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西汉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来到西汉末年-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喝完酒后,徐朗又拉着扬雄两人私下讨论,江河行则早早歇息。

    第二天,刚刚吃过早饭,徐朗又来找江河行,非要跟他探讨周礼之事。江河行对寻章摘句没什么兴趣,觉得知其大概,大致明白什么意思就行。

    徐朗就像路上捡到钱一般,非要炫耀一番不可,江河行看他忍着难受,心里不免想笑,心说老人家就饶他一次吧。

    为了徐朗讲出什么心得,又将扬雄这大学问人请来。

    过了半天,扬雄姗姗来迟,急的徐朗在江河行身边直转圈。

    扬雄昨天喝多了,又被徐朗拉走问来问去,刚起**,听说徐朗又有心得,非要讲给自己,没办法,老朋友,只得过来听听。

    扬雄刚坐好,徐朗便开口道:“我昨天想来想去,觉得这个书的作者我猜到是谁了?”

    江河行和扬雄同时道:“谁啊?”

    徐朗道:“荣夷公。”

    江河行道:“这个荣夷公是谁?”

    扬雄道:“这个荣夷公是周厉王时期荣国的国君,因为善于理财,被周厉王召来,负责实行“专利”制度。”

    江河行这才知道,周厉王的改革,实际的操盘者原来是这荣夷公。

    江河行问徐朗道:“徐先生,何出此言啊?”

    徐朗道:“首先要看周厉王的要求,周厉王是执政30年才找的这个荣夷公。为什么呢?以我的猜测,这个周厉王已经执政30年,想必各方面已经做的不错,不然也不能执政30年。

    我们再看周厉王即位之前,他的父亲,也就是周夷王执政期间。王室衰落,诸侯不来朝贡,而且互相攻伐。

    周厉王执政之初,应该是励精图治,征讨不服,建立过巨大的功业。执政30年之后,你们觉的他要追求什么?”

    江河行随口道:“哼,当然想要更大的功业了,最好能超过历史上的圣主明王。”

    徐朗道:“和顺候,还是你厉害,我昨天想半天,才想到这一步。”

    江河行心想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了,但凡有点功劳,就要追求更多的功劳。直到自己看自己就是神,再也难以恢复正常人的思想,下面就是悲剧就要到来。远的不说,秦皇汉武那个不是如此呢?

    江河行接着说道:“徐先生,那你接着说,既然这周厉王想做圣主明王,他为何找这荣夷公呢?”

    徐朗道:“这就要看荣夷公的处境了,荣国是个小国,荣夷公是一个小诸侯。若是周天子强大。诸侯之间谁都不敢乱动,荣国倒不会有事。若是周王室不振,首先遭殃的就是这些小诸侯,那些大诸侯,找个机会就能把他们给吃了。

    至于荣国为何是小国,我昨天问过扬先生,他说,周宣王之后,就再也没有荣国的记录了,想必是被大诸侯吞并。

    和王,你看荣夷公有时刻被大诸侯吞并的危险。以他的爵位,乃是公爵,按说封国是很大的,可事实应该不大,或者已经被人吞并很多。

    这个时候,他直接打是不可能的。若是周王室强大,周王室自然不会让大诸侯吞并他。另外,最好由周天子出面,将他公爵的封地重新归还。

    你再看周礼这书,首先是要重新立王的权威,第二步就是要重新划定各个诸侯国的界限,确立每个诸侯的封疆。

    你看这一章,周礼。地官。大司徒说的明白。”

    徐朗一边说,一边拿出书念了出来:“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叁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叁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徐朗接着说道:“若按此书施行,他公爵的封地又能恢复到原来的疆界。这就是这荣夷公希望这样改革的目的,首先符合自己的利益,能长期保有自己的封地,不至于随时担心被大的诸侯吞并。

    这就是这个荣夷公有写此书,或者有此改革的愿望。

    其二,这荣夷公身为国君,有能力写此书。以荣夷公为首,组织一批人来编撰此书倒是不难,这些人对施政有些经验,对各方面的情况有点了解,因此能写出此书。荣夷公是荣国的国君,对于施政各方面都有些了解。因此各方面都能写的很齐备,看起来像是很有施政经验人所写就一般。

    其三,这书周厉王有需求。周厉王正要建立大的功勋之际,看此书,很快就能发现,若是能做到书中所要求,简直能达到周公的功劳。

    荣夷公有愿望,有能力写出此书,刚好周厉王也想进一步在历史上给自己留下响亮的名号,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江河行总感觉这荣夷公其实更像宋朝的王安石,他的改革也极大程度参考了周礼,同样闹的鸡飞狗跳,民怨沸腾。

    江河行自言自语道:“这就是个王安石啊。”

    扬雄和徐朗同时问道:“谁是王安石啊?”

    江河行摆摆手道:“呵呵,随口一说而已,徐先生,这荣夷公是不是很年轻啊?”

    徐朗接着说道:“这个不是很清楚,不过应该不会太年轻,至少他在荣国做的应该不错,而且很有敛财能力。否则,怎么这“专利制度”由他来实施,而且他应该在荣国部分实行过。”

    扬雄道:“这个荣夷公历史记录实在太少,不过你的分析应该差不多。”

    徐朗道:“扬先生,你看我分析的怎么样?”

    扬雄笑道:“我说出来,你不要难过。”

    徐朗脸色一沉,看着扬雄问道:“我分析的没有道理吗?”

    扬雄道:“你分析的我觉的可能性都是有的,而且可能性非常大,但是你要证明你说的对,你要能拿出证据来,做分析研究,光靠猜测可不行啊。”

    江河行感慨,这扬雄果然是做学术的,徐朗所想的,他未必没有想过,只是他做研究的,什么都靠实证,没有实证,他不出结论。

    不过这徐朗的分析,可能性还是非常高的,只是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只能做为他的胡思乱想而已。(。)

第一百一十一章 书之诱() 
三人谈完,只是让徐朗痛快地给大家分享一下,他读书有所得,不说出来,憋的难受。现在,说出来,心里痛快多了。

    江河行看二人都回去,来到院内一看,发现乌云滚滚,不多时,天上雷电交加。本想去逛逛长安城,看来马上要下大雨,还是老老实实歇着吧。

    在屋里空坐一阵,窗外噼里啪啦响起雨声,来的有急又猛。

    江河行想了想,这两天一直围绕周礼这书讨论,自己是否应该也认真看看,这书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呢?从王莽到王安石等一路的改革家,都要以此书为蓝本呢?

    更有意思的是,以周礼为蓝本的改革,无不遭受巨大的失败。

    看来这书极有诱惑力,又极度不合适做改革蓝本。

    江河行派人从徐朗那里将书拿来,点上烛火,坐在窗边,听着外面疾风骤雨,一边细细品读此书。

    书其实不是很长,但要看明白,要费很大的功夫,尤其是江河行这种看这书特别吃力。尽管前两天有两个大学者解读过,自己也是知道大致意思的,可要读的明白也是不易。

    更何况,江河行要的不止明白,他要知道为什么对那些古代的改革家来说,为何此书如此有吸引力。

    雨势一直没停,江河行就这样整整看到天黑。亲兵给他送来饭菜,他才放下书,一边吃饭,还一边在想。

    吃过饭,江河行命人找来纸笔,关于周礼,他写下他的读后感。

    以前的书,都是教人如何修德,如何爱民,才能长治久安。也就是说以前很多的经典之书,都是关于领导人的道德休养问题。治理来治理去,都是人治的问题。

    这本书,当然不同,这是本关于制度化建设的书籍。该书提出的问题不再仅仅是个人道德问题,而是法律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社会系统的问题。或者说,这书将国家治理上升到法制的角度来看问题。

    比如如何治官,周礼提出用“八法”治官的方针。所谓“八法”,周礼。大宰有这么一段:“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辩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而且周礼中,对官员的各种职权职能都做出明确规定。

    百官依法行事,周礼很重视“法”,涉及法的种类众多,大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都有对应的治象之法、教象之法、政象之法、刑象之法,还有大司马的战法,司刑的五刑之法,司盟的盟载之法等等。

    凡邦治大事皆有专法,法出自王。

    但是,法的上传下达是通过“授法”、“观法”等来实现。官法由高级官员掌控,并授予其下属官员,这就是“授法”。比如周礼。地官。乡大夫中有这么一段:“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大司徒授予乡大夫教法,乡大夫又将教法授予所属的乡吏,逐层下授。

    所谓“观法”,周礼规定,每年的正月之吉,大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都必须悬法于宫门外,让万民观看,使民明法;小宰、小司徒、小司寇则要率领属官阅读在宫门悬挂的法令文告,这叫做读法。

    通过“读法”,使官员牢记自己职位相应的法规,依法办事,违法失职,以“官刑”惩治。“法”是百官行事的依据,也是考查其合格与否的标准。徐朗的猜测是有些道理,那个帮助周厉王改革的荣夷公,极有可能就是作者。

    这些就是周礼的法治内容。

    周礼的法治内容相比较以前的书籍,有点是完全不同的。就像造船一般,以前的书指导造船顶多是指导不要漏水,要用木头,注意水流,注意风向等,说些原则性的话,但又让人无处着手。而周礼就像效果图一般,将船只清楚的画了出来。

    这是周礼致命诱惑力的第一原因,而其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又是其致命诱惑力的第二原因。

    周礼中很多关于福利制度的设计,洋溢着人道主义思想。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保息制度:“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还有医疗制度,周礼。天官。疾医有记:“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知之。”周礼。地官。司救有记:“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

    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关于如何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

    虽然不能跟后世的平等思想相提并论,但在当时,其对儒家思想浸染的知识分子,杀伤力简直是致命的。

    儒家天天讨论如何仁爱啊,如何敬天爱民啊,这书一看,就该这样仁爱。

    其三,对最高统治者,周王也好,后来的皇帝也好,成就一代圣贤的吸引力,没有那本书能像周礼给予指导。这些统治者都是读儒家经典长大的,天天看的都是虚无的教条,毫无操作性的道德原则。这书不光不教条,而且能具体实践,实践的好,就是一代圣贤,哪个人能不动心呢?

    也许是荣夷公用自己的治理经验,再加上一些想象,因此他组织人马写出这书,然后交给周厉王。

    周厉王一看书,果然不同凡响,正是自己想要的。如果按照书中所做,能够完全实现,他就可以追上周公。因此招来荣夷公,让他负责改革。

    结果当然是悲剧性的。

    再有,这书原名叫周官,大家都认定是周公所做,周公的功绩,人人都知道。因此,以此书为蓝本改革,就类似于举着周公的旗帜。

    整个古代史,这个旗帜似乎都是有效的。

    吸引力足够大,大到几乎所有人都会动心,动心就会实践,可实践的结果总是不如意,这是为什么呢?

    江河行陷入沉思。(。)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夜进宫() 
周礼一书,江河行看来,注定是跨时代的。对政治改革者,有着致命的诱惑。可历史上王莽、王安石都是败的一败涂地,原因何在呢?

    好在江河行是个历史老师,在脑海之中,浮现出一个个历史人物,周厉王,管仲,桑弘羊,王莽,王安石等,想了许久,还是没什么头绪。

    烛火不停的闪动,外面的雨声淅沥沥的响着,感觉小了许多。

    突然,窗外火光闪动,有人在大声叫喊:“什么人?”

    江河行心中一动,已经这么晚,谁来蛮夷馆呢?

    江河行还在猜想,有亲兵进屋报告,说皇帝派一队人马,要自己连夜进宫。

    江河行连忙走到院中,只见上次送书的那个宦官,身后还有几个人,举着火把,在等候江河行。

    江河行虽感意外,也没多问,命亲兵套好自己的马车,趁着雨势变小,跟着这群宦官,朝宫中走去。

    一路之上,没什么行人,不到半个时辰,来到一堵高大的城墙前,城墙上下都有灯火,江河行看的清楚,上面写着西司马门。

    宦官们下马,江河行马车也停在门口。那个矮胖子笑着来到江河行面前,道:“和顺候,陛下就在里面,请和顺候随我来吧。”

    江河行问道:“这是哪里?”

    那宦官道:“这里也是未央宫的西门,里面就是天禄阁,陛下今晚在天禄阁。”

    江河行很是诧异,王莽难道半夜还读书吗?

    江河行下了马车,跟随这个宦官,顺着城门进去,前面的一池湖水,夜里虽看不太清,里面蛙声鸣叫不已。

    顺着砖石路,经过一个个大的宅院,这里大概不是寝宫,晚上一片黑暗。走了没多久,远远的看到一个院子里,灯火闪烁。

    这院子是开放式的,没有大门,江河行跟着那宦官直接走了进来。院子里没有树木,只有一口口的大缸,江河行心想这就是天禄阁吗?

    房子是不少,彼此都不相连,大概三间房大小。正中间,有处比较高大一些的房子,有五间房大小,里面灯火通明。

    大门敞开着,王莽跪在地上,面前一个低矮的饭桌,上面杯盘罗列。王莽正抓着一个土色的酒壶,往自己的碗里倒酒。

    那宦官连忙跑了过去,接过酒壶,给王莽斟酒。

    王莽扭头一看,一挥手道:“和顺候,还愣着干什么,进来,进来,这又不是朝会。”

    江河行紧走几步,进到屋里,连忙跪倒施礼。王莽道:“起来,起来,来陪我喝酒。”

    江河行不敢怠慢,起身跪到王莽对面,那个宦官早已经将酒斟满。

    王莽一摆手,将那宦官呵退,端起酒杯,点指着江河行道:“和顺候,你不怪我吧,以前称呼和王,现在改为和顺候?”

    江河行看了看王莽,闪烁的灯光下,脸色有些发红,头发已比上次白了很多,满脸的倦意。他身后一堆的竹简书,想了是来查什么资料。

    江河行微微一笑,举起酒杯,一口喝掉,然后开口道:“陛下,您又不给我薪水,称呼改了是有些别扭,不过也没什么,我们内部人还是叫我和王。”

    王莽笑着点指江河行,说道:“礼记有云,天无二日,地无二王。既然是我朝之疆土,就不能再称王,这与古典不符。”

    气氛有些尴尬,江河行心说,王莽是要找事吗?

    江河行没说话,看了看王莽。

    王莽接着说道:“哎,今天来不是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