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钢铁基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辛亥之钢铁基地- 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造成这一切的,都与一个名叫“调查局”的情报机构有关。这个完全负责华国情报的机构极其庞大,特工遍布全球,他们可以任意使用各色人种、伪造证件,拥有最完善、最先进的特工培训机制和组织运作机制,获取情报的效率高的吓人。

    当调查局开始重视国内情报搜集工作时,就没有什么可以瞒过调查局了。马安良躲在阿富汗的部落里调查局不知道,与英国人勾搭在一起不知道,返回国内潜伏在青海不知道。但当他开始联络原马家成员,启用马家积累的隐藏财富、培训武装人员、走私武器装备的时候,调查局就已经关注到这个极端分子。但不知为何,上面一直没有下达逮捕马家势力的命令,他们不知道这个命令来自大总统吕梁的授意,他就是要等到这些人开始暴乱的时候,再下重手将其狠狠的教训一顿。

    这意味着更多的死亡,或许此次动乱之后再没有惠民作乱,他们将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将自己的小九九彻底埋藏在内心深处。以暴制暴是最好的手段,左宗棠还是手软了竟然答应马占鳌的投降,为现在的动乱埋下祸根。(。)

第四百八十七章 成长的对手() 
ps:这方面的存了不少稿子,但内容确实有些不妥,只好忍痛放弃。

    顺利返回住处的董振福和吴琳琳夫妇没有太多的时间平缓心情,他们不得不在警察局做完笔录后就立刻返回工作场所。整个玉门油田都顾不上外面的腥风血雨,沉重的生产任务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即便如此,上面还是一个劲的要求加大产量、加大产量!

    从投资拉动,到战争拉动,华国的经济没有一刻停歇,完全以疯狂的速度上升。昨天还是一片荒芜,今天可能就是一块工业区或者养殖场,昨天还是庄户农汉,今天就成为一名卡车司机。疯狂的工业化吞噬了海量的石油,石化工业、交通运输、军方对石油的需求没有止境,国内几大被开采的油田难以满足国内巨大的需求。

    从纸面数据上看,国内的油田不少,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榆林油气田、克拉玛依油田、玉门油田,还有正在兴建的大庆油田,正在研制的海上********开采近海原油。但这些油田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科威特的大布尔干油田,油质差、埋藏深、开采难度高、储量小都是无法规避的客观因素,说到底,远东大陆是一个贫油的地区。

    问题是作死的英国人开始限制华国在大布尔干地区开采的原油往国内运输,他们掌握着关键的运输节点,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利用这些节点,英国人故意给华国石油运输船制造障碍,对于他们来说,一点小手段就能给华国造成大麻烦。

    老毛子倒是有自知之明,他们不敢得罪华国。战争时期,沙俄需要海量的物资,供应前线几百万军队,单凭国内的工业,根本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别的不说,但是枪械和弹药就无法满足,每天都有满载物资的列车从满洲里等边境口岸进入沙俄,两国的铁路已经接轨,从上海出发的列车可以直接进入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生命线、大动脉与华国铁路接轨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沙俄太需要华国的物资了,没有华国就近出售物资,沙俄的士兵很有可能几人共用一支步枪——而这也是德国最诟病华国的一点,他们已经无数次向华国抗议,可惜没有多少成效。

    得到了这么大的好处,尼古拉二世当然不会主动招惹华国,他只能将对华国的仇恨暂时压下来。甚至还得巴结华国,配合默契的将秋明油田出产的石油运往华国,那座大型油田给了尼古拉二世很大的惊喜,短短三年多时间,华国人就将这里建成全俄罗斯最大的油田,产量达到了巴库石油区产量的三分之一。拥有百分之十股权的沙俄利用石油换取华国物资,大大节省了购买华国物资的开支。

    一个秋明油田满足不了华国的胃口,她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雏鸟,张着大嘴,吞噬父母送来的每一块骨头。吃不饱是华国对外扩张的原动力,华夏国土缺乏石油,缺乏优质铁矿,缺乏铜矿,缺乏太多太多的资源。于是他们将目光对准了国外,外面到处都是藏宝盆,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身体上最好的部分都扔在了国外。比如说澳大利亚,中亚,中东,印度,吕梁流着口水,在地图上划拉着,对手下们强调——这些地方都应该被华夏人占据,他们从历史记载上看原本就是华夏的国土!

    对外扩张就需要士兵,需要武器,西方国家占据着那些丰饶的土地,怀中藏着宝藏的他们当然知道自己会受到觊觎。以前是因为西方国家强大,不用害怕殖民地被抢走,现在不同了,本土正在与邪恶的德意志帝国开战,大部分精力都被牵制在欧洲。而更加邪恶的华国不断向外界展示着肌肉和暴虐,他们将美国的势力赶出中太平洋,一举覆灭一个初级帝国——日本。这个国家甚至不进行外交上的欺骗和敷衍,闷声不说话,一副举起拳头锤下来的样子。

    看看华国的士兵和他们的装备吧,几乎让人升不起抵抗的念头。好在英国等强国都拥有一个不错的性格特点,那就是骄傲,骄傲的人不会轻易举手投降。

    首先是最基本的兵力,在英国各大殖民地,征兵活动如火如荼,几乎没有停歇。英国人用给当地势力更多的自主权,甚至战争之后的独立权诱惑他们,用丰厚的报酬吸引当地年轻人。于是数不清的殖民地平民成为英军的一员,精锐的加拿大军队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军队装备最好,训练水平最高,也最有战斗力,是英国海外军团的主力。廓尔喀兵团等民风彪悍的军团战斗力次之,他们的装备一般,但作战勇猛无畏,一般都出自自然条件艰苦的地区。非洲黑大叔到印度黑三哥、东南亚黑小猴是第三等的军团,他们战斗力几乎为零,但人数最庞大,英国人为其装备了最差的武器、最少的弹药,期望这些人在战斗发生时成为不错的炮灰。

    南亚和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都是英国本土之外不错的工业基地,加拿大甚至能生产不少重工业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是本土工业的巨大补充。简单的步枪、刺刀、军装、弹药、水壶等等都可以在这些地区生产,英国人上百年殖民的成就在这一刻展现出巨大的底蕴,不但可以支撑国内的军事工业和扩军,还能武装海外几百万军队。

    流亡英国的法国政府、荷兰皇室、比利时皇室等等都具有对海外殖民地的统治权,德国人虽然在北海上战胜了英国,却没有完全掌握北海和大西洋的制海权,那里还有数量庞大的英国巡洋舰游弋。所以英国人凭借传统实力,和那些流亡政府一起控制着海外殖民地,按照英国与那些流亡政府达成的协议,荷兰的印尼殖民地,法国的非洲殖民地、法属印度支那都成为协约国备战的一部分,提供人力和资源。

    另一个抵抗邪恶侵略的关键是大西洋对岸的美国,这个以前一直被欧洲蔑视的新大陆、世界第一工业国(1910年前的统计数字)、暴发户美利坚,现在已经成为抵抗华国的中坚力量。无数的协约国外交官来到美国,寻求物资和人力支持,欧洲的报纸连篇累牍的赞扬美利坚人民的伟大,让美国人飘飘然起来,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世界主流国家中的一员,成为一流国家。

    从经济实力、国家面积、资源总量来看,从兵力和装备的质量来看,美利坚应该是一流国家,甚至是最顶级的国家。可惜这个国家崛起的时间太短,没有在世界面前证明自己,与西班牙的战争在欧洲贵族看来就像是儿童打架一般。

    欧洲人尽管有求于美国,但从骨子里还是轻视这个国家,精明的美国商人从与欧洲人的交往中发现了这一点,他们决心用军队证明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双手获得荣誉。当然,拼命扩军的原因还有华国的逼迫——国土安全已经受到威胁,一直以生意人自居的美国人开始准备打仗了。

    各种因素刺激下的美国开始爆发强大工业国的底蕴,无数的钢铁厂转动机械,无数的煤炭成为滚滚浓烟,无数的石油成为工业的动力源泉。美国人不但能够满足本国工业和军队的需求,还可以提供无数的物资给战争中的欧洲,赚钱战备两不误,如果不是华国虎视眈眈,美国人的日子不要太惬意。

    这个国家应该被全世界羡慕,尤其是华国,他拥有华国没有的优越自然环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耕地面积,拥有相当齐全的资源、而且储量巨大。背靠北美和南美大陆,在这里美利坚是唯一的强国,可以说整个美洲都是美利坚的后花园,简直就是战略游戏中最好的一块地盘。

    从华美两国宣战到现在,接近一年的时间,美国的军事力量出现爆炸式的增长。陆军方面,一百三十多万年轻人进入军队,并正在接受高强度的训练,在遍布全美的各个征兵点,更多的年轻人在爱国心的激励下主动走进去。按照军方预测,未来一年内还将有两百万年轻人成为士兵,而这还不是扩军的终点,陆军最终的数量应该在六百万到七百万之间,才能满足战略需要。

    海军方面,太平洋舰队损失殆尽后,美国人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恢复到战争之前的实力。在圣迭戈军港,新的太平洋舰队正在壮大,在东海岸,大西洋舰队的实力是太平洋舰队的两倍左右。十二艘新式战列舰进入现役,五艘最新的北卡莱罗纳级战列舰因为战争的紧迫,加快了建造速度,最后一艘将在1910年底服役。四艘怀俄明级战列舰中的前两艘已经服役,剩下两艘也将在1911年初完成海试。再加上已经服役的四艘佛罗里达级战列舰,和即将服役的两艘纽约级战列舰,美国海军的战列舰数量再次膨胀。接连下水的战舰让英国人都要惊叹美国的工业实力,这是羡慕不来的,一艘战列舰的下水不能光看造船厂的数量。(。)

第四百八十八章 铺满欧洲的旗帜() 
一支舰队的实力也不能光看战列舰的数量,但美国人在其他舰只方面同样不落下风。华军航母的崛起让战舰开始注重防空性能,新下水的驱逐舰和巡洋舰都加大了防空火力的比重,比如十五艘专职防空的奥马哈级巡洋舰,还有被加强了防空火力的凤凰城级巡洋舰。再加上主力舰本身配备的防空火力,相信舰队的防空能力将大大增加。

    除了战列舰,航空母舰成为美国海军最重视的舰种,根据华国航母的模糊照片,美国人开始仿制航母。先是利用大型货轮进行改装,总结经验后直接上大型舰队航母,只是这种新型的舰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因此,目前美国只有十艘改装的小型航母,通过运煤船改装而来的兰利级航母最大载机量只有二十三架,而且起飞和降落效率低下,航母航速和防空火力都不尽如人意,只能作为过渡阶段使用。第一艘舰队航母突击者级还呆在船台上,也就是说,在舰队航母服役之前,美国海军还得憋屈的躲在岸基飞机的保护之下,成为一支存在舰队。

    空军的扩张比海军顺利的多,从飞机问世以来,喜欢刺激的美国人就非常重视这种新式玩具,广袤的国土上拥有太多面积巨大的种植园,农场非常适合用飞机播撒农药。同时民间也对空中运输存在不小的需求,在需求的推动下,美国的飞机研制进展不慢,飞机制造水平和飞行员保有数量都很强。尤其是军事委员会提供了大量先进技术,配合英国等国家的制造工艺和技术,美国空军装备的飞机数量和质量都在迅速提升。

    从数量上协约国和美国勉强压制住华国和同盟国,质量上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英美等国正在努力追赶之中。

    成立军事研究委员会被认为是协约国和美国最明智的决定,它暴漏了本国大量珍贵甚至是无价的技术,但同样吸取了外界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技术水平最高的英国贡献度最大,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奉献来自于德国和华国的刺激——如果不这么做,英国与华国的差距将被越拉越大。在抵抗外星人的入侵中,地球人往往会在巨大的打击下团结起来,互通有无,在英国人看来,华国就像入侵的外星人一般,那些装备之先进,更是充满了科幻意味。

    军事委员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努力向那些政客和军方将领解释,华国的装备根本不是外星产物,也并不科幻,事实上科学家们能够解释那些装备的原理,甚至可以拿出相近的样品。但要达到华国装备的程度还需要一番努力——却不是无法超越的。

    军事研究委员会的科学家们有这个自信说出上面一番话,他们来自于工业文明国家,有着上百年工业发展的熏陶。对于技术和机械有着天然的敏感,许多发明需要某个科学家的灵光乍现,而英国、美国、法国等工业国家的科学家们聚集起来呢?紧密合作之下能够产生多么大的成就?毫不意外的说,如果没有钢铁基地,军事研究委员会将大大加快人类文明进程。

    1910年5月试验成功的10号坦克被协约国陆军和美国陆军同时相中,这种坦克采用76毫米口径坦克炮,技术来自英国。强劲的坦克发动机技术同样来自英国,低盘技术来自正在被华国侵略的日本,美国、荷兰、比利时的科学家也贡献了不少智慧。最终形成的10号坦克被命名为“火炬”,并将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坦克制造厂同时开工建造。在英国的对比试验中,火炬坦克可以轻易击败已经装备的现役所有英国坦克,而在法国战场上的试验证明,火炬坦克的性能超过了德国的三号坦克,不仅击毁了一辆德国坦克,还证明了其在战场上的可靠性。这对于刚刚接到法国投降的不利消息的英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福音。

    美国陆军向制造厂下达了五千辆火炬坦克的订单,英国人也准备装备两千辆左右,甚至远在圣彼得堡的尼古拉二世也知道了这款坦克,要求协约国帮助提供一千五百辆火炬。可惜如何运过去还是个问题,现在北海和波罗的海遍布德国战舰,从太平洋运送还要考虑华国的态度,这个难题还得交给尼古拉二世,让他想办法摆平华国。

    装甲部队需要更多类型的坦克和装甲车,根据战斗环境的不同,选择性能侧重点不同的车辆和坦克。好在日本战场上有上百名战地观察员,而这里又是华国装甲部队肆虐的重点区域,有足够的场景供那些观察员们观摩学习。国内会根据观察员提交的报告,选择性的研制本国装甲车,军方会根据报告制定本国装甲部队的战术运用。从这个方面看,他们还是华国的学生。

    飞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历次战斗来看,华国的飞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吃透了华国飞机发动机技术的军事研究委员会拿出了最完美的双翼战斗机和轰炸机,而且速度更快、航程更远、盘旋性能更强的新式单翼金属战斗机也正在试验。

    技术的进步并不是单方面的,孤单的德国人得到了华国大量技术援助,他们进步的速度不亚于协约国和美国。新式的坦克、飞机、火炮、防空火炮和战舰正在逐渐进入现役,取代老式装备成为德军主力。获得了部分制海权的他们可以从外界获得更加充足的原料,低地三国和法国的工业基础帮了大忙,初步整合之下,德国人的工业实力大大增加。

    和华国一样,资源是制约德军扩张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灭亡法国之后的第三个月,德军发起登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战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