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天国当附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天国当附马- 第3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英迪拉终于想通了,她决定归附中华帝国,为帝国效劳。

    而听了这样的好消息,最高兴的莫过于黄旭了,只要英迪拉归附于帝国,那他的机会就来了,终有一天,黄旭要将这身材一级棒的美女收归自己的床弟。

    至此,南洋国之事终于有了最完美的结局。

    一切都是如此的完美。

    想必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中华的边境地区可以高枕无忧。

    而对黄旭来说,更关键的是,他终于可以班师回国了。

    黄旭有点期待,因为,回国就代表着他可以见到自己的娇妻鳞儿了,他又怎能不心怀期待。

    老实说,他太想家了。(。。)

    d40120b

    :

第六百零一章 决定对印作战() 
狼烟已平息,高奏凯歌还。 ∏,

    在搞定了南洋的相关事务之后,黄旭便班师回朝。

    一路上,他归心似箭,恨不能插翅飞到家,于是,他如此这般地快马加鞭,不多日,便已至京师。

    回至京师,黄旭见到妻儿,满腔的温情霎时间便流遍全身,多日来的疲惫顿时缓解了不少。

    此后的一段日子里,黄旭完全将朝政丢给了几位军机大臣,他自己则过着不问事世,与妻儿同乐的日子,真是不亦乐乎哉。

    而这样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让黄旭的心很踏实,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他也很享受这种时光,以前,他总是对自己的两位娇妻说,如果他们老了,他将携着她们的手一起归隐山林,谈诗论画,过神仙眷侣一般的生活,而现在他们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啊,也算是提前感受一把吧。

    他真希望这样的时光可以慢点走。

    不过可惜的是,这种日子对现在的黄旭来说,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这不,他才没安宁几天,便有内阁的急件到,说是几位军机有机密要事要奏报皇上。

    黄旭心中很恼火,很想骂娘,他才安静了几天,就又有烦心事找上门了,他有些时候真想骂骂这几位心腹重臣,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让自己偷得浮生几日闲呢,总是有事来烦他。

    不过,转头一想,他也释怀了,如果不是有天大的事,这些个心腹也不会跑到这里来找他,一定是有大事发生,他们才会这么急。而说穿了,大家都是为国为民,可以理解,也应该互相谅解。

    所以,黄旭偷闲的日子只能提前结束。

    在他回到东暖阁的时候,几位军机大臣已经恭候多时了。

    于是。黄旭便直接问是什么事。

    几位心腹大臣交流了一下眼神,这才由赵小锋将事情的梗概粗略地说了说。

    原来是印度人在边界闹事。

    印度?黄旭一听是印度,立刻便提高了警惕,在黄旭的印象中,印度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强国,但它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国,其非南洋可比,仅仅是其所拥有的那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不是南洋这样的小地方可以相提并论的。况且,其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潜能相当可怕。

    而不光是这些,印度还有一个让人非常忌惮的地方,那就是她有一个实力强大的宗主国,英国,一个世界级的霸主。而英国一直将印度当做自己的后花园和财富的主要来源地,所以。为了保护这些权力,英国在印度一直驻有重兵,当然,英国在印度的驻军实力远非八国联军时期的那部分驻华英军可比,驻印英军的实力强大很多。

    所以,与印度开战就等同于是与英国全面开战。就等同于挑战这个日不落帝国在世界上的霸权,这一定是英国不能接受的,所以,中华帝国在准备与印度开战之前,也要在心理上以及其它方面做好与英帝国开战的准备。这是必须的。

    当然,印度殖民政府本身也不可小觑,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这不只是一头骆驼,而是一头大象,而且吨位还不小,实在是需要引起重视。

    虽然印度暂时还没有自治权,而且还被置于英吉利的统治之下,是名乎其实的殖民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印度的国土面积很大,共计有十三个行省之多,人口众多,资源也较为丰富,本身又挡要冲之地,而且紧靠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真让她有一天翻了身,恐怕中华都很难再将其制住。

    所以,现在必须趁其尚在晕睡的时候,搞定她。

    正是基于这种种因素,黄旭与众军机经过了反复的协商,论证,最后决定,对印作战。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也是非同一般的决定,如果能顺利地拿下印度,就等于是将整个东方都纳入了中华帝国的控制范围之内。

    那么,黄旭的世界帝国梦也同样会向前迈出最为坚实的一步。

    当然,如果失败了,那黄旭的世界强国梦也将会面临很大的打击。

    所以,此战是不战则已,战则要胜,而且是必胜,而黄旭与他的兄弟臣属们都坚信,中华必胜

    而高层的决定一旦做出,强大的国家机器便随之高效地运转起来。

    情报的收集,兵员的征集,战争资金的划拨,战争物资的储备,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毕竟这一次面对的对手不同,很可能将要面临一场持久战,所以,不得不做充分的准备。

    况且,印度殖民地联军虽然实力不强,但毕竟人数众多,实是不可小觑,而更重要的是,印度还驻扎着二十几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军,虽然跟庞大的中**队比起来,人数不算多,但威胁却很大,它才是中华对印作战时最主要,也是最强大的对手。

    而这一切都表明,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对手,一切都得小心从事。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印度属于英吉利的领地,对印作战,也就是对英作战,而对英作战,黄旭喜欢,在黄旭心里面,没有什么比击败英国这个世界霸主更让他感兴趣的事了。

    而思想统一之后,接下来便是实际的军事部署。

    太平军此次几乎是倾巢而出,除留下一部分力量在各处镇守之外,其它可以调动的机动力量全都调出。

    黄旭初步预定的攻击路线是分两路出击。

    一路由新疆进入印度,称为西路军,主将…田小二,副将…东方不惑,随军将领有崔敏,保平安,吕擎天,余一龙,段一虎,李秀成,陈玉成,罗大纲,李世贤,韦俊,林凤祥,李开芳,随军军师,诸葛吹灯,总计兵力为五十万。

    田小二与东方不惑在对朝作战之后,已经分别升任兵种司令官与副司令官的军阶,而田小二这司令官的军阶与保平安这位步兵司令官的军阶已经基本相当,这次黄旭让二人单独指挥一路大军,显然是对二人的又一次考验。

    另一路则是取道缅甸进入印度,称为东路军,主将…曾国藩,副将…左宗棠,随军将领有胡林翼,罗泽南,彭玉麟,曾国华,曾国荃,曾三,李元度,骆秉章,刘坤一,江忠源,胡四儿,随军军师…李鸿章,同样是领军五十万。

    而此次大军的编制,黄旭又采纳了曾国藩的意见,从太平军的十二个主力军团分别抽调了最精锐的力量,然后进行了混编,基本上打乱了原有的军团编制,采取了新的编制,以此平衡大军的战斗力,而各军的军团长与副军团等主将也是根据战时的需要进行临时调配,在实战时并非一定是统率自己原所属军团的将士,这样一来,有利于主帅直接指挥大兵团作战。

    总之,此次是一次新的尝试。

    而两路大军预计齐头并进,最后预定于会师印度首都新德里。

    另外,为保万无一失,黄旭还调动了预备役,总计兵力为五十万人,主帅由他亲自担当,副将…卢博,余震东,关唐,随军将领有杨宜清,朱衣点,傅忠信,军务参赞,赵小锋。

    除了这些安排之外,黄旭还做了一些其它的任命,比如,王小勇任京师留守,刘玉华与姚大洪任后勤总调度,负责所有一应该粮草,军事物资的调拨与安排。

    总之,前前后后,黄旭做足了准备。

    而总体算来,此次大战,太平军共计调动兵力约150万,几乎调动了可以调动的全部机动兵力。

    黄旭与他的智囊们是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准备以横扫千钧的态势,一举攻占印度。

    而大军在做好准备之后,便分头出发,按部署分批进入印度。(。。)

    :

第六百零二章 欢喜有之,忧愁亦有之() 
而大军进入印度之后,东路军方面立马就传来了好消息。 ↗,

    曾国藩率军奇袭了印度东边的雄关,素有东边第一关之称的阿恰姆关,打通了前往印度东方七个行省的通道。

    曾国藩这一袭着实漂亮,也很重要。

    那么,曾国藩又是如何取关的呢?

    话说曾国藩在率领东路军出发之后,便一路晓行夜宿,进军速度极快,没多少天功夫,他便已经成功地率军越过了中印的边境线,并进入了印度的国境。

    在越过国境线之后,曾国藩便与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商议,打算奇袭阿恰姆关。

    阿恰姆关是通往印度东方的一道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只要攻下了阿恰姆关,那么,印度紧靠缅甸,以阿恰尔行省为首的东方七个行省的门户将一举洞开,在此之后,太平军只要纵兵横扫,想必不出三天,太平军就可以拿下整个阿恰尔行省,如果再快一点的话,一个月之内拿下东方七个行省应该也不是问题。

    所以,攻下阿恰姆关将是整个对印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但是,阿恰姆关与其它关隘不同,正因为其的重要性,印军在此驻有大量的军队,如想从正面强攻,不仅迁延日久,而且伤亡必定很大,显然并非理智的行为。

    同样,这也是曾国藩等人所不愿见到的。

    所以,经过再三的思考与商议,最后定下的策略是奇袭。

    而所谓之奇袭,关键在于一个奇字,也就是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最有效,最隐藏,也最直接的办法进行偷袭。

    如想做到这一点,要求很高,太平军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不过。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太平军还有特战队这支奇兵可用,而特战队天生就是为奇袭而生,所以,有它在,这就让奇袭变成了可能。

    曾国藩决定以骑兵做为突袭的主要力量,以特战队做为突袭的先锋,一举拿下阿恰姆关。

    而具体的安排是,特战队先行潜进关内。然后觅取良机打开城门,而太平军的骑兵则在城外就近埋伏,一旦城门洞开,那太平军的骑兵将会蜂拥而入,全力进攻,从而有效地控制整座阿恰姆关。

    其实,这个策略说穿了也就那么回事,也是在有了特战队之后。太平军经常采用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战术,也许这种战术方式在此时的太平军中并不见有多么稀奇。但是,如果放之四海之内,除了太平军,恐怕再也找不出这种用特战队进行突袭作战的军队。

    简而言之,放眼当今世界,中华帝国的特种作战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为先进的作战方式,其它的军队根本就没有掌握这种技能,或者说还尚未有这种意识。

    比如说这次袭击阿恰姆关,特战队渗透入关,印军就一点感觉都没有。直到太平军的铁骑入城,开始大砍大杀了,印军这才知道出了问题,等他们开始组织起零星抵抗的时候,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由此也可见,太平军与印军之间的作战理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而太平军在突进城之后,那印军就更是不堪一击了,在强大的太平军铁骑面前,印度军队简直就是豆腐渣,太平军只是来回那么几个回合的冲击,印军便已溃不成军。

    老实讲,与太平军这种铁军相比,印度军队那简直就是小儿科,连曾国藩都有胜之不武的感觉。

    但,好在所有人心中都明白,此次进攻印度的目的是要打倒印度人与英国人的,所以,虽然是一面倒的屠杀,但没有人会心慈手软,因为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虐待,如今好在是太平军占上风,尚可为所欲为,如若换作有一天是印军占上风,恐怕印度人不会对太平军客气。

    总之一句话,这就是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而战争来得快,结束的也快,只一战,太平军已定阿恰姆关。

    而曾国藩在率军一战而定阿恰姆关之后,东路军的将士们都很高兴,众人都觉得这是开门红,预示着好兆头

    而有了这一次胜利做为铺垫,东路军的将士们都觉得,他们从此开始,必将顺风顺水,从而一举拿下印度。

    于是,他们在关内略作停留之后,便趁胜出击,随之展开对整个阿恰尔行省的进攻。

    兵贵神速的道理,曾国藩等人比谁都明白。

    而在强大的太平军面前,印军根本就组织不起任何有效的抵抗,他们除了溃败,还是溃败,所以,不出三天,阿恰尔行省的全部印军就已被肃清,太平军全面占据了阿恰尔行省,取得了这里的实际控制仅,而用三天时间取关又占地,太平军的速度不可谓不快。

    当然,这其中也有运气的成份在里面。

    而实力加运气,这就是太平军快速取胜的关键。

    而拿下阿恰尔行省之后,曾国藩继续朝前攻击。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阿卜杜拉行省。

    而与东路军进展顺利相较,西路军的进攻就没那么顺利,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现如今,西路军却被阻于西行第一关的阿萨姆关处,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完全陷入了两难之中。

    虽然田小二想了很多办法意欲偷袭阿萨姆关,但奈何先机已失,以致最后都未能如愿,总之,如今的情况是非常之不妙。

    而田小二等人原本的打算也是准备采用与东路军相同的策略,奇袭阿萨姆关。

    但是,西路军的运气实在是没东路军那么好,他们在奇袭的过程之中发生了意外,非但没能成功,反而过早地暴露了自己。让守关的印军提高了警惕,从而失去了抢关的最佳时机。

    当然,之所以抢关不成,除了运气成分之外,这其中还有至为关键的一环,这才是导致此次没有偷袭成功的重要原因。原来在这阿萨姆关中,西路军遇到了难缠的对手,此关之中,除了10万印军之外,竟然还包括2万英军,这是西路军事先没有想到的。

    而这所有的原因叠加,从而导致最后的偷袭没能成功。

    而偷袭不成的后遗症则是,田小二他们现在究竟是等待再次的偷袭机会,还是主动出击。强行攻关。

    可是,此关沟深,墙厚,每隔1米就部署有无敌大炮一尊,强攻必将导致损失巨大。

    所以,权衡利弊之下,田小二决定暂时驻军关下,别谋对策。

    与此同时。他将相关情况,电告黄旭。

    黄旭刚率预备大军出发没多久。便收到了田小二的急报,大意是说,西路军正被阻于阿萨姆关之下,前进受阻。

    黄旭接报之后,略微考虑了一下,便给田小二回信。大意是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有千里请战的道理,他还说。田小二既然受命节制西路,那他就有便宜行事之权,请他不要顾虑太多,自行处理即可,不必报请,以后都当如此。

    黄旭不是不想为其想办法,只是希望田小二借此机会多锤炼一番,人总是要成长的。

    而田小二接到黄旭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