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之游戏江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异界之游戏江湖- 第2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眼下北汉已经被逼入绝境了,不能再退一步。退一步,中山国就会进十步。所以,只有疯狂,歇斯底里、不可理喻的疯狂,才能让中山国驻足,才能让唐王忌讳。

重创后的北汉已经只能以此来保全自己,以此来让背后的敌人心存顾虑了。

“既然南部三州已成战场,三州刺史文治内政之官,怕无力应付。皇甫将军,汝为我北汉宿将,上次大战就名扬北隅。此还须得劳烦足下走曲、睦、俞三州一趟,巡视诸郡县,检阅三州军马。”

皇甫者,即镇军将军皇甫坚也。位可比四征将军,李辉祖征北将军之前是北汉数十万军中军衔最高者。当然,现在李辉祖殁了,他还是全军军衔之冠。

年逾七旬,四年前九原战场上身遭重创,再无法统军挂帅。返回王都后连任职都做不到,长年累月在家养伤,今日集会非是事关重大,高守训也不会请他出来。

皇甫坚不反对自己走一趟南部三州,但太尉在场,他先看了蔡珽慎一眼。太尉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全军最高之武职,他皇甫坚并不是高守训的下属,但高守训的语气以及现今北汉的艰难状况,让他根本无法拒绝。可几十年混迹朝堂军伍的经验让他他心里面再盼着南巡一趟,也必须先看到蔡珽慎点头。

第四百一十章 国家的意识,国民的意识

ps:虽然我对月票没什么念想,但还是要说一声,有投票的就尽快投,赶今天投吧!

还有要说明的是,明天开始:第一章下午3点;第二章晚上8点。

“老夫南去自是义不容辞。可此事不禀报往上。。。。。。”

皇甫坚话音刚落,早就心怀不满的礼部尚书就大声接着说道:“皇甫公说得不错,非止是皇甫公去南部三州,便是派快骑去曲、俞、睦三州,下令州刺史集结兵马,以备中山军,无报王上都有失恰当。更有逐出唐王特使,和遣使往北京,此些事情事关重大,若不请旨,恐不得独断。权出于上,不出于下,王上虽抱恙,为人臣者,岂可遂以瞒君?”

礼部尚书话音一落,政事堂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站在“礼”的立场上,他说这些话自是大义凛然。众人一时也反驳他不得,“架空君王”的罪名,岂是轻易担得起的?

连云瀚都不禁迟疑道,他想姬昀坐上北汉大位,但可不想留下一副不可收拾的局面给外孙而。“或当迟上一两日,待王上病体稍愈,在从容奏秉,亦不至于误事。”

祝彪感觉余子良望了自己一眼,连忙向余子良递去了个眼色。他想看看高守训会如何应对,且从心底里他支持高守训的强硬立场。

高守训目光依次从满堂重臣武将脸上一眼,正待说话,一直坐在一旁不做声的蔡珽慎忽然斥道:“持国理朝恁地瞻前顾后!如此王上还要国相何用?国相便是为代行君权而设!国事危急如此,所谓兵机贵速,此时正当用权。礼部尚书身为朝廷重臣,反说什么待从容奏秉,如此岂是忠君为国?乃庸臣误国罢了!”

云瀚脸上一红,亦不做反驳。责任都在与高守训,还有现在蹦出的蔡珽慎身上,唐王要怪,把这两人推出就行了。但礼部尚书却不认账。冷哼一声,“太尉此言某不敢苟同。这等军国大事独断专行,要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有何之难?只是这般做法,与古之权臣有何异处?二公纵是舌灿莲花。若不请旨而行。终非正理。”

祝彪知道礼部尚书为何如此,政事堂上在座的诸位也都知道他为何如此,这家伙上了四位殿下的破船眼下已经下不来了。所以这时候他不惜公然与丞相、太尉翻脸,无非就是为了最后挽救一下自己脚下的那艘要沉的破船。

祝彪并不将礼部尚书放在心上。六部中。论实权礼部是老幺,便是工部每年都有大笔的钱粮流过,更有数以十万计的役工调派,礼部还能有什么?

“礼部尚书所言,只恐不见得是忠君吧!?”祝彪想着这些事情。余子良已经赤膊上阵了。太尉站在丞相这一边,朝中大军已定。接过话头来,用带着淡淡讥讽的语气说道,“便是王上病情有所好转,这些事情只恐亦对王上康复不利。若果真中山小儿大举犯界,为宗庙社稷,迫不得已,告奏王上也就罢了。但今日之事,究竟如何。还不一定定确。相国之布置,不过是以防万一,示我大汉之强硬。一有风吹草动,便用这些事来烦扰王上,恕老夫直言。实看不出有何忠君之处!

诸公若以为为人臣者需有所以避忌,何不以此事请示太子妃而后行?太子妃位女国之冠,又素有德望,何不请之?如太子妃许可。便是王上也会认可的!”

余子良说这些话,看都不看礼部尚书。只是望着高守训与蔡珽慎。祝彪心中暗暗称赞,云瀚更是喜形于色,不待礼部尚书反应过来,便点头说道:“易北候所论,颇为妥当。”

政事堂众人纷纷跟着同意,礼部《:文:》尚书心《:人:》中大恨,却《:书:》胳膊扭《:屋:》不过大腿,只得面色铁青的坐着一声也不再吭。

余子良又道:“但以老夫见,我南部三州一面固然要如丞相所言,加以戒备,以防患于未然。但中山王究竟敢不敢担天下骂名而妄为之,老夫以为其未必敢付之以行动。

我朝虽破,但绝不畏战。中山国胆敢犯境,必行雷霆之怒击。然国家正处多事之秋,若能化解战事,哪怕缓上一两年,等中原纷争起来,局势定会有意想不到之变化,能争取亦需争取。”

谁都不是傻瓜,唐王如此明目张胆的插手北隅,还不是因为中原的老皇帝病重,太子威望不足,无以服众,一场心‘五王之乱’眼看就再度上演了。

事情若真能拖到一两年后,唐王怕也无力插手北隅了。

“话虽如此,但中山国宵小之邦,只怕。。。。。。”皇甫坚摇了摇头,最为一名沙场老将,他显然不愿意对背信弃义的中山国抱有幻想。

政事堂里议论声再度起来。蔡珽慎看了祝彪一眼,但并不多说话,祝彪点头站起身来,将手向左右一环抱,说道:“诸公请听祝某一言,我军虽兵少,但精锐远胜中山。战事开启,祝彪有十足把握战而胜之,且只需本部两万精骑。

唯有虑者,唐王也。中山其母舅之家,其亦为中山后盾之靠,二十万大军屯驻中山,中山破,唐王军必出。

但二十万唐军虽众,却还不足以驰平我北汉。诸公畏唐王,实畏其手中百万之雄师,恐唐王举旗讨伐,我北汉国祚甭坏。

但以祝彪之见,唐王之军并不足为虑。因北疆乃大周之北疆,非唐王之北疆,权谋策划,无论是大周当今圣上,还是当今太子,皆会安插人手布于北疆军民政务之中。唐王若想讨平我北汉,怕他大军一时半会儿动不起来。

而过时间之后,即使唐王聚集起军队,神都御旨应该也已经到了。除非他想立刻举兵造反,否则唐军无忧。”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一地步,祝彪是看清楚。大周皇上一翘辫,又一次‘五王之乱’肯定上演。唐王就是那‘五王’之一。而北汉近年来的连遭重创以及十分有可能的铁牌组织,那就是唐王为削弱北汉这个‘正统流’——神都太子坚定拥护者的辛辣手段。

大乱并起时,唐军要放心南下,北隅六国就必须收拾妥当。所以才会有了这发生的一些列因果……

中山国即将要大举北侵,王上一度吐血昏迷。。。。。。

同样的消息,对于高守训等人来说,无疑是当头重击;但对于姬锟、姬奉等四位来说,却是天降甘露。

作为有心角逐大位的王子,于都城内建立一些秘密消息渠道是必不可少的;而姬锟、姬奉等四人的眼下无论哪一家的,这些日子都炯炯有神的密切注意着宫中与两府的动静。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的是御史台

在得知三公九卿、六部武将,齐聚丞相府政事堂会议的时候,这四位马上便料到发生了大事。随后议事结束,礼部尚书将消息通报过去,知道了事情原委的四个人全都欣喜若狂。

“此乃天意!此乃天意!”

如若王上病逝之时,大汉北有胡虏之祸,南临中山国之险,这样的时刻,人心自然是思立长君。自己单在人心上就压过了东宫。届时,即便是采取了激烈手段,举国上下遭遇的阻力也会少上许多许多。

这不是“天命所归”又是什么?!

而退一万步讲,势难搬回,东宫继位,内忧外患之际他们也绝不敢轻易动自己,性命可保,富贵依旧无忧。争夺大位的风险性一下子就降低到了可以忽略成本不计的地步了。

二王子姬锟,与太子一母同胞所出。太子去后,即嫡又长,身份较之王长孙并不见逊色,自也是四位殿下里势力最重者。

“高守训不要人把消息禀报父王,自己……似乎可以从中透丝风儿去……”

确如姬锟等人所料,中山国的异动,几乎吸引去了朝廷所有重臣的全部注意力。自政事堂议事的当晚起,高守训、蔡珽慎在禀报太子妃后,便以王上疾重重臣宿卫之名,开始轮流在王宫守夜,以备“非常”。他们防范的,倒也不是四位殿下,而借着这个名义,掌控王宫细情。北平城可以乱,但王宫决不能乱。再加之,万一王上离世,有重臣在旁,遗诏的公正性也可得到认可。

这些举措并没有招来怀疑,汉王的病情已向全国公开了,朝野上下都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两府的举动,不过是让世人知道王上的病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都城里很快就因此出现了些谣言,百姓也都心怀忐忑,但市井总的来说还算平静,还不至于惊慌失措,人心惶惶的地步。

这个时候,只有知道内情的重臣们才会感到紧张。中山国五百年中都始终不是北汉的威胁,南部三州的城池无论是坚固还是高度,对比北方来都远逊之。战备更是不可相比!

是以战事若真的打响,南部三州都会有遭劫难。

且北汉大后方受到了威胁,钱粮重地受到了威胁,本就已经严重不足的赋税钱粮缺口来年当会更加拉大,这简直就是在北汉这座已经摇摇欲坠的房屋上,再重重的揣上一脚。

三月初七,高守训请奏汉王,王室内帑并入国库,初八,汉王诏准。当日太子妃下旨,东宫开支消减一半,捐珠宝首饰十箱,以充国库。

初十,北平城举城权贵豪商捐物纳财,日筹集谷粮七万三千石,铜铁十一万斤,战马七百匹,驽马两千匹,金银一百二十二万余两……

最后者中就有祝彪捐赠的十万两白银。

第四百一十一章 水面下的疾旋暗流

一个地球东方式的封建王朝,当权贵、商贾、富绅还保持着如眼下北汉这种凝聚力的时候,如果顺其自然的法发展,它是还远不应该走向灭亡的。

就好比万历年间的大明。

可是在巨大的外力因果下,北汉王朝的基石已经动摇,社稷的大厦在摇摇欲坠。

三月中旬,北平接到中山王回书,严词拒绝了北汉要其边境撤兵的要求。还在回书中大张虎口,威胁要北汉不放太子左鼎回师,就要再度增兵边境。就差一个挑兵宣战了!

三月下旬,北汉赶去北京‘斥责唐王’的使臣回来了。他们都还没走到北京城,就被唐王遣派军马做囚徒一样给押了回来。

使臣在交付了唐王那封语气霸道至极的呵斥文书之后,拔剑自刎抹了脖子。身为堂堂一国钦使,受囚徒之辱,不仅自身颜面丢尽,连北汉的尊严都被狠狠践踏在了脚下。

此人性烈,唐王军押囚使团的时候他就第一个拔剑抵抗,结果受伤被执。回到北平城,交付了国书后自尽,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月末,河州中山军扰乱,被周边汉军毫不留情的碾压镇下。一个多月来北汉收到了太多的耻辱,不管是国内百姓,还是边疆军伍,人人义愤填膺。对中山军,乃至对唐王,都从友好转化为浓烈的敌视!

还要在朝廷的引导下,军民们大致划开了唐王与大周的关系,唐王是唐王,大周是大周。

而至于说这些本是要保密的信息,为何散布到了民间每一个角落?有四位蚂蚱在,什么消息又能真正保持的住呢?

时间进入到了四月,在举国愤怒之中,进入了初夏。

接连几日要阴不阴,要晴不晴的天气,实在令人生闷。石一清的心情就也如这天气一般,变得喜怒无常。这日清早。只因为香料的气味有点不对,他便怀疑是管香料的黄门敷衍了他,以次充好,遂大发雷霆,将那掌管整个内廷用香的黄门叫来罚跪在院中好几个时辰。

在王都的贵人中。石一清的生活并不是很奢侈。内侍的生活格调。就是跟着王上、妃子们决定的。若王上喜欢节俭,内侍却活得讲究、挑剔、奢侈,那是非常危险的。脑袋很快就会掉掉的。

北汉没有宦官专权之祸,但大太监之间也会拉邦结派。尔虞我诈,彼此间关系并不如表面上显的那般亲热。有个什么把柄落到别人手里,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但是,太监们却都有个想什么办法,也都甩也甩不掉的毛病。那就是漏溲,一股子尿臊味会终身陪伴着他们。

小太监没条件,大太监们就想方设法的用香料加以掩饰。但是这香料不能犯了忌讳,也不能弄得香气喷鼻什么的,更不能冲了主子口鼻,所以这里面相当有功夫。

怎么配出好香来,将身上的异味遮掩的恰到好处,不然香味混合了尿臊味后,气味会更难闻。尤其出汗时。

表面上不能过太奢侈的石一清,唯一可以用劲的地方就是香料上,他在这方面也特别的敏感。

吸上一口气都能嗅出其中掺杂的香料有哪几种,他的香料全部都是他亲自拟定的配方,宫廷里最上等的用料。贵为詹事。宫里面太监第一位,这点特权还是有的。

所以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每天早晨。石一清都会认真地亲手配挂上香包。只要闻到那种独特的香味,他就能感觉着一种全身心的愉悦。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石一清忽然感觉着香包的香味有点不对劲,而他竟然说不上来是为什么!以往,无论香包里搀了什么不对劲的东西,他一闻之下都能轻易地辨别出来,但这一次,他却只能感觉出香味的异常,而完全不清楚里面到底是搀了什么杂质!

这让他不由得怀疑,自己是不是最近精神太紧张了而产生的错觉。所以他没有马上发作,而是忍耐了一段时间想要确定一下,但是直到现在也是一无所获,而且宫廷的局势越来越紧张,汉王的身体越来越不见好。这天早上,他再也按捺不住,终于将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

石一清觉得最近一切都不太正常,让他感到恼火的事情并不止是这一件。比如说太子妃,虽然对自己始终不错,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她一顶是更信任自己人,东宫的自己人。

石一清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一朝天子一朝臣,特别是内侍,尤其如此,太常见了。王上一死,太子妃,也就是新鲜出炉的太后,绝对会将自己高高挂起,当牌位一样供起一两年。等到一两年后她们母子完全掌控了宫廷,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每一任王位更迭不都是如此?

相对比朝廷大势,内宦太不值一晒了。

然而石一清还不到五十岁,从一个小太监起身,拜师傅、拜干爹,一路走上詹事的位置,尝到了十余年的权势滋味,一想到权势要从自己手里离开,他就浑身都不是滋味。

朝臣退了还能还乡安享晚年,可内侍退了,无亲无故,像囚犯一样被拘禁在恩济庄,最后染上瘴疠凄凄惨惨地死去,太常见了。他们这些人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一点宫廷内闻,不可能全放出去。

只有新王发一发善心,允许前王詹事、大长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