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疏揭发冯保罪状,神宗震怒,晓谕张四维拟旨:〃奴辈盗我威福,久其急诛之〃。于是冯保及其党羽皆逐,朝事大变。张四维居恒简重,至临大事、决大疑,迎刃而力断,志在扶危定倾,安利国家。
                  第12节:明清之际的张家之谜(3)
1583年,张四维的父亲去世,张四维将归里服丧,辞朝廷于文华殿,劝神宗以法祖、孝亲、讲学、勤政、清心、寡欲、惜财、爱民,保终如始。四维带病匍匐奔丧,日夜兼程,废寝忘食,道病几殆。刚至家,后母胡夫人亦亡,两弟又亡,悲痛交集,带病致哀服丧。1585年冬月,张四维服丧将满,病殁于家。神宗闻卒震悼,辍一日视朝,遣官治葬事,赠太师,谥文毅。
不过,这个很有名气的张四维却不是安徽桐城张家的祖先。安徽桐城张家的七世祖张士维却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太平常了,一点名气也没有。
根据《桐城续修县志》记载,安徽桐城张家的七世祖张士维,字用康,工书画,筑半亩园于獭桥湖畔,自绘《龙眠山庄图》于壁,著有《半亩园诗集》。
不过,虽然安徽桐城张家的七世祖张士维没有什么名气,但也做官做到了中宪大夫,抚州府知府。他的儿孙们那就都更有名气了而且是一代比一代有名气这其中第一个有名气的便是张英的大伯父张秉文。
5张秉文以身殉国
安徽桐城张家的七世祖张士维也有四个儿子。张士维的长子即是张英的大伯父张秉文;三子名曰张秉彝,即是张英的父亲。
史载,张秉文出生于1585年,安徽桐城人,字含之,号钟阳。〃少朗俊,风格标异,大父参政公许为远器。〃大父即祖父,张秉文的祖父便是曾任陕西临巩道参政的张淳〃张一包〃。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张秉文中进士,授浙江归安知县。张淳的四个儿子都没什么功名,长孙张秉文却年仅25岁便中了进士,这当然是令爷爷高兴的事,〃许为远器〃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久,张秉文调徽州教授,后迁户部郎中,出守抚州,累官湖广荆襄道,福建建宁兵巡道,广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
这里,我们要补充说明一下当时中国的状况了。
早在1583年,在我国东北,女真民族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以13付铠甲起兵,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随后,这个后金政权在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统治时期不但愈加强盛,而且还改了名字:女真民族改称满洲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满族,后金政权改称大清。大清不断派兵南犯。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兵分几路入关,其中一路为大将军多尔衮所领人马,最为剽悍,从河北青山口一直打到山东济南,临近年关时,将济南城团团围住。而此时,济南城内兵力空虚,守军还不足两千人呢。山东布政使张秉文一面流星快马,急报朝廷,请求援兵,一面动员城中百姓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济南是山东首府,为何守军如此匮乏?原来大军都被调往德州御敌去了,怕的是清军一路北上去攻打京城。谁知清军却从德州渡黄河南下,来袭济南。于是,两路大军擦肩而过,留下了一座危如累卵的济南空城。张秉文衣不解甲,在济南城头苦苦死守。他天天盼着朝廷的援军到来,谁知替皇上督师的太监高起潜在临清坐拥重兵,偏不来救。另一路援军大将祖宽见状亦观望彷徨,贻误了战机。可怜山东布政使张秉文,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职行政官员,率济南百姓守城十余日,终于在次年正月初二被清军攻破城池。张秉文又率兵民与清军展开巷战,终是寡不敌众,中箭阵亡。清军攻占济南城,直至三月才撤退出关。
这一仗,清军俘虏了分封济南的德王朱由枢,掠走人口五十余万。
这是明末一系列败仗中的一场。而在这场败仗中,布政使张秉文以身殉国的忠臣形象却依然是高大的。
张秉文年纪轻轻便踏入仕途,由知县做起,一路升迁,直至封疆一方。确实不易。尤其在明末那些抗清战争中,多少人折节而降,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者流。在济南保卫战中,连明德王都做了阶下囚,他却能忠于职守,城在人在,最后以身殉难。堪称忠公体国,大节大义。他死后,朝廷表彰,赠太常寺卿,在大明湖畔建专祠祭祀。清乾隆年间,赐谥忠节。
                  第13节:明清之际的张家之谜(4)
这〃忠节〃二字不仅他当得,他的夫人也当得。张秉文夫人姓方,名如耀,字孟式。这位方夫人出身世家,博学工书,诗画皆精,而且贤良淑德。当济南城被围之初,方夫人即对丈夫说:〃夫子之死生惟官守,妾之死生惟夫子。〃张秉文日夜守城,无力顾家,夫人安排家人带着孩子们潜回桐城老家。家人请夫人同行,夫人曰:〃是何言也?吾去,人且谓公无固志。〃她已下定决心与丈夫同生死,共进退。
城破之后,张秉文虽一介文士,亦披甲仗剑,与敌周旋巷战。有人来报,说是张公已逃走。夫人怒斥:你们的主公岂是贪生怕死之徒?他绝不会弃城而逃!果然不久又有人来报:公已战死。夫人听了,泪下如雨:这回是真的了!对妾陈氏说:我说过要和夫子同死生的,家中幼孤就由你照顾了。妾说:你死我也死!于是,妻妾二人同出官署,赴大明湖而死。家中侍婢十多人,也一同投湖自尽。
〃夫子之死生惟官守,妾之死生惟夫子。〃方夫人之死,看似殉的是丈夫,其实殉的还是国家,守的还是大节。陈氏妾及十多个婢女,尽皆殉的是大节。方夫人后来也得到朝廷表彰,赠一品夫人。
张秉文抗清阵亡,以身殉国,方、陈二夫人也以身殉夫。他们的三个儿子克倬、克仔、克佑,继承父母之志,在清朝统治之后,虽然张氏一门出了〃父子宰相〃等诸多高官显宦,这三兄弟却一直孤高守节,终身不仕。
您说也怪了啊,人家张秉文抗清阵亡,方、陈二夫人及十多个婢女,尽皆殉节,他们的三个儿子克倬、克仔、克佑在清朝统治之后终身不仕;可是,同样的张家子孙,张秉文的三弟张秉彝怎么就降清了呢?更有甚者,张秉彝的儿子张英怎么就居然成为了这大清王朝首屈一指的宰相了呢?
                  第14节:方家之谜(1)
上一讲,我们给朋友们介绍了张家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张秉文抗清阵亡,方、陈二夫人及十多个婢女,尽皆殉节,他们的三个儿子克倬、克仔、克佑在清朝统治之后终身不仕!
其实,在安徽桐城的历史上,在明末清初这段非常特殊的时期,像张秉文一家那样的英雄,像他们家那样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那是非常之多的。
别的不说,与张家关系密切的方家,也一样的可歌可泣!
1明末的科学家方以智
方以智(1611年…1671年)也是安徽桐城人,明末科学家、哲学家。
方以智幼禀异慧,博览群书。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并阅西洋之书,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与冒辟疆、侯方域、陈贞慧,合称明季四公子。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前者是综合性的名词汇编书,后者是一部笔记,他的科学见解主要集中在这部书中。他的后期代表作是《药地炮庄》和《东西均》,均为哲学著作,书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贯问答》、《切韵源流》、《流寓草》、《周易图象几表》、《性故》、《学易纲宗》、《诸子燔痏》、《四韵定本》、《内经经络》、《医学会通》等。
因为时事多艰,方以智的作品大多为伤时感事之作,如:〃同伴都分手,麻鞋独入林。一年三变姓,十字九椎心。听惯干戈信,愁因风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独往》)。方以智在哲学、自然科学方面卓然有成,著有多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派〃大学者。
在物理学方面,方以智有诸多创见。他从气一元论自然观出发,提出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还记述有大量动物学、植物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识。还认为〃脑主思维〃。
1644年4月25日凌晨,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北京城内一片帝国末日崩坏的混乱,惟有方以智前去为崇祯号哭吊孝;也正是因为如此,方以智随后被农民军俘获,但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
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方以智虽然不断受到迫害,但他仍不忘时上〃恢复条陈〃、〃条陈大计〃;最后迫不得已,他被迫化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
当清兵大举南下时,方以智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对于他的出家,《清史稿》有简短的记述:〃左置官服右白刃,以智趋右。〃
此后,方以智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
隐居20年后的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行至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方以智想起前朝文天祥事迹,自沉于江殉国。
我们的问题就来了,北归后的20年间,方以智大部分时间在寺庙中埋头著述,交游甚少。只是与桐城同乡钱澄之潜去南京密会钱谦益;1667年福建武夷山之游,隐约显露了他的反清迹象。除此之外确乎难有证据证明和解释晚年的方以智为什么会突然之间被清朝政府缉拿,直至自杀?
这让人联想起明清之际的另一桩历史疑案:天地会(洪门)的起源之谜。
2天地会的起源之谜
由于真实影响过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进程,一百多年以来,洪门(天地会)研究一直是一门显学。但由于天地会本身留下的文字资料极少,关于它的创始人,就有郑成功说、殷洪盛说、朱洪英说、洪二和尚说等;发源地也先后有福建、广东、台湾、四川、山西等不同说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更为蹊跷的是:学者们对天地会的研究也彼此牵袢、互相对立,最后竟陷入一个越研究越复杂的沼泽泥潭。如著名史家罗尔纲就曾慨叹:〃天地会问题,循环论证,终至无解〃;整整一个清代,清廷对天地会的明察暗访一直没有断过,〃研究〃文字也汗牛充栋,但始终不得其要领……这确实是一段堪称离奇的历史。
在当代,经由金庸等演绎,神奇的天地会再度令华人世界倾倒、痴迷。金大侠演绎的天地会,蓝本出自一个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天地会会簿《西鲁故事》,大意为:清顺治末、康熙初,退守台湾的郑成功为团结将士抗清,效仿梁山结义,首开金台山明远堂,与文臣武将结为异姓兄弟,随后又遣蔡德忠、马超兴、李式开、方大洪五人回大陆发展。五人拜福建莆田少林寺方丈智通为师,秘密发展会众。康熙纵火烧毁少林寺,蔡德忠等五人逃脱,辗转至襄阳万云山万云寺,投奔明亡后出家的万云龙。万云龙又结纳陈近南,在红花亭聚义,奉崇祯太子朱洪竹为王。后为清兵所败,万云龙死,陈近南遣众散于各省,自行开山立堂发展……
《西鲁故事》虽有文字依据,但早有专家指出:这份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天地会会簿,是后人附会记述,只能当成传说来看待;同样,福建莆田是否真实存在过一座南少林寺也一直遭人质疑。武侠娱乐自然等同不得历史,真实历史也不是区区武侠所能推动得了的。值得思索的是:一段历史逝去了,但它却持续不断地让人困惑,如此地让人着迷。这中间莫非有着什么关键人物和情节的缺失?
3方以智与天地会
方以智1652年北归后,师事南京高座寺的明末名僧觉浪道盛。
觉浪,福建莆城人,俗姓张。他曾用自己的声名保护过金陵城南免遭清兵劫掠,被尊为〃江南三宝〃。这可能是后世攀称福建莆城有座南少林的原因。
明末清初,觉浪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才华卓著的明遗民。在觉浪1659年离世后,这个遗民僧人团体转为以方以智为中心。这批人中,包括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和被称为〃岭南画僧〃的石濂大汕(下称大汕)。此外,在方以智晚年停留时间最久的庐山山中,有魏禧等人结庐读书讲学,称为〃易堂九子〃,九子中还有一位变姓易名的明朝宗室林时益(朱议霶)……
明遗民的〃出家〃,多是为躲避多尔衮损毁汉人尊严的剃发令,或者只是托身空门方便奔走四方联络豪杰。如经方以智引荐、师事过觉浪的大汕就曾与九子之一的曾灿一起到过安南(越南),试图搬取救兵;大汕行事豪迈、夸张,被安南国王封为国师,他一次就使1400余人受戒;在清初粤案30多年后的1705年,大汕忽然被捕押回江南原籍,〃死于路途〃。他的死因和死法和方以智都有些相近(王坚《岭南奇僧大汕和尚》)。
                  第15节:方家之谜(2)
方以智在寺院中还带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从事一些隐秘活动进行联络和沟通。1656年,粤案中一同被逮的二儿子方中通游楚地而归,欣喜地向父亲汇报工作:〃楚国逢遗逸,人人感至今。云沾王父泽,聊慰老亲心〃。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明亡前曾任湖北巡抚,是曾与绰号〃曹操〃的农民军罗汝才一起八战八捷的明末名将。后仅因一次失利就被下狱,楚地和粤地多散落有方孔炤的军事旧部。在广西时,他们还曾想推举方以智出任军事;这样的〃身份〃和经历,纵使匿身寺庙,方以智也不得不倍加谨慎、小心。
就算方以智不去犯粤案,但远在千里之外的粤案未必就不会来找他。东南复社文人屈大均,广东番禺人,青年出家后又还俗。1653年他北游南京、北京、山海关等地,后被查出曾参与导引郑成功、张煌言部攻入长江,曾遭到通缉。1658年,为父守墓期满的方以智回到江西,他在建昌府周围四处走动,惹得议论纷起;还有他长达一年之久的武夷山之游也给后世留下谜团……
方家和广东、福建沿海的不解关系,让人推测方以智生前曾领导一个什么秘密团体,以为海上策应。这个团体在粤案后被他的继承者加以保存和延续。还有一个可兹证明方以智正是早期天地会领袖的实据是,清中期接连查获的会簿中留下著名的〃木立诗〃(《三六底》)。不但天地会会众中多有〃木立斗世知天下〃、〃木立斗世六十年,太子十三来结义〃之类的歌诀流传,还有〃攻打木阳城〃的入会仪式,考古界在据信为天地会发源地的福建漳州碑亭上也发现有〃木立斗世清皆绝,万里和同再复兴〃的模糊碑文,多处提到〃木立〃。
这个〃木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解释有很多种。其中,足以为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是清朝政府最为相信的:根据清档记载,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十二年(1787年),接连破获被俘天地会众对〃木立斗世知天下〃一句的解释为:〃木〃字指顺治十八年,〃立〃指康熙六十一年,〃斗〃字指雍正十三年,〃世〃指乾隆三十二年……
当然,上述说法完全不能让我们信服。不过,这里要引起我们给予足够注意的应该是:晚年方以智变幻无常的名号中,正有一个〃木立〃。行无定名既是身历亡国之痛后枯寂幻灭心境的体现,也流露出他成就无名之真名的自信。〃木立斗世知天下〃这句并不是什么隐语,当作正解,是说天地会开创者木立知彻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