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准备()
延川县的城墙虽然比延长县高大厚实,起码有二丈四尺高(大约八米),一丈八尺厚(大约六米),但是城内的守军却没有多少。
延长县内还有一个顾世虎守备军,大小也有边军七百余人。但是延川县内,除了一个分守把总麾下的两百士兵外,只剩下早已经不堪使用的卫所军户。
刘宣领兵前来,吓坏了延川县令沈振。沈振山东人士,家中也是名门望族,三代之内,每代都有人高中进士,远不是无根无底、没有依靠的延长县令张云柯相比。
沈家三代之内,结交的同乡、同年、师生等盘根错节的关系,已经能量不小,消息也一向非常灵通。‘
刘宣在延长县的表现,沈振早已经知道。现在听说刘秃子率兵打来,沈振慌不择路的丢下妻儿子女,带上仆人家丁、骑上战马向榆林城逃去。
沈振逃走之际,还耍了一个滑头,说自己是去榆林城搬救兵,让延川县丞王琼主持大局,等自己搬回了救兵,就来解延川之围。
在王琼的讥讽谩骂之下,沈振脸不红气不喘的将延川这个烂摊子扔给了王琼,自己却抛弃妻子逃出了城外。
刘宣在延长县的表现,大大的刺激了陕北的士绅。在陕北文人的笔下,刘宣已经是凶性难改,动辄屠城的魔王恶棍。
如今刘宣到了延川县,城内的士绅自然会拼死抵抗。他们蛊惑普通的百姓,大肆诋毁诬陷刘宣的义军。
这些文人士绅,还纷纷出粮出响,简拔勇士充作家丁,准备与刘宣对抗到底。
刘宣刚刚赶到延川县,尽管将县中的情况已经探清楚不少,知道延川境内现在没有任何大军。但是刘宣却没有轻敌大意,还是按照规矩,深扎营垒,牢固军寨。
毕竟历史上的闯王高迎祥,就是因为疏忽大意,没有建好营寨就随便休息。结果遇上了卢象升的夜袭,导致全军大败,损伤惨重。
刘宣带领前锋部队安营扎寨,建造攻城器械,后面行军的李旭中营,后备营,骑兵营也已经慢慢赶到,随着他们一起行动的,还有刘宣麾下的老弱后勤。
带上老弱后勤打仗,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有了家小牵挂,能够更好的控制麾下的士卒,让他们遵守军纪。而缺点却更加麻烦,不仅行军速度不能快,还要以精锐兵力保护这些老弱后勤。
如果这些老弱妇孺有丝毫闪失,只怕刘宣的大军马上就要军心不稳,士卒也会炸营而逃、寻找亲人。
所以携带老弱,其实也是一个利弊各半的事情,关于这一点,无论是李旭中,还是张虎成,都与刘宣有过深入的探讨。
刘宣之所以决定携带老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士卒,维护军纪。
在他看来,一支军队最重要的就是严明军纪,军纪也是一支军队的灵魂。在明末名将戚继光的兵书练兵实记中,就有专门的一卷练胆气,就是讲怎样才能做到严肃军纪、严明号令。
军纪这个东西,破坏容易建设难。哪怕再老实良善的士卒,只要屠过几座城,也会慢慢变成嗜血的人渣。如果一支军队大部分都由这种人渣败类组成,就没什么军纪可言了。
而没有军纪的军队,常常就没有纪律。这种军队,如果遇上顺风仗,还能靠着彪悍之气一拥而上,如果遇上艰难困苦的苦战恶战,只怕马上就会四处逃散了。
所以为了这支军队的前途,为了现在的战斗力,刘宣都要将这些老弱妇孺保护好。哪怕牺牲了行军的速度,浪费了一大部分精兵。
短短一百六十里路,刘宣麾下的大军整整走了六天,每天行军大约二十五里。这一路上,因为刘宣这支军队的基层组织较为有力,除了六七个年老体弱之辈死于路上之外,无论是人员马匹都没有大的损耗。
等所有的军队进入营寨,刘宣放出探马哨兵,开始探查清涧县与延安城的消息,并且派出炮兵,选择构筑炮兵阵地。
就在刘宣做好攻城准备之时,县城中的王琼也动员城中士绅,准备坚守城池。他们准备了大量的滚石檑木,打造推杆,叉杆等守城工具。收集金汁、火油等守城利器,为了守城方便,他们拆毁了大量的民居收集材料,甚至将百姓家的菜油都搜刮干净。
第二日一大早,刘宣卯时一刻起火吃饭,三刻拔营,列阵于延川县城之外,选择早已经探查好的地方修筑炮兵阵地,然后开炮攻城。
延川城头的守军昨日一夜未睡,如果不是刘宣的凶名太盛,惧怕刘宣大肆屠城,只怕延川县城的兵丁青壮,早已经扔下兵器、逃散回家了。
—————————————————————。
刘宣的名声之所以如此之坏,就是因为掌握舆论权力的士绅大肆传播。
刘宣攻破延长县城后,斩杀的士绅恶霸不下二百余人,整个延长县的官吏,几乎被刘宣杀个干净,县令张云柯、县城周琛、典吏吴鹏等大小官吏没有一个能够幸存。
李自成在通许县不过杀死了九户拼死抵抗的乡绅,就被史料县志记载屠通许县城。
在文人士子中,只有掌握钱粮土地的官员士子,才能称呼为人。至于寻常的平民百姓,在他们看来恐怕还不如猪狗,无论死伤多少,都不会有一点在意,反而会趁机侵夺死人的良田房屋。
刘宣在延长县城做下的事,远远超过后来李自成等农民军。历史上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一直比较尊重读书人,对于一些失意的文人士子也花了很大的功夫拉拢。
但是因为力量上处于弱势,这种拉拢效果也并不好,一直也没有多少读书人愿意投靠他们。
直到李自成在河南大获成功,有了雄踞天下的本钱之后,这些毫无廉耻的文人士子才纷纷来投。
可惜李自成后来在一片石大战中,被优势的清军主力击败,这些无胆的投降文人士子,马上纷纷在地方上发动叛乱,杀死闯军的骨干,围攻弱势的闯军。
李自成在历史上之所以失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关外的八旗军不够重视,没想到十几万八旗军居然会倾巢而出。闯军五营主力只有六万人,野战也不是八旗军的对手,这一场大败,大大损伤了闯军的元气,直到退回西安之后,李自成还没有缓过气来。
如果李自成最后不是疏忽大意,不明不白的死在九宫山,靠着闯营余部的三十万大军,也未必没有回天之力。
可惜李自成在九宫山死于非命,闯营大军顿时人心浮动,叛徒王体忠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趁机杀死了闯军大将白旺,率领近十万大军一起归降了清军。
而李过、高一功、刘体纯、刘方亮、郝摇旗等各营将领也互不统属,没有威望统合众将,被南明朝分化瓦解。
即便是时局如此艰难,闯军余部李来亨也以几营残兵,纵横三省,多次打破清军三省围剿,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到了康熙三年。
有了李自成、张献忠的例子,刘宣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自然不会白费力气,讨好这些地方上的士绅官吏。
这些文人士子、清流词臣,都是极端的实用主义者,哪怕清军如此残暴,屠城杀降无数,最后也几乎全部夹着尾巴投靠了清军。所以日后刘宣有了成就霸业的时候,一定不会缺乏这些软骨头的文官投靠。
对于这些地方上的土豪劣绅,刘宣的处罚极端严厉,不仅会斩杀首恶,还会烧毁地契房契,将浮财搜刮干净。
刘宣的这种政策,远比后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激烈、更类似与后世红朝毛(太祖)的打土豪分田地。
这种对待士绅极端激烈的政策,立马就引起了官僚士绅的仇恨,他们对刘宣既恐惧万分,又恨之入骨。
如今刘宣在延川面对的情况就是如此,这些地方上的士绅,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动员能力,连夜赶制守城工具,用来加强城池的防守。
刘宣列好阵型,令旗连续挥动,早已经准备就绪的炮兵,在哨长李进忠连声令下,十四门火炮全部点火,发射的铅弹仿佛一道道火龙,朝延川城头打去。
十轮炮击效果并不算很好,延川县建造在高岗之上,城池的基座全部是坚硬的石头,几乎算是一座石头城。
刘宣见炮击效果不好,脸上没有微微皱起,心中也有些无奈。炮兵哨哨长本来是能力更强的刘武,但是因为扩军之后骨干的不足,张虎成第二营缺乏合格的哨长,他厚着脸皮要求将老部下刘武调回去,炮兵哨的哨长才换回了李进忠。
张虎成此人的地位,在刘宣军中也有些与众不同,他以前的部下杨四宝、张五斗、刘武三人,现在全部充任实权哨长,张五斗还兼任副营官,这一股势力,几乎占据了刘宣麾下兵力的四分之一。
张虎成之所以有些尾大不掉,恰恰是因为刘宣的治军公平,因为杨四宝、张五斗、刘武三人骁勇敢战、屡立战功,当然会被刘宣大力提拔,逐渐成为刘宣麾下的骨干将领。
所幸张虎成还当过几天军官,尽管性情耿直,但是多多少少知道些为官之道。
加上他感激刘宣的知遇之恩、宽宏大度,所以在军中从来不与刘宣相争。这一次他要求调回刘武,也有些没有办法,毕竟一个营中,多多少少都要有一些自己最亲信之人。
张虎成麾下的四个哨长中,白旺、陈铁牛、白富贵三人都是投降的官军,因为共同的出身,已经渐渐团结在一起。
白旺三人,都是刘宣从小兵中提拔起来,都算是刘宣的亲信。三人抱团,充当上级的张虎成也有些犯难,只好央求刘宣将自己的老部下刘武调回来。
刘宣也察觉到了这一点,害怕以后会出现上下级不合的现象,所以痛快的将刘武调了过去,有了能力较强的刘武帮助,张虎成也能更容易掌控第二营。
第五十二章浴血()
延川城头除了四门宣德年间的大将军铜炮,就只有分守把总麾下的两门虎蹲炮。因为官军炮兵实力低微,尽管刘宣麾下的炮兵炮击效果不佳,但是还是能占据着绝对的上风,轻松压制住了城头的火炮。
十轮炮击过后,刘宣麾下的将校纷纷请战,争先恐后的想要占据头功。
在刘宣麾下的三个主力步兵营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李旭升营。这个营由刘宣的亲兵哨与李旭升的前哨扩编而成,老兵骨干也是最多,更有勇冠三军的杨四宝充任副营官兼任前哨哨长,营官李旭升本人也骁勇善战,很有带兵打仗的天分。这个营,也是刘宣最放心的一个人。
其次就是张虎成营,这个营以张虎成哨与陈铁牛后哨扩编而成,虽然也有两个老骨干哨,但是陈铁牛因为能力上的关系,他麾下的后哨也一直是五个老骨干步兵哨中战斗力最差的一个。这个营中,营官张虎成骁勇豪迈,能服人心,副营官白旺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却屡立战功。
刘宣最不放心的就是李旭中营,这个营只有一个骨干哨,大部分都是由新兵编练而成,几乎没有见过多少血腥。因为骨干的缺乏,李旭中还需要兼任哨长。而剩下的王登高、张九仁、史太岁三位哨长,有的是前来投靠的饥民首领,有的是最近提拔的勇敢士兵,对于这些人的实际能力,刘宣也不可能知根知底。
刘宣看了一眼麾下的众将,决定还是用李旭中营试探性的攻一攻延川县城,这样既能试探一下延川县城的抵抗强度,也能锻炼一下队伍,看一看李旭中麾下三位哨长的真实本领。
在炮声隆隆之下,刘宣列阵于城墙外三百步,李旭中第三营推着云梯、冲车、扛着爬梯、拿着麻绳虎爪,慢慢的向延川城头靠近。
延川城头上的火炮尽管威力很弱,与城外的炮战中落了下风,一些炮手死伤惨重。但是还是冒着炸膛的风险,顽强的继续开炮,杀伤城下的步兵。
城头上的两门虎蹲炮威力极大,一次能发射出三百多枚铅弹,仿佛一道道喷火的怒龙,凡是被这种铅弹打中的士卒,几乎很难幸存下来,马上死于非命。
城头上的火炮不停地开火,终于出了状况,因为长时间开炮,火炮的温度太高引发了炸膛。顷刻间十多位炮手被溅射的铅弹击中,在炮位附近倒下了一片,鬼哭狼嚎的哀嚎开来。
延川城头的守将王琼尽管是文官出身,但是却极有能力胆色,他召集青壮,将战死受伤的士卒抬下了城头,免得损伤城头守军的士气,然后不惧危险的坚守在城头上,大声鼓舞着守军的士气。
随着李旭中麾下的步卒距离城池越来越近,城头上的攻击手段也更加多样丰富,不仅有常规的火铳羽箭,还有一些老式的投石机发射的泥弹石弹。
投石机这种武器,在火炮出现之后,就迅速的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因为这种武器缺陷极大,不仅威力远不如火炮,而且准头也不能有效控制。
尽管箭矢如蝗、铅弹如雨,但是李旭中第三营还是越来越接近延川城头。
现在已经过了惊蛰,但是因为气候寒冷,延河水还没有彻底解冻,到了延川县这一段,更是彻底断流,没有护城河的保护,延川的守军也更加被动。
自古以来,如果守城方只依靠城墙坚守,那么很少能坚持下来。因为守城之战中,最重要的就是城外的各种工事,城墙之外,不仅有壕沟、护城河、还要修筑邬堡、羊马墙、拒马壕、陷马坑、拒马、鹿角木等守城工事。
但是想要坚守城外险要之地,修筑各种城外守城工事,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手中有一支坚强的骨干军队,这一支军队,起码也要有与攻城方野战的能力。
而延川县城内,只有一个分守把总,麾下的兵力还不足二百人,正是因为兵力空虚,县令沈振才不敢坚守城池,打马落荒而逃。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旭中麾下的四个步兵哨终于靠近了城头,六架云梯也安稳的搭上了城头,一些骁勇的士卒也开始手持利刃,攀登城池。
就在此时,城头上的金汁、猛火油柜等守城利器也纷纷发力,一股脑的从城头泼下。
滚烫的金汁凡是淋在士卒身上,马上就发出一股恶臭的味道,猛火油柜也喷出一股股碗口粗的火苗,将登上城池的士卒活活烧死。
眼见攻城受阻,伤亡不下,李旭中心中流露出几分痛楚,眼中却更加了几分狠历。这些伤在城头上的士卒,基本上都是第三营的骨干,只有那些勇敢的士兵,才敢于率先登城。
李旭中脸上一片通红,愤怒的跳下战马,将手中的马鞭丢下,手持一柄长矛,恨声说道:“此战,有进无退,谁敢退后半步,一律当斩,如若我退后一步,请斩我首。”
他三步两步的赶到一架云梯之上,就要身先士卒的攀登城墙,麾下的十多位亲兵也纷纷上前,随时随地的保护着李旭中。
就在李旭升登城之际,他麾下的哨长王登高却被这惨烈的攻城战吓破了胆子,他狂乱的呼叫了一声,居然丢下了兵器向外面逃去。
王登高本来是流民头目,在刘宣攻破延长县之后,率领五百余流民投靠了刘宣,刘宣为了千金买马骨,让更多的饥民前来投靠,所以才让他当了第三营哨长。
王登高投靠刘宣之后,在处理营务之上,也较为公平,为人也没有什么架子,更没什么坏毛病,此人甚至还入了刘宣的眼睛,准备在他立下功劳时大力提拔。
正因为王登高在士卒中有威信,所以他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