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马光等人都是胆战心惊,大气也不敢喘。
今日见林延潮铁面无情,严明执法,他们心底肃然起敬。而刑法司吏好心劝道:“司马老爷,今日你折了周王面子,以后周王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啊!”
林延潮还未回答,这时候堂上堂下老百姓唰唰地拜倒。
老者父子,里长,老人一并叩头道:“谢林青天为草民主持公道,此恩此德小民此生结草衔环,也是报答不尽!”
堂下老百姓也是叩头道。
“叩谢青天大老爷!”
“叩谢青天大老爷!”
“叩谢青天大老爷!”
但见老百姓黑压压一片跪倒,堂上之人无不动容。
民心,为权贵前何等柔弱,但合在一起也能为天下至强。
众官员都看向堂上林延潮,心道今日他所为之事,真不愧为青天二字。
八百一十二章 官断十条路()
河南开封,巡抚衙门。
衙门二堂,堂上的匾额高挂着'清慎勤'三字。
巡抚杨一魁与左布政使龚大器,开封府知府辜明已各自坐在一张高背椅上,端起茶盅喝茶。
开封知府辜明己将茶碗放在一旁的几案上,见杨一魁面色凝重,为了缓和气氛挑言道:“前几日从苏州新来一谭家班,班里唱老末的本腔精到,明日请来司里,博中丞,方伯一乐。”
开封府知府乃河南首府,所谓首府,就是本省所有知府中以他为首。
辜明已做官的第一要诀,就是勤往上司衙门走动,今日见巡抚不乐,于是就借机献殷勤。
杨一魁闻言放下青瓷茶碗道:“本抚哪有这闲情逸致。钦差就在开封,前不久又抓了一个四品知府,下一个不知拿谁开刀。本抚现在是坐如针毡啊。”
辜明已道:“当今官场糜烂,实有负圣心,但此非一朝一夕,是从永乐年后至今的积弊。下面官员都道,这从古至今当官都是这么当的,三杨时官场庸暗未必比今天好多少,但当时犹称盛世。”
杨一魁道:“此诛心之言,蒙元亡于吏治败坏,就在眼前,怎能不以史为鉴。”
左布政使龚大器出声道:“中丞所言极是,而今天下之官皆弃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弃民之事。若如此下去,本朝恐重蹈蒙元覆辙。”
“只是钦差之所为,除了杀几个贪官污吏,何曾真正整肃官场。以严刑峻法,整肃官场,这不是治本之道。”
辜明己道:“说起严刑峻法,下官有一事启禀中丞,方伯。昨日周王世子弹劾归德府同知林延潮,草菅人命,未经请命将其府役擅自刑杀。”
“当时周王世子亲自去府衙向林同知求情,但林同知却无视世子之尊,在世子面前强行杀人。行刑后血流于阶,世子几乎昏厥,林延潮竟让世子收敛尸首,带回王府。世子回府后禀告周王,周王大怒,致书本官要本官从肃处理,否则他将越关上奏天子。”
从辜明已言辞里,可知周王府何等震怒,要开封府,河南省就林延潮杀死他三名府役之事,讨个说法,否则就是直接上奏朝廷,问责你河南巡抚,布政司,开封府。
至于辜明已为何为此事奔走,因为他受了周王世子五百两的好处。若能扳倒林延潮另加五百两。
杨一魁闻言拍案道:“杀得好!杀得真是大快人心!”
龚大器,辜明已都是讶然。
杨一魁道:“这些藩王搅扰地方已久,甚至滥杀无辜,去年因禄米之事,围攻有司。当时本抚若是早巡抚河南,就是凭着圣上怪罪,也要重办这些人。”
“藩王贵为八议之列,各地方官避之不及,今有林三元出头,整治一下这些藩王。这不是大快人心是什么?”
辜明已犹疑道:“可是死刑之事,需报朝廷复核,不说州县官,就是一府知府,甚至藩司也无权行事。即便中丞身为一省上宪,也要请王命旗牌,方可先斩后奏。”
“林同知此举太草率了,周王说他草菅人命一点不错。若我们袒护,朝廷追究下来,我等恐怕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杨一魁叹道:“本抚年少负笈就学,立下救世救民之志,反而为官方知知易行难。”
“王法大如天,本抚即主理一省军政,也不能偏一己好恶。若林同知真的擅刑杀人,吾自当将此事参上。此事林宗海可有文书呈司里?”
龚大器禀道:“回中丞,有的。”
“如何说得?”
龚大器道:“文书里说,三名周王府府役盘剥乡里,强(协***民女,他拿问属实后,各杖六十,但没料到他们挨不住打,被打死了。”
此言一出,辜明已的脸色很精彩。
杨一魁却露出不出所料的神情问道:“是么,是杖刑?而不是杀人?”
“是啊。朝廷虽不许州县官施以死刑,却准许州县官,不经通报,对犯人行六十至一百的杖刑,受杖而死,有司官员不用受责啊。”
“另外按察司审阅过了,林同知所奏府役三人残虐害民,强(协***属实,有陈家集里长,老人以千余百姓联名做保,程序清楚。”
听龚大器说完,辜明己露出目瞪口呆的神情来。
杨一魁对辜明已道:“辜知府,既是周王世子发话,那此事不可不重视,你替本抚去周王府一趟。”
“就说若林宗海没有请旨,擅自对犯人处以斩刑,绞刑等各种死刑,本抚一定上奏天子,革除他的官职。但若是杖刑,就没办法了,前朝时有多少大臣死于廷杖,也不见得是天子真要他们的命,辜知府你说是不是?”
辜明已此刻只能自恨倒霉,这周王世子怎么没跟他说清楚此事。若是林延潮杖毙这三人,确实可以不受问责的。
因为这是官场的潜规则,用杖刑来杀人,不算死刑。
清朝时就有一个例子。
有个记者沈荩,因披露中俄密约,结果触怒当朝,上下决定杀之。但时逢万寿庆典,不宜公开杀人,于朝廷改判他立毙杖下。待万寿过后,再对尸体处以绞刑。
所以刚才杨一魁说的没错,若林延潮实行斩刑,绞刑其他刑法杀人,他都可以夺他的官职,唯独杖刑不行啊。
杖刑自古至今都是州县官的权力,这个是很容易作弊的地方,有的人受了一百杖刑后,一穿裤子立即生龙活虎,能跑能跳。
有的人还没吃了十几杖就挂。
这其中的分寸,不是看受刑人的体质,而是当官的良心。
因此说官断十条路。
当官合理伤害权十分可怕,真要玩死人,还不当罪名的。
尤其是林延潮这等临民的亲命官,一念之善可以救人,一念之恶可以害人。
辜明已走后,杨一魁脸一沉,对龚大器道:“辜知府与藩王走得太近了。”
龚大器道:“辜知府他身为首府,难免上下都要打交道。”
杨一魁点点头,抬头看着头顶的'清慎勤'三个字道:“为官这清,慎,勤三字缺一不可,而今地方官员中能做到这三字之人,着实太少了。”
八百一十三章 东边不亮西边亮()
杨一魁向龚大器问道:“近来衙门里多挂这‘清、慎、勤’三字的匾额,你可知这句官箴出自哪里?”
左布政使龚大器乃两榜进士出身,饱读诗书怎么不知这其中掌故。
龚大器虽明白出处,但不欲在巡抚面前卖弄学识,笑着道:“年纪大了,这一时半会想不起来,莫非出自三国志吗?”
杨一魁抚掌笑着道:“正是,正是。”
“昔日魏国大将李通之孙李秉,见司马懿时,见有三位长吏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对他们说,做官应当做到清、慎、勤三字,如此何患天下不治。
“三人领命,司马懿又问:“必不得已要有所取舍,这三者何者为重?”
“有人回答:“清为本。”
“司马懿问李秉,李秉答道:“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夫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亦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李秉是说,慎最重要,因为为官清廉之人不一定谨慎,但为官谨慎的人,必定清廉。正如仁者必有勇略,而勇者却不一定仁德。
龚大器点头道:“抚台,所言极是,不知有何所指呢?”
杨一魁道:“本官巡抚河南之前,曾往元辅蒲州公府上拜会,时听他点评人物。他也说到这为官‘清慎勤’三字。当时我有言,当今天下官员里中能作到这三字的人太少了。”
“蒲州公时闻言笑而不语,然后与我道,林宗海至河南为官,要我多多留心。当时本官问,蒲州公是否是要我看顾一二?”
“当时蒲州公闻言一晒,然后道此人为官极慎,怎需你看顾,只是劝你一句,小心他将河南官场翻过天来。”
龚大器闻言笑着道:“林宗海不过五品同知,这等官员在河南十指都数不过来,怎由他掀起大事来。元辅言过其实了。”
杨一魁言道:“本官也是如此认为,一个为官谨慎之人,又怎能在官场掀起波浪,掀起波浪之官员,又怎可称为官谨慎?但这杖毙王府府役之事,还有这一次归德知府被钦差拿问之事,却令我有所察觉。”
龚大器点点头道:“中丞可察觉什么?”
杨一魁道:“本抚看来,林宗海乃翰林出身,又是三元及第,以往翰林外放多为贬官,但这一次本抚看来,似天子有意让他到地方历练之意。要知宋时,宰相可都是从州部之中选拔。”
“虽说本朝不兴这一套,但林宗海的事功之学,却是提倡历练,是行而后知。本抚看林宗海在任内生这么多事,赶走前知府以揽权,杀府役得民望,这哪里是一个被贬官员的样子。林宗海分明是一心要在任内干出政绩来,以践其学。若是真的能事得其功,天子必调他回京大用。”
龚大器听了杨一魁这么分析,顿时觉得真有七八分可能:“那中丞以为我等当如何?”
杨一魁抚须道:“若林宗海真实心用事,造福一方,此乃百姓之幸,也是圣上之幸,也是我等为官官长之幸。此时你我不该拽他后腿,而是当鞭打快牛。林宗海原本在归德分管何事?”
龚大器道:“分管河工。”
“河工之事,难,”杨一魁道,“林宗海真能在归德府修出一条百年不坏的好堤来,那么本抚必向圣上保他一个‘卓异’。但归德河工若出了什么差池,本抚也必追究他之责任,如实禀告圣上,罢他的官。”
龚大器点点头道:“是啊,去年归德过了一次大水,今年若再大堤溃决,那就是真正祸事。既是中丞有意鞭打快牛,那么司里也当全力协办。若林宗海真修出一条百年不坏的好堤来,本司也向圣上保他一个‘卓异’。”
说完杨一魁,龚大器二人齐声大笑。
龚大器道:“对了,中丞,下官从吏部听得一消息,如归德知府这等要缺,吏部本该在十日内推选官员候补,但这一次候补官员们都不愿任归德知府。以至吏部一时无人可派。”
杨一魁奇道:“这归德知府,虽说是冲繁疲难,但这是沿河缺,为知府任满三年,必升任一级。为何官员不愿去呢?”
龚大器道:“还不是归德府生了这么多事,去年黄河决堤,年初乱贼围攻,前任知府又被夺职下狱,现在圣上,钦差,河南都盯着归德府,稍有闪失必是乌纱帽不保,这等容易丢官的地方,谁愿意来?”
杨一魁笑着道:“林宗海一心想在归德做出政绩,但众官员却视此地为畏途,人人都不愿来,你说可笑不可笑!”
二人皆是大笑。
龚大器与杨一魁又聊了一阵,方才返回布政司。
龚大器回了衙门,方走至内院,就见三位年轻人,见了龚大器一并道:“见过外公。”
龚大器见了三人,点点头道:“原来是你们三个猢狲,怎么不在公安读书?到开封来了。”
说完又指着为首的年轻人道:“宗道,你是他们兄长,也不约束一番。”
这叫宗道的年轻人道:“外公,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所谓不知不行,不行不知,故而来外公这帮忙,看看有什么事作,以践吾学。”
一旁另一个年轻人道:“是啊,外公,眼下公安士子中,早已不兴寻章摘句,埋首故纸堆里这一套了。大家都愿事事功,以践书中所知。”
龚大器闻此道:“怎么又是事功之学?这已是老夫今日第二次听到了,事功之学在公安已兴盛至这个地步么?”
这三名年轻人,就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而河南左布政使龚大器正是三人之外公。
袁宗道笑着道:“回外公,在公安,我们士子不叫事功学,而是称林学。眼下大街小巷的士子,除了四书五经外,几乎人手一册林学之书在读。”
由袁宗道之言可知,公安士子对林学的喜爱程度。
这点也是林延潮没有料到,他当初上谏之事后,朝廷打压林学,将林学弟子下狱。现在林延潮虽平反,但离京外放,在京里林学一时消沉。
但不料林学竟在,远离千里之遥的湖广公安兴盛起来。
八百一十四章 视察河工()
哦?竟有此事?
龚大器微微讶然,他手下一名官员,他的文章竟如此受家乡读书人的敬仰。
龚大器捏须道:“林三元那本《尚书古文疏注》甚好,我曾三度点阅批注。至于他的经学文章尚未曾拜读。”
“孙儿身边就有。”
三兄弟中年纪最小的袁中道,从身旁抽出一册子来。
龚大器见这册子被袁中道,珍而重之用蓝绸裹好。
龚大器接过后,但见册子上写着《学功堂语》四个字,不由奇道:“这是林三元所著?”
袁宗道笑着道:“外公,此乃学功先生的弟子,集录学功先生及弟子,于学功堂上授课时对答。”
龚大器闻言失笑道:“这不是仿论语而作。”
龚大器说完,但见袁家三兄弟却是一脸正色,一并道:“在我们林学弟子心中,此书不逊于论语。”
“此言太过了。”
龚大器心道,翻阅后但见书册上密密麻麻都袁中道所写的批注。
用了几十年功夫于朱子经义上的龚大器内心早有定见,对于朱子经义外的经学,心底有所保留,但也不会以片面而下论断。
阅后驳之,方是一名儒者的修养,但是龚大器见学功堂语寥寥数语,已是不由道:“林三元这王霸之辩,义利之辩,圣王之辩,于程朱之言而论,可称他山之石,可磨吾玉也。”
袁家三兄弟见龚大器夸奖此书,简直比他夸了自己还高兴。
袁宗道道:“王霸之辩,义利之辩,圣王之辩此乃儒者三辩,也是朱学与林学根本之分歧。书中有言,两刃相割,利钝乃知,程朱之言未必错,书中所言未必对,读程朱经义时,不妨以事功学补之,读事功学时,以程朱经义参较。”
龚大器点点头,将书还给袁中道后道:“你们如此敬仰林三元,可知他已来河南为官,在归德府任同知。”
三兄弟闻言都是一脸惊喜道:“这孙儿不知。”
袁宏道道:“当年学功先生回乡省亲,我与他道左相逢,虽寥寥不过数言,但先生风骨至今念至。若他眼下在归德为官,我等正好去拜会,讨教学问。”
其他兄弟闻言都意前去。
袁宗道向龚大器道:“外公,敢问林宗海在你治下为官如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