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关键绩效"指引成功作者:姜定维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kpi,"关键绩效"指引成功作者:姜定维等著-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田永亮在家闭门一个月找答案,可总也想不通。他回忆过去的时光,怀念部队的生活,思念战友,悲从心生……
  “对,找战友,找部队去。”田永亮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
  来到部队,雷锋团的官兵热情地接待了他,当任雷锋班班长的郑金宝听了他在地方学雷锋的事迹后,说:“永亮,你就是雷锋的传人,你永远是我们雷锋班的编外战士。”
  团政委张怀先亲切地接见了他,并领着他参观雷锋纪念馆,安慰他说:“你学雷锋做好事,是完全正确的。被送进精神病院,这是对雷锋精神的不公。你不能泄气,雷锋这么伟大,还被人称作傻子呢。你要把你学雷锋的行动,转化到生产工作中去,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着想,群众就会理解你了。”
  田永亮心里亮堂多了,他在雷锋塑像前鞠了一躬,立下誓言:“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学雷锋的信念不能改变。新时期,我更要完完全全学雷锋。”
  随后,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你如果是一滴水,就要滋润土地;你如果是一缕阳光,就要照亮黑暗;你是雷锋团的战士,就要做雷锋的传人。一个人的思想有限,但这样干下去,总是益于社会的。”
  第一部分 新闻故事学习雷锋好榜样(4)
  与时俱进学雷锋
  1994年,经人介绍田永亮认识了具有新思想的女青年张玉萍。
  田永亮一见面就问她:“你看我傻不傻?”
  张玉萍笑答:“我觉得你心眼特实在,脑筋特好使。”
  田永亮再问:“如果你同意谈,就得支持我干事,要不就别谈了。”
  张玉萍向后抹一抹头发,再次笑着回答:“你做的都是好事,我绝不在意别人说你有病,家里也阻挡不了我。以后跟你成了亲,我不但支持你,还要跟你一起学雷锋。”
  1995年建军节,两个心心相印的年轻人结合了。
  一天,张玉萍说:“永亮,咱既然走到一起了,咱就想法儿怎么干吧。我说咱这样干下去不管用,咱学雷锋,你越学越穷,谁还跟你学?”
  田永亮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咱学雷锋做好事,那些受帮扶的群众心里肯定暖洋洋的,他们会从心底夸咱,夸咱这社会。可是其他群众呢,他们看到的只是我舍去自己的利益去做事,这些事对他们一点帮助也没有。而这部分群众是最大量的,怎么能让他们也感到学雷锋的好处呢?
  1995年底,田永亮招集18个“学雷锋小组”的成员开会讨论这个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非常热烈。这个讨论持续了一个多月。最后田永亮悟出,广大群众需要的是走上富裕道路,党和国家也都是这样号召的,如果我们能帮助大家致富,那我们学雷锋不是更有号召力了吗?
  对,雷锋姓富不姓穷!我们要带领全村人走致富的路!
  这一下把大家心里点亮了,说干就干,田永亮在自家门楣贴上科技信息协会的条幅,率领这些“雷锋团编外战士”就如何使后张楼村翻身大动脑筋。
  他们调查里村的农作物,决定从全村的果树下手,派人到外面学嫁接剪枝技术,对全村杏、桃树进行品种改良,当年使户均增收500元。
  他们又选择开发庭院经济。田永亮在自家庭院内盖了塑料大棚,种植双孢菇和韭黄,当年获得成功。第二年教其它他也开始试搞塑料大棚,到第三年,村内已有20多户搞了塑料大棚,最后选定香椿这个产品,如今在后张楼乡这片土地上,已经成了香椿专业村。
  1996年,学雷锋小组经过反复评估,选定了大葱这个产品,号召村民种大葱。许多村民拿不定主意,学雷锋小组先垫付1700元,从商丘买进大葱种子,分发给村民,告诉村民:“赚了钱归大家,亏了算我们的。”该年,村民种葱由原来的几十多亩一下发展到600多亩,户均增收200多元。由于田永亮“学雷锋小组”的推荐,现在与后张楼村及相近的两个村,都成了种葱专业村。
  1997年、1998年,田永亮还养过蜜蜂,承包过果园,侍弄过食用菌,种过脱毒土豆等,每一样都有不少的收获,但由于市场行情的波动,没有形成长线产品。
  1999年4月2日,田永亮成立了曹县傻子永亮农业科技开发中心,进行农业科技推广,良种繁育,农作物种子、化肥农药等产品。中心搞了150亩良种基地、277亩旱稻种植,还发展了黑小麦、高产花生、优质抗虫棉基地1000多亩等,当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0年田永亮从农业科技开发中心的利润中拿出6万元,又组织了一部分资金,投资兴建雷锋希望小学,使460名学生的学习环境大大改善,减免了上百名特困学生的学费。
  进入新世纪后,田永亮不但在自己的村镇组织发展经济、进行学雷锋活动,还走向全县宣传雷锋事迹、举办雷锋事迹展览和交流学雷锋经验;2003年,田永亮在县电力供电公司支持下,又成立了永亮电力服务队,面向全县进行电力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依托这个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服务队从开始的十几个人,到2004年已经发展到了228名队员。
  借着农业科技、电力服务两个翅膀,田永亮大踏步地开展着他的学雷锋事业,他的行为也得到政府和群众的肯定,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优秀党员、全国学雷锋标兵、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全国数十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2003年3月5日,中中央电视台还对他进行了集中报道。
  如今,田永亮正成功地走在学雷锋的路上,他戏剧性的经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思考。
  问题与思考
  1、为什么田永亮在部队是好雷锋,回乡后却被认为是傻子,后来社会上又认为他是好雷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2、田永亮总的愿望是什么?他的目标是什么?行动是什么?这中间有什么关系?
  3、在部队、回乡后、遇到挫折反思后,田永亮的愿望、目标、行动有没有什么变化?
  4、在部队、回乡后、遇到挫折反思后,他周围的人对他的要求都是些什么?
  5、怎么样认为田永亮的行为和结果好还是不好?什么是它的检验标准?
  6、田永亮刚回家乡,应该做什么?从哪些方面入手?要达到什么结果?
  7、要做的好事太多了,但是精力有限,田永亮应该怎么办?
  8、如果田永亮在我们身边,他应该做什么?从哪些方面入手?可达到什么结果?
  9、有没有方法,让田永亮不走弯路?让他能不断保持正确?
  10、有没有一种普遍的方法,让我们自己做事成功的机率比较大?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我们的目标是什么(1)
  田永亮学雷锋的三个阶段
  雷锋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他代表了一种精神。
  学习雷锋,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幼儿园的时候就深深的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学雷锋”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淡化了。
  田永亮是执着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多年来,尽管受到了非常多的挫折、非议与不理解,始终坚持学雷锋。如果用时间阶段来划分的话,可以将他学雷锋的经历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虽然都是学雷锋,但他的处境与遭遇却完全不同。
  第一阶段,在部队。
  田永亮在部队刻苦进行军事训练,积极做好人好事,得到了部队的嘉奖与认可,因此获得三等功,并被提拔为班长,成为人大代表。
  第二阶段,初回家乡。
  田永亮在家乡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弱者,在这个阶段中,田永亮不但没有得到他人的称赞与认可,还被认为做了不正常的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第三阶段,遇到挫折反思后。
  田永亮遇到挫折反思后,对自己学雷锋的方式作了一定的改变,把做好事的重点放在了带领村民致富上,这个阶段中田永亮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他自己的工作状况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
  在第二阶段中,田永亮尽管努力学雷锋,做好事,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是田永亮错了吗?他是真心学习雷锋,为周围的人服务,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别人,他没有错。
  是群众错了吗?如今大家都在奔小康,而他不去发家致富却在损失钱财,这与“好人”的标准不相符合。群众也没有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有人认为是时代不同了,群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田永亮的行动方式有些过时。但是,问题的实质只能简单的理解为时代不同了吗?我们周围很多很多类似田永亮的事情又怎样解释呢?
  田永亮的事件只是一个特例,我们周围有非常多类似田永亮的事情在发生。许多人都有很好的愿望,也这样去努力作了,但是结果却不是我们想要的。
  记得一年前的一天,突然接到母校老师的一个电话,说有一个晚我好几届的师弟来深圳找工作,找了很久都不如意,要我关照一下。于是我找到他,一见面,师弟就向我诉苦。
  原来,他以前大学毕业后工作分配得很好,收入也不错,但他感觉平淡的生活没有意思,想做一番事业。那几年MBA非常吃香,他决定去拿一个MBA文凭。于是辞工到学校附近租了个小房间复习考研。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吃了很多苦头,才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研究生。没想到出校门再次走向社会时,不但没有获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找的工作还不如以前。师弟非常苦恼,觉得自己这些年的努力白白的浪费了。
  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故事非常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与愿违”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事“事与愿违”?
  愿望、目标和行动
  要解释这个问题,可以从愿望,目标,行动几个概念出发。
  所谓愿望,是一种抱有希望的想法,希望这个想法能够成为现实,这个想法可能正在付诸行动去实现,也可能由于力不从心,只是想想而已。而目标,是即将付出行动或已经付出行动去实现的一个预期,这个预期比前面提的想法更具体,更希望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结果。行动就是支持愿望或目标实现的行为过程。
  愿望的概念要遥远一些、虚幻一些,目标相对具体一些、现实一些。对于表达同一个要实现的对象来说,愿望包含目标,目标比愿望更清晰更具体。目标可以是行动的明确指向,它包含了“标准”的概念,即行动的结果是否是你所需要的,可以用这个标准去对比。行动 在实施过程中会随着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达到不同的结果。没有目标指引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应该为目标服务。有些时候,在没有目标指引的情况下,通过行动可能实现愿望,但其成功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从师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前的工作很稳定,而且有不错的收入。他想做一番事业,想有所成就。但什么是“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就是这位同学的愿望,这个愿望是模糊的,因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感觉到MBA很吃香,辞职去考MBA就是一个行动。
  师弟毕业后工作不如意,觉得很失落。这说明他的实际目标应该是“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收入更高,机会更多”。这个目标包含在“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这个愿意望中,但它比这个愿望要具体。
  把师弟行动的结果与目标对照,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就师弟就感觉到自己的努力白白浪费,没有实现目标,也与愿望不一致。
  我们知道,要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有二个必要条件,一个是过往的经验与学识,另外一个是能证明,应聘者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这个同学虽然拿到了学历,但是他的经验与过往的业绩不能证明可为新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他的行动只是提高了自己的学历,没有在经验与业绩上下功夫。
  看来,要明确目标,分析实现目标的支持条件,找到实现目标的方向,否则等于没有明确的指引,行动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田永亮初回家乡时的学雷锋行动,结果遇到挫折,就是这个道理。
  田永亮每个阶段的愿望
  田永亮的第一阶段的愿望是什么呢?
  通过部队的教育,田永亮深受雷锋精神的鼓舞和感染,产生了“象雷锋一样”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在部队的几年中,田永亮始终刻苦军事训练、努力帮助战友、争做好人好事等,经过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1988年,他被评为学雷锋标兵,荣立三等功。198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了班长,随后又被评为顺城区人大代表、十大精英最佳青年等等。可以说田永亮的愿望实现了。
  第二阶段中,田永亮离开部队返回家乡,决心做“雷锋的传人”,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温暖。
  他帮助孤寡老人,帮助邻居扫雪,慷慨地将自己的粮食给乞讨者,不收贫困乡亲的医药费等等。他是按照在部队的行为模式做好人好事,也就是按照在部队“学雷锋”的方式,把“部队的雷锋”带给乡亲们。结果,事与愿违,乡亲们不认为他是雷锋,不认可他的“好人好事”,被认为脑子有毛病,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不理解他的行动,最终他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这与他最初的愿望,“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美好”,大相径庭。
  在第三阶段中,田永亮经过痛苦思考,觉得自己的初衷与愿望是正确的。但行动的结果不支持自己的愿望。于是他重新梳理了目标,改变了行为方法,不但继续作好人好事,同时还带领大家致富,引进科技项目,建立小学,宣传雷锋思想,帮助乡亲提高素质。通过作这些事情后,田永亮得到了乡亲的认可。这一回,他的愿望在一步步地实现。
  通过对田永亮几个阶段愿望、行动与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只有在第二阶段他的愿望没有实现。第二阶段结果与愿望存在巨大的反差。可是为什么只有第二阶段的结果与愿望有落差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田永亮的目标开始分析。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我们的目标是什么(2)
  田永亮每个阶段的目标
  这三个阶段中,田永亮没有为自己制订目标,但都是存在目标的。
  第一阶段,我们从他的行为与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出,他的目标是:学习雷锋当先进。在部队,“先进”是有明确概念的,除了一些具体行为外,还要比其他战士都做得好。
  田永亮的具体的行动是作好事、帮助战友、刻苦军事训练……,他的行动支撑了他的目标,每做一个具体行动,都是目标要求的,都更加逼近他的目标。所以,田永亮在部队里学习雷锋,心情很愉快。
  田永亮第二阶段的愿望是“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美好”,他潜在的目标应该是学习雷锋作好事,成为一个“得到群众认可的新雷锋”。
  他的行动是为邻居作好事,为乡亲作好事,帮助弱者。然而时代不同了,环境在发生变化,大多数乡亲不再只期望获得简单的帮助,乡亲希望的是脱离贫困、致富,经济上获得较大的进步。这个时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