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皇帝内径-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 
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 
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 
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 
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 
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 
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 
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 
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 
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 
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坚实者, 
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 
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 
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 
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  2…

此其候也。 

       【大意】 

     本篇主要讨论了四时五脏的不同脉象和真脏脉。其次论述了五脏病传变规律,提出了五实五虚 

的概念。 

…  3…

                                  经脉别论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 
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 
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 
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 
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 
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 
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 
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 
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 
厥气也,■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 
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二阴' 
独啸,少阳'阴'厥少,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 
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 
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 
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大意】 

     本篇讨论人之勇怯,居处动静惊恐恚劳等不同情况下脉的变化,论述了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输 

布过程。 

…  4…

                                 血气形志篇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少血,少 
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 
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 
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 
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 
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 
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 
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 
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大意】 

     本篇先论六经气血多少,再论五脏之腧及灸刺法。 

…  5…

                                 离合真邪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之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 
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 
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 
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 
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 
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 
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 
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 
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吸则内针,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 
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 
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 
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 
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 
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 
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 
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 
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 
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 
取如扣锥。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 
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 
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 
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 
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 
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 
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 
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 
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长久。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 
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 
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大意】 

     本篇讨论真气邪气宜其相离,勿使相合。邪之新客,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迎而泻 

之,其病立忆。要达如此效果,须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 

审其病脏以期之。 

…  6…

                                太阴阳明论篇 

     黄帝问曰:太阴太阳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 
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有所不同,故病异各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 
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 
喘呼;人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 
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 
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士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 
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于主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 
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 
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 
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 
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 
不用焉。 

      【大意】 

     太阴谓脾,阳明谓胃。本篇根据脾胃的密切关系和生理特点讨论了太阴阳病生病之异,也论述 

了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 

…  7…

                                评热病论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 
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 
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 
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 《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 
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 
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 
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 
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 
出青黄涕,真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 
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否?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 
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 
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 
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欬甚,上 
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 
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 
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 
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 
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 
不来也。 
     帝曰:善 

…  8…

      【大意】 

     本篇讨论热病之变证,对风厥、劳风、肾风、风水、阴阳交等病因病机、治则、预后等予以讨 

论。本篇也提出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点。 

…  9…

                                   逆调论篇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 
曰:阴气少而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 
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 
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 
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 
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 
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