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也享受二十五年的温饱荣耀。没有曹操,刘协可能饿死洛阳,即令落到任何一个割据军阀,诸如袁绍、孙权、刘表、刘备之手,命运不可能比现在更好,刘协应该是中国亡国之君中最幸运的一位。
资治通监是一部编年史,然而,在正文中,我们只看到刘协把皇帝宝座让给曹丕,却看不到东汉王朝灭亡、曹魏帝国代之而兴的记载。仅从文字上检查,曹丕既然坐上东汉皇帝的宝座,当然仍是东汉的皇帝,并没有一个字提及改朝换代。
曹丕以魏王的身份夺取东汉王朝的政权,传统史书只称之为「魏」,单音单字是中国文字最大的缺点,不能精确的表达事物。一个王朝亡,一个王朝兴,应该是「魏王朝」才对,但是一个国家不能允许有两个以上的王朝,却能分裂为若干独立的政权。所以,我们对控制全国的政权,称为「王朝」,对分裂情形下的独立政权,依它首领名号,分别称「帝国」「王国」。历代当权人士,或由于脑筋僵化,或由于政治利益,往往在一个名称上打滚。五千年来,称「魏」的政权,就有四个,难以辨识,万般无奈中,史学家只好在上面加一个字,作为区别,好像「王二麻子的剪刀」,有「真王二麻子」,有「正王二麻子」,有「东王二麻子」,有「西王二麻子」,有「真正王二麻子」。对于「魏」,我们只好分别称「魏」(前三六九年),「曹魏」(就是曹丕先生本年建立的国度),「冉魏」
(三五○年),以及「北魏」(三八六年。中国历史上称「汉」的有八个,称「燕」的有七个,称「凉」的有五个,称「夏」「周」「宋」的各有四个,也只好分别在它们头上加点花草,跟保持一人一名一样,保持一个独立政权一个名号,免得鱼目混珠,把我们读史的人累死)。
年号问题
二二一年,汉中王刘备(时在成都「四川省成都市」)在武担山(成都西北)
之南即皇帝位(一任昭烈帝),大赦,改年号章武,任命诸葛亮当丞相、许靖当宰相。(刘备建立的政权,仍称汉王朝,因首都设在蜀郡「四川省成都市」之故,史学家称之为「蜀汉」,以区别「西汉」「东汉」。中国于本年进入三国时代,曹魏帝国跟蜀汉帝国对抗;孙权在理论上仍是曹魏帝国的藩属)。
司马光曰:「我,司马光,所着述的资治通监,只打算说明国家的兴衰,记载人民的悲欢,使读者自己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得,什么是失!作为勉励或警。并不打算建立像春秋那种褒贬的法则,用它来消除混乱,使社会秩序纳于正轨。所以,「正」「闰」之间的关系,我不敢多谈,只是根据事实,平铺直叙。问题是,当天下分裂的时候,不可以没有「年」「月」「日」「时」来记载事情发生的先后。东汉王朝把政权传给曹魏帝国,曹魏接受;曹魏帝国把政权传给晋王朝,晋接受;晋王朝再把政权传给南宋帝国、传给陈帝国、传给隋王朝、传给唐王朝、传给后梁帝国、传给后周帝国,然后由我们宋王朝继承。
所以,不得不用曹魏、晋、南宋、南齐、南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记载其他各国的史实,并不是尊崇谁和鄙视谁,更跟所谓的「正」
(正统)「闰」(闰位)无关。」
司马光是一位极端的保守份子,十一世纪时,领导旧党,跟主张改革的王安石领导的新党对抗,对宋王朝和中国人民,造成严重的伤害。可是,在「正统」
问题上,他却有重要的突破。梁启超认为司马光把「正统」给曹魏,是为了宋王朝的利益,我认为他的判断正确,但也可能有另一个原因,迫使他不得不作这样的决定,那就是,如果把「正统」给蜀汉帝国的话,「二六四年」便成了大空位(二六三年蜀汉亡于曹魏,而曹魏在二六五年才亡于晋)。换句话说,如果不用司马光的办法,就在二六四年,中国史书上便标不出该年是哪一年?这是一项实质上的困难。
「正统」「僭伪」「年号」「正朔」之类的争执,司马光和梁启超所作的驳斥,我们全都同意。而且了解,司马光所作的这项突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冒有很大风险。所以他才不得不作长篇大论,耐心解释。因为他可能被罩上忠「贼」不忠「汉」的铁帽,脑浆崩裂。梁启超迟生了八百年,当然拥有更多的资料和更积极的见解。不过,每个人都无法超越他的时代太远,所以在司马光版的资治通监上,仍不得不差异处理,像「正统」君王称「帝」,「僭伪」君王称「主」。
而梁启超也只能走到孔丘纪年,不能再进一步,所以他认为用耶稣纪年,其荒谬不容置疑。
我们最大的幸运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超过前人(同样道理,后人也会站在我们肩膀上,超过我们),能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好的工具,解决这个问题。
那就是,我们直接的使用耶稣纪年。孔丘纪年跟韩国的檀纪、泰国的佛历、阿拉伯国家群的回历一样,固然有梁启超所赞扬的特色,但它仍孤立于世界之外,当全世界十分之九的国家都使用耶稣纪年(比梁启超时的二分之一,已大量增多),单独另创一个系统,似乎多此一举。结果仍然得列一个年份对照表,何必再找一个新的绊脚石?纪年只是计时的工具,工具越方便越锐利越好,不应管它是什么人制造。若干对耶稣深恶痛绝的国家,照样使用耶稣纪年,并不伤害国家的尊严。
中国人史纲首创此例,柏杨版资治通监跃马继进。并不是我们聪明睿智,而是司马光、梁启超给我们的启示,至为深刻;古史书带给我们的困扰,沉重而繁琐,必须解决,而我们庆幸已经解决,后人会失笑作这件事有什么了不起,但只有突破桎梏的当事人──包括司马光在内,才知道桎梏的僵硬性和杀伤威力。
刘晔的大谋略
二二一年,孙权派人前往洛阳,正式归降曹魏帝国,向曹丕称臣,奏章恭敬卑微,并送于禁返国。文武官员一致道贺,只刘晔警告说:「孙权无缘无故,投降归附,内部一定有紧急情况。孙权前杀关羽,刘备一定出兵复仇。外有强大敌人,民心不安,又怕中国(曹魏)乘机动手,所以才献出土地,向我们归降,一则阻止中国(曹魏)的攻击,二则利用中国(曹魏)的声势,振奋国内人心,而使敌人惊疑。天下三分,中国(曹魏)拥有十分之八,蜀汉跟孙权,只不过各保一州(蜀汉帝国只据益州「四川省及云南省」,孙权只据扬州「安徽省中部及江南地区」)。受到山川阻隔,有急难时,互相救援,这是微弱小国有利的地方。
想不到却自己互相攻伐,是上天决心灭亡他们,谁也阻挡不住。我们应出动大军,渡江进击。蜀汉攻击他的边境,我们攻击他的心脏,孙权之亡,不出十日。孙权亡,则蜀汉势力孤单,即令把孙权土地割一半给蜀汉,蜀汉也不能长久存在,何况蜀汉只得到他们的边境,我们却得到他们的心脏。」曹丕说:「别人投降称臣,我们却乘机翻脸,恐怕阻塞天下英雄归降之心。不如接受,而去袭击蜀汉的背后。」
刘晔说:「蜀汉远而孙权近,蜀汉发现中国(曹魏)攻击它的背后,一定回军迎战,缠斗不止。现在,刘备正在盛怒,起兵攻击孙权,听说我们也出动大军,知道孙权一定覆亡,心里高兴,一定迅速挺进,跟我们争夺孙权土地,绝对不会克制自己的怒气,作一百八十度转变,反而援救孙权。」曹丕不理,遂接受孙权投降。
孙权之存亡关键,间不容发,刘晔的谋略如果实施,中国历史将从二二一年开始重写。曹丕不是一个开创性的雄才,夺得帝位后,已经踌躇志满,不知道天下江山,每一寸都要血汗换取。如果曹操迟死三年,对这个天赐良机,定有闪电反应。假定有幸运之神的话,幸运之神正专心一意看顾孙权,使曹丕沉醉在恍情之境。试看他的理论根据:「别人投降称臣,我们却乘机翻脸,恐怕阻塞天下英雄归降之心。」这话在群雄并起时,是至理名言;而今,孙权之外,不过只剩下刘备,还有其他什么英雄?难道能鼓励出刘备归降之心?
曹丕谋杀于禁
被孙权送还洛阳的于禁,头发胡须,全都雪白,形容憔悴(他内心受到压力的沉重,全部显现),晋见曹魏帝(一任文帝)曹丕,流泪叩拜。曹丕安慰他,引用荀林父、孟明视例证(前五九七年,楚王国攻击郑国,晋国国务官「大夫」
荀林父救郑,跟楚军在邻邑「河南省郑州市东古城村」会战,晋军大败。晋国国君姬孺「二十八任景公」仍用荀林父,灭赤狄部落「山西省长治市北一带」。前六二七年,秦国大将孟明视,向郑国发动奇袭,在山「河南省西境」被晋国伏兵生擒。获释后,秦国国君嬴任好「九任穆公」仍委以重任,遂称霸西戎),任命于禁当安远将军,教他前往邺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祭拜曹操墓园(高陵)。而曹丕却事先在曹操墓园房舍中,绘出「关羽战胜」「庞德发怒」「于禁降服」壁画。于禁看见,惭愧悔恨,发病逝世。秘专制独裁头目,大都残忍无情,自己怕死怕得要命,却偏偏喜欢慷他人生命之慨,要求别人为他而死。西汉七任帝刘彻,天天求仙找药,希望长生,可是对李陵战败被俘,却大发雷霆,不但诛杀李陵全家,连司马迁也处腐刑。曹丕比刘彻似乎稍好,于禁陷入敌手,含羞而归,曹丕也恰当的援引荀林父、孟明视例证,并不是不明事理,也不是不知道用人之道,可是却用绘画小动作,逼人于死,证明一项事实:说得明白并不就是真正明白,理智明白并不保证他一定有能力实践他的理智判断,观察一个人,绝对不要只听他说什么,还要了解他想什么和看他做什么。
魏延大战略
蜀汉帝国(首都成都「四川省成都市」)丞相诸葛亮,将对曹魏帝国发动攻击。军事会议上,丞相府军政官(司马)魏延建议:「听说,夏侯楙是曹魏皇家的女婿,既没有胆量,又没有谋略。请交给我精锐部队五千人,另交给我五千人的后勤补给。从褒中(陕西省汉中市西北褒河镇)出发,沿着秦岭南麓东行,到达子午谷(子午谷长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悬崖绝壁,栈道桥梁无数,至为险要),即入谷北进,不过十天,就可进抵长安。夏侯楙一听说军临城下,必然逃走。那时候,长安城里,只剩下作战监察官(督军御史)和西都长安市长(京兆太守)
;曹魏政府的粮仓,以及民间粮食,足够维持我们部队给养。等到曹魏帝国在东方集结兵力,最快也要二十天左右,而丞相的大军,从褒斜谷(陕西省太白县西南褒河山谷)北上,也应抵达长安城下。如此,咸阳(陕西省咸阳市)以西,就可一举收复。」诸葛亮认为危险性太大,不如从平坦的大道进军,直接夺取陇右(陇山以西),可以有万全的把握取得胜利,却不必有任何冒险,遂拒绝魏延的计画。
任何人都无法十全十美,也无法万能。只有一种人是十全十美和万能的,那就是摇尾系统口中所谓的「英明领袖」,简直这个也懂,那个也精,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上自外太空辐射线,下到阴沟里忽然发现一只土拨鼠,他都可以发出正确的指示。不过,任何「英明领袖」到最后都会现出原形──他仍是一个普通人,而普通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无法十全十美,无法万能。
诸葛亮也是如此,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在漫长的五千年中,伟大的政治家,不过管仲、公孙鞅、王猛、王安石、张居正,以及诸葛亮等寥寥几个人而已。然而,政治家跟军事家不同,身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好像一个篮球教练,现在却教他在足球场上担任教练,他的球队不能击败对方,在情理之中。
魏延的子午谷袭击战略,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大战略,跟当年韩信暗渡陈仓
(参考前二○五年)没有分别;跟曹操进击袁尚的柳城白狼山战役(参考二○七
年),更十分相似,全都危险万状。当时,如果陈仓道上,或白檀塞上,设有伏兵,韩信、曹操二人的命运,将无法想像。问题是,恰恰没有伏兵,所以获得成功。军事行动,有赖冒险。在已知的史料上,看不出子午谷设有伏兵,夏侯楙的智谋,还不到这种水准。而且,从稍后的报导,却看出不仅子午谷一线而已,而且是曹魏全国,都没有戒备。所以乍听到一向静悄悄的西南边陲,忽然大军压境,全国立刻震动。
诸葛亮认为子午谷战略太过冒险,但魏延并不是盲目冒险,而是正常冒险,因为对手恰恰是花花公子夏侯楙之故;对手如果是司马懿,大军一进入谷口,就等于进入地狱。所以魏延的大战略一旦被否决,便永无再行的可能。从此,曹魏帝国安如磐石,诸葛亮的出兵祁山,对曹魏帝国的伤害,不过隔山打牛,徒消耗士卒性命。
诸葛亮的错误决策,由于他天生的谨慎性格,使他追求万全。偏偏军事上没有万全,所以他用尽心力,不能寸进。魏延是当时名将,而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被驱逐到错误的地点,打绝望的战争,而最后还被诬以谋反,身死自己人刀下,一恸。
马谡
蜀汉帝国越嶲郡(四川省西昌市)郡长马谡,才干器宇,超过常人,喜爱谈论军事,诸葛亮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十分器重。一任帝刘备临逝世时,告诉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以交给他重要任务,你要注意。」诸葛亮不同意,所以二二八年出兵北伐,命马谡担任军事参议官(参军),每次见面谈论,往往从白天谈到夜晚,甚为契合。等到攻击祁山(甘肃省礼县东北),诸葛亮不用沙场旧将魏延、吴懿当先锋,而命马谡统御各军,进抵街亭(甘肃省张家川县北)。
马谡却举动失常,琐碎苛刻,违背诸葛亮的指示,放弃水源和城垒,竟在山上筑营。曹魏右将军张邻大军抵达后,切断水源,等到蜀汉军渴得瘫痪时,张邻发动攻击,大破马谡兵团,蜀汉军崩溃。诸葛亮陷于进不能进,守不能守的窘境,只好撤退;裹胁西县(甘肃省礼县东北「祁山东北」)居民一千余家,返回汉中(陕西省汉中市),逮捕马谡下狱,处斩。
一个问题的发生,常因切入点不同,观察深度不同,见解不同,结论有时候竟会恰恰相反。马谡事件,就使我们面对这项困惑。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除了韩信一人之外,历史上所有名将,都打过败仗。打败仗而不惩罚,军纪荡然,军队当然瓦解。但是如果败一次就斩一将,恐怕所有将领都会死光,包括蜀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刘备在内,岂不也要在白帝城斩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大败而归,丧师辱国,为什么仅贬三级?
马谡并没有叛国,只是战败,不过缺乏指挥大部队实战的临场经验而已。刘邦如果命张良率军深入垓下,项羽可能击溃十面埋伏。马谡是一个智囊型的谋略人才,放在帷幄之中,可以决胜千里之外,对孟获七擒七纵的攻心战略,出自他的建议。诸葛亮把他放到千里之外,是逼他死于帷幄之中。人,应尽其才。如果赦免他,而留在身旁,再经历