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升迁,自有一套规矩,除了在翰林院混的大牛,普通官员,都要经行政和监察轮历。
地方知县任满,行政干完,就要轮历科道,若是吏部考评一般(上面没有人,学历不够)则任监察御史,考评优异(朝中有人,两榜进士出身,任内无大错),即任给事中。
周知县当然牛逼了,座师是张居正,可谓大树底下好乘凉,自己又是隆庆五年进士,他的治下也没什么大事,唯一遇到麻烦,就是上任处缺粮一事,还是靠着林延潮替他摆平了,不过即便如此周知县能升迁给事中还是令林延潮颇为意外。
沈师爷还叮嘱道:“眼下东翁右迁在即,你若当面请托替你爷爷,大伯谋职,他必会答允,卖你这个人情,你乃寒家出身,在地方没有根基,此千载难逢良机,定是要把握。”
林延潮恍然,这也是为何,新官上任时,要烧三把火,离任时,下面规矩大乱,原因在于八个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林延潮想了想,决定顺着沈师爷意思办,自己虽打心底不喜欢周知县这个人,但一来自己是他门生,两人瓜葛少不了,二来在利益面前,这与喜欢不喜欢有个屁关系。
林延潮道:“多谢沈师爷提点。只是你这么一走,以后我就无人再可以请教了。”
沈师爷笑着道:“无妨,小老弟他日释褐之时,只要不嫌弃老夫老迈,随叫随到,若是自己不行,也可给你推荐一二位同乡。”
林延潮再次谢道:“真多谢沈师爷了。”
当下二人作礼,林延潮请沈师爷就平席入座。
下面陶提学,陈知府,周知县,贺知县等人也是纷纷而来。
林延潮将他们请入了座,当下开席。
在席上周知县右迁在即,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平日就好摆架子,而现在锋芒毕露,连贺知县,陈知府都被他压了一头。
给事中官位虽不高,但权力太大,几乎是BUG存在。都给事中任满外放,内则四品京堂;外则三品参政;外放一下至正七升至从三;连升七级,但即便如此给事中们还不乐意,因为外放升官后,手底权力反而小了,故而有‘官升七级;势减万分’之语。
而贺知县与周知县一直不睦,眼下被他压了一头,心底想必是不快。同样心底闷闷不乐的,还有陈知府,他因琉球船民一案,失了威信,右迁无望,听闻已准备向朝廷请求致仕,告老还乡。
至于陶提学一年任期到,在闽督学一年半,官声很好。眼下其兄嘉靖三十五年榜眼陶大临虽是过世,但季兄陶承学仍在,先后任河南布政使,太仆寺卿,眼下为应天府尹,在他照拂下,右迁也是有望。
不过在席上这几人还是谈笑风生,一派和睦的景象,只能说表面功夫作得真好。
在席上林延潮自少不了一一敬酒,趁着中途更衣之时,林延潮与周知县说了几句话,周知县会意,当场半答允下来。
想起当初自己挽救了周知县政治生涯,他才拿给自己五两银子,到了现在自己只需几句话,就能换得周知县答允,此中相差,简直难以计较衡量。
这就叫着一步一台阶!
当然周知县答允,也与沈师爷提点不无关系,若非林延潮从沈师爷口里知道周知县即将离任的消息,否则此事他断然不可能这么轻松答允下来。
此事不过是婚宴上的一个插曲,当晚林延潮喝得是大醉,不过他有一分自制,幸亏没有醉得太厉害。
宴席散了后,众人别有去处,谢肇淛把他的儒林班借给了林延潮。林延潮让儒林班在巷东头搭了戏台子,连唱三天,好好热闹一下。
眼下儒林班的拍的《聂小倩》,已是省城一绝,满城达官显贵都爱看。谢肇淛也是因此渐渐有了名声。
送林延潮回宅,鞭炮声又是响起。
入得府内,众同年,同窗都吵着要闹洞房。
黄碧友对众人道:“这林宗海既中了解元郎,今日又抱得美人归,叫我等心底好是不平,今晚定要闹一闹叫他好看!”
叶向高,陈应龙,陈行贵等众顿时都是轰然叫好,连老成持重的翁正春也是笑而不语,这些人虽身举秀才童生的功名,但都是少年,自也是爱闹。
林延潮虽是醉了,但耳朵还醒着,听众同窗们不怀好意地商量怎么对付自己,当下偷偷乘着人不主意,挪到墙边。
这时朱向文眼尖道:“新郎官要溜!”
林延潮哪里等他话说完,当下撒腿就跑。
众少年们都是一并道:“新郎官跑了,快追!”
但听得后面一片的脚步声,林延潮可谓是使出了全身解数,幸亏还算认路,一口气跑回了小楼,将门一关一锁,把所有人都堵在外面。
这时候听得外头捶门声,似山响。
众人都是拍门道:“宗海,你再不开门,我就砸门了啊!”
林延潮把身子靠在门边大声道:“放心这门结实着呢,你们散去吧!
众人又道:“林宗海,还不让我们见见新娘子!”
“林宗海,好生小气,小心以后朋友没得作!”
林延潮回道:“不开!不开!”
众人敲了一阵方才散去。
林延潮道了一声‘好险’,当下抹去额上的汗,走到床边,但见林浅浅披着红罗盖头和凤冠,坐在床头一句话不说,只有反绞的双手透露了她的紧张。
林延潮将盖头掀起,但听璎珞一阵响动,但见林浅浅轻咬着朱唇,一双眼睛似喜似痴似怨似嗔地看这自己。(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章 销银(一更)()
洞房之内。
龙凤红烛高燃,照着一对佳人。
此刻外周宾客都已是散去,林府的院子里是一片寂静。
林延潮起身将床纱放下,碧绿色的薄纱,透着红烛的微光,林延潮见林浅浅更添几分娇艳之色。
林延潮伸手抚住林浅浅的手,正想说句赞她容貌的话。
却听林浅浅突然嘟起嘴来,不开心地道:“延潮,我今日下轿后听几个婆姨在那嚼舌根,她们说没有裹脚的女子不美,我是不是丢你的人呐?”
林延潮果断地摇头道:“不,裹脚才是不美,我就喜欢天足。”
林浅浅又喜又羞地问道:“真的吗?”
林延潮笑了笑从林浅浅大红衣裙下,扶住她的腿弯,轻轻抬起,捧着她的脚替她脱去鞋履。
鞋子一脱,秀足在手,手心里是薄薄的白棉浅袜。
“好痒!”林浅浅顿时满脸羞容,用力挣开林延潮的手,整个人缩进床内道,“你不许过来!”
林延潮笑了笑道:“洞房花烛夜,你还逃到哪里去”
说着林延潮用头凑近林浅浅,林浅浅吃吃笑着,八步床虽大,但是也经不住林延潮步步紧逼,林延潮终于将林浅浅逼到床角。
两人四目相对,但听彼此都听到各自的呼吸声。林延潮只觉得身上热血上涌,却见林浅浅头上的发簪想起伴房妈说的事,当下道:“你先把金簪摘了。”
林浅浅含笑摇摇头道:“不要,万一你马上风了,我就扎你的……嘻嘻。”
林延潮当下动手去夺,二人不由扭扭打打,但见林延潮用膝盖抵着林浅浅,将她的发簪夺过。
“你欺负人!”林浅浅气恼地道。
林延潮笑了笑,直接将头凑近林浅浅朱唇吻了下去,二人的呼吸瞬时急促起来。
一吻之后,林延潮但见林浅浅的脸颊羞得通红,星眸半闭,已是露出默许之色。
林延潮再吻下去,林浅浅不再闪避。林延潮除去林浅浅的衣裳,身子抵近。
红烛燃了半截,腊泪滴落。
满室生香,娇喘声声。
陡然窗外一声鸣响,南面贴着喜字的纸窗上透着光。原来焰火燃放,绚丽的颜色,透过纸窗照在林延潮和林浅浅脸上,顿生几分不真实的感觉。
二人沉醉在云中雾里,恍然不觉。
云消雾散,林浅浅眼角微湿,小鸟依人地靠在林延潮的胸膛上。
新婚的日子过得很快,不久侯官周知县那边答允林延潮的事,也是有了眉目。
在周知县办事很利索,大伯转为了经制吏,并调至了户房之中,在侯官县衙的上百吏员中,经制吏不过只有十余人而已。
大伯从此以后,总算是编制内员工,不再是临时工了。以后大伯就不是林书办,而是林经承,或者是经承大人了。
至于林高著从河伯所大使,亦是调至县里的预备仓为仓大使。
虽说县级仓大使仍是未入流,但管仓的可是肥缺啊,何况林高著年事已高,再让他担任如河伯所大使这样的武职,已是不合适,让他在仓大使任上颐养天年,也算是不错了。
林高著的任命那边南京吏部文书还没下来,但大伯的任命却已是到了。
但见大伯从衙门里回来,已是穿上了一身青衫,大娘见了是高兴得不行。
“经承大人!”大娘在旁喜滋滋地道。
“嗯。”大伯点了点头,在屋子里转了一圈,顾盼下倒真有几分架子。
林高著对大伯道:“有道是官看三日吏;吏看十日官,流水的官,不动的吏,你升了经承,总算在衙门是扎根下来了。”
“是啊,以后咱们家在这侯官地界,也就没人轻易敢惹了,”大伯突而笑着道,“这还要多亏了延潮,在周知县面前说通呢。”
林延潮笑着道:“大伯,莫要夸我了,都是一家人。”
大伯哈哈一笑。
看着大伯大娘一家高兴的样子,三叔三婶倒是有几分吃味。
三叔道:“延潮,你什么时候也替你三叔谋一下差事啊?做官做吏都行啊。”
林延潮还没有开口,这边大娘就道:“三弟,不是我说你,不要好高骛远啊!这做官的事,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三婶不服气地道:“大嫂,这话我不爱听了,为何大伯可以为官,我家相公就不行。”
大娘还要说,林高著就道:“老三,老三家的,眼下你们不是在东门大街那有间铺子吗?先好好当你的掌柜再说。”
三婶低声道:“爹,当掌柜的,怎么会当官人的威风啊!”
林延潮道:“三婶话也不是这么说。眼下不是开国那时了,在咱们省城里那些富商,却未必输给那些有功名之人。”
林高著道:“是啊,老三家的,你的娘家,还是延潮的岳丈,不都是商贾嘛,现在官面上有你大哥给你们撑着,大可以鼓捣些什么行当。”
三叔道:“我本来与娘子也想搞些什么,但不行啊,这念头生意不好做啊,我们本打算开油纸伞的,但没有想到本来说好的宁波那边商人,已是定了别家的货,现在我们也是发愁,不知开什么铺子好了。”
大伯也感叹道:“是啊,眼下确实不好做,以往是倭寇为害,眼下倭寇少了,各商贾间抢夺生意的事却多了,一样是难做啊!”
三婶问林延潮道:“我的好侄儿啊,不知你有什么打算?”
“是啊,延潮见识广,定能给我们出谋划策!”三叔也是道。
林延潮道:“我这个办法,也不敢说一定能成,你们看开倾银铺如何?”
“倾银铺?”
一家人都是愣住了,林高著道:“你铺子可要垫不少钱吧,延潮说说你的道理?”
林延潮道:“眼下朝廷实行一条鞭法,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百姓们手头没有那么多银两,故而每逢缴税时,都必须将手里的铜钱,往商家兑换成白银缴税,咱们作这生意。”
三叔道:“延潮,你说的是不错,可是咱们的白银从哪里来?”
林延潮道:“我有一朋友是海商,家里的白银堆成海了去,正愁没地方销银,让他借给我们几千两银子都行。”
三叔喜道:“没想到延潮你还有这等朋友。”(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一章 整合资源(二更)()
历史上关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争议很大。
比较有公论是,一条鞭法在东南沿海,江南各省,还算是一条良法,因为海贸的缘故,全球的白银都往这走,因此白银不缺。百姓用铜钱换银,很方便,不至于被商家坑得很厉害。
但在西北内陆各省,白银相对较少,百姓拿铜钱换银,就要吃大亏了。
因为有这一条鞭法的政策在,故而林延潮开在东南沿海的倾银铺,虽说赚不到太多钱,但也不至于说亏本就是。
主要倾银铺是林延潮,让自己家族涉足商业的一个试水,另外与陈振龙,陈行贵等海商,搭起来一条线,人情是会用完的,共同利益才是长久的。
这件事以前不敢作,而现在自己身为举人了,属于体制内的人了,可以撑保护伞了。
林延潮提出开倾银铺后,三叔有些犹豫,这个犹豫是正常的,好比本来只想要开杂货铺的人,叫你突然专业去开银行。这一下也太高端了,底气不足。林延潮听了三叔顾虑后,当下安慰三叔,此事他是要打算扶上马再送一程的。
既是如此,林延潮决定出面,他要做的也不是太难,只是将手头上的资源进行整合一番。
于是林延潮去陈行贵家中谈了这事,眼下陈振龙仍在南洋找地瓜,陈行贵做不了主,故而就找上了十三叔。
十三叔风采依旧,见了林延潮道:“没料到你竟成了解元了,以后看来还要中进士,我们陈家是要仰仗你了。”
林延潮笑着道:“哪敢,我此来是有事,请十三叔帮忙。”
说着林延潮与十三叔谈了开倾银铺的想法。
十三叔道:“换了别人我是断不会答允的,因为我们陈家也有自己的道道销银,但道多了不嫌少,多一个也无妨。我可以给你们做主,给你三千两银子,不过需三成股份就是。”
林延潮道:“可以,三千两三成不多。那银铜怎么换?”
十三叔想了下道:“七百钱换一两银子如何?”
林延潮心想,当时银钱比差不多是在八百至九百间浮动,自己若是面对百姓收铜,定在九百钱一两,这还不算火耗,那么其中利润就很可观了。
但林延潮仍是道:“太贵了。”
十三叔皱眉道:“那就六百九十钱,这是最低了。”
林延潮笑了笑,不要怀疑这些海商的盈利模式,明朝是银贵铜贱,一来是因为经济高度发展,需求白银日多,二来银矿不多,大明全国除了云南有银矿,其他地都没有。
但当时的日本却正相反,是银贱铜贵。
同时期的日本战国,有着如石见银山等大银山,产银量达到世界三分之一,但是日本却偏偏没什么铜,没有铜也就算了,还铸钱工艺又差。战国大名们发行各种劣币实在不堪,故而对明朝铜钱需求量一直很大,在关西大名里,明朝的永乐通宝属于硬通货(关东距明朝太远了)。
日本人对永乐通宝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同时期的战国霸主织田信长的旗印就是永乐通宝三枚!
织田信长正是于明朝隆庆三年时,公布法令,一枚永乐通宝可换四枚恶钱(本土劣币),两千永乐通宝可兑银十两(据考证明朝一两37。3克,日本江户时一两37。5克,基本可视作等同)。
也就是说日本当时的银钱比,是令人发指的一比两百。就算日本制银纯度比较低,但其中赚头也是太大了。
这么大的暴利在其中,也难怪明朝禁海令一出,沿海海商都要疯了。所以对于十三叔来说,六百九十钱真心是一点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