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吴三桂接到大顺政权的邀请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顺方面:
其实,这个时候的李自成也知道,吴三桂及其所属的军队是当时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的去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哪一方能操纵中国政权。
因此,李自成进北京后,马上听取了手下人的建议,在进驻北京的第三天,就从狱中放出吴三桂的好朋友、原明朝的职方郎中张若麒,让张若麒担任山海关防御使,前往山海关从事劝降吴三桂的工作。
李自成为了迅速促成吴三桂投降,采取了很多措施:
第一,派人两次前往山海关,赏辽兵白银四万两,赏吴三桂白银万两、黄金千两、锦千端,并封吴三桂为侯;
第二,命吴襄在北京写信给吴三桂,劝其归顺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第三,派专使巡抚李甲和兵备道陈乙面见吴三桂,许以封侯之位。
对吴三桂来说,在这个进退维谷的困难时刻,他应该怎么办呢?彭孙贻的《流寇志》里面做了如下的记载:
〃有客平西(平西,指平西王吴三桂)幕者云,世传吴襄作书招平西,平西告绝于父,起兵勤王,非也。都城既陷,三桂屯山海,自成遣使招三桂。三桂秘之,大集将士。告之曰:'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恩,宜以死报国,然非藉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将士皆默然。三问不敢应。三桂曰:'闯王势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军不能自立。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诸将同声应曰:'今日死生唯将军命。'三桂乃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
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在开始的时候是打算以死报国的,但是他的属下经过他的三次问讯,结果全军将士〃三问不敢应〃。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已经不能领导他的军队他失去了对于他的军队的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提出,投降是大势所趋。咱们是否也走投降这条路呢?结果,全军将士同声回答说〃今日死生惟将军命〃!吴三桂于是决定归顺大顺政权。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对于是否归顺大顺政权,是曾经存在过犹豫心理的。但是,他从全军将士的由〃三问不敢应〃到〃今日死生惟将军命〃的情绪变化中,最终确定了归顺大顺政权的决定。并且立即付诸实施。
5由归顺到背叛的吴三桂
1644年4月29日(阴历三月二十三日),吴三桂正式决定归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并且亲自率部进京朝见新的主人。1644年5月3日(阴历三月二十七日),吴三桂的军队抵达永平(今河北卢龙县)西沙河驿站。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却突然之间又背叛了李自成!不久之后,又正式投降了大清朝!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一般而言,我们都相信《庭闻录》和《小腆纪年附考》里面的记载是真实的:
在西沙河驿站,吴三桂相继见到了逃出京的家人以及父亲派出的亲信傅海山,他们向吴三桂叙说了吴襄以及吴三桂爱妾的情况。当开始听到父亲吴襄被捕时,吴三桂并不在意,以为这是李自成为迫其投降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他一投降,父亲必被释放。当听到父亲被拷打将死,交了5000两银子还不顶用时,吴三桂的头发便不禁竖了起来。及至听到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抢走时,吴三桂十分愤怒,他说:〃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他马上下令,停止前进,掉头返回山海关,并一反常态,纵兵掠夺,直接率兵杀回山海关。
第27节:明朝灭亡前后的吴三桂(4)
这就是我们尽人皆知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了。
我们知道,《庭闻录》和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徐鼒的《小腆纪年附考》这类著作出自清朝中晚期甚至更晚。这些著作出现的时间太晚了。他们出现的时间已经离吴三桂的降而复叛大顺政权、投降大清王朝八九十年了。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比《庭闻录》和《小腆纪年附考》更早一些的著作,在这些著作里面也同样记载着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史实呢?
更早一些的记载着吴三桂事情的书有很多。但是,这些书里面都没有关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记载。
其中涉及到吴三桂和陈圆圆关系的书籍主要是《明季北略》一书。《明季北略》这本书成于清康熙十年(1670年),此时吴三桂尚未叛清。在这本书中记载着下面的话:〃自成入京,刘宗敏系吴襄,索沅(沅,指陈圆圆)不得,拷掠酷甚。三桂闻之,益募兵七千。三月二十七日,将自成守边兵二万尽行砍杀,止余三十二人,贼将负重伤逃归,三桂遂居山海关。〃这本书中,说的是刘宗敏没得到陈圆圆,对吴襄严刑拷打,是吴三桂与李自成反目的原因。
按照《明季北略》一书的说法,〃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假的,真实的情况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严刑拷打。支持促成吴三桂降而复叛大顺政权的原因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严刑拷打这一论点的论据还有很多。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吴三桂长期守卫边关,和大顺政权没有什么接触。他既然要决定投降大顺政权,就肯定要派人进北京了解情况。了解的结果居然是大批官员被拷掠追赃,连自己的父亲也被拷打到快要死了的地步,证明投靠大顺政权根本不可能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前往北京城无疑是自投罗网。吴三桂和许多部下在关外都是有很多财产的大地主,现在他们的主帅吴三桂连自己的父亲性命和家产都保不住,就更谈不上保护他们在关外的土地财产了,所以吴三桂振臂一呼,群起响应!
因此,我们说,促成吴三桂降而复叛大顺政权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大顺政权的革命措施触犯了吴三桂等地主阶级的利益。
那么,吴三桂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先归顺大清、再背叛大清的呢?而这些与张英最终成为康熙皇帝的心腹到底有哪些关系呢?
第28节:吴三桂与大清王朝的恩怨(1)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1644年4月29日,年仅32岁的吴三桂归顺了大顺政权;5天以后,吴三桂又背叛了大顺政权!我们知道,这背叛大顺政权并不等于归顺大清王朝啊!而背叛了大顺政权的吴三桂,应该向何处去呢?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吴三桂的一举一动,关系着张英的前程。
1吴三桂与大顺政权决裂
1644年5月3日,吴三桂在永平(今河北卢龙县)西沙河驿站决定,迅速杀回山海关。5月9日(阴历四月初四),他的军队就从大顺军队的手中夺回了山海关。大顺政权的军队被杀得仅剩8骑逃还北京。
而这个时候吴三桂的兵力已达5万人之多,号称15万。他在演武场阅兵誓师,将李自成的使节李甲斩首,陈乙割两耳后放回。同时,他还亲自给父亲吴襄写了回信,表明与李自成彻底决裂。在给他父亲的信中,他说道:〃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请自今日。〃(《明季北略》)
吴三桂的这封信,明里是针对父亲,实则也是针对大顺政权而写的。他直斥父亲隐忍偷生投降,对他训以非义,断然表示拒绝,并宣布自写信之日即与父亲断绝关系,即使李自成将父亲置于油锅或菜板之上,他也毫不动心,义无反顾。这封信不仅与父诀别,而且也是同农民军的彻底决裂。当然,这封信也有变相保护自己父亲的意思。
与此同时,吴三桂还下令收拢关外各地汉民迅速转移到山海关内各州县驻扎,准备抵抗大顺军队。
1644年5月11日(阴历四月初六),李自成知道了他的使节被处死的消息。14日,又看到了吴三桂给父亲吴襄的信。他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他非常震怒,责备刘宗敏误事误国。李自成甚至亲自将吴襄释放出狱,并设宴招待,以示笼络。
但一切都太晚了。李自成也知道,只有自己领兵讨伐吴三桂这一条路了!
5月18日,李自成率马步兵10万,带领刘宗敏、李过等一班大将,亲领精兵7千,出正阳门,向山海关进发。他将崇祯帝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带在军中,盼望吴三桂还眷恋故主之情;他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押在军中,希望吴三桂还顾虑父子之念。
山海关距北京仅350公里,农民军却按常规走了9天!李自成一边亲率大军来征讨,一边却仍对吴三桂抱有幻想,希望吴三桂不战而降,他在行军路上几次写信向吴三桂劝降。吴三桂为了迷惑李自成,派了手下6个将领前往大顺军诈降。李自成虽对6将心存戒备,但仍对吴三桂有侥幸心理。
5月26日,李自成率领大军抵达山海关。吴三桂知道自己打不过李自成,他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2借兵不成的吴三桂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既然已经与大顺政权决裂,就必须要考虑后路问题。他非常清楚,就凭自己的5万人马,绝对不是大顺政权的对手。
但是,这个时候的他知道,他不能做出降清的抉择!您想啊,投降与之交战了十数年的清廷,与他作为明朝忠臣的初衷相违;投降异族也与他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啊。谁愿背上千古骂名呢?
因此,他决定,与大清王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借兵!吴三桂命书吏起草了一封给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请兵的信,他在信中说到,〃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清世祖实录》)
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是一封〃借兵〃的信,不是投降的信。为什么呢?
第一,写信名义:吴三桂以〃亡国孤臣〃的名义,恳请清朝出兵,帮助他报君父之仇,以图明朝〃中兴〃,恢复其统治。无意降清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
第二,双方称谓:吴三桂称清为〃北朝〃,与〃我朝〃〃中国〃相对应。泾渭分明,即使明朝已亡国,他仍属明朝,与清无涉,这又明确自己的立场不容混淆。
第三,清军进兵路线:一从〃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口等处;一从〃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入口。这两条路线是清兵经年屡次入口征明的旧路,吴三桂却牢牢地控制着〃东协〃即山海关与界岭口等重要关隘。从山海关至京师便捷,独当正面进兵。从西协、中协走,已属侧翼,要绕路,误时日。显然,吴三桂自为主,而把清兵置于〃客兵〃的地位。从这个安排,也看不出他与清为一家之意。另外,从这个安排来看,他还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坐山观虎斗的意思。实际上他想通过自己的安排达到大清与大顺两个政权火并、以此恢复大明江山的意思。
第四,酬劳:吴三桂郑重声明,〃我朝〃报答清兵〃兴亡继绝〃的扶助之功,不只给财物,还将〃裂地〃即割让领土酬谢。吴三桂俨然以明朝的代言人许以优厚的条件,此与降清毫无共同之处。而一旦出现大清与大顺两个政权火并的局面,还哪里有什么酬劳啊!因此,这个所谓的〃酬劳〃实际上是假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能说,吴三桂已经降清。
但多尔衮何许人也,他哪能那么容易就会上当而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呢?
此时的多尔衮已经亲自带领多铎、阿济格等一批猛将,倾其举国之力,于5月14日从沈阳誓师出发,参加逐鹿中原的战斗。5月19日,进军途中的多尔衮接到了吴三桂的信。多尔衮未敢轻易相信吴三桂,他决定:第一,派人到山海关探看虚实;第二,改变行军路线,以一日一夜行一百公里的速度直趋山海关;第三,调取攻城用的红衣大炮,发往山海关;第四,给吴三桂复信。信中说,〃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清世祖实录》)
多尔衮此信撇开吴三桂所提的具体条件而不论,而是向吴三桂昭示了大清出兵之本意,打出了〃期必灭贼,出民水火〃的旗号,从而与吴三桂提出的为君父〃报仇〃,与〃流贼〃不共戴天的呼吁取得了完全一致。但这封信的主旨,还在最后几句话,也就是劝吴三桂〃来归〃(投降),以裂土封王的最高奖赏诱其动心。
第29节:吴三桂与大清王朝的恩怨(2)
看来,吴三桂的〃借兵〃想法没能实现。他下一步将会做何打算呢?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心里面肯定特别不是滋味:前面是前来剿灭自己的大顺政权的二十万军队,后面是自己已经与之战斗的十多年的十数万八旗精兵。
自己已经与李自成决裂,而多尔衮又没有答应〃借兵〃的要求,反而提出了〃来归〃也就是投降的条件。
3吴三桂归顺大清王朝始末
此时的吴三桂又给多尔衮写了第二封信。〃三桂承王谕,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要处,诱贼速来……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又仁义之师,首重民安,所发檄文最为严切,更祈令大军秋毫无犯,则民心服而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清世祖实录》)
从此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已经有了〃来归〃也就是投降的想法,证据是:一是〃三桂承王谕〃;二是〃何事不成哉〃。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还在闪烁其辞,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他要〃来归〃。
就在这个时候,5月26日,李自成率领大军抵达山海关。山海关大战开始了!
双方大战一天,吴三桂损失惨重,但是,还是见不到八旗精兵的影子。吴三桂亲自突围,面见多尔衮。见到多尔衮之后,吴三桂提出了酬谢清朝的条件,〃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谀闻续笔》)也就是说,一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二是双方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请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历朝皇帝陵寝,也不得伤害百姓。
多尔衮提出大顺政权的军队与吴三桂的军队装束甲仗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令三桂与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吴三桂即行剃发。
5月28日,山海关大战以大顺政权和吴三桂两败俱伤、清朝坐收渔人之利而告结束。此后,吴三桂就归顺了大清王朝,为消灭南明和镇压农民军东征西讨。
攻打农民军的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
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吴三桂为先锋,调马步军一万给吴三桂,让他于5月28日(阴历四月二十三日)领兵出发,追击李自成。李自成恨吴三桂不遵守协议,便在永平城西10公里的范家庄,将吴三桂之父吴襄斩首,用竹竿挑着首级示众。随后于6月1日(阴历四月二十七日)在北京将吴三桂的继母祖氏、弟弟、妹妹及其族人34口一并处死。
1645年6月,吴三桂攻下了榆林和延安。与此同时,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李家铺河滩被当地源口寨乡勇头目程九百等杀死。到1662年6月11日(阴历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又在今云南昆明篦子坡内杀掉了南明的永历皇帝。
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为了答谢吴三桂消灭南明永历政权的功劳,顺治皇帝在1659年4月14日命吴三桂在昆明开藩设府,镇守云南。康熙皇帝于1662年6月26日决定,将吴三桂晋封为亲王。这是很大的殊荣,清朝建国200年,将汉人封为亲王的,只有吴三桂以及后来的降将尚可喜,再无第三个汉人得到过这一礼遇。1662年12月,吴三桂又兼辖贵州。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此后的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