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梢匝杆倮┐蟆!�
吕四说完后吕一接口道:“军工厂是我们重工业部门的第一任务,最优秀的工人都送到那里,现在机器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三月份就可以进行试生产。规模最大的是弹药厂,生产各类型手枪弹、步枪弹和机枪弹、各口径炮弹等,一共有六条生产线,一旦全部投产可以满足十万名同第一旅装备士兵的需要。武器制造厂也在加紧建设,但我们的工人还生产不了大口径的火炮,这不仅需要中高级技术工人,还需要基础扎实的普通工人,所以现阶段的大口径火炮只能由基地暂时生产。”吕梁点点头,军工厂的规模还要扩大,不仅是自己军队的需要,还关系到以后的发展战略,他可惦记着德国那块大肥肉,武装德国的计划早就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
“海军方面,我们的南海号巡洋舰已经完成海试,正在秘密进行战术、炮击训练,出于保密的需要,训练都是在远离基地的海域进行,在晚上才回到基地。基因人士官正在对士兵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但现在还没有达到实战的水平。惠州港炮台建设完毕,但无法进行射击训练,只能事先划定射击诸元。广州港那边因为涉及太广,我们没有办法在那边建设炮台。”
吕梁很无奈,百年海军真不是白叫的,自己不可能在军舰上全部使用基因人,一艘南海号就有一千名基因人,加上炮台使用的四百名,以后还要不断的加入新的战舰,难道全部使用基因人吗?除非基地不生产其他的东西,全部转为制造基因人才行。而且造船厂制造速度还不快,基地生产战舰的话耗费资源太多,现在还不是拼海军的时候,慢慢积攒、培养人才才是正途。
至于保护广州工业基地的炮台,那就不是自己现阶段能办到的了,除非自己在广东公开打出反对清廷的旗帜。现在来看只能加强那边的陆地军事力量,好在一开始建设工业基地时就有所防备,所有的工厂都建在在舰炮射程以外远离海岸和珠江的地方。
所有人都汇报完毕后吕梁还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宣传。不仅要有钢铁、工业,还要有一套成熟的政治理论来宣扬自己的思想、赢得人心;一个健全的组织来聚拢、团结志同道合的人。自己有大规模的产业和地方势力的保护,已经是建立组织的成熟时机,伟大的事业不仅需要基因人、工人和农民,更需要这个时代的知识阶层,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对清廷、对现实不满,正在苦苦寻求救国之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已经在戊戌变法中失败,以孙大炮为代表的先进阶层,目睹满清政府的卖国、**和**,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孙大炮曾向李鸿章提出改革主张,但并没有被采用,1894年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并在1895年在广州密谋起义,事泄失败后被迫亡命海外。历史记载,他在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惠州发动起义,现在由于吕梁的干涉,郑士良初到惠州就被监控起来,部分乡绅在吕梁的示意下将其驱逐。事实证明,孙大炮是革命的先行者,可以称得上的是伟人,当然,后世有很多有关他的不利言论,但无论如何无法抹杀他的功绩,只是吕梁不希望那些不成熟的起义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生,没有补给、缺乏武器、训练,只凭一腔热血是不可能成功的。河源武装起义已经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大部分先进的知识阶层就会将振国会当做主要的革命组织,兴中会可以靠边站了。
第三十五章 过年()
年关将近,吕梁从广州视察工业基地建设情况回来后就开始张罗怎么过这个1901年新年。他不能不重视,没有亲戚朋友的他将所有的基因人当成自己的家人,虽然他们只是基地制造出来的基因人,大脑中许多功能被剥夺,比如说缺少感性思维,忠诚、冷漠、不苟言笑,而且没有生育功能,但吕梁认为他们是与自己一样的人,并不是没有情感。没有他们自己绝对撑不起这么大一摊子,技术人员、管理者、军人,本地的、海外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基因人在来回奔波,大部分时候吕梁只需要下达指令就可以。在这个世界,除了强盛国家民族的信念外,基因人就是吕梁的感情寄托,尤其是在吴月也回到吴家准备过年时。
吴月这段时间似乎比吕梁更加忙碌,在教育部门的她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工作,还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来自学生家长、基因人同事的赞扬让吴月感到无比的充实,她甚至忘记了之前父亲嘱咐自己的事情——与吕梁交流感情,尽最大可能让吴家和吕梁结亲。好在吕梁没有忘,这个美丽的姑娘时常出现在他的脑海中,身处陌生世界的孤独感和使命带来的巨大压力让他无从排解,而每次见到吴月都让他感到轻松、快乐。忙碌的工作让二人很少有机会见面,不过自从吕梁偶尔给吴月写了一张有关教育的纸条后,两人通过这种方式使感情迅速升温。两人的交流并没有风花雪月,吕梁的纸条上大多是后世对女性的理解、女性权力的伸张、世界的地形、历史、人文、景观、政治形态、各种针对女性陋习的批判等等,比如两人曾就裹脚问题进行了多大十张纸条的交流,虽然因为吴石敏的爱惜吴月并没有裹脚,但她见过裹脚女人的痛苦,也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因为这次交流吕梁下令在自己的雇佣工人、佃户中强行推行禁止裹脚。
宗族势力顽固强大,现在的结合只是利益关系,不存在必须听从吕梁命令的情况。不过在佃户和工人中推行的非常顺利,禁止裹脚令要求所有佃户和工人如果发生裹脚的事情,则工人立即辞退,佃户田租加倍,没有人敢违背命令。
吕梁在张罗着新年宴会,自强集团下属的各个工厂、工地都在腊月26日这天放假,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集团当然不会过于苛刻。不仅提前放假,还根据每人的职位、等级、功过等发放年终福利,在这方面吕梁不会吝啬。
惠州到广州的水泥路已经修通,建筑工人并没有就此散去,转战到惠州境内其他的筑路工地上,从惠州到海丰、到潮州、到各个工厂、到北方靠近河源的地方,还有即将开工的海丰经惠州再到广州的短途铁路,总之十几万建筑工人不愁没有工作。
“收工啦!”工地上“咣咣咣”的敲起散工的锣声,平日里工人们最喜欢听的声音就是散工的锣声,但此时都有些诧异,还不到中午啊,怎么就敲锣了?王宪江也直起身子,拍拍身上的尘土,揉了一下酸痛的肩膀。在这里做工吃得好、穿得好,住的地方随是简易工棚,但也是不透风不漏水,冷不到哪里去,热天时还发放蚊香驱蚊。而且每三个月都会发一身工作服,吕凯监工说这事自强服装厂生产的,卡其布的外套、牛仔长裤,反正吕凯是这么叫,衣服结实耐用,比平时穿的好多了,发到手后就属于自己的,不要钱。这衣服工友们都小心的爱护着,省下几件拿回家去给家人穿也不错啊。
“老叔,咋回事啊,这会就收工啦?”
“不知道,看着,那不是吕凯监工吗!”
负责这一段五百人的监工吕凯拿着个大喇叭走到高处:“工友们都聚过来,有事宣布啦!”人群扛着工具慢慢的聚拢过来,吕凯看人到的差不多了,举着喇叭高声说道:“临近年关,集团决定近日放假,大家可以回家过年,正月初八再回来继续工作!”
吕凯这么一说大家才意识到就要过年了,不是夸张,工地上劳动量实在不小,大家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吃过饭后躺下就睡,实在没多余的心思考虑过年的事情。王宪江才17岁,在这个工作段算是年纪最小的,很受大家的照顾,不让他干特别重的活计,但半年时间王宪江也锻炼出来,也是因为吃得好吧,身体壮壮的,一点都不像十七岁的样子。
“大家把工具放回临时营地的存放处,交接好后到会计处领取这个月的工资,集团特意发放年终奖,每人两个银元,记录在册子上功劳多的还可以多领一些,具体数目都在会计那里,到时就知道了。领完工资奖金之后大家到会计处旁边的福利处领取年终福利,这也是集团体恤大家的辛苦拿出的奖励!”吕凯话了,众人一片欢腾,中国人含蓄,不善于夸张的表达内心的喜悦,只是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临时营地里热闹非凡,这是提供三千名工人临时住宿、吃饭、休息的营地,工资和福利发放处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工资发放处桌子上堆着高高的银元,福利处后面是准备发放给工人的、堆成小山似的福利物资,工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等着轮到自己,没有一个乱来的人,一是因为工地组织者对工人严格的纪律要求,二是发放处附近二十多名服装统一、背着长枪的团练,听说以前叫工厂护卫,现在改名了,叫惠州团练,都是吕梁大老爷的手下。领到工资、福利的工人欢天喜地的结伴离开,嘴里念叨着吕梁大老爷的好。
王老二和王宪江紧挨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希望知道自己能拿到多少。好在发放的速度很快,不一会就轮到了王老二。
“王老二,这是你本月的工资一个银元,年终奖3个银元。拿好,然后到那边领取福利!”
“王老二,这是你的年终福利,一身成衣、两尺染色布、一袋面粉、一支自强牌手表,下一个!”
“老叔,我领了两个银元的年终奖,到工地六个月,现在手里有八个银元,咱们现在就回家吗?”宪江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之前自己的工资都存在老叔那里,现在终于可以衣锦还乡。八个银元并不算少,按照孔乙己中的描写,四个铜钱可以买一大碗老酒,一两银子(也就是一个银元)换1000枚铜钱,换算到现代,一碗老酒以五元算的话,再加上晚清时期银价上涨,一两银元可以抵得上现在的一千多元,八个银元就是上万元!太平时节,普通百姓三口之家一年的花费不过六两银子,在家种地的话一年交上地租,剩下不到五个银元,王宪江做工半年就抵得上三口之家一年种地所得。
“小侄子,我打算到吴家镇上买一些年货带回去,你呢,要不要跟着我去?”王宪江哪里不同意?在工地半年早就把自己憋坏了,本来就是耐不住寂寞的年纪,早就听说吴家镇的繁华,现在终于可以见识一番了。
第三十六章 吴家镇()
吴家镇这个名称是自发形成的,官方没有赋予它任何称呼,也没有派驻行政管理机构,在惠州府的名册上甚至没有这个地方。它原本是吴家大院旁边的晒谷场,棉纱厂建设起来后因为这里离得近,开始有人在这里摆摊销售一些小物件,工人们也会到这里购买一些日用品。随着附近各个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起来,这里也随着变得越发繁华,不但成为了工人和家属们购物的去处,还成为各个工厂产品的集散基地。一开始只是小小的集市,一年时间变成了常住人口超过五万的大型城镇,现如今还有继续扩张的趋势,吴家凭借土地租赁的收入,还有大兴土木修建各种房屋建筑用于商业、居住,在吴家镇得到的收益不比工厂股份中的少,原本为吴家支柱产业的土地反而成为收益最少的。随着大批工厂在广州工业基地的开建,吴家镇附近的工厂工人人数趋于稳定,但北边十几里外还有更大规模的重工业基地正在建设,那些工厂容纳的工人不比轻工业工厂需要的人数少,吕梁正在规划在那边再兴建一个城镇,而且邀请了许多豪绅参与其中,相信所得收益会更加巨大。
“宪江,过来点,别东张西望的走丢了。”吴家镇大街上,王老二正抓住王宪江的手,生怕被拥挤的人群挤散了。临近年关,与王老二叔侄两人一样心思的工人不在少数,手里握着工钱,都想趁这段时间采购一些年货回去。这里不比乡下,那里有钱也买不到好东西,哪里比得上吴家镇这里物资丰富。还有一些商人,想要大肆采购一番,在过年之前大赚一笔。所以吴家镇十几条主街道上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广州城!
“我说老叔,这人挤人的怎么买东西啊?”
“跟紧了,咱们少买点东西就走,别让人把咱们的工钱再偷走了,这么多人,保不准有小偷!”王老二老成持重,他担心的不是没有发生,吕梁之前特意派了两百人的团练队伍到这里维持治安,还真的抓到几个小毛贼。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警察捕快,防盗的效率并不高。
“老板,这个是啥东西?”王宪江盯着眼前的物件,在工地上他也见过有人骑着这个东西,后座上还能载上不少东西,速度不比骑马慢不少,当时就把自己羡慕的要死,没想到现在在吴家镇见到了卖它的商店。
“后生,这个东西叫自行车,是咱们惠州自强自行车厂生产的,一辆卖两个银元。”老板大声回了一句,然后又把头转向另一个客人,前来询问的太多,自己都有些招呼不过来。
这种自强自行车采用的是后世成熟的设计,所需要的钢材、橡胶等原材料已经全部可以从工厂中获得,不再占用钢铁基地的产能。现在生产汽车的话交通条件还跟不上,而且原材料也有些紧张,但自行车不一样。它不但占用的材料少、需要的技术条件低,还可以适应各种路况、价格便宜,非常适合现阶段在国内销售。同治年间自行车就由法国人运到了上海,并迅速风靡各大城市,成为最新鲜的洋物件,在广州、上海等地都有卖修自行车的车行,但它们都是从西方运过来的,价格不菲,比自强牌自行车在价格上要高出三个银元。因此自强自行车一经推出就风靡整个广东,要不是产能跟不上和销售时间太短,它迟早会占领内地市场。
王宪江对这种钢铁组成的物件还有些打怵,只是盯着看,不敢上手摸一下。王老二也有些心动,但两个银元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自己还有一大家子要养活,那里不是惠州吕梁老爷的地盘,要缴的租子足有五成,惠州还有高产水稻呢,实在不行回去后把家人都接到惠州来,今年攒的工钱应该能买几亩水田了。
“老叔,我想买这个自行车,你看成吗?”王宪江拿不定主意,向王老二问道。
“你买这个干啥,是不是想用来娶媳妇的?”
王宪江跟工友们混了几个月,笑话开惯了,现在也不觉得害羞,说道:“我听老板说了,这种自行车是钢材做的,结实得很,你看车后面的座子,一次能载两百斤还不费劲,甚至三百斤也能拉,而且前面的大梁也能做人。这样的车子在咱们农村应该很有用处,再说这样的新鲜物件带回去,不得把全村人都羡慕死,像你说的娶媳妇也简单!”
“两个银元啊,你一共才八个银元,要是再买点别的东西,怎么也得剩下点吧!”
“我都盘算好了,自行车买一辆两个银元,几种肉罐头、水果罐头买一点花不了几百个铜钱,再加上工地发的面粉、棉布、成衣、手表,年货算是齐了,正好用自行车带回去。”
“嘿,原来你小子早就打算好了,那成,过了年你就十八岁了,在老家也是成家立业的年纪,自己有主张是好事,也不枉我带你出来见识一番。”
采购从中午开始,下午三点左右才结束,时间主要耗在了拥挤和排队上了。采购完成,用绳子把年货绑在自行车后座上,上面垫上一块木板,年货里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