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楚国乃弹丸之地!”
“淮南国刁民何其多。。。”
“中山国土地贫瘠。。。”
诸侯王们翻脸了,刚才兄友弟恭的情景好像压根没发生过一样,太后平静地坐在上面喝茶,丝毫没有阻止的意思。
齐王刘荣冷笑一声,向太后请辞,刘邦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一幕,心里不由感到几分悲凉“太后将这些王爷们当猴子一样,玩弄于鼓掌之中,我真的能斗过她吗?”
(本章完)
第69章 古代城管事件()
还未到正午时分,禁军卫士将屈子庙围了个水泄不通,一般人根本不让靠近,但饶是如此,道路两边还是聚满了人,可能是仁宗皇帝对百姓太好的缘故,大渝百姓,尤其是金陵百姓对皇帝都不是十分畏惧。
圣驾到,众人回避,刘邦面带微笑下了马车,去给站在最前面的老人行礼——老头子在古代地位很高,就像酒一样,越老越值钱,如果你活到七十岁以上,不但皇帝见了得行礼,就是犯了罪也会被宽恕。
很显然,这里的老头的年龄没有一个不超过七十岁的,你看那几乎掉光的牙,雪白稀疏的发须,已经发褐的老人斑就能知道。
“恐怕这金陵十里八乡仅存的几位老者都尽数到此了。”刘邦了解过大渝的民俗,这些人在民间都被称作乡贤——活得久也是一种功劳。
这可都是‘老祖宗’,要是在这里不小心磕了碰了,病了或者挂了,虽然和皇帝没有直接的责任,但对他的名声毕竟不好。
刘邦这个时候不敢摆皇帝架子,他赶紧以晚辈礼见之“刘邦见过诸位老丈,来人,给各位老丈赐座。”
侍卫立刻搬来六把椅子,老头子们听力都不是很好,但对于这种场合,他们经历的也不是一次两次,看到有人搬椅子过来,很自然地落座,似乎还有点不耐烦?令刘邦感到崩溃的是,有几个老头刚一座便哈欠连天,眼看就要睡着。
“真是作孽哟,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何必要来这里折腾。”还没等他感慨完又一个花须老者过来给刘邦拱手行礼“屈子庙祭酒魏芳礼见过陛下。”
他身上穿着一件薄布衣,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由艾草编织的草环,行完礼二话不说就给刘邦脖子上也挂了一个。
“吉时已到,陛下我们进去吧。”
这人和那些已经睡着的老头不同,虽然看起来年纪也很大了,但身体却极是硬朗,说话行事更是干脆利落,刘邦很喜欢这样的人,也很喜欢这样的做事方式。
祭祀的流程很简单,这些都有礼部的人提前安排,礼部尚书吴应哲更是全程陪同,所以典礼进行的很快,上完香,烧完纸,然后诵读一段由礼部官员起草的祭文,基本上就结束了。
刘邦之前一直以为像这种祭祀先贤的活动都是一种政治走秀,但当他看到万人皆哭的场景时,他才明白,他错的有多么离谱。
屈原在古代,至少在大渝还是很有市场的。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荣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屈原无疑就是这样的人。人们从心底感激他,赞扬他,同情他。
刘邦想到的不止是这些。
华夏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劳,最淳朴,最伟大的民族,我们愿意相信自己的领袖英明,愿意相信朝中大臣清廉正直,只要给一条活路,我们就会为脚底下的这一亩三分地挥洒汗水,耕耘一生。
但那些上位者,一次次让这些善良的百姓失望,当百姓失望到极限的时候,这个政权就会灭亡,那些视百姓为草芥的贵族们就会送进地狱。
“朝中大臣一个个权谋算尽,为的可不就是荣华富贵,青史留名?他们可曾想到这些?”刘邦看着跟在身边的吴应哲淡淡道:“朕觉得三闾大夫可为臣之楷模,吴卿以为如何?”
吴应哲垂首道:“陛下所言甚是。”
“来人,宣朕旨意,三闾大夫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此之品性,朕甚赏之,当世之臣,当效其心,特封三闾大夫屈原为忠愍候,加真武荡魔大帝神位,永享祭祀,与国同休。”
这一番话说的,不仅老百姓们目瞪口呆,就连吴应哲也张大了嘴巴,一脸的不可思议,月前,春祭大典,刘邦在虎眺泉演的那场戏就已经让他明白,这位新皇不是外界所传的昏君。
他很聪明,但也仅是聪明而已,他肚子里的那点墨水,吴应哲是知道的,说好听点叫不善言辞,说不好听点,那完全就是一个文盲。
但这几句话,用词,情景恰到好处,哪里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能说出来的?这完全颠覆了他对刘邦的认知。
“陛下成长竟如此之快。。。”吴应哲心里想道。
看着众人的反应如此强烈,刘邦不由有些得意,有句话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修炼,如今的刘邦已不再是那个下圣旨只会写‘刀下留人’的门外汉了。
王忠快速将刘邦所说的话记录下来,这是皇帝内侍任务,这是一项极具风险性的工作——在抄录的时候,不能少一个字,也不能多一个字,否则,以篡改圣旨罪论处。
说起来,除了给胡不归写的那道四不像‘圣旨’外,他还从未发过一道明旨,刘邦虽然没发过圣旨,但王忠却从未忘记自己有这份职责,主子读书识字的时候,他也没闲着。
王忠录的很快,内容完整,字体秀丽,他记完之后便把纸张交给了吴应哲。
为什么要交给他?
这里面有一些说法,在古代,圣旨并不是像电视上演的那样,皇帝说发就发,事实上,一道合法有效的圣旨往往要经过以下几道程序。
一般来说,皇帝亲自下达的指令,会先呈交给太宰府,由宰相负责润色,审核,没有问题的话,圣旨会被做成两份,宰相在上面盖上自己的印章,交还给皇帝。
皇帝觉得没有可以,加盖帝玺,一份交由专门的部门去执行,一份交给石渠阁留档保存。
也就是说,刘邦发的这道圣旨是先给宰相看,看完才能交由礼部去执行,才能生效。
值得一提的是,历朝历代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皇帝还未亲政时,下发的圣旨还需要改辅政大臣的印章。
吴应哲小心接过纸张,揣在怀里,他目光悠悠,眼睛里划过一丝难以形容的神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生杀予夺,一言兴废这是皇帝才拥有的权力!事实上,不止是活人归皇帝管辖,就连死人,鬼魂,甚至是天上的神灵都得听皇帝老爷的话。
刘邦此时感觉很美妙——有什么能比决定别人命运更让人爽的呢?
百姓们不懂刘邦文绉绉的话,但人群里却不乏识字知书的人,他们将刘邦的旨意翻译成白话,老百姓一听皇帝不但升了屈原的官,还封他为天神,一个个都激动的不得了,顿时‘陛下万岁,陛下英明’的呼喊此起彼伏。
皇帝乃上天之子,完全有资格代天封神,况且,屈原如此得民心,活着的时候是个大大的好官,死后怎能连一个神位都没有?
真武荡魔大帝?
这个神位好!天有四灵,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其中玄武就是水中之神,三闾大夫投江而死,不正应了水神之位吗?
人们一边赞颂刘邦,一边已经开始琢磨,这个神位究竟有什么内涵,以后屈原是神灵了,这屈子庙是不是小了点?
得瑟的刘邦自然不知道百姓心里的想法,难道要他说,这个名号其实是他前世去武当山旅游听来的吗?
一直昏昏欲睡的六位老者知晓刘邦的所作所为,一反常态,抓着刘邦的手不停流眼泪,说实话,他们说的什么,刘邦压根一句没听懂,但态度却很端正——双手紧握老者的手,蹲下身子仔细聆听。
皇帝高高在上,何时为平头百姓弯过腰?一个爱民如子,英武清明的君主形象一下子刻在了在场所有民众的心中。
吴应哲在刘邦与百姓互动的时候,叫过身边小吏“速速将这份圣旨交到霍府,不得有误。”
(本章完)
第70章 君心,民心,将心,臣心()
“哎,真是金钱贵如命,人情薄如纸,父亲被禁足这才几天,往日那些天天来拜访,恨不得将咱家门槛都踩坏的人,如今安在?”霍逸风看着紧闭的大门抱怨着。
坐在树荫下的霍政双眸紧闭,淡淡道:“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血亲如此何况他人,世态如浮云,遇风则变,滔滔然天下皆是也,看淡就好。”
“孩儿只是有些愤懑,父亲虽说被郑志牵连但无太大罪过,太后只是罚您在家思过,那些趋炎附势的墙头草就像躲瘟神一样躲着您,亏他们曾经还受过我霍家的恩惠。”
霍政没有回话,只顾享受夏日的宁静,他虽然知道自己的儿子资质平庸,听罢这番言论仍忍不住有些失望。
金陵风云渐起,黄河决堤,有多少人丧命,有多人成为孤儿寡母,又有多少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
郑志虽然不是导致黄河决堤的罪魁祸首,但民怨汹汹,必须有人为此负责,很不幸,郑志就是牺牲品——朝堂深似海,身在官场每个人都要做好身败名裂,殃及全家的觉悟。
被这样一个人所牵连岂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如果不是自己经营多年,积攒下来的实力,让太后还有几分忌惮,光这一条罪就够他满门抄斩!
况且,太后罚他禁足,这事就真的结束了吗?能在大渝朝堂上混到今天的人都不是傻子,他们怎会不知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怎会不知表现的如此势利,会引起一朝宰相的反感?
他们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而是不敢,因为谁都从中闻到了不同寻常的气味,在这个敏感的时期,霍政,霍家就是瘟神,谁碰谁就有可能死!
看待事情只能看到表面,政治嗅觉迟钝这是一点,还有就是,他太实诚了,常言狡兔三窟,他霍政从政大半辈子,如今更是朝中威名显赫的一方巨擘,人脉,资源又岂是常人所能想象的?
文武百官如今疏远他不假,但谁说不能与他联系?只是明面上不行就是了。
“这孩子跟了他母亲的性子,让他做官是害他,也是害全家。”霍政正想着,家仆突然过来禀告“老爷,有人送了封信。”
霍政眼睛猛然间睁开,迸发出一抹摄人的精光,他接过信封,查看火漆完好,这才挑开信件,里面装的正是刘邦封赏屈原的旨意。
“送信的人呢?”
“已经走了,他临行前还特意嘱咐老爷要抓紧时间处理。”
霍政将信重新装好“嗯,老夫知道了。”霍逸风在一边看的莫名其妙“父亲,谁敢在这个时候给咱们家送信?”
“这个你不用管,一会儿你去趟昭阳公主府,告诉你大哥还有公主,让他们好好收拾一下,晚上随父进宫赴宴。”霍逸风知道自己在政事上的天赋,见父亲不说,他也不再多问,应称一声就出门办事去了。
霍政来到书房,吩咐下人准备笔墨纸砚,又让人拿来拟旨所用的黄帛,将信件上的内容稍作润色誊写在黄帛上,抄完圣旨,他又另写了一封信。
“甄平——”
“老爷,有何吩咐?”话音刚落,一个黑衣汉子便走了进来,这是霍府最得力的侍卫,办事牢靠,为人忠诚,深受霍政信任。
霍政将帛书与信包装好交到他的手中“你立刻去尹府,将这两样东西交给尹昌,他自会知道该如何做,记住,一定要隐秘,不要走漏了风声。”
黑衣汉子抱拳称诺,看着他走出门外,霍政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口中喃喃自语道:“陛下啊,陛下,您终于沉不住气了吗?”
...
刘邦终于知道,这六个老头为什么会如此失态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真可谓是涕泗横流。
无他,只因屈原是他们的祖宗!原来,屈原是有后代的,而且儿子还不止一个,屈原死后,他的后代受他的阴德庇佑,皆子孙兴旺,代代相传。
眼前这六位老头就是屈原的几支后代中最年长的,每年皇帝来屈子庙祭祀的时候,他们都会被请来当吉祥物。如今,天子给祖宗升了官封了神位,作为其后代,怎么能不高兴呢?
“我就说嘛,普通老头哪有这待遇?”刘邦很臭屁地想道。
作为天子,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与民同乐是一种美德,但皇帝的威严还是需要保持的。
卫青见场面热烈,渐有失控的迹忙指挥禁军侍卫维持秩序,老百姓虽然对皇帝缺少足够的畏惧之情,但怕兵的心理还是让他们乖乖后退。
人群被隔离成两拨,中间露出一条可供天子车马出行的道路,刘邦很虚伪地对卫青发火道:“天下子民皆为朕之子民,卿何其刻薄?”
卫青很配合,拱手请罪“臣知罪,但陛下安危事关国体,臣不敢不重视,还请陛下见谅。”
刘邦道:“卿所言有理,那,这便起驾回宫吧。”说实话,他刚才只记得耍威风,有些得意忘形了,竟忘记‘总有刁民想害朕’这句话。
常言说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封建时代,皇帝可不就是那棵最高,最大,最容易挨黑砖的树?
不然又何来鱼肠白刃,荆轲刺秦,虽说是宇宙第一人,但被刀捅了也会流血,也会死,刘邦实在是不想有这样的遭遇。
再看一眼这黑压压的人群,谁知道里面有没有什么故燕余孽,什么白莲教众?大渝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事情——仁宗皇帝就经历过三次刺杀。
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场景凶险万分,刘邦不认为,他会有那个便宜爷爷的逆天运气。
在一片呼喊声中,刘邦上了马车准备回宫。一路颠簸,他坐在马车里昏昏欲睡,车驾行至东华门时突然停了下来,前方隐约还有争吵声。
“怎么回事?”
王忠探过头说道:“回陛下,城门口遇到刁民挡道,卫统领正在解决。”
“刁民?还真有刁民?什么刁民敢拦天子车驾?”刘邦心中浮出一连串的问号,正欲下车查看,卫青策马来到驾前拱手道:“陛下,城门口有一户草棚挡了车驾,那家人说什么也不肯拆除,禁军卫卒前去维法,他竟以性命相要挟,臣已命人强拆掉草棚,将那人押送见官。”
“这桥段怎么听着好像有点耳熟啊。”刘邦一脸的黑线“出来的时候不是好好的吗?”
吴应哲说道:“回陛下,那家人是刚搭起来的。”
“这么巧?”刘邦狐疑地看了他一眼,随即斥责卫青道:“百姓淳朴,不知律法,你好声说就是了,怎么能以强权压人?”
说罢,不顾王忠,卫青,吴应哲几人的阻拦,下车往事发现场赶去,刘邦身着红色吉服,上面绣的九爪金龙让人侧目。四周人等全部下跪行礼“草民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走到城门时,禁军士卒已经开始动手了,当刘邦看到那座差点引发一桩血案的草棚时,他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
那哪是草棚,完全就是由几根木头,再加上几块草帘搭起来的窝,人在里面就是蜷着身子,尚且不能住下四人,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