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道:“三叔,别慌,我们这里偏僻,倭寇没那么快,杀过来,他们要抢掠,也是先去繁华的集镇,所以你们先收拾细软,我去坝上看一下,马上回来。”
林浅浅急道:“延潮,你小心。”
“知道。”
说着林延潮奔出门外,三步并着两步跑上堤坝顶部,朝远处望去,沿着闽水江岸一处,两处,三处,五六处烽火燃起,烈火熊熊,在夜空中也是看得清楚。林延潮心知,这最近一处是下游盐仓方向的烟墩,回头一看上游方向烽火,一座接着一座燃起。
一片熢燧星联的景象,说明真是有倭寇来犯了,而且不是小倭寇,而是大股倭寇。
当初备倭,福建巡抚谭纶闽水江口设小埕水寨,在海坛、浯铜还有两支游兵,更有把几十座截寨、捍寨把守水陆要道,防止倭寇偷袭入境。待春秋二讯时,宪司巡海道与府海防馆,遣出海军驾乘楼船巡海以备倭寇。
故而一般小股倭寇来犯时,也是平常时,烟墩都不用点的,但这一次烟墩燃起,说明大股倭寇已是攻入了闽水,正沿江而上。这是战争啊,这一幕令生逢太平盛世的林延潮丝毫准备也没有。
他只是个读书人,只想按部就班,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至于这打战的事,想也没有想过。
四下都是百姓们,上山躲避,这都是老规矩了,可是有用吗?林延潮记得自己五六岁时,父母就是在倭害里,躲避在山上时,被倭寇搜出杀害的。
古语有云小乱避城,大乱避乡。
倭害最严重时的嘉靖年间,宁德、福清、永福,连江等县城都被倭寇攻破过,还曾过攻打省城举动,后来朝廷派谭纶抚闽,又派大将戚继光,俞大猷入闽清剿,倭寇之势已不复嘉靖之时了。
所以倭寇现在是不敢打省城主意的,反而会祸害省城周边乡里,所以躲避在山上,反而更危险。
前面几处烟墩还在熊熊燃烧,越点越明亮,倭寇应该没那么快杀来,既是如此还不如躲进城去。于是林延潮拿定主意后,跑回家中,但见家里人都已是收拾停当。
当下三叔拿根锄头防身,林延潮和林延寿,也是各拿了镰刀在手。
林延寿却仍是啼哭不止,林延潮喝道:“堂兄,你是家里的男人,别婆婆妈妈的,难道倭寇来了,还要你娘替你挡着吗?”
林延寿被林延潮这一喝,这才止住了哭声。
林延潮道:“倭寇没那么快来,我们走官道,直接到洪塘集镇,找爷爷去,他是会安置我们,就算不行,也会安排我们的一条船进城的。”
三叔连忙道:“为什么我们不去山上?官道万一遇到倭寇怎么办?”
林延潮道:“山上没有粮米吃,倭寇若肆掠久了,我们不被搜出,也会饿死的。进城现在冒一点风险,但以后就不用担心受怕了。”
众人都觉得林延潮说得有道理,当下就同意了。当下三叔带着一家人出门。
村长这时正在村口组织乡民准备往山上撤,听说林延潮要避入城内道:“你怎么不往山上去啊?以往倭寇来,我都是这么躲着的。”
林延潮道:“村长山上也不太平啊,西峰,东岐岭,洪水都是小山藏不住人,倭寇若真的进山搜捕,我们躲也是没用。”
村长听了道:“你说得也对,都藏山上也不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筐里,有没有人愿意一起去城内的?”
“我们城里有亲戚,一起去!”
五六户乡民一起响应。村长道:“大家一起走,大家路上也有照应。”
林延潮点点头道:“村长一起去城里吧!”
村长摇了摇头道:“这里总要有人看着,说不准倭寇只是一会就走了。唉,当年若是不是你爹引走倭寇,我早没命了,没想我这把年纪,还要遭这个罪啊。”
林延潮听了眼眶一红道:“村长,我先走了,你保重!”
当下林延潮一行四十多人,走出官道,人渐渐多了,都是向东往城里去的,大家携家带口的,孩童的哭啼声一路响个不停。
一家人还未到了洪塘集镇,就听到前面道:“坏了,坏了,官兵们把桥给封了,这如何是好啊?
林延潮心道这可糟了,洪山桥是唯一通往省城陆路,若是封了自己怎么过去。眼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林延潮赶到河泊所的官署,先找到林高著再说。
第八十六章 俞龙戚虎()
洪塘集镇,也是一片兵荒马乱。
林延潮进入河伯所官署内畅通无阻,几乎没什么人阻拦,到了官厅才看见一名攒典正在收拾公文。
这攒典识得林延潮一家人,一见他们就道:“你们怎么来了?”
林延潮道:“听说倭乱,我们来找我爷爷。”
攒典摇了摇头道:“你们来得真不巧啊,海防督捕馆差人下令,林大使率着巡拦督船到上游去了,免得疍民响应倭寇作乱。”
林延潮不免有点替林高著担心,又问道:“眼下倭情如何?”
“倭寇来得突然,消息到处都是,有人说,倭寇从定海,牛头门登岸,小埕水寨被攻破了,北路参将殉国,满江上都是败兵。也有人说不过小股倭寇,绕过官军的封锁。不过依我看,倭寇来势不小,虽未必如嘉靖那年的倭害,但乡里也不是久留之地。”
“要么往上游那跑,要么就躲进城里,就这两处最安全。”
林延潮当下道:“我也不是非要找我爷爷,只要攒典能让我们进城就好了。”
攒典听了道:“洪山桥上被官兵封了,也罢,我手里还有船送你们过江,然后一切自己小心就是了。”
众人听了都是大喜。
正待这时,一名巡拦跑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道:“不好了,不好了,五虎门那发现倭寇,官兵正开炮击敌呢!”
攒典大惊失色,踱步之后道:“他们是大使的家眷,你驾船送他们去城里。唉,都打到五虎门了,看来这是遇到了大股倭寇了,你们快走,五虎门不过一游官兵不知能抵挡多久。”
林延潮,三叔互望了一眼,都是庆幸,看来来洪塘集镇是对的。
当下这名巡拦驾船,见林延潮带着这么多乡亲挤上去,当下不满地道:“所里的大福船被调走了,我这艘漕篷船怎么载得了这么多人,万一船在江心翻了船,你们都要喂江里的鱼虾。”
听巡拦这么说,乡亲们都是急切的哭了起来,一并哀求。林延潮亦恳请道:“大哥,能不能行个方便,这些人都是我族亲啊!”
这巡拦吃不过恳求,摆了摆手道:“好吧,好吧,所里还有一艘备船,只不过没人掌舵,你们谁会划船吗?”
众乡亲闻言都是大喜纷纷道:“都是长在水边的人,谁不会驶船呢?”
当下众人都乱糟糟地挤上船,这样的漕篷船,载个二十多人还是吃力。巡拦脸色不好看,怪了几句林延潮,说顾着自己一家就好了,何必带这么多人呢?
林延潮没作理会。
漕篷船过了闽水后,即进入小河道。进了这小河道后,不到半个多时辰就可以到西门了,众人都是松了口气。
船首点着松明,照亮了眼前水道,小船就这么一前一后靠着河岸边行去。
三叔,巡拦划船,林延潮站在船边看着努力看着岸上有没有倭情,他听说每次倭害之下,不仅有外来倭寇作乱,本地也有不少盗匪跟着混水摸鱼。
夜风习习,耳边静得只有划水声,小船上人人都是不敢说话,林延潮回头望去,众乡亲只是搂着自己的包裹,低着头,脸上稍稍透着点惊慌。
倭寇六七年未犯福建,百姓们都已是习惯了太平的生活,但这一次又令他们重新记起了当初的噩梦。
林延潮不由想起七十年后的浩劫,京师沦陷,君王死社稷,一片石血战,然后华夏处处烽火,接着就是嘉定三屠,扬州十日……
石达开写给曾国藩的诗里道,我志未酬民犹苦,东南到处有啼痕。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本来只是想安安静静的读书的,但似乎也不应独善其身,应该为天下为国家为百姓,作一点事情。
林延潮细细地想着,但觉得温暖的小手,握住了自己的手腕。
林延潮回过头去,看见林浅浅咬着嘴唇,看着自己,在漆黑的夜里,她的双眸温柔如水。
“潮哥,我们真要进城去吗?”
林延潮点点头道:“进了城,我们可以去投奔大伯,他会给我们一个安定的地方,我们身上有银子,不怕没地方住。”
林浅浅点点头道:“嗯,去哪里我都和你一起。”
林延潮轻轻抱了抱林浅浅道:“放心,一切有我。”
林延潮嗅着林浅浅身上的馨香,突然想到,七十年后看得还很遥远,就算自己看不到,但自己与浅浅的子孙将来终要面对,到时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但自己一介书生,又能为国家做什么事情呢?
到了渡头,林延潮他们下了船,乡亲们惊魂稍定,不由对林延潮都是千恩万谢。
林延潮谦虚了几句,只说危险尚未过去,领着他们赶路从渡头到了城下西门前。
此刻天色未亮,夜依旧是黑沉沉的,透着几分阴森,城门前挂着六盏红灯笼,将城门楼子照得敞亮,城门前长长的窄桥下,聚着上百名奔到城下的百姓。
百姓们拍着城门上的门钉,高呼开门。
城门楼上无动于衷,几门嘉靖年间添了红夷大炮,都是掀开了炮衣。头戴明盔,身披响甲的大明官兵,一手持松明,一手插着腰刀,正在巡城。此外官兵还装备铳炮、火箭、喷筒等各式火器。
看见官兵,林延潮心底才稍稍定了一些,这时却听到从东面传来几声隆隆炮声,好似闷雷般在天际响动。
虽是炮声很远,但却是令林延潮心头有几分不宁。
省城驻兵众多,他在书院里听说,不说福州有左中右三卫,近万兵丁,还有镇守总兵下面的土兵,抚院直属的机兵,州县里弓兵丁壮,也是一股战力。但倭寇这一次胆子居然这么大,竟是骚扰到省城附近来了。
林延潮这才来了一会,城门这又聚集些百姓,他们都是要入城的,不过都是被拦在城门前,不少百姓在城下不由恳求,有的甚至怒骂起来,但依旧没用。林延潮也知城门官,是不敢轻易担干系的,在夜间开启城门,放百姓入城,风险很大,若是有倭寇奸细混入,甚至突然夺门,就不妙了。
于是林延潮他们只能靠着城门较近的一处地方,坐下默默等候。城门官也是发话了,让百姓稍安勿躁,待天明之后,就行开城门。
百姓们这才安静下来,耐心地等候,陆续的套车车轮轱辘轱辘的声音,远远地响起,来人渐渐多了,都是要进城避难的。
这时候大家都尽量挨着城门近一点坐,至少在红夷大炮射程之内,心理上安全一点,也有点抱团取暖的味道。众人聚集在一起,相互询问也是城外附近几个村的,大家都是有点沾亲带故的,当下就七嘴八舌聊起天来。
“嘉靖年时,倭寇不是平了,怎么又来了?”
“还不是朝廷的狗官,将戚爷爷调走了。”
“是啊,若是戚爷爷在,倭寇不说打进来,连登岸撒尿不敢。”
“可惜戚爷爷被调去漠北了,打蒙古鞑子了,我要戚爷爷调胡来。”
“戚爷爷虽然走了,但不是还有俞大帅坐镇吗?”
“是啊,倭寇难道不怕俞大帅吗?”
“你不知道,我有舅舅是大能耐的人,听我舅舅说,是有奸臣还害俞大帅。”
“真的假的,俞大帅是好官啊?谁敢害他,不怕被我们百姓吐沫星子淹死吗?”
“我怎么知道,朝廷的事,是我们明白的吗?”
“娘的,被我知道了,哪个奸臣要害他,我去他家门口砸他一砖头。”
“好,壮士义气。”
百姓们七嘴八舌地说道,林延潮听得听得明白,戚爷爷就是戚继光,俞大帅则是俞大猷,人称俞龙戚虎。
在闽地,谁是当今天子,你可以不知道,但这两位你不能不知道。这二人在闽地百姓心中如万家生佛一般,可谓是人人敬仰。没有这二人,嘉靖年间的倭乱,闽地还要再死多少人不知道。
现在戚继光已是早已是远调,但百姓为他建碑纪功,且犹自留了很多故事在民间,如戚继光斩子啊,连小吃光饼和鼎边糊都来由,都附会上戚家军的故事。
至于俞大猷现在任福建总兵,总兵官的尊称是大帅,故而人人都将俞大猷尊称为俞大帅。
第八十七章 文武之争(第一更)()
此刻的万人敬仰的俞大猷俞大帅,正十分心烦。在倭寇犯境之时,他本该出战的,但是他却不能,原因是他眼下正受兵备道弹劾,停职待查。
福州巡抚衙门,在福星坊内,原本是提学道衙门,挨着安泰河,一河之隔则是府学。嘉靖内朝廷因备倭而立福建巡抚,总称巡抚福建地方兼提督军务。
公堂之外的滴水檐下,巡抚衙门机兵,插着腰威风凛凛地立着。
公堂内新任福建巡抚刘尧诲坐在主位正听着下面的军情,刘尧诲是湖广人,因仕官时弹劾过胡宗宪而被罢官。刘尧诲又以平瑶乱之功复出,除了与俞大猷一致一贯厌恶胡宗宪外,两人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刘尧诲坐主位,其余左右班文官武将各坐一边,泾渭分明。
武将镇守总兵俞大猷是以下,下面是都指挥使,卫指挥使,福建路参将,游击。
文官居首的福建左布政司万思谦,此人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传奇科举班的毕业生,在任嘉定县县令时,曾率义勇万余击退过倭寇进犯,也算有勇有谋,眼下半依在官帽椅上,一面听着军报,一面静静的喝茶。
除万思谦外,其他官吏就不那么淡定了,大家都是正襟危坐,屁股沾了椅子边。
万思谦旁是提学道副使胡定,巡按御史商为正,身材臃肿的福州知府陈楠,坐在椅上满脸发愁,倭寇袭扰境内,他今年的考成必是好不了了。
还有与陈楠一并苦着脸的,就是侯官知县周裔先,闽县知县贺南儒了。倭寇一来,受害最大就是他们这些地方官。
其余还有清军道,兵备道,巡海道官吏,不一一细说。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镇守中官,他则单人一脸阴恻恻的坐在角落,他权力虽大,但碍于阉人身份,与这般文官没什么好交流的。不过这样大的军议又少不了他的存在就是。
听完了倭情,众人才明白为何,这一次倭害来龙去脉。原来都是殷正茂害的。
殷正茂是谁?殷正茂是当今两广总督,此人也就是首辅张居正,万思谦同年,一并是嘉靖二十六年传奇科举班出身。
此人个性鲜明,一是贪财,二是能打战。隆庆年间两广瑶乱厉害,时首辅高拱推举殷正茂,众官一致反对,说坚决不行,原因是此人太贪。高拱说,没关系,我拿百万金给殷正茂,纵然被他吞没一半,但他却能帮我把两广平定下来。
高拱言下之意,换了其他庸才,就是一两银子也不贪,也是搞不定事情。结果殷正茂任两广总督,证实了高拱的知人之明,用俞大猷为将平定了瑶乱。
可也是殷正茂太能来事了,平定了瑶乱之后,一般人也歇息了。哪知他又出手整治沿海倭乱,先是调集两百多艘战舰,大样民船一百余艘,擒杀大海盗曾一本。
曾一本死后,殷正茂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