女人才普遍会对这些五颜六色、亮晶晶的玩意痴迷、疯狂。

    尽管这些红顶商人进献的礼物有的符合心意,有的朱由校只看了几眼就懒得再瞧,不过并未把情绪带到日常的经营决策。

    他对待这些皇商只有一个态度,政策、资金、技术等等优势都给这些红顶商人上了,如果还经营不起来,那只能说明没有经商的头脑和运气,该淘汰的淘汰。而对于那些优秀的商人,改吸纳的继续吸纳。

    当皇家资本和这些红顶商人的资本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财团。

    此时皇家财团还处于正在孵化的阶段,这些红顶商人现在愿意花心思给皇帝进献新年礼物,起码作为一个红顶商人来说算是合格的了,但是离民族商人的标准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这个正月,朱由校的心情还是比较愉快的。

    然而很快朱由校的心情就愉快不起来了。因为河套蒙古于天启二年正月入侵延安、黄花峪等处,深入六百里,杀掳数万人。巡抚张之厚、总兵杜文焕竟然匿不上奏。

    这事情差点把朱由校蒙在鼓里,直到御史高推上奏弹劾,朱由校这才知道蒙古人掳掠陕北的消息。

    得知延绥巡抚张之厚和总兵杜文焕竟然连这么大的事情都敢瞒报,朱由校当场气得暴跳如雷。

    难怪明末流贼能在陕西做大,这些官僚简直胆大包天。。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140章:野望河套() 
陕西等地的官员确实是胆大包天,这年头地方上出现了什么匪盗,地方官员都是要担责的,考评什么的就不过关了。

    因此地方上一旦出现什么匪盗,地方官员基本上都是能瞒报就瞒报,特别是陕西这种地方。

    会被调到陕西当官的官员,要么是官场关系很差的,要么就是没钱买官的。特别是被调到陕北去当官的,更是有一种哭晕在厕所的冲动。因此陕北那群官员都想着要调离那种地方,调离的方法只有两种,一个是希望考评能过,二是希望能捞点钱,买个更有油水的职位。

    因此在崇祯元年流贼才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地方上只要有人跑到巡抚那些官员的衙门里报告,这些巡抚一律都是不问青红皂白,先打上三十大板,然后说:此乃饥民也,掠之春后自散。

    也正是前期这些官僚采取不作为的鸵鸟政策,这才让流贼开始在陕北流行起来了。清缴不力加上赈济不力,最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将陕西 你、山西、河南等省搅得鸡犬不宁,生产遭到了惊人的破坏,使得更多人不得不加入流贼的行列。

    如果仅仅是一些小匪盗瞒报,那么朱由校还能理解。可是延绥巡抚张之厚和总兵杜文焕竟敢把境外入侵瞒报下来,简直就是胆大包天。这就相当于后世边疆省份被别的国家打了,可国家领导人还被蒙在鼓里一样,性质极为恶劣。

    这样的行为怎能不让朱由校暴跳如雷,气得把他奏章狠狠甩在地上,立即让人传召田尔耕入宫觐见。

    田尔耕急匆匆进了宫,朱由校对他吩咐道:“立即派人到延绥,将巡抚张之厚和总兵杜文焕给朕砍了,然后传首九边。”

    看到皇帝爆掉如雷,田尔耕心中吃惊不已,到底发生了什么竟让皇帝如此暴怒尽管皇帝年轻气盛,但性格向来比较宽厚。就算是那些东林党官员被逮捕问罪。几乎没有哪个被下旨砍脑袋的,也只有一个汪文言在审讯的时候被锦衣卫活活打死。

    很快田尔耕知道发生什么了,看过高推的弹劾奏章,也是吃惊不已。蒙古入寇延安府,这么大的事情竟都敢瞒报,真不知道谁借给他们的够胆。

    “陛下息怒,莫要气坏了龙体。微臣这就立即派人逮捕张之厚和杜文焕。”田尔耕看完奏章立即对朱由校劝道。

    “去吧去吧尽快。”朱由校点头道。心里的怒气稍稍平息了一些,气坏了自己的。不过不砍了这些只关心个人前程而不顾国家安危的官僚。还是难消心头之愤。

    “臣遵旨。”田尔耕随即告退,急匆匆的跑去安排抓捕。朱由校想了想,立即对贴身小太监杨光吩咐道:“传召孙传庭觐见。”

    “是,皇上。奴婢这就去。”杨光又马不停蹄的跑去把孙传庭传召进宫。

    孙传庭来到养心殿,看到御史高推的弹劾奏章,也是吃惊不已,诧异的说道:“这张之厚怎如此大胆,此等大事也敢瞒报”

    “朕已经下旨逮捕张之厚,现在最要紧的是如何防备河套蒙古再次入掠。”朱由校有些头疼的说道。

    孙传庭当了将近一年的兵部尚书。资料什么的看了不少,此时也愈发专业起来,说道:“陛下,要想防备河套蒙古入掠,可让边军进行搜套。不过边军军纪败坏,恐是难以胜任了。当下不如尽快抽调边军进行整编,届时不仅可以搜套。甚至可以着手收复河套。”

    “搜套”朱由校有点听不明白,孙传庭连忙解释了一番。

    原来明军尽管没有占据河套,但是却把蒙古人赶出河套地区了。但每年都有一些蒙古部落偷偷渡过黄河,进入河套放牧。于是明军对河套采取的是定期扫荡的政策,一般到了秋天牛羊长膘的时候,明军就会对偷偷进入河套放牧的蒙古人进行大扫荡。

    蒙古人在河套和明军躲猫猫两百多年之后。此时已经是公然霸占河套了。期间明廷有官员数次提议收复河套,但都因为提议官员卷入一些政治争端而被削职而不了了之。如今明军为了避免挑衅边事的罪名,已经很久没有搜套了,蒙古人自然大摇大摆的开始在水草丰美的河套进行放牧。

    本来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安安生生的过日子。不知道是不是去年冬天河套蒙古受了灾,被冻死了牛羊还是什么情况,竟然在正月入掠陕北。

    但不管蒙古人到底是不是受灾了。杀了数万大明百姓,这口气叫朱由校如何咽下经过孙传庭的一番讲解,朱由校也萌生了要对河套蒙古部落进行大扫荡的念头。同时收复河套的念头,也开始疯狂的在脑海中萌芽生长。

    如果能够收复河套,大明就有了养马地。到时候只要把那些蒙古贵族弄死,大可安置那些普通蒙古人进行放牧,那样战马就不缺了。

    这个时候的蒙古部落,贵族依旧权力很大,普通蒙古人的财产什么的,还是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只要把蒙古贵族撸翻,那些普通蒙古人绝对愿意在大明的治下过日子。到时候再限制一下那些普通蒙古牧民的武力,行政上和经济上只要不出现不公正的待遇,蒙古牧民也不可能造反。这年头的蒙古,实际上已经没有成吉思汗时期那么野蛮了,管理起来也并不会太困难。

    而且河套地区有黄河阻隔,蒙古部落一旦被赶出去,除了冬天河面结冰的时候敢过河进入河套,其他时间根本不敢进来,因为其他时间进入河套,一点浮桥什么的被切断,那真是跑都没地方跑,这也是以前明军能进行搜套的环境因素,蒙古人就算是建起了浮桥,牛羊什么的也很难全部渡河,所以搜套是肯定有所收获的。

    “为今之计,也只能尽快对边军进行整编了。”朱由校点头道。

    在君臣二人的商讨之下,一个具体的整编方案就出来了。即立即启动整编方案,除辽东之外,其余边镇按比例抽调边军前来京师接受整编。这十万边军,将被整编为十个步兵师。

    这十万人边军抽调过程中,沿途补给由中央直接负责,并且轻装前往京师,免去运送大型辎重的烦累。同时开拔前,先给每个士兵发放二十块银元的安家费,并且在各边镇成立京营军属管理处,将这些士兵的亲属登记在册,避免这些士兵的亲属被边军武官欺压,了却这些士兵的后顾之忧。

    这个政策,很快由兵部执行了下去。

    当告示张贴到各边镇的时候,顿时在边军造成了轰动效果。朝廷要抽调十万边军入京整编新军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了一般,迅速传遍每一个边军士兵。因为新军的士兵待遇实在是太好了。

    新军采取的是职业兵制度,平日不在从事生产。每个月军饷元,全年包食宿,同时选中的还给元安家费。

    这样的待遇哪里去找啊

    各路边镇的边军,实际上只能算是半职业兵编制,战时为兵,平日则忙着劳作,实际上又有点像民兵。而且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每年朝廷的军饷能分到他们头上的也不多,所以边军士兵基本上都是苦哈哈的过日子,还要面对武官的欺压、侵占,日子早就过得十分凄惨了。

    这个时候一个出头的机会直接摆在了他们面前,只要能够被选上,马上就能让全家老小脱贫,不说奔小康吧吃饱肚子总没问题的。而且当兵吃饷,不用费脑子。

    每个边镇的名额,大约也就是名边军之中挑选一名,分之一的通过率。实际上只要身体足够强壮,十六岁到三十岁都有机会选上。

    朝廷派往各边镇的募兵小组到达后,招募现场简直就是人山人海。募兵小组的募兵方式则是照搬戚继光的选兵方法,重点在于四个方便:丰伟、力大、武艺、伶俐。四条既不可废,亦不专恃,同时忌凶死之相。

    戚继光的募兵总结起来就是气质第一、老实健壮的乡下人优先,兵油子不要。武艺虽然也在选拔范畴,但是武艺却是可以练习的,而气质是很难改变的。

    戚继光这种面相选兵实际上还是比较靠谱的。

    算命这种东西,只是说看到一个大趋势。并不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样,可以算出彩票什么的,那是很愚昧无知的认识。算命不代表能改变命运,只是命运并不包括空间,所以不同命运的人在不同空间环境中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就如大锅饭时代,那些很有财运,可以成为大老板的群体,说不定正惨兮兮的在农村种田呢那么这些人离开这个制度的空间范围,跑到国外去,说不定随便努力一下就发财了。

    战场也是一种很特殊的空间,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喝水都可能被呛死,何况是在战场这种到处都充满暴力的特殊空间。倒霉的时候上了战场,简直就如同吸铁石一般,各种危险都会被吸引到身上,个人命运往往直接被碾压成渣。

    经过一番选拔,十万的新军名额,很快就在各边镇确定了下来。被选中的欢天喜地,没有被选上的则一脸失落。但是那些没有被选上的边军士兵,心里还是燃起了希望之火。

    朝廷既然编练了第一批新军,说不定还有第二批呢

    另一边,延绥巡抚张之厚和总兵杜文焕简直就是倒了血霉,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快马赶到榆林镇,手持圣谕直接将他们抓了起来。。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第一更,点之前还有一更

    。。。

第141章:进击的野猪皮() 
张之厚和杜文焕的抓捕还是比较顺利的,毕竟皇帝要抓人,又没有人愿意跟着他们一起造反。 杜文焕手上的兵权在皇权面前也就是摆着看的,抓人的时候,杜文焕养的那几百名家丁完全不敢阻拦锦衣卫。

    尽管朱由校嘴上是让锦衣卫把人直接砍了,不过锦衣卫可还不敢这么做。毕竟张之厚乃是一方大员,杜文焕也是一镇总兵,就这么直接砍了,不符合程序啊

    先抓回去让刑部出来审吧

    张之厚此时简直是欲哭无泪,至于吗不就是瞒报蒙古入寇而已,以前又不是没发生过。不过他实际上还是知道这件事的恶劣程度的,只是存在侥幸心理,并且认为就算是被发现了,也不可能被抓吧

    然而事实证明,不仅被抓了,而且看情况还很严重。他被押上了囚车,一路往京师押送,这简直就是重刑犯的待遇。杜文焕也快哭晕了,根本没想到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更严重的后果还在后面呢

    张之厚和杜文焕被押到京城之后,一番审讯下来,又把延绥镇的官员、武官牵了一堆出来。

    朱由校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次抄家的机会啊

    抄家自然是不能随便乱来的,否则引起利益集团抱团自保,那麻烦就大了。可是这一次,却有是有非常良好的罪名。

    无能、瞒报、欺君

    于是这次抄家和牵连,就变成了特殊情况,并不是针对所有群体。不过陕北地区,并不是太富裕的地方。一番查抄下来,只给朱由校带来了五十多万两银子的入账,不过毕竟是笔横财,就算是一万两也让人高兴。

    张之厚和杜文焕则直接被移交给了刑部受审。

    黄帝要把这两个家伙斩首问罪,刑部自然是非常卖力的。此时朝中六部尽在朱由校掌控,自然是想怎么治罪就怎么治罪。

    于是这次瞒报就变成了非常严重的行为,大明日报对此进行了一番报道。不需要什么添油加醋。仅仅数万人被河套蒙古所杀,就足以引起民众对张之厚和杜文焕的愤慨了。最大的愤慨便是指责他们无能,同时欺君也非常恶劣。

    舆论再度被调动了起来,刑部很快也拿出了判决结果,张之厚和杜文焕被判斩首,并传首九边。

    为了杜绝这样的瞒报行为,沈潅拟了个方案出来。将陕西这样匪盗比较多的省份,列为上报匪盗不计入考核的区域。并且上报后协助朝廷剿灭匪盗,可以算入政绩,从而让地方官员积极处理匪盗问题。

    萨尔浒战役过后,很多逃回去的边军不敢回家,干脆就落草为寇。这些落草的明军,也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流贼。他们是一群具备军事素养的强盗,一旦出现灾荒有了大批饥民,他们便会裹挟着饥民去当炮灰,用于攻掠城镇、乡野富户。

    一般碰上这样的情况。地方官员都是瞒报,基本上没有几个官员会把情况报告上来。这样的不作为,也让这些流贼非常逍遥。抢劫只要成功了一次,就能有大笔钱财入账,日子自然是逍遥得很,此时让他们回边军报道,就算是不追究罪名。通常也不愿意回去了,毕竟心野了。

    对付这些流贼的最好办法,自然就是剿灭。但要想剿灭他们,就不能让他们有民众基础,所以碰上天灾必须赈济。

    天启年间流贼闹得不成气候,主要就是因为朝廷有在坚持赈济。

    张之厚和杜文焕在被迅速定罪后。接着又被迅速问斩。问斩当天,京城百姓来了不少看热闹的。

    手起刀落,人头滚动。

    老百姓纷纷拍手叫好,这样的贪官污吏,死一个高兴一次。

    张之厚成为了首位落马的地方大员,谁也没想到朱由校在地方上反腐的第一把火竟然是先烧到延绥。

    并且这次是掉脑袋,还传首九边。

    陕北不少官员都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一个巡抚说砍就砍了,说不定还会牵连到他们头上来。结果没几天,关于流贼活动的上报奏章就出现了好几封,全部都是来自陕北地区。朱由校一一作出批复,命令延绥镇边军负责剿灭。

    延绥镇的边军此时也烂进去了,要想剿灭这些流贼显然不太现实,毕竟流贼就是流动性的,和官府玩躲猫猫,以目前边军的状态和执行力,想要彻底剿灭这些流贼确实不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