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已布齐了朝食,他便顺势几步近前,揽衣跽坐了下来,分东西与她相对而坐。
“妾并不擅饮食烹饪……家常的菜品也只会这些。”用饭之前,女子却略有些突兀地开了口,语声莫名略轻了下来——她方才说自己手艺粗陋并非谦词,针黹烹饪这些,自小虽也学过,但并不怎么有兴趣,所以技艺庸平,在襄阳一众士家女中算不得出众。
黄硕长到一十九岁,向来随性放逸,且从容自若,但此刻对着新婚夫婿承认自己厨艺不精,却是微微敛了眉,神色间难得有些微的心虚。
见他并未应声,她不由双眉更深敛了一分,续道:“不晓得郎君偏喜何种口味,妾多用些心,大约也学得会的。”
——既嫁予了他,便需适应这个的生活习性与好恶,在当初几几番犹疑,而后应下这门亲事时,便有了这样嫁为人。妻的觉悟。
在早些时候,这也是她一直隐隐无心婚姻的原因之一——黄硕骨子里坚定且执拗,从不喜欢为了旁人而去改变自己的习惯好恶,不喜欢迎合,更不欲成为那人的附庸。
但,她同样是一个极为守诺,颇有担当的人,既然点头应允这门婚事,那莫论对方如何,她自己都会努力做好份内之事……包括在许多生活琐事上的退让与包容。
“我并不挑饭食,也没有什么忌口的东西。”那厢的青年终于开了口,温声道。她忽然听到他的回应,微微诧异,不由抬了眼向他看去,却正对上一双微微带笑的清湛眸子——
他今日是一袭若竹色的直裾深衣,竹簪束发,褪了昨日那身端肃的玄纁礼服,仿佛骨子里的清逸旷然就这么透了出来,眉目温静隽致,此刻就这么静静透了笑意凝视看她,而后说:“其实,已经许久没有人陪我在家中用过饭了。”
六亲俱逝,兄长相离,唯一在身边的幼弟诸葛均如今正在荆州官学读书,平日便住在襄阳那边,少有闲暇可以归家。
这处小院中,往常便只他和一名侍童,几个杂役,偶尔也有元直、州平一些同窗相邀共饮,抚琴对弈,品文论诗,可……却从来不曾在家中用过一餐饭。
真是许久没有人一共用过家常饭菜了,以至于刚刚进门,看到这一案各色饮食和布菜的女子,一向敏悟如他,竟也是有些愣了。
——原来,他方才一时默然,没有及时回应她是为了这个。
不由自主地,黄硕原本有些紧绷的心弦瞬时间便松了下来,而后思及他的境况,心下竟莫名也有些伤怀……是呵,原本偌大一个家,如今只余他一人孤孑孑地住在这异地他乡。
她不禁抬眸与他对视,一双泼墨般灵动纯澈的眸子真切而笑:“往后,还要同妾一起用许多年的饭,郎君莫嫌腻烦才好。”
“嗯。”他眼里的笑意更盛了些,一字以应。
这一餐朝食用得安静又舒心,二人俱是士家出身,礼仪周至,姿态随意里透着矜雅,匕箸碗杯等时有碰触,极有律韵感的声响宛如乐声。
用过饭后,双双用水苏漱了口,围案而坐,黄硕微微思量了一瞬,而后终于开口,神色带了些郑重地问道——“不知,家中的书房是那一处?”
不及他回应,女子微咬了唇,而后出声解释道:“妾今日需打理一应嫁奁,其中……大半是书卷简牍。”
——谁家女儿结缡出嫁,会带了千卷书简?黄硕自己也觉得此举有些出格,但……出阁离家,除了血脉至亲,她最舍不下的,便是自幼研读,日日相伴的这些竹卷了。
书藉在当下,算得上十分贵重的东西,而她自冲龄起,便习惯将平日喜爱的书籍都抄写一遍,而今积年累月,竟有了千余卷之多,所以便作为陪嫁带了来。
不过,这要怎么同夫君解释才好一些?——女子微微凝了眉头。
“书房便在中庭的东厢,尚有空置的书架。”青年朗润的声音就这么温和地响起,神色是惯常的从容澹,几乎不带丁点儿地意外“简牍笨重,我在一旁帮着理书可好?”
第101章 诸葛亮与黄氏女(五)()
相较于这所两进三间的小宅院,中庭的这间书房大得几乎令黄硕心底里有些错愕。
它占据了整个西厢,面阔三间,约有五丈见方,和整座院子的其他房屋一样的青瓦白壁悬山顶,只是两扇柏木长窗开得格外大些,清晨时分的昀光透过菱格纹窗棂斜斜筛过,被拖长的菱形光斑洒在室中润青色的簟席上,光洁的竹面微微反光,映得整个书房通明敞亮。
偌大的书房以一座薄绢绘墨的竹木屏风分作两个隔间,南边置着竹木书案,其上笔墨、竹简、刻刀、削刀、锥、砺石、黄麻纸、石砚、笔洗、青瓷灯盏等物一应俱全,甚至旁边还另置了一只小竹几,应当是案头时常卷帙浩繁,所以用来摆放多余的书卷。
而北边一眼看去,尽是一排排罗列有致的竹木书架,各个书架的宽槅上分门别类地置着沉黄色的竹简、木牍和一些黄麻纸卷或者革卷,每卷简册上都坠着寸许大的竹制小签牌。
黄硕见过襄阳许多士家华族的书房,眼前这处并不是格局最大藏书最多的,甚至比起那些旃檀为架,梓木为案,室中萦着终年不散沉水香的书房,算处上简陋了,可,这却是最像笃志经史的士子的书房……没有太多繁琐讲究,却,类别分明,丰富而实用。
她心底里暗自赞叹了一声,而后便在书房居中处那张细蔑织成的润青色竹簟上敛衽跽坐了下来——她带来的那二十余口藤编的髹漆书笈此时已经满满地摆在了席边。
“妾并不熟悉这书房摆放的格局,便劳烦郎君将这些书分了门类归置好罢。”女子语声清越,说话间已启了书笈,将其中那一卷竹册递向了立在她身畔的丈夫。
“《竹书纪年》。”她抬眸向他,清声唱名道。
“嗯。”对上女子那一双泼墨般灵动纯澈的眸子,青年不由目光一怔,而后神色温静地点头,从容接过,随即走向了东壁那一排书架,将书置上了史部那一层。
于是,二人就这么默契地归置起这些书卷来——《吴越春秋》《东观汉纪》《春秋谷粱传》《越绝书》《礼记》《周礼》《仪礼》《论衡》《太玄经》《黄石公三略》……
她一卷卷地取,他一卷卷地接过归置,直到青年的神色愈来愈凝滞,最后竟仿佛十分错愕一般,不由微凝着双眸,问她道——“还有哪些书?”
黄硕有些意外他中途停了手,便却仍是认真地应道:“还有《九章算术》《金匮要略》《连山易》《归藏易》《法言义疏》《盐铁论》《贾谊新书》《汜胜之书》《说苑》《鲁班书》《考工记》…………”这些皆是她自幼研读的书籍,再熟稔不过,所以如数家珍。
孔明听着听着,神色愈来愈不可思议起来,到最后——竟是蓦地扬眉笑了起来。
一惯波澜不惊,稳若从容的青年,此时那双素来静澹深湛的眸子,漾开了畅快的笑意,笑音清朗,坦荡而旷达……
反倒是不明就里的黄硕有些莫名,而后直觉一般目光落向了眼前的书笈——“这些书,哪里令得郎君忍俊不禁?”她不由得抬眸,清声问。
“娘子且随我来。”他并未直接答话,只伸手去扶她,语声温和带笑,神色里带着分明的惊喜——几乎难以想象,这样澹然超逸的人物,也会有这般七情上面,喜形于色的模样。
黄硕点头,而后就势自竹簟上敛衽起了身,随在他身后走向了自东向西摆放有序的一列列书架,隅中时分浅金色的阳光照彻厅室,竹木宽槅上叠放有致的书卷下坠着的一块块小签牌上清隽轩峻的秦篆便分外清晰——史部的《吴越春秋》《东观汉纪》《春秋谷粱传》《越绝书》;经部的《礼记》《周礼》《仪礼》;子部的《论衡》《太玄经》《黄石公三略》《九章算术》《金匮要略》《连山易》《归藏易》……
——几乎一模一样!
黄硕愈看愈惊,近乎有几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书房中这些藏书,经史诸子,百工书数,和自己,几乎一模一样。
她讶异得瞠了双止,微微张着口,半晌语凝。
过了好一会儿,女子方才渐渐平定了思绪,微微侧眸看向身旁与她相偕而立的青年,正对上那一双清湛带笑的眼——
那滇墨瞳仁间的清芒太过明亮,太过灼然,一瞬时近乎烫得人心底一热。
蓦然间,仿佛心底里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一般,她心潮起伏,而后,顿了片时后便也随着他坦然笑了起来——究竟是怎样的天缘凑巧,此生得遇这般一个喜好相契、志趣相投之人?
四目相对,彼此都看到对方眼底真切的意外与惊喜。
缓了好一会儿,室中一静,孔明方才又开了口:“这些书……都是阿硕你亲笔抄录?”
这个略嫌亲昵的称呼终于还是出了口。
汉家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士家华族尤其如此。
《诗·邶风·简兮》有云:“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硕人;大德也。——他只觉得,这个名字称她,至协至洽。
“你见过我的字?”黄硕却是下意识地反问,神色间有些疑惑。
“嗯。”温静隽雅的青年,仍是微微带笑,一字以应。而后他几步走到了不两丈远外北壁边的书架,自书架最顶层取出了一只樟木髹漆匣子。那小匣子似乎略微有些年头了,似乎时常开启,所以锁口处的黑漆被剥蚀得有些微斑驳。
在黄硕微微不解的神色中,他将那髹漆匣子递予了她。
女子接过后,抬手启开了匣盖,却见其中是一卷卷的黄麻纸,不由好奇地取了一卷展开,男子隽致轩峻的字迹便映入了眼帘……
第102章 诸葛亮与黄氏女(六)()
“此卷详述玉人之事,私以为旨要详尽,但礼制过于严苛,后世不宜取法……”
她蓦地瞪大了眼,生生愣在当地,而后有些不可置信似的,随即又取了另一卷展开……
“此处详记斫轮之技艺,上品耗时过久,望后世踵事增华,加以改进……”
……这些,都是她以往读书时随手写下的评议!怎么……怎么他会看到,且记得这般仔细。( 全文字 无广告)
“当年在官学读书时,蒙水镜先生垂爱,有幸遍览典籍。我其实一惯读书有些杂,除了诸子经史外,更于醉心于星象、百工、地理水文之类。因为这些书太过偏颇,所以同窗之中少同好。”孔明说着,神色间微不可察地带了一丝微微的怅然——连元直、州平几个,也觉得这些书偏僻无用,所以无甚兴趣。
“谁晓得,有一回看极为生僻的《考工记》,竟发现其中有旁人遗落的书评,字迹清娟里透了丝稚气,却已初见风骨……是个小姑娘的字。”说到这儿,他仿佛是忆起了其时的情形,眸子里微微漾笑“那个时候,不禁就想,这世上竟会有个小姑娘,同我一般喜欢这些偏颇的杂书。”
“我一字字细读了那书评,其间针砭议论虽未锐少年人的简单稚气,但却颇有独到之处,许多创创,竟同我不谋而合……后来又在《鲁班书》《归藏易》《连山易》《盐铁论》等几部中看到了几张随手而书的纸笺……不知怎的,逐一看过之后,便这么记了下来。后来每重读这些书,总喜欢拿出来细阅一二。”青年温声细叙着往事,神色极为澹然,暖意几乎自那双眸子里溢了出来……那个时候,那个十六七岁的少年郎,对于在书中意外发现的属于稚气少女的书评,多少暗自意外的窃喜,又多少得遇书友的颀慰。
七年之后,十九岁的黄硕,听他娓娓说着这些,心下霍然开朗……是了,她自开蒙起,便极喜欢去司马府上做客,水镜时常一呆便是整天,废寝忘食也是常有。自十一二岁起便喜欢在看书之时,随手记下心下所想所感,黄麻纸卷用了不知多少。这些书评大多都带回了家中,但偶尔疏忽,也会有几张遗落,便这么夹在了书卷里。
原本,这些东西竟然有人仔细地看了,且认认真真地记下……这般妥帖地收藏了起来,时时重温。
……一瞬时,心底里竟有些纷乱,思绪如丝,却理出不个所以然。
“直到后来,水镜先生同我说,有人解了那局僵持的残棋……我方猜知,留下卷册间那些书评的人,亦是你。”
他看着她,眸子的暖意较方才更盛了几分,亮得几乎有些灼然,让她……本能地几乎想要错目避开。
但,黄硕终究没有躲闪,这这样力持镇定地与他两相对视,其实她一惯是十分坚韧凝定的性子。
“知道了你的出身……那时,心下其实已不敢再做奢想了。”青年静静出声,恳切而坦然“诸葛氏不过寄居于荆州,亲长俱逝,家世单薄……齐大非偶。”
黄氏在荆州一地,乃是仅次于蔡氏、庞氏的世家望族,根基深厚,声名远扬。而他不过一介流寓于此的士子,家门不显,又如何入得了黄家长辈的眼?
“两年前,初见岳父大人,相谈甚契,老人家道……愿将你许我。”青年想到这儿,微微阖了阖眼,唇角微扬,笑意恬然得仿佛都有些恍惚“当真,做梦一般。”
既而,他睁了一双澹然清湛的眸子,静静与她对视,神色挚切坚定……
“苍天眷顾,此生诸葛孔明与黄硕得为连理,必珍之惜之,爱之护之,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
不知不觉间,节令已是夏至,三个余月的光阴恍然而逝,竟然令人觉得辰年匆促。
……或许是因为,这些日子以来,她过得太过惬意了些罢。
黄硕从来不知道,原本世上竟然真有与她可以这样合契的人。
品诗论文,抚琴对弈,说星象、百工、堪舆,几乎无一不聊得投机,偶有分歧,也是两相畅议,求同存异,合而不同原是君子之道。
他们可以一起说车轴的构造,探讨怎样才能承重更多;可以观星看云,推测明日晴雨,相互作赌;可以说至今走过的州郡,谈水文地理……
原来,得逢知己,就是这样的感觉呵。
正是日出时分,半个时辰前用过朝食之后,孔明便带着几名仆役,持了镰具去田中收麦。
其实,论起来,诸葛家的家底虽及不得各大士族深厚,但却并不寒微,毕竟孔明的叔父诸葛玄做过豫章太守,又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在荆州一地交游甚广,经过数载经营,总算得小富之家,断不必陇亩躬耕。
但他却坚持在襄水河畔留了半顷良田,晴耕雨读,每岁春分并种,社日酬神,三月三侯杜鹃初啼,四月获谷鸣时犁杷上岸……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岁耕耘所得,恰好够一家人饮食用度。
耕读传家,诗礼继世,原本就是士人的立身之本,她的父亲也是如此之人,所以黄硕心底只觉得熟悉而欣赏。
今日是夏至,黄硕早早便准备了去年晾干的菊花,依时下农俗,夏至这一日,要取菊花烧成细灰,待小麦收囤之后,将菊灰撒入麦中以防蠹虫。
这些事,以往在家中时她便清楚,不过如今是头一遭自己动手……跽坐在中庭的一丛云丘竹边,点燃了铁盂中的干菊,女子闻着焦后清苦微郁的香气,目光落向襄水河的方向,眉目间尽是柔和的笑意……
甚至,她近日正打算着添一架织机,织素织绢自小便学过的,但因为太过耗时又繁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