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陪陪我的爸爸妈妈。还有我希望当别人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有能力帮助他。我能够让我的心坦诚平静地面对别人,我希望别人也这样面对我,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够更美好。
宝钗:张莉
朱军:“宝黛钗凤”当中惟一没有来到我们现场的就是宝钗,大家对她也是特别关心。她最近到底在干些什么?她到底怎么样了?让我们一起拨一个号码。喂,是张莉吗?
张莉:对呀。
朱军:你好,我是《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
张莉:早听说你的大名,你好,你好。
朱军:你是什么时候出国的?
张莉:我是1990年大学毕业以后出国的。在国内大学毕业以后,我就出国到加拿大继续读书。在多伦多读书几个月以后,认识了一些朋友,我就跟大家一起去学经商,主要是学投资房地产方面的。很多观众很关心我是不是有一个美好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我真的蛮感谢的。现在还没有,将来如果有了,我一定会告诉大家,你们都会知道的。
朱军:出国这么多年有没有特别艰难的时候?
张莉:第一年是最艰难的。我刚刚到加拿大读书的时候,因为要申请奖学金,学校要求我每次考试都必须要考到前三名。那时候刚出国,不管我学了多少英文,但是我的听力还是很差,所以很辛苦。
朱军:我想问问你,在这20年当中,你得到最多的是什么?
张莉:我觉得我得到最多的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能力。当我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必须在没有任何人帮助、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学会生存。
朱军:大家在这里给你送上祝福,希望你在大洋彼岸生活得美满幸福。
张莉:谢谢你们。
凤姐:邓婕
朱军:现在请上这个剧当中的大内总管凤姐。你在剧组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邓婕:那要问大家。
朱军:我让你自己说。
邓婕:我在《红楼梦》剧组是一个很有目标的人。人家都是十八九岁,二十出头,我来那年已经二十四岁了,所以我觉得我不能贪玩,既然有这么一个好机会,我一定要把握住。
朱军:她说的是实话吗?
陈晓旭:刚才邓婕说的是她自己的内心活动,我认识的邓婕某一方面很像王熙凤。我记得我们俩演完《红楼梦》以后,经常有人请我们俩去演出,有一点小小的收入。我通常就是存一半花一半。邓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一人拿了一摞钱之后,她就锁在一个箱子里头,然后说:“唉,又没钱了。”
邓婕:有这回事吗?我不记得了。
朱军:你和国立两个人今天能够有这样的成绩,跟会理财应该是有关系的。
邓婕:真正说起来,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呢?《红楼梦》拍完了以后,我们走穴挣了点钱,不多,一共也就一两万块钱吧。那时候万科刚刚开始发行股票,我根本不懂股票,但是觉得比存银行要值,于是就买了一万块钱的股票。大概一年或者两年以后,万科的股票从一块钱涨到七块钱,我赶紧就抛掉了,一下子赚了七万块钱。后来据说这个股票涨到了一百多,亏了。
朱军:最后一个问题。在剧组的时候,你最难的一天是哪一天?
邓婕:就是拍“凤姐之死”的那一天。那是在哈尔滨的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零下三十多度。王导本来说找替身,后来拍的时候还是让我自己演。我想这么多苦都受了,咬咬牙就去了。那天拍在雪地里拖的镜头拍了七八遍,我觉得太难受了,太苦了。这是最难忘的。
导演:王扶林
进组时53岁。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目前已退休,但仍在拍戏。代表作有《敌营十八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迎春:金莉莉
杭州人,进组时18岁,是郊区人民公社的接线员。当年她从王扶林的窗口走过,因为瘦弱的身形符合迎春的“金闺花柳质”,所以立刻引起了导演的注意。但开拍后不久就因为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而中途离开了剧组。从中戏毕业以后,金莉莉被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她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担任主要角色:《红楼梦》、《壮志凌云》、《最后的疯狂》、《大漠丰碑》、《爱在雨季》、《啼笑姻缘》、《非你不可》等。
迎春:牟一
成都人,进组时20岁,是成都市汽车运输公司劳资部的干部,也是电视大学的学生。当年剧中的“邢夫人”夏明辉在成都街头发现了她,让她接替金莉莉出演迎春。离开剧组后,下海经商。
探春:东方闻樱
进组时19岁,是武汉儿童艺术剧院演员。最初以场记的身份加入“红楼”剧组,后因为好强的个性而被王扶林看中,扮演剧中的探春。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曾担任过央视大戏《省委书记》、《女子监狱》的制片人。
惜春:胡泽红
杭州人,进组时19岁,是文化部红旗越剧团的戏曲演员。离开剧组后,长期从事影视剧的拍摄,如《唐明皇》、《糊涂衙门》、《我伴彩云飞》、《国权》、《青年乌兰夫》等。还曾从事餐饮业,现经营一家广告公司。其父胡小孩是我国著名的作家。
妙玉:姬玉
北京人,进组时17岁,是北京皮鞋厂的临时工。离开剧组后,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专业班进修,1990年毕业。至今仍在拍戏。曾出演过300多部电视剧及3部电影,并在20余部电视剧中担任主角,如《关公》、《大酒店》、《老磨坊》、《康熙大帝》、《回归爱的世界》、《溪上有座风雨桥》等。
尤三姐:周月
进组时21岁,是昆明市话剧团演员。1988年赴澳大利亚学习。在1994年的澳大利亚春节联欢晚会上担任墨尔本、悉尼两地的节目主持人和导演。1991年至1994年参加并主办了中华国际艺术节。1995年回国拍片至今。主要影视作品有《追逐墨尔本》、《小丈夫》、《古城童话》、《激情人生》、《公民良心》等。
晴雯:安雯
原名张静琳。10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师从张君秋先生。1988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从事京剧和歌舞剧的比较学研究。1994年回国以歌手身份重新开始演艺生涯,改名安雯。代表作有《月满西楼》、《蜜月独身》、《我伴彩云飞》、《风雨一世情》等。2001年将多年创作的散文、词、小说和剧本出版成书,名为《永恒恋人》。
袭人:袁枚
芜湖人,进组时20岁,是安徽省黄梅剧院演员。现为广东电视台演员、制片人。
刘姥姥:沙玉华
进组时53岁,是铁路话剧团演员。已离休,但仍在接拍影视剧。
两对夫妻
第一对,侯长荣和陈剑月。侯长荣在剧中扮演柳湘莲,进组时23岁,是江苏省扬剧团演员,现为江苏演艺剧团演员;陈剑月在剧中扮演香菱,进组时19岁,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现仍为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
第二对,吴晓东和沈玲。吴晓东在剧中扮演贾芸,进组时21岁,是承德话剧团演员,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沈玲在剧中扮演平儿,进组时19岁,是江苏省扬剧团演员,现为个体演员。
绝对幕后之《红楼梦再聚首》
《红楼梦再聚首》节目是《艺术人生》创办以来嘉宾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动用工作人员最多、通讯设备最多的一次录像。它是《艺术人生》一次艰巨的挑战,也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选题
2002年早些时候,我在提交给制片人王峥的一份《未来节目发展的建议》中就提出了扩大节目样式的建议,“可以用特别节目的样式重聚《渴望》、《红楼梦》等剧组成员”。节目发展到第三年时,我们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这时就将《红楼梦》列入了计划日程。为此我们的导演马宁还作了一些采访,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没录成。
2003年的年底,随着央视8套、12套的《红楼梦》热播,以及第一名、第二名的高收视率,《红楼梦》再一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更加关注“新闻热点”的我们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选题时机已成熟。
策划
初期策划会的内容主要是“补课”。我们邀请了中国红学研究所的所长和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导演、编剧来给我们讲课,从中了解了许多幕后的故事。为了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的内涵,组里买了大量的DVD、音乐、书籍等,主创人员们利用业余时间重读、重新研究这部名著。一般节目的前后期基本上就半个月的时间,而这期节目光前期我们就用了20多天。
在接下来的策划中,我们和作家毕淑敏、著名电视策划徐小帆、鹿郡、张绍刚、史航等人展开了讨论。毕淑敏提出的“要对剧组成员纵向、横向对比”、鹿郡提出的“红楼梦人生之TOP”、张绍刚的“挂历的礼物”、苗棣和马东的“仪式感”等一些好想法都对这期节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次的聚会十分难得,我们联系到了北京市大观园管理委员会。恰巧他们也在筹划第二年的《红楼梦》剧组成员重游活动。在王扶林导演的帮助下,我们共同策划了此次录制后的《红楼梦再聚首》之剧组成员观众见面会、重游大观园、红楼宴三个系列活动。一时间,《艺术人生》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寻人
本期节目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的问题,上哪儿去找这么多人呢?我的助理编导李婧琛和观众导演宋飞可愁坏了。因为线索不多,我们只能逐个地追问查找。从最初的八九个人到后来的近100人(最后到场参加录制的有70人左右),是我们都没有预料到的。
找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动用了媒体的力量。最典型的就是寻找“宝钗”了。因为我们实在没有这位神秘人物的任何线索,就在我即将按动鼠标发出寻人启事的那一刻,突然一个灵感涌上心头,为什么不把“《艺术人生》紧急寻人”改成“紧急寻找薛宝钗”呢?一字之差,结果却大不相同,网络寻人一登出立刻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寻人启事发出的第二天,制片人王峥在录像现场竟然接到了“宝钗”的电话。原来她的朋友看见了新浪上的消息,转告了她,然后她又通过别的渠道找到了王峥。
为了寻找当年出国的几位演员,我们几经周折多方打听,曾经工作的地方、父母亲朋的姓名、工作单位等,凡是能想到的我们都采取了行动。所以在节目中大家就看到了贾元春、秦可卿、晴雯等的自拍DV。
道具
为了本期节目的道具,我们曾三进大观园“草船借箭”。在北京大观园里我们找到了当年剧中的道具,如桌子、椅子、林黛玉的药罐子、贾宝玉的船、怡红院里的藏宝阁、皮画等。于是这些宝贝就被“移植”到了《艺术人生》的演播现场。
采访
观众们最为关注的人物自然是“宝黛钗凤”了,于是采访重点自然放在了对这些人物故事的“挖掘”上。
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这些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作为广告公司董事长的她可以说是发展最好的人之一。她的公司坐落在CBD商务圈的黄金地段。在谈话期间,那份矜持那份婀娜还有那份聪明,让我觉得她是和剧中人物仍然十分相像的一位。从开始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开公司创业,她靠着聪明才智和自己的努力,当然多少也得益于“林妹妹”,终于闯出了自己的路。和她的接触中有两点让我印象很深:一是五粮春酒厂的“她系出名门,表里如一”的广告来自她的创意;二是她对自己形象的重视,从答应作客节目时的忧虑——担心把自己拍得胖了——到录制前的“精雕细琢”,在她的一举一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她多么希望尽量少地给观众带来遗憾,封存往日的美好。
宝钗是最难动员的嘉宾之一,也许是太神秘的缘故,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也很小心谨慎。我们第一次的通话后,她答应安排时间回来参加录制,但第二次打来电话时她却说因工作上的事脱不开身不能回来。在电话中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协商后,最后她终于答应拍DV寄回来,但要视情况剪辑,因为她担心多年不说国语,有些说不好了。于是在节目中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宝姐姐”。
整个采访中我惊奇地发现,很多演员的人生命运竟和剧中人物非常相似,也许是导演挑选演员时太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了,以至于20年后他们依然“演绎”着剧中人物的现代版命运。这正应了那两句老话,“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性格即命运”!
剧组解散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大部分人选择上学,有的出国,有的开始经商,总之那些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最终都还是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定位;那些敢于冒险、主动去迎接挑战的人,最终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有一些人因为屡屡的失败,而最终“认命”;有些人却在失败中越战越勇;有些人进组时的条件非常差,可如今却已成名立业;有些人当年条件好,可如今却叫人惋惜。这一切的反差都来自于他们面临抉择那一瞬间的心态和日后的努力!这期节目让我对如何把握人生和怎样面对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期导演 李谦)
激情现场之刘欢
直到今天,刘欢的正式差事都是对外经贸大学的老师;直到今天,刘欢每周都得去学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