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就不要吧。”小鬼一边说一边走了进来。“阿爸,我对你说,你不要再骂我了, 我要当红军去了。”
“什么?你要当红军?”
“是嘞,那几个红军跟我讲,红军是干人的队伍,我也要给干人打天下去。刚才有几个 放牛的,把牛一拴,就跟红军走了……”
这段父子对话用的见苗语,朱德听不懂,正要问个明白,披棕蓑衣的小鬼已经凑到朱德 身边,蹲下身子,仰起脸儿用汉语求告说:“老伯伯,我叫扬各,你给我上一个名字,我就跟你走吧!”
“噢,原来你要参军!”朱德微笑着,捏了捏他那圆圆的脸蛋,说,“这可要你老子同 意啰!”
小鬼马上用哀求的眼光,望望父亲,又望望哥哥。青年同老人咕噜了好一阵,老人终于 点了点头。青年又用汉语说:“阿爸讲,在家也是受苦,就由他去吧!”
看见阿爸答应,小鬼高兴得几乎跳起来。朱德看他穿得过于破烂,两只脚板还光着,就 让小崔给他找一件旧军衣换上,小崔又从自己背包上抽出一双草鞋,小鬼高高兴兴地穿上, 一开门,把他那件用以挡风御寒的棕蓑衣远远一丢,就说:“咱们走吧!”
“你好歹吃了饭走呵!”哥哥说。
“不,到队伍上吃去!”
朱德立起身来,向老人告别。老人挣扎着下了地,用双手拉着朱德的手,流着泪说:“我把儿子托付给你了,你就带他走吧!”
“老人家,你就放心吧!”朱德说。
看来小鬼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迎接一个新的世界。并没有人吩咐,他已经推开门,蹿出门 外,在大树上解下那匹黑马,立刻牵着走到前面去了。
这时,暮色渐浓,晚雾又起,一行人跋涉在白茫茫的半山间,不到一刻工夫,已经看不 到他们的踪迹。
黄金书屋 youth整理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地球的红飘带 (十八)
中央纵队在转进途中,住在一个并不显眼的村庄,名字倒很奇特,叫“鸡鸣三省”。意 思是这里一声鸡啼,黔滇川三省都听到了。它坐落在一座矮矮的山下,村前是一湾清浅的溪 流。这里虽有桃花源般的境界,却实在穷困而又荒凉。那低矮发黑的茅屋,一个比一个破 陋。也许正因为它无盛景可述,才故意取了这样一个声势赫赫的名字。
几位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在这里商量了一番。既然长江前线重兵猬集,一时难渡;滇军 前来堵截,也还未到眼前;索性就在云南边界的扎西一带休整几天,观势待机。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把周恩来请到自己住的房间里。所谓房间,当然也就是那又低又黑 的茅屋,刚刚能站起身子。过去每到一地,多半是警卫员取下门板来搭一个铺,临走又上好 门板。这里用不着了,因为门上没有门板,只有玉米秸或是竹批子编就的门,只好将稻草铺 在地上。地图就更是无法悬挂。毛泽东把周恩来让到地铺上,挥挥手,让警卫员退出去,然 后悄声而郑重地说:“恩来,昨天洛甫同志说,博古现在威信不行了,也难以工作,是否改换一下领导。你 看如何?”
恩来一听,是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粗浓的黑眉皱了一皱,沉吟了一会儿说:“既然提出来了,我看也可以考虑。”
“那么,有谁来担任这个总书记呢?”
周恩来并不迟疑,郑重而充满热诚地说:“毛主席,那自然是由你来当最为合适。”
“不,”毛泽东笑着说,“我看还是让洛甫来当一个时期。”
周恩来笑着说:“你是不是再考虑一下?”
“我已经考虑好了。”毛泽东的语气里带有某种坚决的意味,“还是让洛甫当一段,这 样对团结有利。恩来,你是不是给大家做点工作?”
周恩来点点头,说:“既然你已经下了决心,那就这样吧。下次会议上正式讨论一下。”
毛泽东送周恩来出了小屋,小兴国正牵着两匹马在路上等候,周恩来回头摆了摆手,就 翻身上马回军委纵队去了。
这时,警卫员小吴跑来说,刚才在大路边看见休养连过去了,董老、徐老和谢老他们也 过去了,就是没见贺子珍。最后说:“我到路上看看吧,也许她掉队了。”
贺子珍从江西出发时,已有了几个月的身孕;加上还有点肺病,身体比以前孱弱多了。 这是毛泽东相当挂心和忧烦的事。经小吴一提,他立刻想到,在遵义与贺子珍相见时,她的 肚子已经很大了;贵州三天两头落雨,走这样的山路,岂有不吃力的,她很可能是掉队了。 想到这里,就说:“小吴,那咱们就一起去路上看看。”
说着,小吴在前,毛泽东在后,就跨上了村前的大路。大路上,早晨下了一阵雨,虽说 停了,路上仍很泥泞。一路上,满眼的红泥窝窝里,到处是红军战士被粘掉的鞋子。有的是 布鞋,有的是断了带子的草鞋。这种红泥粘度很大,简直象鬼似地拖得你拉不开脚步,一直 到留下你的鞋子为止。单看看这些留下的东一只西一只的鞋子,也就可以看出战士的艰辛 了。毛泽东一路走一路想,贺子珍走这样的路该多么艰难!
小吴领着毛泽东尽可能地找干路走,有时就干脆走在草地上。路上大部队已经过去,只 有零零星星的掉队人员在急匆匆地赶路。他们走出两三里路,还不见贺子珍的影子。小吴劝 毛泽东先回去,他装作没有听见,只是闷着头迈着大步。眼前来到一个陡坡,一条曲曲折折 的小路落到深深的谷底去了。他们停住脚步,向下张望了一回,还是不见人影。这时已是下 午四五点钟的样子,刚刚露了露脸的夕阳,也快要落山。毛泽东不禁忧烦起来,就取出一根 纸烟燃上,仍然不住地张望。还是小吴眼尖,看见从山谷深处的树丛里走出两个人来,在夕 阳淡档的金晖里,踏上了一个小小的板桥。等这两个人过了木桥,他已经兴奋地嚷起来:“来了来了,是贺子珍!”
毛泽东眯细着眼仔细一望,那个瘦瘦的高高的身影果然象贺子珍,另一个矮矮的个子却 不知道是谁。不一时,两人已经上了陡坡。可以看出,贺子珍爬得非常吃力,那个人赶上来 搀扶着她,两个人走得慢腾腾的。一见这情形,小吴三脚两步地往坡下赶,毛泽东也跟着往 坡下走。
毛泽东走到半山坡,贺子珍已经远远地望着他高兴地笑了。笑容里似乎含着一点羞涩, 或者是感觉掉了队不好意思,不然就是自以为她那大肚子显得不雅。她本来是一个身材十分 苗条的秀丽的女子,在人前,她往往一看到自己的肚子就觉得难堪。
毛泽东这时也清楚看到,搀扶贺子珍的是机灵乖巧的刘英,就首先笑着向她打招呼道:“刘英,你怎么碰到子珍了?”
“快谢谢我吧,”刘英笑着说,“我今天正好当收容队,就给你收容来了!”
“我是得谢谢你,”毛泽东笑着说,“你一下子就给我收容了两个人哪!”
贺子珍的脸红了一红,更为羞涩了。
毛泽东又望了望贺子珍。她两只布鞋上都是厚厚的红泥,裤管上也是红泥点子,从膝盖 上看,还似乎滑倒过。毛泽东看了这些,很是心疼,在人前又不好太露,就急忙从她身上取 下米袋,一面说:“子珍,看把你累成什么样儿了?”
“我倒不觉得怎么样。”贺子珍一笑,“我好久不见到刘英姐姐了,只顾跟她说话,要 不还不会掉队呢!”
说过,那张在红星军帽下秀丽的脸,又露出温和的笑容,好象并不以为苦的样子。
小吴从毛泽东手里接过米袋,背在身上,又搀着贺子珍,一行人朝坡上慢慢爬去。
上到坡顶,刘英就挥挥手赶路去了;一面回过头说:“子珍,你今天就住下吧,别回去 了,我跟他们说一声。”
说过,一溜烟往西南去了。
小吴把贺子珍领进那间简陋的茅屋,叫她在地铺上坐了。毛泽东看了看她那双泥脚和动 作吃力的样子,心里很是怜惜,叫她赶快把鞋子脱下来,用被子捂上,又说:“子珍,这次可真苦了你了!”
“这倒没有什么。就是再呆些时候可怎么办?”
她说的“再呆些时候”,自然指的是孩子出生,说到这里她脸上充满了愁容。
“还得多长时间?”
“这谁说得准呢!按月数已经快了。”
毛泽东长长地叹了口气:“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自然冒得办法带,不寄又怎么办!”“我的几个孩子,哪个不是 寄呀!”贺子珍痛楚地说,“毛毛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说到这里,不禁眼圈一红。
自从贺子珍与毛泽东在井冈山结婚以来,一共生过三个孩子。除其中一个因不足月夭折 以外,两个孩子都是寄的。她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个女儿,是在跟随毛泽东、朱德向赣南、 闽西进军途中分娩的。当时部队打下了龙岩还要继续前进,贺子珍不得不把女儿托寄给当地 群众。当她的第一个孩子哇哇啼哭着被抱走时,她背过脸去流下不少的眼泪。她的第二个孩 子,是个男孩,取名毛毛,生下后一直带在身边。毛毛长到三岁,十分活泼可爱,一天价随 着几个誓卫员去放鹅放鸭,上山采杨梅。采的多了就用小帽子盛起来,还高高举着说:“妈 妈喜欢吃杨梅,我要拿回去给妈妈吃。”贺子珍多喜欢她的小毛毛呵,可是一声令下,要离 开根据地了。从通知到出发只不过一天多的时间。当时毛泽东不在瑞金,到于都去了,把小 毛毛托给谁呢?贺子珍思前想后,只有托付给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和自己的妹妹贺怡(他们 是一对夫妻),因为他们将留在根据地打游击。毛泽覃、贺怡闻讯连夜骑马赶来。贺子珍就 连哄带劝把小毛毛送到贺怡怀里,自己的话没有说完,眼泪就刷刷地流下来了。小毛毛也从 贺怡怀里使劲挣脱出来,哭着说:“妈妈,不嘛,我要跟你去,我要找爸爸去!”贺子珍经 过许多离别,但这次离开毛毛却有一种摧肝裂腑的苦痛。这些天来,当她想到快生的孩子又 要重复同样的命运,就触动了她灵魂深处的沉痛,何况漫漫长征路,举目无亲,未来的孩子 又将寄在何处呢!
毛泽东对隐在贺子珍内心深处的情感,自然是十分理解的。他见贺子珍流下了眼泪,就 连忙坐到她的身边抚慰道:“子珍,莫哭呵,等革命胜利了,我马上把毛毛接来。”
说到这里,他语调果决而又沉痛地说:“子珍,不是我的心肠硬呵,为了完成这场革命,我们这一代人是必须付出代价 的!……人民到处都在受难,我们哪里能够安逸!”
话虽如此说,但他的内心却深藏着对毛毛的惦恋之情。他确实是最喜欢毛毛的。自从一 九三二年八月,他被排除军事领导之后,就住在长汀的红军医院里养病。说是养病,实际上 是住在一个大庙里,一个房间就有上十个人,连青菜、豆腐都没有钱买。那时他的心情很不 好,整天躺在屋子里看书,有时还找一枝很少摆弄的洞箫送走长长的黄昏。正是在这时,住 在不远处的贺子珍每天带了毛毛来同父亲一起玩耍,大大宽舒了毛泽东烦忧的心情。后来, 他们住在瑞金以西的云石山一座寺庙里,每当毛泽东出发到外地工作时,贺子珍总是抱着三 岁的毛毛缘着山径为他送行。毛泽东也总是在山下抱着毛毛亲了又亲才肯跃身上马。可是马 刚刚走出几步,小毛毛就从妈妈的手里挣脱出来,迈开小腿儿跑着追上去,一连声叫:“爸 爸,慢点走,我要骑马,我要跟爸爸一起走!”这时,毛泽东不得不勒住马,从贺子珍举着 的手里接过毛毛,抱着他再一次地频频亲他的脸蛋,把他放在马背上坐一会儿,然后才跃马 而去。今天在荒烟漠漠的长征路上,毛泽东怎么会不想他那亲爱的儿子呢!而且,他会比贺 子珍更清楚,在长征大军离开中央苏区之后,那块早已陷进血泊之中的土地,此刻恐怕连那 些草木每天都在梳篦式的清剿中颤抖着吧,他的毛毛将会怎样地度过呢!
这时,小吴从伙房里打了一小桶热水,又泡了一杯浓茶,贺子珍洗了手脚,顿时觉得轻 松了许多。毛泽东就趁机转变话题,提起他平时怀念的几位老人,因为这几位老人,还有一 些女战士同贺子珍一样,都是随部队休养连行动的。
“子珍,现在徐老怎么样,他走得动吗?”
这里讲的徐老,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教育部副部长徐特立,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习 时他曾经是自己的老师。毛泽东一向很敬重他。这不仅因为他是两座长沙师范的创办人,是 著名的教育家,而且在他身上有一种不可或夺的凛然正气。他从小就痛恨中国的黑暗和政治 的腐败,立志只教书不做官,故取名特立。由于愤恨时弊,力促宪政,他曾经断指血书而惊 动长沙。至今他的小手指还短了一截。他五十岁那年参加了共产党,今年已经五十八岁,差 不多是长征行列中最老的老人了。他究竟能否适应这场长途奔驰,这是毛泽东所担心的。
一提起徐老,贺子珍就禁不住笑了。
“徐老真是个有趣的人!”贺子珍笑着说,“他那么大年纪了,精神劲大得很,给了他 一匹马,他也不骑。”
“为什么呢?”毛泽东笑着问。
“不知道。”贺子珍摇摇头,“别人劝他骑,他就说骑马腰疼,不习惯。后来,他还让 他的小马伕骑上,他拉着马走。”
贺子珍说着,可能是想起徐老的那副样子,又笑起来了。
笑过又说:“润之,我看你什么时候见了面劝劝他吧,老人家如果有个一差二错就不好了。”
毛泽东连连点头。贺子珍又说:“徐老不光不骑马,一到宿营地就到伙房帮助烧火。一边烧火就一边教炊事员们认字。 每人一天要认一个字,这是他规定的,学不会就不算完。徐老真是个诲人不倦的大教育家!”
毛泽东喟然叹道:“我的这位老师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他一生为国为民,骨头是硬的,血是热的,滚烫 的。最可贵的,是他在我们党最困难最危急的时刻入了党,不少人动摇了,一些人叛变了, 而他是越磨砺越坚强。他永远是我的老师。”
毛泽东抽着烟,随便地半躺在地铺上,吟味着徐老这个人物。过了一会儿,他又问起了 谢老。谢老的年龄仅次于徐老,今年五十四岁,前清末年虽中过秀才,以后也跑到共产党里 面来了。他很早就在党中央编辑党刊《红旗》,到了中央苏区任苏维埃共和国政府的秘书 长,是毛泽东的密切合作者。在毛泽东住在古庙里的那些不愉快的日子,他们也常常一起倾 谈。
提起谢觉哉,贺子珍嫣然一笑,说:“谢老可真有意思。他平时不言不语,行军时若有所思,随身带着毛笔墨盒,一有休息 机会就低下头写起诗来。从土豪那里缴获了几个帐本,叫他当了日记本了,每天要记下好大 一篇呢!”
“好,好,”毛泽东呵呵笑着说,“我们这次西征,已经跨过几个省了,要把这山山水 水都记下来,也怪有意思!”
说到这里,毛泽东又笑着问:“董老怎么样?董老是很有学问的人,他也常写诗吧!”“他也写诗,可是他没有时间 哪!”贺子珍说,“他是我们的支部书记,全连一百七八十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又是 人,又是马,又是担架,大小事都得从他心上虑过。他对纪律抓得最紧。每次出发,一间间 房子他都亲自检查,门板上起了没有,稻草捆起了没有,院子打扫了没有,水缸挑满了没 有,东西损坏了没有,照价赔偿了没有,如果没有,就要找到你当面质问,为什么破坏红军 的纪律,那是毫不客气的。”
“董老太难得了,他是品格高尚,言行如一。”毛泽东赞叹道,“象你们这样一个连 队,那是最麻烦,最啰嗦,最难办的,给谁说谁也不愿干。可是恩来同志跟他一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